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地追求 OOP 有意義嗎?

這並不僅僅是OOP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讓代碼易讀」。遵循語言提倡的Guideline編寫代碼,是為了讓他人和多年後的自己更快理解你所寫的代碼。


我的觀點是你們老師只是為了讓你們了解oop的使用方式而已,但是沒有具體說oop的最佳實踐。如果你從網路端獲取到的是一個string類型的age。但是你要使用的是int類型的age。那麼我們就可以在聲明一個private的string類型的age用來存儲網路端獲得的數據,再定義一個public的int getAge();用來獲取int類型的age,而getAge中簡單地進行string到int的轉化。

這裡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主要用來說明函數的目的是用來封裝的,用來隱藏細節的。

或者你的age是readonly類型的,那麼就只提供getter方法,而不要提供setter方法。

好處很多的,而且這裡的getter和setter方法方法命名習慣很好,你只要在智能補全下,輸入get,就可以知道這個對象有哪些getter方法了。


同學們 這個代碼可以參考一下https://github.com/citerus/dddsample-core

getter setter 這種java bean只用在DTO

domain所有的方法都跟業務相關 不破壞封裝

domain driven design 是我見過最能體現OO的實踐方法


正常情況下不是應該把變數設置成private然後通過成員函數訪問么?那樣必然不能直接對age進行賦值操作呀!


getter和setter的好處在於可以在獲取和設置屬性時對屬性進行約束。如果你的屬性不需要有任何約束,那麼仍然使用getter和setter顯然是十分教條主義的。

在編寫代碼時,如果沒有明確的擴展要求,我個人傾向於盡量final化,盡量私有化。有人覺得這麼做不利於後續的擴展,這裡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在寫代碼之前就必須知道日後是否需要擴展,而不是給日後的心血來潮留個後門。


再過分都不為過


這個例子一點也不過分 但是有的時候過度強調OO真的會使結構過於複雜


就算是個人寫程序,保持這個習慣也挺好

當你的程序越來越大,這個類在更多的地方被使用,某天你突然間要想改動時,就沒這麼擔心


過分追求肯定是不好的,過分本來就是個貶義詞。然而你說的情況在稍微有點規模的開發中並沒有過分追求oop。


請注意下面這段代碼(見Java編程思想#P156,略有省略):

class Super {
public int field = 0;
public int getField() { return field; }
}

class Sub extends Super {
public int field = 1;
public int getField() { return field; }
}

public class FileldAcce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per sup = new Sub();
System.out.println("sup.field = " + sup.field + ", sup.getField() = " + sup.getField());
Sub sub = new Sub();
System.out.println("sub.field = " + sub.field + ", sub.getField() = " + sub.getField());
}
}

你覺得列印的是多少?

&>&>

/*Output:

sup.field = 0, sup.getField() = 1

sub.field = 1, sub.getField() = 1

*/


不暴露變數,安全性,擴展性比較好


既然是過分,當然就沒有必要,提問本身就是廢話。當然我還是願意回答你的問題,什麼情況下封裝才是合適的。合理封裝必須有意義才行,滿足架構需要、分工協作、維護方便等。如果你自己一個人用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理論上你把代碼寫成義大利麵條也沒什麼關係,只要能跑起來。

實際上代碼不是你一個人的,不遵循某一套約定俗稱的規範,會給其他人造成困惑,降低整個團隊的效率,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退一步說,現在還有誰手寫getter和setter了,只要點點按鈕就自動生成了。


這不過分 encapsulation的意義是什麼?你的stletter里必然要有sanity check。很簡單,你既然不想別人把你的年齡設成十萬,而且這個不正常的數在後面也很有可能crash你的程序。

沒和學生講明白並不叫過分


跟OOP關係不大,編程講究模塊化,弱耦合,盡量把對一個數據對象的操作包含到一個地方里,便於跟蹤和重用。


1,oop的原則是暴露方法和介面,隱藏內部實現。

2,在getter/setter內部可以做一些計算和校驗工作。

3,一些IDE可以方便地生成getter/setter,比如Android Studio。

4,部分效率優先的語言(比如C++)或者庫(opencv),也會稍微違反這個原則以獲得更高的調用效率,可以直接訪問對象內部的成員變數。

5,學校時掌握原則,打好基礎,實際運用時根據需求靈活使用。


Oop是一種開發理念。當然這麼說你也不懂。


然而並發時代,mutability is evil。如無充分理由,age應該聲明為final,那就沒setter什麼事了。這樣getter里做的事情就可以提前到構造函數,所以最後直接 public final 是墜吼的


「過分」, 肯定是沒有意義的


送分題,沒有


推薦閱讀:

Golang + Docker = Rikka - 極簡圖床
Haskell 不斷的做抽象,有好的運用這些抽象的例子嗎?
為什麼程序比較難寫、bug 比較難調呢?

TAG:編程語言 | 編程 | 面向對象編程 | 編程入門 |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