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無問西東》,才明白高曉松為什麼怒懟清華學生。現在的教育真的讓學生已經失去了自我價值的追求嗎?


沒有。

主要是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少,大學生屬於精英人群,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精英人群都是理想主義的。

現在的大學也有很多理想主義者,只是比例下降了而已,絕對數量肯定是沒有下降的。


唔,我不幾道,他們這些站在金字塔上的精英有選擇的權利,這也是她們努力考到這個最高學府的目的吧,就是一個可以自己選擇的權利,想要報國圖強,有資格有本事去說去做,沒人敢說她們沒資格。要想幸福一小家,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就算不可以,我們這些需要仰望他們的人也沒資格說。咱們這些小嘍嘍都想平平淡淡過一生,人家怎麼就不行了呀。

所以,大情懷,愛有不有,我管不著,也沒資格管,也不打仗,圓滑世故也沒什麼呀。

太平盛世,人各有志。


高曉東怒懟梁植,我覺得也正常,擁有如此高的學歷,面對三位前輩,問出「你們覺得我現在應該做什麼」這樣的問題確實讓人很難以接受。

不過這不正是現在大部分學生的代表嗎?我們只知道不斷地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到最後卻只能問下一句「我能做什麼?」

其實,我們不能說現在的學生已經失去了對自我價值的追求。而是我們想追但卻不知道怎麼追了

在無問西東中所提到的最能體現自我價值的應該是38年西南聯大時期和62年黃曉明那一段,那個時代和現在是不同的,在那樣一個時代,你想為祖國奉獻,很簡單,只要你有勇氣,有才能,就能夠被用在需要的地方。

現在呢,變成了有才能都不知道怎麼用?因為選擇實在太多,太繁雜。我們雖然有著一顆想為祖國想為社會做點什麼的心,但卻不知道該做什麼才能實現自己的小小願望。

其實,我們簡簡單單的做件小事,就能夠慢慢的改變這個社會。但我們的心又太大,想做更宏大、影響更深遠的事情。可是時光太殘酷,經過一段時間社會的洗禮,再加上不斷地碰壁,我們發現我們太弱小,不足以改變這個社會,於是,我們將當初的追求埋到心底最深的地方,我們變得以小家為重。

現在,我們最缺的是對於「怎樣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我們都被灌輸這樣的思維——以後一定要做大事,要改變這個社會

但我們卻忘了,從小處一樣可以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

只要你真的想


看電影的時候很有感觸

大學裡很久沒有見過大多數人都認真學習聽課的場景了(末流帝都211) 現在大學給我的感覺是老師學生互相的混一混 老師心不在教學上 學生面對學分績學習 教的怎樣我學的怎樣是其次 能有個高分是首要任務

敝校按照學校標準的那一批最優秀的學生 理想是保研(或保更好的研) 去國網 去錢多事少的行業 日常做的是:這個比賽加分多 聽說xx有個項目準備參加 我去問問能不能掛個名 我保研還差點分 這個比賽能帶我一個嗎 有好處…這個雖然是成功參賽 但我寫成英文就是獲得s獎 多好聽 寫出去也看不太出來吧…

p大t大主流也是面向高薪面向名望的努力 不信你看各地狀元有幾個不是報的分數最高的專業而是報自己想學的專業…(但也不妨礙有想法的人)

教育是有些缺陷 但現實的引力才最關鍵 上不了top2或國外更強高校 你說想研究純數學 理論物理 哲學 畢業後做什麼 工資夠買房嗎……都是問題…

top2也會有類似問題 喜歡生物喜歡化學 30歲時學金融的學it的在帝都都買房結婚了 而你女盆友說看看你同學xxx我閨蜜yyy 哪有貸款買房的 你怎麼辦…

環境不同選擇也會不同 可怕的不是選擇不同 而是沉迷於忙碌 沒有自己的思考


我不同意高曉松的觀點,因為這個我還和我先生吵過架。一個人有目標不是光靠教育就能完成的,還有生活本身的磨練。像高曉松先生說的國家培養的人才比如清華大學的學子就得是國之柱石的觀點 我不能苟同。國家是眾人之國家 不是精英的國家。我很平凡在我的崗位上,但我並不平庸。我認為我也算國之柱石。清華的學子是人家自己考進去的。國家對其沒有傾斜,這是一個人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相匹配的結果。高曉松說了太多奉獻於國,國家又給予這些清華的學子什麼了呢?是北京的房子戶口還是直接就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呢


謝邀

【以下僅代表個人不成熟的想法,不喜輕噴,歡迎探討】:

在我看來如今的教育體制能保證學生們在進階上的最低受教育程度(能保證一個學校內招收進的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最低下限是基本對得起該學校所配備教育資源的),且競爭相對公平。但這也暴露出在目的明確下的競爭手段存在單一性的弊端,人不能盡其才,才不能盡其用。教育本該把每個人塑造成一個適合自己的模樣,但統一的標準限制住了學生很多其他可能性。保證了每個人基本素質的下限同時遏制了上限。若學生能有些自己的想法,自知自己該走什麼人生路線倒也好。倘若不能,身邊的環境開明些,生養父母,所遇老師能有遠見,稍加引領點播 也不錯。這樣多少能培養出一個學生自我發展和自我探究的意識,我覺得這點意識的出現才是最重要的。有了意識剩下只是發展程度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另開一題討論。我們現在見到最多的情況就是:學生少眼界,父母隨大流,老師教書勝過育人(這裡我把育人理解為對每個人進行合理的培育)。經過一系列教育流程過後,偶有少數天縱之才出世,更多的學生則會變成有學識,少想法,明是非,缺格局的「庸才」。恰恰又是這些人,明明只要選對路子去培養就能達到更好的層次,很令人惋惜。

理想是好的,但實踐起來難度極大。現在的教育制度有它的問題也有它的道理,但它總歸是在改革中發展,在摸索中前進的。未來會更好,只是在發展中會「犧牲」很多人,這的確是遺憾。至於該怎麼辦,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己別去放棄你自己。


雖然我不是清華的,但是身為大學生,當我為掛科擔心,沒有理想和興趣的時候,我反正是已經失去了對自身價值的追求。


沒有,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尋找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寢室夜談時總會討論到這一點,到底什麼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大學一般,但是我們也會思索。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西南聯大那個時期的自由、自信、篤定是現在大學所缺少的。嚮往羨慕那個年代,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那樣的人。多問自己,這些並不羞恥!


考不上清華的人回答這個問題是空洞無力的。學渣一枚,看不上這麼好的大學,就不予置評了。


我沒看。但是,我們的教育就是太限制學生的想法了啊,而且認為人生成功標準單一


羅素被稱為最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之後隨著知識大爆炸和學科的高度細分,每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只是學科樹上一個非常小的分叉上的一個原子而已了。

高曉松那種妄人只說明了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


你該聽下矮大緊指北里無問西東的解讀。你就會了解高曉松心裡的格局,清華的永遠力挺清華,不是清華的,即使你拍了一部比較成功的電影也代表不了清華,我沒有拍成林徽因,我也是代表清華的,我們全家都代表清華,我們家也是和林徽因家是好朋友,我們腦門上就寫了清華,王力宏家有清華的長輩他也能代表清華。就像你一藍翔畢業的,雖然嘴上也自嘲,別人真提藍翔不好你也懟回去,自己家學弟自己可以說不好,你說就不行。

無問西東這電影我刷兩遍,沒什麼,我相信清華人的偉大,我相信每個時代最優秀的這群人是真的這樣光明正大,我也相信曾經西南聯大內部的勾心鬥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相信人性?人本來就是矛盾的,你想相信哪部分,就去相信哪部分,所以當我坐在影院里,我的內心依舊是感動的。


時代不同了,何必一味強調為國捐軀,追求個人價值不代表不能為集體價值做貢獻。而且一直在尋求個人安樂不顧家國利益的人,本身就沒優秀到能為國家做出大貢獻,不過是認識到了能力有限得過且過罷了,其他人有什麼痛心的。而且為什麼總把為家國奉獻的責任推給清北,普通人難道不能夠、不應該有這種責任嗎?人人都為中華崛起,少幾個清北人又何妨?


推薦閱讀:

互聯網+新時代,在線作業正成為教育產業變革代表作
【乾貨來襲,快伸出雙爪接好了!】論給導師寫郵件的正確姿勢
教師一直在把相同的東西一遍遍地講,他們是怎麼保持講解的熱情的?
人工智慧與下一代:雨果獎得主分享「科學教育」體會
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接受現實

TAG:教育 | 幼兒教育 | 教育改革 | 無問西東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