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於專註地觀察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會「消失」?
從神經的角度講,每個神經細胞都是一個cpu核心,人每個功能都由大腦中一個或數個區域的神經細胞負責。大腦有這麼多區域不應該有無數個自我嗎,應該問問為什麼「我」只有一個?之所以有一個「我」是因為大腦具有整合自我的功能,讓你看起來是一個。既然你大腦功能都停止了,自我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一般人不要考慮所謂有幾個我」的問題「,小心我變成『我們』,然後兩個『我』不和打起來。多重人格症患者已親身告訴你,『我們』是什麼?
摘一段百度百科的介紹:簡單地說,多重人格便是人格不連貫,不像一般人通常能跨情境、跨時間的表現完整的人格。照這樣說,大家可能覺得這些現象離自己很遠,但其實解離經驗對我們並不陌生。舉個例子,有時我們可能會分不清夢境與現實,有時會自己跟自己講話,有時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能控制自己的舉動。所以,可能我們與解離症者的差別只在這些經驗的多寡與嚴重程度。
非專業心理或神經學家,以上為我的猜測,我看過一本叫《當下的力量》這樣一本書,作者就提到過用這種方法使自己能處於一種看清當下的狀態。。。作者的觀點是:我們如此痛苦,都是那些雜念帶來的,活在當下就可以看清楚這些使我們痛苦的事情其實是虛無的。。。。這個「觀我」方法確實還有效,不過,我在運用時總感覺堅持不了多久。我也想過用科學來解釋這個原因,因為感覺扯佛學還是太玄了。思考無果,但是其實作為一個人,喜怒哀樂不正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嗎?那些負面情緒雖說使我們難受,但也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啊!無欲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慾望,不如順應自然咯?
沒能直接解決題主疑惑,不過我想,既然接觸到這方面的問題了,下一步大概也就是希望通過這個方法達到無欲,那麼,希望我的答案能有所幫助吧!
問得一個好問題!不知題主是偶然觀察到還是深思熟慮後提出的。
這個問題在西方心理學語焉不詳,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沒用的東西。真正的答案在佛法唯識當中。我們平時說的主觀意識,在唯識中稱為第六識,也就是分別心、攀緣心,打個比喻,這個主觀意識就是一部按既定程序處理人生一切事務的電腦。如果沒有輸入,當然也就沒有輸出了,它被掛起待機了。
當靜下心來用心觀察自己的意識的時候,注意!這裡是關鍵,這時會察覺有一個東西會浮現出來,這個東西好像開了上帝視覺,可以「觀察」自己正在呼吸,正在心跳,如果細緻一點,也可以知道自己正在胡思亂想。再好玩一點,讓這個東西輕輕的跟隨自己的胡思亂想,就會發現自己的思想簡直在做布朗運動,完全不知道自己下一個念頭會想什麼。隨著靜定的深入,這種布朗運動就會靜止下來,所有的外緣(前五識)也會慢慢不見了,這個時候對修行來說就是一個好事:第六識這個進程,它被CPU掛起了!這時要注意,剛才那個開了上帝視角的那個東西就能察覺,主觀意識好像不見了。也就是說,少了一個能處理輸入、能判斷對錯、能明白是非的東西(第六識),這個主觀意識不見了。
這方面的內容在唯識學中有很多深入的解釋,可以去找一找。(我的境界也就僅僅是到了這裡,再深入的只是理上明白,實踐上沒有體會)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請見《當下的力量》
推薦閱讀:
※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自我」的時候,這個人有什麼問題?
※如何分析《屍鬼》中室井靜信叛逃村子的動機和心理根源?
※怎樣在明信片上加入推理內容?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相似相吸」理論,但為什麼我們與別人撞衫時會感到不爽或尷尬?
※為什麼我說大多數失戀者都在「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