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PR做了八年,應該放棄PR轉MKT嗎?

做PR做了不少年,甲方乙方都做過~現在的趨勢變成了整合營銷,新媒體也是PR和MKT都在搶。很想問,MKT更有前途嗎?應該儘快轉嗎?


PR and Marketing may get married one day – perhaps by necessity.

做PR的人很多都是徘徊在兩個行業之間。在國外的大部分公司,Marketing和PR都屬於Corporate

Communication,而Marketing又和Business Development有交集,作用均為Supporting Sales;甚至有些企業會將兩個部門Share 一個Director,另有數量不等的Associate

Directors術業有專攻。如下概念圖:

對於大多數企業, Marketing的人才需求比PR的人才要大,in house PR和IR可能也就幾個人。傳統PR的工作比較單一,無非發發通稿,準備新聞發布會,聯繫媒體,事後傳媒效果評估總結,偶爾偶爾偶爾的危機公關。PR有時會分擔marketing的工作:做市場拓展PPT,線下市場活動幫幫忙等等。PR由於接受外部信息最多,也是離媒體或者投資者最近的部隊,工作習慣就是追求細緻與性感,format把握較好,做展示宣傳推廣類的工作最合適不過。但市場活動是為Marketing而服務的,公關在市場部門看來也就站在Media

Reception收收名片,發發Press

Package,最後總結報道發在當月公司內部期刊和客戶的E-newsletter。但其實,雖然是市場部門策劃整個Event,公關在活動的時候真的也會忙到腳不離地。這種Overlap的場景在PR和Marketing之間經常發生,有時讓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哪個部門。

公關的「大客戶」是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各個媒體都在尋求轉型,它們除了做內容之外紛紛求量做渠道(新媒體平台做起來了,有誰會放過做promotion的機會呢)。公關也不得不去接觸digital

media/ new media,學SEM,學HTML。但這些online的東西,原本又是Marketing的範疇。互聯網帶來公關行業的整個變革,連萬博宣偉這種公關巨頭每年都招大量的社交媒體專員,最後把這些小兵Distribute到內容,市場,公關各個領域。

There』s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ing and PR.

我加了一個國內的公關行業微信群,翻翻群成員的備註,直觀感覺是做市場和社交媒體的非常多,包括我自己,都開始逐步做起了Facebook營銷和線下活動。因為當時公司里缺少一個懂技術懂傳播的人來教我,卻非要我去做新媒體運營(可能是因為我是90後,在內地也有過一些經驗)。但結果是,老闆接單子拿提成,我在編段子收集物料推feeds,越做越沒有方向,一家傳統的香港廣告公司是不會重用一個做新媒體運營的人的,更何況此時新媒體運營還沒給公司帶來什麼現金流。我所期待的大數據分析遠遠沒有以前在國內做互聯網市場的時候專業。越來越懷念以前做公關的日子。正如很多人對紙媒的戀戀不捨,我的一顆公關玻璃心也碎了一地。

反而在香港的第一份工是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經歷,它實實在在鍛煉了我做公關的基本功,上司是Fleishman Hilliard投資者關係的前任總監,早在十年前就是李嘉誠手下的公關幹將。她教我,公關就是從監測輿情開始,每一篇文章,每一個關鍵詞,每一個KOL都不放過。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通過WiseSearch搜索以香港為圓心,以大中華區為半徑的範圍,有關新聞整理成冊,無比枯燥但受益匪淺。上司會根據我的調查,定期向CEO推薦可以接觸的人,邀請他們和CEO見面,做進一步接洽;也告訴高層需要提防哪些媒體哪些人,如何做出不卑不亢的回應。她可以大周末的早上六點就發來WhatsApp通知我們未來幾天要應對某媒體可能的刁難(發完了之後再睡回籠覺);但真的遇到了難纏的記者,她又不急不慢娓娓道來(港劇里大姐大汪明荃之類的風範),讓那些tabloids小記者能鑽的空子越來越小。特區行政長官有時會來我們公司出席些活動,她就跟在CEO旁以防不時之需;而在公司回饋社會邀請弱勢群體參加些CSR活動,她又可以與當地居民親切交流。

她做投資者關係出身,此刻負責全公司的市場和公關,她對公關小姑娘會更加偏愛,哪怕是我這個來自中國大陸,沒什麼資歷的新人。

五十多歲的她有天和我說「我現在也要多了解內地的WeChat」,其實我真想說,你這種事必躬親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手下學習。如果那些以PR自居卻不重視寫稿,整理數據之類的基本功,只知道玩微信玩微博而且玩不出個所以然來那不如直接轉崗吧。公關的核心是Creating

awareness branding,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

我堅信中國的公關市場還很大,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天津爆炸透露出我們相當高層領導幹部的公關意識也幾乎為零,只會以單一維度的宣傳來做輿論工作(如果政府能接收我們這種在企業做公關的跳槽到它那我覺得很好,我也能成公務員啦!);但在對海外公關方面,像萬博宣偉這種高逼格的外資公關公司還是會獨當一面,在申請冬奧會時為中國政府Westernise

整個的宣傳Campaign。此外,伴隨著互聯網的發達和初創的興起,高水平的政府公關和財經公關也會需求越來越廣,互聯網企業哪怕沒成立公關部門都需要先有個政府事業部,上市公司IPO前也需要公關公司準備路演。所以基於調查、溝通、撰稿的(高質量)公關,說到底,都不會喪失自己的「市場」。譬如某某游標,它家這幾年還是越做越大的狀態(定位整合營銷)。

公關人員大多有一個自己的技能,高級的財經公關也許已經考了CFA一級,奔著董秘去努力;記者出身的公關寫得一手好稿,外加攝影、PS、視頻編輯可能也會很拿手;長期的公關經歷也積累了不少人脈,摸清了很多媒體的脾氣。如果離開了公關去做市場,前面的這些技能,直接會使用的機會會變少,我覺得也挺可惜的。

題主如果認同我所寫的,還對公關有一絲留戀的話,可以留著做公關。當然,更好的選擇是追隨自己的內心。Marketing鍛煉的市場嗅覺和十八般武藝,如果和Sales掛鉤,還能拿不少提成,公關怎麼做都不太可能發財的。

我想,今後好公關必須懂市場,公關總監輪不到一個不懂得市場的公關來做。而且市場這個部門,某些程度上說(只是某些程度!某些程度!重說3!)生命線比公關長一些,或許前景比一般的公關要好。

「Through our

companies, WPP offers a comprehensive and, when appropriate, integrated range

of communications services」——WPP

我思路很亂,寫得也很亂,因為我自己也迷茫的很,不知道要不要放棄在現在的工作,回內地找一個更心水,更Promising的公關工作。寫完了這篇,我真正知道了,我還是愛做公關的,儘管它拿著賣麵粉的待遇操著賣白粉的心,儘管這個行業女生居多讓我幾乎沒有找對象的可能,儘管我為它眼袋掉到了下巴。

祝題主沒過多久就能做出個英明的選擇,也祝自己轉工順利。


第一份工作,是在Edelman。在那裡,非常幸運的被入行多件的Director,手把手的帶著寫新聞稿,做輿情監測的分析,花時間看重要的各種報紙和雜誌,從而熟悉版面、專欄、記者和編輯,之後碰面才能夠因為「有心」而逐步獲得了不少媒體高層的欣賞,慢慢也和他們成了朋友。那時候,客戶滿意、媒體買賬,就是我追求的全部意義。

第二份工作,是在甲方。作為世界五百強B2B的公司,因為不直接做業務集團,所以反而是公關部的職能範圍遠遠大過了市場。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有2000多專門做corporate communication /marketing的人,體系複雜,分工精細,有學不完的東西。後來又全球應聘到了國外的總部,做也許集團的公關。因為行業特殊,所以並不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反而又是公關權重較大。只可惜,我還是不知足。公關為企業和品牌帶來的是長期的效應,而市場通通是短平快。所以,我決定在從業8年後,去了快消品的公司,做公關。

當時以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dream job。現在,漸漸看到這份工作的局限性。當然,時間甚短,還不能做評。只是很詫異,快消品的品牌不需要做公關嗎?或者說快消品的公關,能夠通過市場的媒介購買就完成嗎?我認為,真正的口碑建設是需要長期的、潤物細無聲的建立。我沒辦法給出某一個公關campaign或者市場campaign真正有價值的KPI,因為這些KPI既不能夠直接轉化成銷量,也更無從評估從長遠意義上來說,它的作用是正還是負。同時,我也一直認為真正的KOL並非那些有粉絲,收錢轉發,而是能夠真正的引發follower思考,產生行為變化的人們,甚至是社會輿論背後看不見的那隻手。

職業安全感,大概是工作了8-10年的人會開始慢慢尋找的,尤其是互聯網洗牌整個社會的當下。市場部攥緊了大部分的資源,所以我也開始困惑,是要轉工嗎?還是應該鑽研進去做下去~


本人做市場推廣,過程中往往需要PR的支持,很同意某位知友說的,PR和MKT不分家。

PR工作的難點是:

如何量化這些工作產生的價值?
如何在進行工作彙報的時候以數據或案例來總結工作成果?

這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做付費推廣,可以考核下載激活,也可以考核註冊下單;做資源置換,可以反饋雙方的UV/PV;做新媒體運營,可以看閱讀量,轉發量,點贊數等等。唯獨PR,似乎沒有什麼硬性指標去評估結果。

即便我每天去搜索看有多少家媒體採納了我的稿件,每個月接了多少次約稿,數據報告被哪些行業垂直媒體轉載,這些數字依然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因為它跟業務沒有直接關聯。

那是不是說明PR工作價值不大?
不是。

在市場的角度,基於推廣訴求,希望PR能輔助提供些什麼?

搜索結構搭建

搜索結構搭建自然是跟搜索引擎相關,但這裡不是指搜索引擎優化,搭建機構的目的是讓你的公司/品牌/產品更加規範化,內容上趨於多元化,滿足更多受眾的預期。

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依然是大眾在互聯網獲取信息的第一入口,當你對陌生品牌或產品產生興趣的時候,會習慣性打開搜索引擎鍵入品牌或產品名字,希望獲取更豐富的資料。

以百度為例,PR是否為自家品牌創建了百科詞條且及時更新;對於百度知道里的相關問題是否及時作出回答;品牌相關的內容除了百度系是否覆蓋足夠多的媒介。

假設潛在用戶看到APP投放的廣告後去百度搜索你的產品,發現相關信息甚少。這時候他會想什麼?他可能會想:這平台是不是不太正規。

假設潛在合作方想進一步了解你家APP的信息,結果發現百度根本搜不出什麼信息。這時候他又會想什麼?他會想:這平台是不是太小太新,也許現目前不適合商務合作。

搭建一個儘可能完整的信息輸出框架,讓用戶、合作方、媒體、同行都能通過最簡單的信息檢索找到他們想要的信息,這是PR工作的價值之一。

輿情監控

輿情監控這幾年被提及的頻率很高,說明越來越多的企業或組織亦或是個人開始重視自己的口碑建設和市場反饋。

往大了說就是危機公關,往小了說就是消除負面評價。為什麼淘寶賣家用盡各種方法也要刪除差評,為什麼有公司雇大批水軍刷口碑刷存在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本就薄弱,如果還充斥著各種負面評價,那這個平台基本不用混了。

上周跟一個平台談效果廣告合作,對方當然是各種自吹自擂,例如用戶活躍高和粘性強等等,我隨手百度了一下他們公司,發現第一條就是很負面的評價,趕緊緻電,對方尷尬地解釋了半天,最後合作還是黃了,有時候十個正面評價都抵不過一個負面評價。

所以說,為公司打造一個正面的形象,並時刻注意削弱負面影響也是PR工作的價值之一。

事件包裝

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哪些是節點事件?

&>&>公司融到資了,不管是哪個階段

&>&>產品上線或是新增重要功能

&>&>用戶量或銷售額達到里程碑,100萬/1000萬/1個億....

&>&>重大活動或大型異業合作

&>&>創始人或高管訪談

……

節點事件往往跟公司的業務、背景、團隊、產品息息相關,這些都是PR可以做文章的點,也是拉新過程中需要強化的可用於說服用戶的信息和背書。

就像是玩遊戲一樣,每多加一個buff,你的戰鬥力就更上一個台階。

公關強人就是善於將大小節點包裝成一個個故事,然後源源不斷地向市場輸送。從這一點來看,前面那位朋友的工作還遠遠不夠,以純內容為鉤子跟媒體維持互動在我看來只是一種讓步,要知道傳統線上媒體轉載你的文章之後,僅僅會在一個很不顯眼的位置註明來源,有的甚至不註明來源,這對於品牌塑造和引流幾乎沒什麼效果。

讓媒體跟你一起為公司講故事才是接下來該深化的工作。

PR工作雖然很難量化,但卻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新用戶轉化率,也會默默的提升我們的商務合作成功率。

如果說MKT的工作是一種跟用戶建立的瞬時聯繫,那麼PR工作就是一種長期溝通,是廣告的背書和強化。它的價值雖然不能用直接的數據來量化,但是可以用長期的口碑去檢驗。

兩者完全可以共存,可以相互攝取精華,不存在放棄。

微信公眾號:晨夕筆記(think_notes)
從零開始,分享工作經驗,記錄能力成長。搭建運營推廣成長體系,持續輸出營銷思路和方法論,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可能對一部分人有用。


PR 和 Marketing 一直是好基友啊,尤其是國內的公司,很多都放在一個team里。

Marketing花大錢,PR花小錢。

Marketing更在意短期的效果,PR更注重長期的口碑。

樓主做了8年PR,即使轉到marketing也不能算放棄PR吧。

品牌傳播的工作方向是共通的,只不過各有側重點,我覺得這些經驗都是可以一併累積的。


3年mkt,2年PR,未來計劃考慮轉向Social,Why?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JJ醫藥事業部門做市場助理,說好聽點是Mkt,難聽點就是一個銷售支持部門,相對FMGG對Mkt的倚賴,傳統企業尤其是tb業務的Mkt真的只是一個配合部門,Sales部門與RD則一向以來佔據No1的席位,Pr什麼的在公司內地位就更低。後來跳去一家由博雅、HK、WE老大們組團開的小公司做Pr,這兩年以來,一方面是新媒體、互動傳播、Digital的崛起,另一方面是傳統媒體、紙媒TV的落寞,正如諸多傳統Pr公司目前正在經歷的轉型陣痛,Social,互動傳播,廣告AD類整合營銷,這類新型傳播機構逐漸浮出水面,圈裡圈外都是老金的杜蕾斯,還有Kamad的H5。相對應的,甲方也愈發認為傳統Pr帶來的可曝光價值愈發有限,尤其是對新千年一代影響甚微,由此預算削減,Case減少的舉措比比皆是,引用BAT一位Pr總監的話術(也是當年的京城名記之一),"現在還有誰有耐心去看那種一板一眼的傳統新聞?我一個50歲的老頭子都不看報紙"。乍看略有極端,細細品來,也是站在甲方自身視角,閱遍這些年來的傳播興衰形成的一種感悟吧。儘管現在新媒體層面的營銷,行業大氛圍仍略顯浮躁,或者像有些人說的,還處於摸索和試水階段,與傳統公關廣告相比還不成熟,但這確確實實預示了未來的大方向,因此未來可能會借著Pr的經驗積澱,遷移到新媒體做Social,以上僅為參考。


老實說,social跟pr,我還沒分清,誰來幫我解答一下哈


應屆畢業生一枚,供職於某電商巨頭,一開始是在mkt做social,現在轉崗到pr,正在努力磨合中……目前主要做的是新媒體運營兼策劃,雖然知道mkt和pr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還是不知道怎樣去區分,目前對於pr一職的前景也不太明朗,求大神們支招~??


我是在新媒體公司做PR,公司創業四年時間,發展迅速,但是我所在部門屬於市場部策劃組,配合策劃經理做線下活動及商務合作等公司,而媒體發稿及明星合作由明星公關部門負責,有時感覺自己能發揮的空間比較小,而且沒有提高的空間及機會,不知道有沒有PR跟我差不多情況 的,可以交流下


tb的 marketing,真的是sales的 support部門,體會深刻,略顛覆我對 marketing的初始觀。惡魔惡魔…


考慮過看南京的機會么~


交代背景:傳統PR出身,入行接觸電視報紙雜誌最多,後來傳統互聯網,再後來接觸Digital的概念,做起了全媒體PR。因為東家本來就是Media Research,好多新媒體我都是以旁觀者研究者視角先入為主,做起PR來時而上帝視角時而局內人,有時候會迷離。

認同PR MKT共榮圈,都是在一個體系下,宏觀上有共同目標。

在我看來,一般能想到轉行的,多半出自EPR,EPR在細分里和傳統PR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從專業技能上,傳統PR更強調功底,如上答案會有媒介監測、話術整理、通稿發布、媒體維護等等工作;EPR更易上手,好多EPR(尤其是新人)對公關理解不夠透徹,甚至工作過程中也不求甚解,技術操作可能過硬,但全無公關sense,個人認為並不算做懂公關。(只是相對而言)

個人建議,PR做到一定高度,做懂做通能盤的活資源,再接觸MKT也應該是高几個層次,宏觀上面求共性和再發展。8年不短,但也不算長。「術業有專攻」這句顛撲不破,做不明白的輕易轉行會讓後續職業生涯混沌,給人不專業不專註的印象就糟了。


線上的話,大公司或者知名品牌的PR會學習到更多東西,因為是趨勢,MKT是常態。

這裡面牽扯一個PR和MKT之間的核心區別

PR的最終體現是產品或品牌的核心價值

MKT的最終體現是一定時間內的銷量

說白了,一個是定價,一個是賣

你會慢慢發現,無論什麼時候,產品都是要賣出去的

然而能賣多少錢,在未來,會更重要一些。

這只是單一的緯度哈,因為無論是PR或者是MKT本身都是一項很複雜,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在一家發展很快速的電商公司做pr,之前的絲毫的工作經驗都沒有,來到公司也是朋友介紹的,之前在運營部門呆了一個月,由於之前沒有工作經驗,在漸漸摸清該如何把工作做的更好的時候,部門老大覺得我進步太慢,而被無情的調去了別的部門,到了市場部,開始什麼都做,後來被部門領導調成做pr,由於之前絲毫經驗也沒有,也沒有人教,自己摸索著做,一個部門4個pr,還沒有開始做事情,就已經開始勾心鬥角了,她們覺得我沒有工作經驗,沒有媒體資源,什麼也不會也不懂,憑什麼讓我做pr,開始孤立我,成立小團體,然後把我T出了pr組,在一家公司到現在為止呆了半年多了,覺得對於初入社會工作的我真的覺得很迷茫,產生了滿滿的負面消極的情緒,想辭職了,覺得在這裡也學不到任何的東西,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可轉digital marketing或者Disney之類的, 傳統行業正宗的marketing可能不行。


個人粗顯理解PR核心是創造awareness,帶來在branding上長期的benefit。mkt很多執行和策劃有人覺得偏短平快,這點比較狹隘。從pr轉到mkt的,也因行業而異。如果到FMCG做mkt的工作量大壓力大,但非快銷的mkt少很多sales上的壓力,不像FMCG那樣和sales、supply chain和 finance綁的那麼緊,出了任何問題mkt都是leader是核心要負責。感覺挺多女生結婚生孩子之後就從快銷離開了,選擇相對清閑一點的傳統mkt。

還是看個人喜好,八年pr再轉做mkt,如果有好的耐力體力和心態,足夠熱愛mkt那也很棒啊。或者考慮慢慢往consulting上靠。


推薦閱讀:

你經歷過哪些精心編織的旅遊營銷騙局?
我有16000元,如何能在一周內獲得10%的收益?
高端服裝店怎麼能不發錢又能把開業做的有影響力?
肯德基、蘋果這類的公司這麼有名氣了為什麼還要一直打廣告?

TAG:市場營銷 | 公共關係 | Marketing&P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