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選擇角度來講,個體在被捕食後,坑捕食者的能力是如何被保留下來的?

被捕食後,殺死或傷害捕食者這種技能,

如:箭毒蛙、各類毒蛾等。。。

這些性狀都不是像豪豬、刺蝟或龜等直接增加自己的防禦能力,讓個體更容易存活下來。

而是在個體已經被捕食死亡之後坑捕食者,讓他們受傷或死亡。

這種基因在一開始是如何被保留下來,然後被發揚光大的呢。。。

換句話說,由於最初發生這種基因突變的個體並沒有獲得更容易生存下去的優勢,那他們的基因是如何被保留下來的呢。


謝邀。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從反方面來考慮,即有毒的獵物對獵食者的篩選。

拿有毒的飛蛾和捕食它們的鳥類為例,非夜行性的鳥類的色覺很發達,毒蛾翅膀上鮮亮的顏色一定會對獵食者的眼睛產生刺激。對這些刺激比較敏感的鳥類活了下來,而對顏色刺激比較遲鈍的個體則因為捕食毒蛾而死去了。若干年以後的捕食者會普遍擁有色覺敏感的基因,這種」躲避翅膀顏色艷麗的蛾子」的反應也就會傳承下來,成為像是人類厭惡臭味一樣的本能。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色彩艷麗的毒蛾活了下來。


謝邀。

我們所知道的都是存活下來的物種,或許還有很多類似的物種早已滅絕。

再有,如果一個種群太過弱小,沒有生存下去的優勢,為了不斷繁衍進化,它們也可能會在生殖基因上做努力。


毒蘑菇好像也沒有統治地表嘛~


先不討論這個是不是優勢策略吧。我只說一個點「有性繁殖總能把劣勢基因保留下來。」


事實是,存貨下來的多是你說的增加自己防禦力的。所以基因存下來多。那些沒有防禦力的死的更快


我就用一點淺薄的看法講講吧。

首先看問題題主是比較清楚進化論的原理的,我也不贅述(我也並不很懂啊= ̄ω ̄=)。

但題主忽略了一個很簡單的原則: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

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所以雖然突變的基因最早存在於個體身上,但只要不是這個個體一出現就死了,它勢必會在種群中(無優勢地)傳播這種基因,而針對這個種群的捕食者當然也會吃更多的虧,這個種群存活的幾率更高。

再者其實上段的表述也不是很準確,大多數基因並不是某個個體突然從人畜無害突變成五毒俱全,而是由很多代突變積累起來的。

所以這種自衛方式是通過殺死捕食者警醒之來保衛自己,但如果沒有被捕食的話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沒有了自然的篩選這種性狀也就不會普及。所以我們看到這種自衛方式的生物,如箭毒蛙,大多長得十分妖艷,其初衷並不是要提醒別人遠離自己,反而是讓自己醒目容易被吃掉。這樣的個體不易存活,但這樣的種群容易延續。而久之這種提醒別人來吃自己的特徵也就會被捕食者看做危險的象徵,

個人推想,語序混亂,邏輯模糊,還望海涵。


殺死捕食者這種行為最容易獲益的是離他們最近的同種族個體,而他們的兄弟姐妹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最近的可能性最大


推薦閱讀:

請教「馴化」和「進化」可以等同嗎?
為什麼野外沒有很多蟑螂?
動物骨骼標本是怎麼製作的?

TAG:進化論 | 生物學 | 自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