菩薩有沒貪嗔痴?
01-27
今天看了場辯論,有評委說選手缺乏佛教常識,認為菩薩也有痴念,舉了地藏菩薩"眾生渡盡,方正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例子。我覺得不是很懂,找了些資料也沒頭緒,於是想問下各位,謝謝。
沒有,這是個定義問題,能擯除七情六慾的人,才能得道升仙成為佛,所以菩薩肯定是沒有貪嗔痴的。
菩薩已經遠離貪嗔痴,這方面的論據在般若部的經書里有反覆論述,基於現在大多數人對佛教的不了解,引用經文又太過的繁瑣。直接給出結論。
佛和菩薩以及羅漢心是非常清凈的,如果他們有「我,你,他」的念頭,那麼他就沒有到佛菩薩羅漢的境界。所以佛教說的眾生平等,就體現在這裡。
金剛經里說,凡夫認為佛一直在度人,可實際上佛一個人都沒度過,如果佛有度人的念頭那就不能稱作佛了,真真度人的只有我們自己。最後來看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眾生不盡誓不成佛的大願也是在他還沒成為菩薩的時候發下的,這個在地藏經里寫的也很明白。當菩薩成為菩薩的時候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本性為之,而不是執著於某個念想。謝邀。
優婆塞戒經名義菩薩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云何名為假名菩薩。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
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粗穬悔恨放逸。於己身所生自輕想。我
不能得無上菩提。於煩惱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貪嫉妒瞋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樂處無明不信六度。不樂修福不觀生死。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是
名假名菩薩。善男子。復有眾生髮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無量劫苦行修道然後乃得。聞已生悔。雖修行道心不真實。無有慚愧不生憐愍。樂奉外道殺
羊祀天。雖有微信心不堅固。為五欲樂造種種惡。猗色命財生大憍慢。所作顛倒不能利益。為生死樂而行布施。為生天樂受持禁戒。雖修禪定為命增長。是名假名菩
薩。實義菩薩者。能聽深義樂近善友。樂供養師父母善友。樂聽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思義。為法因緣不惜身命妻子財物。其心堅固憐愍一切。口言柔濡先語
實語。無有惡語及兩舌語。於自身所不生輕想。舒手惠施無有禁固。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於大眾所不生恐怖。常教
眾生菩提易得。能令聞者不生怖心。勤修精進輕賤煩惱。令彼煩惱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為涅槃果持戒精進。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隱歡娛受樂。為他
受苦心不生悔。見退菩提心生憐愍。能救一切種種苦惱。能觀生死所有過罪。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信心堅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報。於怨
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捨身亦爾。知無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為諸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動如須彌山。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
善者心終不忘。於三寶所不生疑心樂為供養。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富者。樂贊人善為開涅槃。所有伎藝欲令人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不念自
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恆為他人。是名實義菩薩。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是
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得菩薩果位早已戒斷三昧
狹義的菩薩就沒有貪嗔痴,比如維摩詰經就說菩薩的禪定、智慧不可測量。而廣義的菩薩就不好說,甚至有個詞叫初發心菩薩。
推薦閱讀:
※龍樹菩薩與大乘佛教的發展作用是什麼呢?
※看到別人10年風雨對佛教的領悟,這樣對嗎?
※佛教如何解決眾生平等的問題?
※怎麼看待微博"郎卡卓瑪"在野外放生毒蛇等危險動物的行為?
※人死後化學元素變為其他生命,算不算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