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是什麼狀態?
我有一熟人皈依後,因感情問題對佛教很迷,至此會不斷贈人經書,又說要為人做什麼好「放生」、「布施」……但還是很喜歡名牌和擔心自己未來的感情問題。這些都算了,我發現她越來越喜歡用佛教一些觀點術語評價和批判他人(甚至包括她父母),但她偶爾講出的一些道理,我覺得又有對的地方……身邊佛教徒不多,想請教對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 正常普通人中的佛教徒應該是怎麼樣的? 因為我最近對佛教和基督教都有興趣,甚至想過選擇一種作為宗教信仰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就是生活節奏快,很忙亂的時候,信仰的力量可以讓我堅持初心,能活得更自在、安靜、安寧。目前還沒決定信什麼,但之前這兩個教的宗教場所都有讓我感動的經歷。)比起聖經自己目前看佛教經書多一點,想通過這個問題,也多少了解一下教徒應當擁有的狀態的問題,謝謝。
另:1、如果她這樣的確算有點走火入魔了,恰好她又是比較敏感、強勢和主觀的性格,怎麼有禮貌地遠離她而不讓她太難受?因為她說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我有些同情她的感情生活,但是我每次被她用佛教觀點「教育」久了真吃不消……2、我是盡量想跟人交往時讓人舒服的那種性格,所以有時被人弄不愉快了可能會選擇忍而不發,但目前她很多言行實在是太讓我無可奈何了,哎……
剛來知乎,沒什麼經歷,但見到這個問題特別與自己貼切,忍不住說兩句。
我處於佛化家庭,但是作為讀到大學生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下的小青年,
我曽疑惑宗教和科學,以及宗教思想和現代生活的怎樣融合...等等問題。隨著一點一點深入,發現事情並不像我們簡單的說對立,對立反而在另一種情況下是一種統一。越接觸會越覺得佛教思想不應該被稱之為一種思想,應該是一種智慧,無上的智慧。佛教也不應該是一種宗教,它是各種思想的集大成。這也是佛法思想能夠源遠流長的原因之所在。它處處在,又處處合乎與道理(前提是你要不斷深入經書,理解)。像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中自有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並隨著深入不斷修正自己的理解。久而久之,會發現生活處處有佛法。有些人一開始有些理解,生活中有些小感觸,就會拿這些去套用別人,甚至自己起了很多的煩惱心,而因自詡是佛教徒,結果行為矛矛盾盾,讓身邊人頗為疑惑,反而對佛法有偏見。這裡有些人是指的我自己,因為我曽犯過這樣的錯誤,但還好我能明白過來。我母親跟我說不要對別人說你信佛,你與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有些道理明白了,就堅持去做就好,若有人阻礙你,恆順他就好。宗教並不是你的標籤,它是你的思想,標籤是給別人看的炫耀的,而思想是你自己清楚的。所以眼睛要審視自己,不要審視別人,這樣不會有煩惱,也不會讓別人有煩惱。擁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現代社會是不太容易行事的,但是你會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和充實,你會知道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這是我父母說過的話。我現在才開始有感觸,因為要從念頭裡從根本里善起來不容易,特別是我們還在這個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里,而具體怎麼做,你會越走越明白。所以,擁有點這種思想吧,這是一個財富,千金不換的財富。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希望根據情況採納。第一次知乎回答問題,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忽略^_^題主應該是指在家的佛教徒吧。談談自己的理解。佛教,我倒是不認為它是一個宗教,佛法應該被定義為一種思想,一種工具,一種教育,一種對於宇,宙,人生,真,實相的闡述。
作為學習佛法的人,
首先應該是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也就是外在行為上,是一個所謂的「好人」;其次,在心態上,應該是一個「平和淡然,進取精進」的人。這裡想講兩點,第一,做到淡然而不過分執著於外境,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修行過程,很多人一輩子也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心態;第二,淡泊平和並不意味著消極懈怠,這只是說在事情已成定局的時候,應當隨緣淡然,不再苦苦執著放不下,在事情還有諸多轉機的時候,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創造外緣,促成事情向著理想的狀態轉化,這就是積極進取。有點像「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味。再次,學習佛法的人,在學習態度上,也要端正進取,深入經藏,在生活中,慢慢證悟,實修。對於經文哲理,知道而做不到,就等於不知道,知行合一的去親身證悟它,才是真知。佛弟子肯定還會因為佛法的學習,而去修福德,功德的資糧。佛法發展這麼多年,已經有了比較紛繁的儀軌(可能為了迎合諸多普通的大眾,佛法講究因材施教,廣設方便),譬如齋戒,放生,施食,誦經如此等等,這一定很難為一個不信佛法的人所理解接受,所以題主勢必會對朋友的言行產生反感,覺得奇怪。如果一個修證很深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是很自然的,並不會有絲毫刻意造作之感,他會讓你在潛然之中領悟到佛法的智慧,這其實也就是不同程度的修行之人在度化他人的時候「廣設方便」的能力不同罷了。以上。一旦你覺得這個人不正常了,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了。信仰是用來約束自己,而不是束縛他人。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極樂世界。
修行功力高深的佛教徒,他已完全融入於世界有脫離於世界,與這世界既是一體又不在世界中。基督徒可以成為佛教徒,佛教徒可以是基督徒。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一個佛教徒首先是人,他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與繼承者,當然可以喜愛一切的文明,其中就有搖滾樂,爵士樂,等等。
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爵士貓10 分鐘前
你是大師嗎!你有何資格鑒定佛法是真是假!
我在幾個月前,還試圖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來,這就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哈哈哈。
1.佛道修行的生物機理就是生物物理化學過程。真的嗎?
2.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真的嗎?
3.佛道修行,我其實更認同海德格爾的哲學的觀察模式。真的嗎?
4.佛道修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認為 身病與心病說 身心不二。真的嗎?
5.佛道修行,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真的嗎?
6.佛道修行,佛性真的存在嗎?佛陀在何處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陀是無條件的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真的嗎?
7.佛道修行,宗薩仁波切心是根本 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絕對不是! 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 業是最難教導的內容。真的嗎?
8.佛道修行,「無我無非我」?,就是中道。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中道就是寂靜涅槃。中道是一個奧秘。中觀的中道,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中道是超越語言的,是一個奧秘,這是一般人所不知的。真的嗎?
9.佛道修行,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這才是真的佛法與修行之道。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郁單越、三十三天,果報覆故,此間眾生不能得見;佛性亦爾,諸結覆故,眾生不見。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學的【緣起空性】理論,既是看的【物】【我】的緣起存在,又是看到【物】【我】的緣滅而非存在。【緣起空性】理論,就是一種在一霎那一霎那的微時間段,既是【存在】也是【非存在】,【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此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就是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也就是物理的量子世界的狀態。我們的心識,佛學裡表達的就是一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
佛學的心法心所法,也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百種心法心所法】,來描述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但是佛學裡又有【一切法是本空,非實有,無自性】,告訴大眾,如果你試圖把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確定下來,進行分別,就落入了【我執】【法執】,就沒有【如實知見】,就落入了非佛法、非法性、非佛性了。
也就是說,你一打開蓋子,你就殺死了【薛定諤的貓】,【薛定諤的貓】要麼活著要麼死了,不再是【生死疊加狀態】。現今量子通訊十分熱門,量子通訊就是保持【量子的疊加狀態】【量子的薛定諤的貓特性】而進行通訊的。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三十三天】【無量劫】就是表達修行的【階梯和通路的】,【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表明【【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
【念覺】只是【心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念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客人】這個客人,只是【心識】新的層次對原來【心識】處在的層次的一個定義,視同為【客體】,而此【客體】還是一個【施設假名】,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有實體性的客體】。
【菩薩】就是一種修行的目標,就是如實知一切法的的實相。【菩薩】思想最早出自佛陀本生故事,後演化為一種修行人追求達到佛祖【佛】的境界的一種準備階段。佛祖在世時期,佛也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佛祖滅度以後,佛教徒為了提高佛祖的地位,不再使用阿羅漢一詞,而分解出【佛】與【菩薩】兩種等級,【菩薩】的含義在初期大乘佛學是與【阿羅漢】一致的,所以初期大乘經典才會同時平等的出現【阿羅漢】【菩薩】,而不是大乘佛教中後期對於【阿羅漢】的貶低、抬高【菩薩】。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修行人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我的理解,佛祖的緣起法與空性法的本意,就是人類只有閉嘴無語,才可體知那個【不可住也不能住,不可想也不能想,不可發願力也不能發願力】的奧秘。
「本質的存在」不等於「存在的本質」。「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
「存在的本質」,就是人類思想對於當下的法相的言說,比如【有神或無神】【空性】【佛性 真心 妙有】【虛無主義】等等。而後就是重重的具象,比如各類主義,各種宗教模式。在現代「存在的本質」重重的具象,就成了商業成功,政治成功,個人的成功,以至於種種幻術、法術、騙術。
「存在的本質」是人類的假象,假名。佛祖佛學就是直接擊破「存在的本質」的種種假象,而引導有情證悟「本質的存在」。
所以中道必然是「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是一個奧秘。
本沒有我,自然就沒時間。時間,來自我的分別意識。在意識的量子世界,沒有時間。再加入了外部觀察者,自我意思就分別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同之處,看到了世界的變化,就有了時間概念。時間概念再內化於人的存在狀態,內化於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代代流轉,就有了先驗的時間空間之分別。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
覺得一個大富豪,老年出家了,就意義重大。
如果王菲今天出家了,那就意義不一般。
比如李嘉誠今天出家了,那意義更加重大。因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出家,意味著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
所以我希望馬雲,立刻出家!在事業最頂峰出家,那才是真的放下!
緬甸、泰國就有成功的政客、富豪出家的傳統,所以在緬甸泰國佛教徒是民眾從內心尊重他們!
漢地佛教梁武帝出家,至今天還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視為昏君!
只有在武打武俠小說中,皇帝出家才會視為英雄!
順治出家,今天有幾個人認為是英雄的行為,勇敢的行為!中國人都說順治皇帝是弱夫!這就漢傳佛教的歷史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極樂世界。
修行功力高深的佛教徒,他已完全融入於世界有脫離於世界,與這世界既是一體又不在世界中。基督徒可以成為佛教徒,佛教徒可以是基督徒。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該吃吃,該睡睡,該賺錢賺錢,有機緣談戀愛也會談,只是心態跟不學佛的時候不同了,少了很多執著,會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了。佛教是用來修自心的,好為人師的絕對是沒學好。
正想修行,感謝樓上師兄師姐指點迷津
佛教律己勸人,約束自己,規勸別人但不是無端指責別人,自己和別人做顛倒了怎麼能行。如果不能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快樂,就應該反思自己的信仰方式了。
推薦閱讀:
※怎樣回答六歲的小孩的問題:為什麼和尚不吃肉只吃素,植物不是也有生命嗎?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 這句話成立嗎?假設成立,如何理解?
※「彌塞亞」一詞有什麼來源?
※中國人信仰什麼?
※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