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Mandarin」到底跟滿族有沒有關係?


明朝《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一次出現「Mandarin」(拉丁語:Mandarinos)這個詞, 代表「官僚」

Mandarin出現早於清朝,所以不會是「滿大人」的意思。

維基百科:官僚

有許多人把葡語中的這個詞想成mandador(指揮者)或者mandar,源自拉丁文mandare。然而,現代字典同意葡萄牙人是從馬來語menteri(朝臣、部長)一詞中借來的,馬來語menteri一詞又是從梵語mantrin (天城體: ??????) (意為部長 – 語源學上來講又相關於"曼怛羅"). 根據馬來西亞Ungku Abdul Aziz教授,這個詞源於馬六甲蘇丹國期間住在馬六甲的葡萄牙人試圖會見中國政府高官,並用馬來語標記「朝臣、部長」意思的Menteri一詞來代指中國的「大官」。但是由於葡萄牙人不諳馬來語,把「Menteri」的音加了一個「n」,發成了「Mandarin」。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麻瓜先生不禁有些疑惑,長這麼大,不但沒聽過中文用過「滿大人」這詞,說到大人,台灣人可能還更熟悉日治時期的「警察大人」。這「滿大人」,難不成是我們電視劇所看的,「威~武~」的大人?

大人啊,我真正是清白的矣!

今天都市傳說破解團從澳門請來語言造詣深厚的陳錦添先生,來與大家一起探尋 Mandarin 的來歷。

---

作者:Kam Tim Chan

滿大人啊滿大人,Mandarin 真的是從你們來的嗎?

英文 Mandarin(中國國語/官話/普通話/華語)源自葡文 Mandarim ,而葡文Mandarim 源自馬來文 menteri(朝臣、部長),而馬來文 menteri 又源自梵文mantrin(部長)。其傳播軌跡和 CHINA一樣,都是梵文-馬來文-葡文-英文(請過目另一拙文「CHINA源自梵文CINA」)。箇中來龍去脈究竟如何?

馬來文 menteri 源自梵文 mantrin,意指朝臣、部長(已求證於馬來西亞朋友)。十六世紀初,在滿剌加國(今馬六甲)的葡萄牙人想晉見出使當地的明國官員,遂借用馬來語 menteri 指稱中國官員。因葡人不諳馬來語,便訛為 Mandarim。由此可見,Mandarin 絕非甚麼「滿大人」的音譯,當時滿洲人尚未入關,中原還是大明的天下,而且當時滿洲族仍稱女真族,滿洲族之名是皇太極改後金國號為清時一併改的。

因為葡語 m,n 結尾都表示鼻化前面的母音,並不發 [m] 或 [n] 音,也就是說,不論寫成 Mandarim 或 Mandarin 發音都一樣,故此英文借用過去就寫成了 Mandarin。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的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就用 Mandarim 的拉丁文轉寫 Mandarinos 來稱呼明朝的官員,尤其是與他交好的士大夫。

利瑪竇:「別太過份了!我在明朝可是就用過Mandarin了!」(設計對白)

Mandarim 在清初時有了引申義:由單純指中國官員,變成兼指中國官員所說的語言,即中國官話。後來引申義變得比原義更通用。

我的一位馬來西亞朋友 Tan Ze Kai 提出,他中學的馬來文歷史課本稱殖民時代前的越南高官為 golongan mandarin(mandarin階層),和葡人的文獻記載吻合。葡萄牙文學者德禮賢前引達爾加多的《葡亞詞彙》解釋道:「MANDARIM: 遠東,尤其是中國的法官、高級官員。」

本詞從葡萄牙語進入歐洲其他語言。不是漢語詞,也不是像某些東方學家猜測的那樣在辭源上與葡語動詞 mandar 有關。是梵語及新亞利安(neo-arico)語 mantarī 的訛略形式(參議,大臣),其辭源是馬來語 mǎntǎri (menteri)。t 變爲 d 可能是受葡萄牙語 mandar (命令之意)的影響。我們的作家不用該詞指印度的大臣,而是稱馬來西亞、中國和安南的官員。

另一例證是英文 creole(編註:混合語;克里奧語,意指一種以上的語言混合為一,並且有人以其為母語者,如台灣寒溪語為泰雅語與日語之混合)源自葡文 crioulo ,字根是 criar (to raise, to bring up)。Crioulo原意是指在殖民地出生成長的葡萄牙人(或其他歐洲人)後裔,含混血人種(如澳門土生葡人),後引申為他們所說的混合語(如澳門土生葡語)(Crystal,2005)。由此可知葡語有由人種引申為語言的習慣。

Taylor (1961),Thompson (1961)和 Crystal(2005) 等甚至認為所有混合語都來自一種十五世紀的葡萄牙混血語,而這種混合語可能源自名為 Sabir 的地中海共通語。伴隨葡萄牙的海外擴張,這種混合語傳播至非洲、亞洲及美洲,然後再與當地語言混雜。所以,並非這些土著語言和英語混合,而是這些語言和葡語的混合詞被英語化,如 CHINA 和 MANDARIN 的例子。

要知道,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初,最早海外探索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並一度最有影響力,葡萄牙語當時的影響力亦可想而知。明末清初的來華傳教士之間亦是以葡語作共通語,當時明國人若要學歐洲語言,葡語絕對是首選。火者亞三和鄭芝龍等明國人就因與葡人通商而學會葡語,其中武宗正德皇帝更以向火者亞三學葡語為樂。若葡萄牙一直保持海上霸主地位的話,現在的國際通言很可能是葡語,而非英語。

葡萄牙語差一點就可以代替英語,成為很多人中學的夢魘…啊,不是,是享受。

(圖片來源:http://focus2move.com)

(特別鳴謝:馬來西亞朋友Tan Ze Kai,提供馬來文翻譯及歷史資料)

---

若您有聽過任何詞的都市傳說(例如:麻瓜先生的麻瓜真的是哈利波特的麻瓜嗎?)歡迎您與麻瓜的語言學聯絡,提出您的疑惑。我們也歡迎使用語言學方法所考據的任何文章,來稿請至 uegugu@gmail.com

http://uegu.blogspot.com/2015/02/mandarin.html?spref=tw


梵語:??????(mantrī)

馬來語:menteri

葡萄牙語:mandarin

所以mandarin 就是「部長」的意思。

這會不會太簡單了呢?mandarin 的確跟「官僚」有關,但是不是扯上「官僚」就對了呢?

比如SHIELD、FBI、CIA、Jarvis、Ironman都沒弄明白。

mandarin 的引申鏈應該是這樣的:真言(咒語)—&>命令—&>下命令的人

我國從來沒有「官方語言」的說法,類似的就這個「官話」。

因為我國的政治使得我國能夠自然形成一種「官方語言」。全國有多多少少人想做官啊?

不過做官有原則的,得從基層做起,最後才可能去中央。

然後又有「異地為官」「省官互遷」的原則。就是說,怕你在家鄉或者一直做官的地方勢力太大威脅中央,就不能在自己家鄉做官,而且在一個地方做幾年以後又會平級調動到另一個地方。

陝西人去廈門當官,不會閩南話,怎麼下命令?

想要當官的,最終目標都是中央,所以中央說的話一定要會。自然而然,當官的都會「中央的話」。陝西人去廈門當官,想要當官的廈門人是會「中央的話」的,而陝西人也會,就可以通過他們傳達命令了。

mandar 在葡萄牙語也有「發送」的意思。

這種「中央的話」保證了政令的傳達,也成了官僚系統的通用語,因此被稱為「官話」。

中央在北京,所以就是北京話。這個基礎根本不是什麼差一票能撼動的(況且還是假的)。

其初衷是維護國家統一,不論哪朝哪代。而mandarin 一詞明代就有了,就更沒滿洲族什麼事了。


若真是滿大人,按照當時的官話讀音起碼是mandazin啊!日母老派接近於z。不要看到r就以為是普通話讀音是唯一。

修改:@離凈語 補充,仁拼寫為jen,滿大人寫作mandajen更妥當。


耶穌會傳教士曾德昭著《大中國志》記述了耶穌會在中國宣教的事情,最後一冊提到他們向中國官員宣教的事情,他們被稱為曼達林(Mandarin)。(徐光啟被稱為保?博士。)Mandarin一詞來自葡萄牙文,跟滿族無關。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mandarin (n.)"Chinese official," 1580s, via Portuguese mandarim or older Dutch mandorijn from Malay mantri, from Hindi mantri"councilor, minister of state," from Sanskrit mantri, nominative of mantrin- "advisor," from mantra "counsel," from PIE root *men- "to think" (see mind (n.)).

Form influenced in Portuguese by mandar "to command, order." Used generically for the several grades of Chinese officials; sense of "chief dialect of Chinese" (spoken by officials and educated people) is from c. 1600. Transferred sense of "important person" attested by 1907. The type of small, deep-colored orange so called from 1771, from resemblance of its color to that of robes worn by mandarins.


沒關係,但是跟葡萄牙語有關係。

mandarin (n.)

"Chinese official," 1580s, via Portuguese mandarim or older Dutch mandorijn .

Form influenced in Portuguese by mandar "to command, order." Used generically for the several grades of Chinese officials; sense of "chief dialect of Chinese" (spoken by officials and educated people) is from c. 1600. Transferred sense of "important person" attested by 1907. The type of small, deep-colored orange so called from 1771, from resemblance of its color to that of robes worn by mandarins.

來源:在線詞源學詞典


第一次出現是在明朝,和滿清沒有關係,但是可能在清朝以後,由於其發音與「滿」相似,故而被廣泛使用和傳承。

滿族現在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奠定了近代中國版圖,雖在晚期有割地,但相比明朝無疑領土更多,向蘇聯妥協放棄爭取回蒙古、東北、西北舊地的反而是新中國。

所以個人覺得不必糾結與滿族有木有關係。


都這麼明顯了 為什麼很多人還是還不願承認?


有沒有關係不知道,義大利這邊把沙糖桔叫做mandarino,這個詞又有中國古代的官員和北京官話(北京方言)的意思。


推薦閱讀:

不會說普通話的香港人能不能看懂普通話寫成的文章?
母語是粵語的人一般視普通話為什麼性質的語言?
普通話里沒有 duang 這個音節嗎?為什麼呢?
「承德人的普通話發音最准」是真的嗎?
在廣東等粵語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繼續推廣普通話的使用?

TAG: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