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沒有「不願意給他人添麻煩」的習慣?

在知乎很多地方說到日本的時候,都會講「日本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

別的不說,道路停車已經發現,很多人隨便停車,完全不理會是否給別人帶來了麻煩。


日式的「別給別人添麻煩」並非是僅僅一種禮貌,更多的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心。某種意義上放下自己 - 即所謂「無我」- 才會更多的關注別人。

比如車廂里不吃東西是「別給別人添麻煩」,但是看到別人小心的吃無大味道的食品可以寬容,同樣是「別給別人(吃東西的人)添麻煩」。

而且,當別人真的遇到麻煩,日本人不怕麻煩的熱心並不輸給中國人。地鐵中有人不舒服,會有人過來主動問候和陪伴。小孩在外面玩耍受傷,止血的毛巾會主動遞上來,救護車也會有人幫你叫 - 這都是我和我朋友的真實經歷。

而在香港見到就罰款的做法,雖然很多人說,但是其實不能用「別給別人添麻煩」來理解。本質上這是一種對規則 - 更直接點說 - 對自身權利的維護。換而言之,這不是「無我」,而是更加「自我」。

從某個角度理解,香港的做法更西式,而日本的做法更東方。但本回答無意評價日本和香港這兩種做法的對錯。更多的是想說明實際上中國關於這件事的很多爭論,全都陷入了這個誤區。他們拿來一個「日本概念」,卻在做「香港解釋」。

最後回到大陸,年輕的中國人更多的接受上面這兩種概念。但是應該說我個人覺得,仍然有很多人考慮的原點是:

「別給自己找麻煩」。


我覺得是有的,只不過對於什麼是麻煩,大家沒有統一的理解。例如我覺得以下都是給別人添麻煩的行爲:

  • 不勤洗頭,導致地鐵上擠在你身後的人要看你噁心的頭皮屑。

  • 走到地鐵出站閘機前才掏地鐵卡,浪費了後面的人的時間。
  • 在城市裡走在狹窄的人行道上突然停下腳步,讓後面的人不知所措。
  • 在地鐵裡打電話,讓旁邊的人被迫聽你的電話內容。


謝邀。「中國人」這個主語太大了,我管中窺豹,就略說一二。

怎麼說呢?我覺得中國人現在有「不願意給他人添麻煩」這種習慣的不多,更多地是「有事就相互添麻煩吧」。這不是貶義。

@無曉龍的那份答案簡直就是《菊與刀》的節選。是的,日本人很「不願意給他人添麻煩」。我們班的日本外教,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士。她一方面很嚴格地規定我們對她的稱呼(「____先生」),另一方面又異常地「客氣」。至少,只要她需要在課間進我們班說點什麼事、打斷了我們聊天或者看書的時候,她都要小聲說道:「すみませんが。」並且稍微鞠一下躬。先生言傳身教,不斷地教會了我們好多以前不注意的禮貌。

相反,我的東北同學就直爽得多。班長每次要發表講話都是:「來聽我說個事唄!」然後講。這也沒事,要命的是有時候班表排的差不多了,突然班長就打電話過來說:「出來一下唄!幫我弄個事兒!」完全沒有商量餘地,但聽起來口氣也挺匆忙,那就去吧。熱火朝天地整完以後,班長喊一句「今天麻煩你了!」就一溜煙跑了,去忙別的事情了。結果是,今天我班表上要做的事,幾乎廢了一半。但是作為人情,以後你有需要找他幫忙,答應的也是同樣的爽快。

這是良性的「互添麻煩」,對於中國人來說,我有事就會來「找你麻煩」,當然你隨時也可以「找我麻煩」,似乎這樣才顯得哥們兒。「添麻煩」在不同地方的人際關係中起到了相異的作用。

另一方面,最怕的有如亂停車然後被其他不滿的人故意刮花等等,這種「互添麻煩」也不是沒有。沒有公德心、反過來反擊報復心理很重的人到處都有,說到底也不會只有中國有這種人,但被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並引起了關注,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我看來,西方人的禮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中國人是「願意為你麻煩」(比較像西方的「紳士」)。甚至我回國以後被人嫌棄太禮貌,一點都不像很熟的樣子 =P。

西方的禮貌(普通人版):

  • 公共場所不影響他人:
    • 不大聲說話,不在公共場所打電話(餐廳、地鐵、公車、教室等等)
    • 不擠著別人,不擠占別人的空間(沒辦法的時候除外,大家都理解)
    • 為別人的方便著想:
      • 一群人魚貫走過一扇門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為後面的人hold一秒到幾秒門,保持門的開放;如果後面的人雙手都有東西,一般都會為後面的人hold住門
      • 扶手電筒梯,右邊用來站立,左邊用來行走 (習慣了這點以後在國內特別令我苦惱,身為走得很快的人總是被堵住 XD)
      • 不堵著別人,不把東西放座位上之類的
      • 保持環境的清潔
      • 公共場所絕對不吸煙
    • 禮貌:
      • 在別人為你服務的時候,說謝謝 (我們這邊的習俗甚至是下車的時候很多人向公交車司機說謝謝)
      • 在別人為你的方便著想的時候,說謝謝
      • 在別人沒有為你的方便著想的時候,說,「對不起,。。。。,謝謝」 (比如別人堵住了你的路,你想過去)
      • 保持談話的一般愉快,不抱怨,不散發負面情緒
      • 保持自身的清潔整齊
  • 西方人紳士的加分禮貌 ≈ 中國有禮貌的人的禮貌
    • 男士給女士讓座
    • 男士為女士開門
    • 如果太晚了送女士回家
    • 保持女士的心情愉快
    • 為女士著想(拉凳子,幫忙掛大衣,女士優先什麼的,當然還有很多從大到小的細節。。)

怎麼樣,西方紳士的禮貌是不是和中國有禮貌的比較成熟的男士的禮貌很像?(把女士換成朋友)

我覺得中國有禮貌的人,其實也普遍能做到西方普通人的禮貌,只是中國的普通人不太能做到西方普通人的禮貌而已。具體原因,我認為是因為中國人認為禮貌是給朋友的,不是給陌生人的;西方人認為禮貌是給陌生人(和不太熟的人)的,朋友的話反而更加隨便啦。

PS 我有朋友從game theory解釋,認為是因為西方人人少,以後遇到的幾率更大,所以西方人更注重長期效應和影響(表現為對陌生人舉動更加和善),而中國人人太多,以後遇到的幾率小,所以更注重短期利益(佔到一點便宜是一點)。


走路不看人橫衝直撞,排隊推推搡搡,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在地鐵上擠座搶座,這些小事似乎都已經被大家排除在「麻煩到周圍人」的行列之外了。

真的,我生活在一個西方國家華人頗多的區域。當一群外國成年人走過的時候你會感覺他們是安靜、收攏的,走直線,保持距離,氣場收攏;然後當兩三個中國成年人走過的時候,就像是一隻穿了靴子的貓,他們會在整個人群中做隨機的布朗運動,打破所有安靜的默契。

國人,根本不理解「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是什麼意思。


曾經跟一個閨蜜討論過日本人的問題,她在日本上了四年大學,日本人確實不喜歡給人添麻煩,主要表現在公眾場合的行為上,這個很多人都知道不必多說。其次表現在工作場合以及日常社交方面,閨蜜在日本也工作過,她舉了個例子,日本人工作中喜歡發郵件多過於直接溝通,甚至花費很多時間把一件小事情寫一封很長很長的郵件標註所有的細節注意事項,她都有點受不了,因為可能大家坐的並不遠,有些事情還是可以直介面頭溝通的。另外一點她提到在交朋友方面職場人士很少分享隱私,這點跟中國人不太一樣,但是如果你私下跟哪個同事比較好,工作之餘約出來聊天,他們還是願意跟你關係拉近的而且也願意分享一些私人領域的事情。還有一群朋友出去吃飯喝酒,日本人是可以把AA制計算到分的,連西方人都不會這樣。還有如果你送了對方一個什麼小禮物他們一定馬上回贈個什麼東西表示感謝,不過那種態度是生怕欠你的人情。

我跟她討論日本人的時候我談到了島國以及頻繁地震的國家給民族性格帶來的影響,事實證明這個是有影響的,日本人的謹小慎微,做事做到極致其實跟他們對身處環境的不安全感有關係,進而如果性格上謹小慎微當然社交上也不能完全放得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喜歡給人添麻煩的性格了。不過這只是我分析的原因之一,這個跟文明程度也有關係,很多方面西方國家也有表現但是沒有日本人那麼極致。

以上一直都在說日本人,中國地大物博尤其是在北方,人們傾向於在一個地方安居樂業,身邊的圈子久而久之都是熟人的圈子,中國也不是地震國也不需要凡事謹小慎微,社交方面相對比較放得開,而且農耕社會給人們帶來更多人情方面的東西,隱私方面界限不明顯,太過於客氣顯得疏遠,即便是現在,在農村也可以看到街坊鄰居互相串門子都不打聲招呼的情況。然後中國漸漸現代化,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有些根源性的東西不會隨著社會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越是小城市越是體現人情社會的一面,人們不怕麻煩,有時候甚至怕別人不麻煩你。這種心態有利有弊,比如小時候我媽媽因為一些親戚不請自來無數次抓狂。對於陌生人來講,中國人的界限不是很明顯,對公共場所的秩序維護不是很敏感,甚至根本沒有這個意識,因為麻煩打擾別人慣了,他們不會覺得那是很大的問題,舉個例子,大學宿舍里經常會出來一兩個同學,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會打擾到同屋其他的人,如果在集體生活中他們尚且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在公共場合周圍都是陌生人的情況下,可能很多人這輩子都只擦肩而過那麼一次,他們就更加不在乎了。

不過在國內大城市當中,很多人的觀念思想也在發生變化,鄰居可能住了幾年都不認識,工作節奏加快,社交比較耗費精力的情況下慢慢的人們也傾向於不去麻煩別人也不讓別人麻煩自己。


個別人有,但和日本國民性的那種不給別人添麻煩差得太遠了。

中國人在公德方面最大的特點是「I don"t give a fuck」。


我有。

但不是日式那種【我能做的都做了沒我的責任】的那種。


首先,日本人的確已經把「不給人添麻煩」的性格發揮到了蛇精病的地步。

然後,國人和日本人恰恰相反,國人的性格更傾向於「給別人添麻煩」。

先別噴我,這並不與民族的道德水平和禮儀所掛鉤,不管是「不給人添麻煩」還是「給人添麻煩」,都是中性的,都既有可能造成人的不適、影響社會發展,也同時在其他方面給人帶來舒適便利、有值得發揚的地方。

舉例1:

日本人經常會連自己站著不動都時刻擔心著會不會給人添麻煩,「啊我會不會擋了別人的路」,「啊我站在這裡會不會讓人認錯把我當成等他的人然後他過來和我打招呼結果我說我不是他要等的人於是就浪費了他的時間」,「啊這樣真是會給人添麻煩好不安好局促」。

而中國人在同樣的場合則不會有任何多餘的腦補,「我站在這裡,難道還有錯嗎?」

舉例2:

地鐵里有優先座位,一些日本人寧願不去坐,也不願意等有需要的乘客出現之後讓座(當然也有另一些日本人坐下之後就不會讓出這個座位)。根本不去坐的日本人會考慮,「啊如果我坐下了然後又來了一個真正需要坐下的人,我還得站起來讓他來坐,他還得側身讓我走開,然後坐下之前說不定電車就開了萬一摔一跤怎麼辦」,「啊這樣真實會給人添麻煩好不安好局促」。

而中國人在這樣的場合則不會有任何多餘的腦補,「又沒有法律規定優先席就不能坐,大不了到時候讓出來就行了,難道還有錯嗎?」

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思維方向和日本人完全不同。在涉及到自己的行為時,日本人往往從別人的立場進行思考,而中國人則站在自己的立場進行思考。日本人思考的是「因為對別人不好,所以我不應該...",而中國人思考的是」因為自己這樣是正確的,所以我應該...「 這兩種思維方式表現出來,就是」不給人添麻煩「和」給別人添麻煩「。這樣表達的話往往會讓人覺得前者講禮貌守功德而後者大大咧咧破壞和諧,但實際上的區別僅僅是思維方向上的區別。中國人的出發點往往是【自己】,使用的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而日本人的出發點往往是【別人】,使用的是「以別人為參考」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給人添麻煩「僅僅是因為沒想過別人會有麻煩,而」給人添麻煩「的原因不過是因為自己認為正確或者沒有錯的行為其實是錯的。比如隨地扔垃圾的人行為本身是破壞環境的,但是這個人扔的時候沒有認為在這裡扔垃圾是錯的,所以他就扔了。日本人不扔垃圾,基本上是因為會考慮到」如果扔了垃圾別人還要來清掃,而且其他路人會覺得不舒服,這是在給別人添麻煩「,而不是想到」我不扔垃圾才是正確的,所以我不應該扔垃圾「。這二者是有區別的。

再換一個角度。日本人往往被人認為冷漠、缺乏人情味,而中國人往往熱情洋溢——中國人群里的」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這種情景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同時,中國人群里也很少會有」那些事情是人家的隱私,不要過問,會給人添麻煩的「的想法。在中國我們能很輕鬆的找人幫很多私人的忙,雖然嘴上也說」真是麻煩您了「,但雙方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妥而把事情辦下去。而在日本,找別人幫私人忙的事情基本上不會成功,而且日本人會覺得這非常不符合常識——也根本不會有人找別人來為自己的事情幫忙。

這也和上面的扔不扔垃圾是同一個道理:日本人不找人幫忙是因為不想給人添麻煩,中國人愛找人幫忙是因為」找人幫個忙有什麼錯,下次他還得找我幫忙呀「。

這種不同的習慣描述出來,就是帶有」不給人添麻煩」性質的【自己中心】思維和帶有「不給人添麻煩「性質的【他人參考】的區別」。顯然,在很多時候後者才是作為社會動物的人類所需要的。

所以,國人的素質不如日本,問題並不是因為日本人是他人參考而中國人是自己中心,僅僅是因為教育環境的差異所造成的。通過更多的教育,我們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扔垃圾是錯的,扶老太太是對的,根據中國人的思維習慣,這些素質問題就能改善了。當然【自己中心】無論如何也是有不好的一面的,這時我們可以加以教育,讓大家知道」【不給人添麻煩】是正確的「,效果是不是更值得期待呢?

另外,我們絕對不能否定現在的思維模式,推翻它,全面採用日本人一樣的「他人參考」模式。後者不但有上面的造成人與人之間產生不必要的距離感、表現得冷漠等副作用,還有著思維僵化、從眾心理過強等更多的不好的地方:「改變現有的陳舊冗餘的規矩肯定會給人添麻煩,所以就不要改變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我也這麼過下去」,「雖然他們看上去好像不對,但不和他們一樣的話也許會給他們添麻煩」——這都是缺乏自我判斷和勇氣的表現,也都是以他人為參考之心理的弊端。尤其是最後一點,危害甚大。(中國人有時也會有「他們都在做所以我也做」的心理,但至少會從自己的價值觀開始判斷,也就是說這件事至少是對自己有利益的,而不是單純的從眾)

總結:千萬不要因為國人不考慮會不會給別人添麻煩而自卑,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根據自己的習慣和思維,推行我們需要推行的好行為,自然而然有一天,就能發現在公共場合不再會有太多人作出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表述超級亂,見諒。

--------------

擴展:泛泛而談:中日到底哪國活著更舒服?("不給人添麻煩"和"給人提供幫助"不能兼得篇)


只記得,有些人,吃屎都要吃屎尖上的。


看家教.我遇到過很多凡事太為他人著想 怕給人添麻煩被人嫌棄 甚至有時候會顯得懦弱的人 我自己偶爾也會這樣 我覺得可能是不夠自信的體現


也遇到過很多特自來熟厚臉皮的人 比如說年級里有個妹子有本事讓室友給她帶了一個學期飯 打一個學期水 後來室友們都紛紛不接她電話 她還特委屈覺得被孤立....


首先說出個人看法,整體來說,大陸應該沒有這個習慣。

私以為,有沒有這個習慣和城市文明程度以及發達程度是息息相關。

文明教育方面,老師和家長基本也沒有把「盡量不要給他人添麻煩」當作教學內容傳輸給孩子,並且社會上面也沒有形成這一默認規則。 例如,等公交車排隊,地鐵排隊,不大聲喧嘩等行為。

香港台灣,普遍就默認遵守地鐵不吃東西,不打電話。

抑或是文明程度高的日本,普遍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迷惑を掛けてないように」

記得印象很深的場景,日劇《Woman》中地鐵上的六歲左右的小姐姐對大聲哭泣2歲的弟弟到「這樣哭泣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另一方面,城市環境建設方面也沒有考慮周全。 各種出行信息,道路指示等等相關。

在國內,盲人獨自敢出門嗎? 坐輪椅出行不麻煩別人可能嗎?

手機碼字,請諒解。


私以為,「不給別人添麻煩」,其實是一種極其高的境界了。

想一想,生活中,其實我們總是在不自覺的給別人添麻煩,但是社會學說,這樣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最好的方式。

其實我理想中的社會模式應該是這樣的:

既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工作,那麼各司其職,上級發布命令或任務給下級,並完成自己上級的派發的任務;

下級做好自己職責內的事情,並完成上級派發的任務和命令;

每個人嚴守法律和道德,不要「擔心」清潔工和警察沒事幹就沒工資拿;

陌生人之間不應該有衝突的,不添麻煩,也要互相理解。

其實說到底,不添麻煩就是各司其事、換位思考,便是自我的約束和反省。


開眼看世界一個多世紀了,我們還是難免自卑覺著自己做的不好,一定是身上有些」四舊「在作怪,要是做個手術就能成為」現代人「,大家恨不得往自己身上動刀子,什麼民族文化傳統皆可拋,先是五四,後是文革;什麼好習慣我們要是沒有也要挖點歷史根據出來,憑啥這麼優良的品德我們中華民族沒有,我掘地三尺就不信挖不到了!根據我弱弱的理解,儒家憲政就是一種削足適履(我很認可儒家思想,但不認可儒家憲政的考古派),要是哪天上帝託夢,說中國人今天落後就是因為不信基督教,不定又要有多少另一波「仁人志士」赴湯蹈火,翻出西遊記說我們不是沒去過西天取過經,是自以為取到了西天聖經結果回來一看是西天佛經,都怪那個潑猴害我中華民族五百年不得翻身……

希望大家可以找到上面這段和下文的聯繫啊……

老實說我感覺這個問題問得不太合理也不太成立,因為我覺得哪個民族都不會天然有這種歷史沿襲的習慣;但不妨礙它是一個好問題,很多人心裡有一個默認的觀念就是中國人不如人(某些外國民族),所以看到比如日本人或者歐美人彬彬有禮的形象就各種仰慕,再回頭看看自己的窮親戚一臉不耐煩,我們怎麼沒有人家那麼好的習慣(這種簡單化思維升級了就是種族決定論)。舉個栗子,假如有一個洋人問你幫一個忙,再有一個中國人問你同樣一個事,有多少人能做到態度同一?這個跟不同人的社會交往價值有關是題外話,但側面反映一種先入為主的對於來自現代化發達國家地區的人的卑屈,實際上投射出來的是一種自卑感,為什麼自卑?因為近代以來,外國的月亮它就是比較圓啊。

回到主題上,據我觀察,相信大家是普遍認可的一個觀點就是在歐美和日韓這樣的發達社會,人更不願意給其他人添麻煩,特別相對中國社會。所以我沒有否認這個客觀事實,題主的觀察也是對的,我想探討的是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這些發達社會裡的人是天性使然的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嗎?還是自古以來就民風淳樸,自力更生?是白人種族天生優良,還是中國人民有」劣根性「?

作為一個堅定的反逆向種族主義者,很簡單日本的栗子就可以打破這個幻象了。日本從民族、地理到文化上都是典型的東方,所以種族論不攻自破。那麼是日本和歐美什麼共同點導致了這種現象呢,人都特有禮貌,路不拾遺,「百姓皆謂我自然」?

因為它們的人均GDP高?經濟決定論是不準確的也是過於武斷的,比如很多一夜暴富的資源國家這方面做得也不好吧,它的現代化進程是一種野蠻生長,或者雜交,後代它就容易畸形乃至不可育。就不點名了。我的觀察是這取決於一個社會的現代化水平,這個是綜合指標,不光是經濟,也包括教育、政治和社會發展成熟度,或者說理性化程度。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體,個體更加強有力也更加孤立,人們生存的依賴不再是傳統親情關係網、人情社交,而是依賴社會政治機械制度的運轉,在強有力的政府(立維坦)下原子化生存,個體間互動減少但不影響生存,因為大家從一個上層機體吸取資源,當然這需要巨大的資源支持。

為什麼麻煩別人?

很多時候想想,我們去麻煩別人無非不就是為了省點錢?說直白點,就是我們有臉皮沒現金,所以要動用社會關係網解決問題,當然這種互動也是相互的,所以我不覺得這種人情社會必然落後(落後不落後看語境,看審美標準,從現代化標準上看絕對是落後了);而如果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你可以直接去市場上購買這種服務或產品,那你還需要給別人添麻煩嗎?或者北歐福利社會,政府資助或者乾脆直接買單呢?芬蘭的本國學生上大學不但不交學費,而且吃飯交通到住宿全有補貼便宜的不行,然後還有400歐現金支持,這還有必要給誰添麻煩嗎?這點事麻煩我煩不煩,自己花錢買啊,晉惠帝說得好,何不食肉糜?

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的默認心理是別人最好也別給我添麻煩,誰都不給誰添麻煩,大家還各取所需這麼好這是跑步進去共產主義了么?某種程度上是的,因為資源的豐富和易獲得性提供了這種可能,大家憑藉機器和制度就可以最小程度的依賴他人獲得生存所需資源。但這也有自己的危機(先不說它們獲得這種資源建立在怎樣的原始積累方式,以及當地通過國際貿易從經濟落後人力資源豐富的第三世界獲取的外部資源),人和人之間的冷漠不信任,過大的距離感,孤獨,抑鬱(發達國家的抑鬱率普遍也是高),高度理性化失去人情味,Cyborg...

看到芬蘭戶外這樣設計的公共座椅,你不想大聲尖叫嗎???

公交等車,這種等差距離的分布又是鬧哪樣?什麼,鬧太套?!!這樣真的好么,親???

所以我覺得「不願意麻煩別人」這種美德是現代美德,現代道德,是代表資本主義精神的現代精神,試想原始社會有個人什麼事都自己張羅,不愛麻煩別人,他能活下來嗎,繁衍後代呢?那個時候人類的力量太弱小,不集體行動安全都無法保障談何「自主、獨立"! 幾百年前呢?市場經濟還規模小的可憐,沒有鄰居沒有熟人你是寸步難行吧!再舉個栗子,幾百年前你想環遊世界,你不麻煩別人成嗎?你想訂機票,不好意思公共交通的沒有,沒有當地人做內應,沒有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你迷路了想查個谷歌地圖都得再等個五百年才來信號,你不問個路的?

古人遊歷名山大川恐怕沒少要投奔朋友舊交,荒郊野嶺的你找個客棧也找不到吧,坐著金元寶干著急,路過一戶人家,你不進去「麻煩」一下主人討碗水吃?經過一座破廟,你不想進去跟老和尚攀談幾句,蹭一宿地鋪?今天你當然用不著,你可以這麼干但是人心不古小心為妙,你敲門討水吃,嚇壞人家了,語言再不通搞不好還要報警,主人問題一連串,為啥渴了不去買水喝?餓了不去找客棧?你說你沒錢,沒錢出來旅遊?所以自從現代商品經濟,貨幣成了人與人之間最可以信賴的最不需要解釋的工具,沒有錢作中介就是在麻煩人家。但是在相對傳統的社會,經濟上發展水平低,人均資源佔有率低那麼就必須調用人情關係滿足基本需求了——我想買個水果,但是行貨買不起,你下個月去香港幫我水一台唄?—— 沒問題啊……明天收個快遞?就這麼回事。

所以中國人的習慣和傳統有很多,有些跟其他民族類似有些迥然不同,但這都歷史地理文化,氣候環境決定的,硬挖的挖不出來,咱們可以更自信一點,至少心態平和些,不行就挖挖別人的黑材料,如果那樣能達到同樣效果的話,哈哈……


我覺得不給人添麻煩的意思是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自己能學會做的就自己學會做,盡量不要找別人幫忙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可以簡單一個測試:遇到一個問題,你是立刻想我應該怎麼解決呢還是想到找某某某呢?我是前者。


因為大多數中國人都習慣了「集體生活」。

建國以來,官方始終在宣傳集體主義,要「對待個人主義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

。工廠宿舍很多都是筒子樓,農村都是人民公社,城市小市民則是大雜院,大家家裡都很小,沒地方吃飯,都擺在院子裡面吃飯。誰家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大家都能看見。夏天大家在院子裡面,乘涼看電視,露天放電影。

總結一句,就是中國人是不注重個人空間這種東西的,絕大多數人從小就生活在集體之中,沒有個人空間的概念,自然也就想不到去尊重別人的個人隱私,保護別人的個人空間。這也就是為神馬一過年,七大姑八大姨都過來問:「工資多少啊?神馬時候結婚啊?神馬時候要孩子呀?」等等。

現在,雖然這種集體主義已經減弱很多了,但是由於我們的父輩都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或多或少的會帶有這樣的觀點。你去上學,小學的時候,老師就會要求所有人的書皮啊鉛筆啊橡皮啊都要一模一樣的,讓大家,每一個人都融入到集體中去。如果你有什麼異於常人的舉動,老師就會說:「就你和別人不一樣。」你上課遲到了,老師會罵:「一個人耽誤一分鐘,全班同學就是四十分鐘。」在這樣的環境下,除非你刻意去避免,否則這種集體主義,就會不可避免的深深紮根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我不去評論它的好與壞,只是說明,在這樣的集體主義下成長起來的人,是很難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想法的。


有,我想大概主要是因為在別人給我添麻煩的時候的,雖然嘴上不說,但也確實感覺到那麼一點點不太爽,然後在給他人添麻煩的時候自然會將心比心吧!

怕添了,招人厭!添了,就是欠人家的人情,現在欠什麼都容易還,就是欠人情難還!

大致如此


反對得票最高答案。

日本人為什麼那麼不願意給人添麻煩?因為大多數日本人都不想欠別人的,如果 ta 麻煩到了一個陌生人,ta會有較大的心理負擔,會不舒服。

日本是一個對秩序、等級制非常非常信賴的國家,就好比我們對自由平等的信賴一樣。日本人對等級制的信賴建立在對人與其同夥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所持的整個觀念之上,他們很講究「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甚至日本上世紀發動世界大戰也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之下——1942年日本制定《大東亞建設的基本綱領》時,企劃院總裁鈴木貞一對「各安其所,各安其分」的解釋是:有指導國(日本自己)和一般國之分;一般國中又有獨立國和被保護國之分。同年,日本外務省情報局長在《大東亞新秩序之原理》一文中說:亞洲各民族應以日本為本家,把自己作為分家,徹底消滅自己的民族觀念。

就是說,日本自己非常地信賴等級制,一看國外,嗯?你們怎麼不搞等級制?好吧,老大哥我幫幫你們。

1940年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條約就明確劃分了統治權:日本承認德意對歐洲的領導地位,德意承認日本對大東亞的領導地位。

如果說德意發動世界大戰是為了統治世界的野心,那麼在我看來日本則是很單純地希望世界人民都過上等級制的好日子,因為他們自己確實異常信賴等級制。等級制與國內老百姓的思想很吻合,因為等級制培育了那種思想。在那個世界,人們的野心只能是那種世界所能塑造的野心。但等級制不是可以輸出的東西,那些大言不慚的主張在別的國家看來狂妄之極,甚至是惡劣的。而日本大兵到了各個佔領國看到當地居民並不歡迎他們時非常吃驚——我們是來幫你們過上等級制的好日子的呀。

日本人的錯誤就在於他們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的國家。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們自己心甘情願地滿足於各安其分的道德體系是不能指望別的國家接受的,它是地道的日本產品。

要想了解日本和其他國家之間這種思想和制度上的差異在生活中所造成的後果是比較複雜的。

日本是一個非常將就「恩情」的社會。但是這裡的恩情包含的含義卻很複雜,和我們通常所說的恩情不太一樣。

我們可以說父母受到了孝順的孩子的恩情,但在日本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說下屬對 boss 忠心耿耿,這是一種恩情,但日本的恩情也沒有這個意思。其實簡單地說,日本所說的恩情更像是一種負擔、負債、重負。一個日本人如果不是從長輩上級或至少同輩上受恩的話,會使接受者有一種不快的自卑感。

對於捲入「恩情」,日本人是十分小心的。哪怕是一支煙,如果與遞煙的人過去沒有交往那就回感到不舒服。所以日語的謝謝會五花八門:如果遇到上述的遞煙這種情況,日本人會說真過意不去;顧客去商店,是顧客對商店的恩情,這時服務員會說:謝謝啊,這可真太難得啦;走在大街上東西掉了,別人幫你撿回來,或者問路,被幫助的人會說:對不起哈(就是常見的 思咪嘛塞 了),這時被幫助的人的心理活動是:「愛瑪,這個好心的陌生人幫助我了,真煩,我們又不認識,該怎麼報答他!唉,跟他道歉吧,不然我實在過意不去」。

咦,好像終於說到題主的問題上了……

其實日本的「恩情」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它的很多思想都源於我國,但卻被改得亂七八糟,導致了很多在我們看來挺難理解的思想。但我認為歸根結底也是日本的等級制太深入人心,千百年來不變的制度深深影響了日本人的日常行為和思想觀念,而這反過來又強化了制度。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民居甚少懸掛中國國旗,但美國正好相反?
魔幻中國,我們為什麼要追求進步
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新戰士和解放戰士的逃亡現象誰更嚴重?
中國歷史上最打動人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P社4萌」里的中國太強了,瑞典歷史宅甚至專門做系統削弱它

TAG:文化差異 | 人際交往 | 社會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