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錫常滬做菜愛放糖?


廣東人表示!對,沒錯,我們在家裡做菜,80%的菜都會放糖。

但放了糖並不代表這道菜是甜的,而且可以說廣東菜大部分菜式都不是甜的,但是裡面大部分有糖,所以重點在於糖放了多少。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肉類粵菜都會有糖,不過只會放一丟丟。

為什麼放糖?就是為了打開味蕾。舌頭上有專門品嘗甜味的味蕾,所以只需要那麼一點點糖——吃下去甚至感覺不到甜味,但是味蕾給打開了,大腦就會覺得這個味道更好吃,並且食物本來的鮮味也會被稍微放大。

也許這就是粵菜的主旨吧,一切都是為了味道更鮮。


來來來,題主歡迎來大寧波,保證不齁死你。(我不會告訴你我第一次吃寧波烤菜的時候有多想把酒店裡的魚缸吞下去……)

只有長江三角洲地區,確切的說,只有蘇錫常地區的人做菜愛放糖。上海本幫菜受寧波菜影響最深,講究的是「濃油赤醬」,換句話說,以咸為主,甜咸搭配。

至於為什麼蘇錫常地區人愛吃甜,我的猜測是因為這一地區長期以來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高。注意在古代,鹽主要是作為防腐劑存在的。長江下游地區是魚米之鄉,人民相對富裕,對用鹽防腐的要求沒有那麼高。而甜味呢?糖在古代也屬於比較難以獲取的調味品,所以「有錢吃甜,越甜越有錢」成為古今中外各民族對生活富裕的一種共同的刻板印象。基於同樣的原因,歐美的甜品都齁得要死。因此長期以來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下游地區成為最早有能力負擔消費足夠的糖的地方,慢慢形成了這一地區偏好甜味的特殊口味。

當然,以上都是我腦補的……


糖能提鮮,增加味道層次


一直覺得南方人才愛次甜口的。然後吃北外的食堂,尼瑪正兒八經的北方几乎樣樣菜里都有糖而且很重。重的我已經受不了!!別問南方人為什麼愛吃甜的,北方人也沒少吃!


「菜」字能加粗么?我特么看漏了,還疑惑了半天:難道我被世界騙了?


南方人這個說法也太廣泛了,比如說粵菜,雖然也是口味清淡,重視「鮮甜」原味,但是真正直接放糖的菜肴其實很少(甜品糖水除外)。比如我大潮菜,大部分的非甜點也是沒有放糖這回事的。那個甜都是來自食物本身。

除此之外,個別菜放糖的正如樓上說的,層次,提味。

而且糖經過燒制還會給食物上色,紅燒系列的菜也會放糖增加鮮亮的顏色。


福南人表示不服!我們明明就愛吃辣椒!


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繫。

這一點,從主食結構上也可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他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道傳統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澱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冬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是罕見了,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往北京,便用紅頭繩系了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美其名曰『膠菜』」,就是指此。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 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說,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係。

來源於百度,侵刪。


蘇錫常滬放糖是為了提鮮味

一、吃菜就要吃食物本身的味道,調味料過重會掩蓋食物本身的風味。

如果過咸過辣,你是吃鹽吃辣椒,還是喜歡品嘗食物本身?

或許只能吃出食物的硬度、嚼勁吧

二、蘇錫常滬的甜度不一樣

常州菜不是樣樣放糖的,只是極個別菜會放,如糖醋排骨

本幫菜(上海菜)是個個放糖的,包括炒青菜。但量不多,吃不大出來

蘇州菜重視的不是甜,而是鮮,俗稱「鮮的唻眉毛都掉了」(此句蘇錫常滬通用)

無錫菜不是個個放糖的,但是一旦放糖,量是最多的

個人經驗:

答主的父母和祖輩親戚都是蘇錫常滬本地人,從小也住在這裡,經常在這4地走動。

讀書去了某個口味較重的地方,吃飯當時記得食物的味道,吃完就只記得「好咸好辣~」,吃什麼完全不記得了

————————分割線——————————

再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蘇錫常滬的 菜分量 那麼少?

北方人和其他地方人來到蘇錫常滬,會經常抱怨菜太少,吃不飽。

我們去外地也是,點菜後上來一大盆,也嚇到我們了。後面的菜也不用上了,完全吃不掉。

核心:少而精講究生活品質

1、食材

2、蘇錫常滬人普遍飯量小

3、做小份,在家每頓都能光碟,每頓都能吃新鮮

4、菜的核心在於乾淨+美味,有些菜會放糖。味道好,吃完還想吃,就會回味,記憶深刻。另外,吃得少,胃有容量吃其他美味。

5、蘇錫常滬做菜、吃菜講究精緻,包括洗滌、火候、調料、擺盤、餐具等,對洗不幹凈、廚房環境、就餐環境不好的店很少光顧。初到蘇錫常滬以外的地方生活,感覺做菜方式略好爽,菜分量也好大~

ps:有段時間請大廚來家裡做菜很火,記者到一家人家家裡實地採訪。

廚師是正規的,有健康證。但一道炒土豆絲他空手把菜倒進鍋里,結果就那道菜沒人動筷。

這並不是嫌廚師的手臟,而是對生活的一種品質追求。

我上海親戚家裡就都是用公筷的,客人來也有專用的碗筷


作為一個常州出身,蘇州定居,經常到處溜達的小阿姨,我必須說。題主你肯定說的是蘇錫常(滬)

上述城市按照甜度排順序的話 應該是

無錫&>蘇州&>常州&>上海

為什麼把上海排最後主要是上海比較不太穩定,一方面部分普通民眾為原來無錫蘇州來滬民的後代,在做菜方式上深深地被影響導致很愛放糖;另一方面,另很大一部分民眾為寧波杭州來滬民後代,口味還是偏咸鮮。

常州已經算是蘇錫常(滬)中不太甜的地方了。但是嗜甜度還是遠大於杭州寧波。

至於為啥這麼嗜甜我並不能明確地告訴你,但是我想說,上面有位廣東朋友你別跑好不,我想給你灌下去一籠無錫小籠,再給你來盤蜜汁排骨,不過癮的話來一勺湯頭面上的素澆最好再加上甜麵筋。看你齁不齁。。。

甜也是會被甜哭的好嘛。。。


我湖南人表示不理解


第一眼把題目看錯了的,自動集合吧··


你把長三角珠三角等同於南方了嗎


麻煩先分清東南,西南,華南。。。說西南人民放糖的分分鐘教你做人好嗎?!


我們湖南株洲人做菜好像從來不放糖的


湖南人表示不服,有沒糖無所謂。如沒辣椒,廚師表示不會做菜。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