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佔地那麼瘋狂,將來多餘出來的土地、空間、設施怎麼處理?

現有建設用地按照人均來算都已經足夠全國人民居住的了,更何況還有那麼巨量的規劃用地,據網上新聞說足夠34億人居住。直觀上,看Google earth圖片隨便找任意一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正在和將要鋪滿路網的的建設用地幾乎都覆蓋其整個市域範圍的可利用的平地和緩丘,這還不夠,有山的推山挖山,有海的挖泥炸山填海(這一點請不要質疑我,或者說請盡情的質疑我,這是個全國的普遍現象。拿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GE歷史各時期圖像一比較就會發現,現在的城市建設用地已經不是根據人口自然和經濟社會發展了,而是只要是市轄區範圍內能佔用的耕地幾乎悉數佔用,以各種名義,以前是各種開發區,現在是各種新區、示範區、先行區啥啥的。即使不能納入總體規劃範圍的毗連的周邊縣,也是以各種變通的方式拉上路網。以至於現在國家提出個什麼發展方向和戰略,大家首先的反映就是又要賣地了。如果說有一天國家說發展京昆經濟帶,那麼把北京到昆明之間全部七通一平拉滿路網我都毫不覺得詫異。即使暫時未能鋪滿路網的也是劃為發展備用地,言外之意就是即將被建設的用地。於是規劃和正在建設的用地往往都是城市原有用地的不是1~2倍,而是5~10倍都不止。因為全國幾百個城市難以統計,但如果需要我舉例的話,大家可以隨意讓我分析任何一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建設佔地狀況。中國的人均建設用地和居住用地肯定是比不上美國,但浪費的用地之多真的是令人咋舌。)這樣的發展到什麼時候是個盡頭?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國家,大城市周邊往往是土地最宜耕種的地區,例如成都平原是整個西部唯二的較為整塊的富饒平原,但現在將近一半已經成為建設用地,所謂城鄉統籌也不過是變成更多建設用地而已,所謂田園城市,原有的四川盆地特有農村景觀卻大量消失。耕地指標在全省範圍調整,都調到川南山區啥啥的地方。且不說大量山區以及貧瘠地的農村因為老齡化和人口外移而消亡,山地梯田耕種出的糧食要消耗大量人力畜力,性價比最後算出來光夠農民自己吃就不錯了,即使是世界遺產的什麼什麼梯田現在都快因為沒人種而荒廢了,一般的山地梯田和成都平原能比?甘肅、陝西、雲南乃至全國各地耕地調整都是普遍這種狀況。——往沙漠、濕地和土石山區調耕地指標的就更不要提了。身邊一個例子就是某學校可用於擴展的用地被佔領,申請附近的石頭山作為擴展用地,但一查卻發現那是耕地指標。。。雖然大體知道這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方式,但我想問的是這種將來顯然大片大片不會有人去填充的建設用地或者類似於花園式工廠這種極端浪費的建設用地將來的去向是什麼?這股瘋狂的荒謬的風潮到什麼時候才能迎來拐點剎車?現在糧庫里的糧食真的夠吃么?現有的規劃管制策略如制定主體功能區、限定城市規劃邊界等多大程度上能制止這種潮流?那些七通一平甚至建設以後沒人用的地、房子將來怎麼辦?


共同關注。

一般沒法一概回答,假想一根軸,一端是北京上海,畫了再多路網都填的慢,另一端是某些人口嚴重流失的西部或東北三四線城市,可以在路網裡種莊稼了……至於其他的,都要在這長長的軸上給自己定位。

答的有限,也在學習,推薦讀一些趙燕菁的文章。

截圖很精彩。


空間資源佔有的嚴重不平衡導致不能算平均,上層賣地合夥賺中下階層的錢,光明正大的搶劫,搶夠了總會平衡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社區、個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目前不是已經增量轉向存量了嗎,吃夠了白地轉向棕地挖潛,如廣東三舊、上海郊野單元、全國無數的增減掛鉤。

放長遠看,熱潮過去,空間成本下降,進一步的城市更新也不是不可能。


這長長長的題目看得我的魚粉小心臟碎了一地啊。

為了後面我皇家大規劃的筒子們免受虐待,我先小結下題主的重點,(結錯不許打人,囧,)應該就是反蔓延。

題主先以火眼金睛看到現在城市無邊蔓延的危機,然後怒指質問這荒謬風潮何時迎來拐點,再邀請我們一起思考現有的解決方法(如限定城市邊界)是否有效,最後再啪嗒啪嗒一打照片甩向天空,跪地高呼,看,這就是證據。整個問題邏輯鮮明,論據充足,怒指江山啊,題主你完全可以自問自答了,敲這個問題的時間你能寫篇反蔓延的論文了。

下面到了交流時間了。

題中說的佔地建設狂熱是城市化的必經過程,而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快速、低密度的用地擴張形式(即城市蔓延),已成為20世紀中以來城市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吉勒姆的《無邊的城市》,講的就是這個問題,書里說,蔓延的起源是工業革命,由於過分擁擠和不衛生的生活條件導致的。它造成的危害有很多,什麼土地減少,耕地銳減、綠地被侵、交通擁堵,動植物喪失,社會分化等等。

而關於所謂的拐點,其實早就到了。20世紀中葉出現的反高速公路運動,城市復甦運動都是反蔓延的先例。而集約型城市化也早就提出來了,當然題主舉的例子都是真的,但就跟踩剎車一樣,車是逐步停下來的,並不能在踩的那時就馬上停下來,這是一個過程。

從我們的建設加速起,不僅僅是農村景觀消失,歷史古城,生態系統等也受到嚴重創傷。這些問題都已經受到重視了,現在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反蔓延的潮流,你,我都是因為處在這個潮流里,看過很多蔓延的批判,才知道城市無邊蔓延是多麼不好。比如跟著我們院長做農村布點規劃的時候,最常聽他說的,就是農村一定要有農村的特色,不能做的千城一面,要注重保留其風味。這算不算此種文化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了呢。

即使我們知道城市蔓延有諸多的問題,但我們還是不能一刀斷是為什麼,因為這個共識,國家是不能停止發展的,這是經濟發展和城市保護的博弈,所有的人都企圖尋找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作為一個複雜的城市問題,單從限定城市界限就能起作用的話,現在都是霍德華的子子孫孫了。城市發展是一個邊實踐邊真知的問題,我們國家的學者就有從很多方面深刻思考過這個問題,城市蔓延作為一種失控的城市化地區蔓延的現象如何控制呢?

  • 第一、改變城市的發展模式角度,這個最重要(如精明增長和緊湊城市),使城市由外延式擴張轉變為「內涵式」增長。
  • 第二,通過規劃手段,比如規劃城市增長界限、劃定生態控制圈來抑制無序增長。
  • 第三、建立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明晰土地產權,推進土地市場化改革,在市場化基礎上改革征地制度,逐步實行自下而上的土地控制政策,將耕地保護從行政手段向經濟手段過渡。
  • 第四、應徹底改變經濟發展的GDP導向,賣地拿錢求政績要打倒,嚴格限制新增建設用地的審批,合理確定其範圍和數量。

總之,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太嚴峻了,這個世界怎麼能如此殘忍,還好有那些內褲外穿的同志們來拯救世界,我就含著薯片為你們搖旗吶喊。

呀呀呀,純手打,求贊來撫慰我的小小玻璃心啊~~


看到城市開闢新的城區的同時也要看到農村地區的空心化。

大批年輕人從農村開赴城市,城市的向心力越來越強,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在城市的富集越來越嚴重。所以在現有城區的附近開闢新的城區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問題中提到的將來多餘出來的土地

這個【多餘】有待商榷,另外當下城市更新計劃中也囊括了大量建成區的廢棄用地,這算多餘的么?

同時,中國城鄉規划行業也開始考慮存量規劃,在增量規劃的傳統發展模式中,考慮存量規劃,盤活現有建成區的閑置用地,進行再開發利用。

以此,將來可能的多餘的土地在存量規劃思想的指導下,也應該通過合理盤活閑置土地資源,進行再開發利用


隨便找幾個。上圖是長東北新區的擴城狀態,和總體規劃比較了一下,基本是按照總規的路網擴的。面積粗略看來大致相當於現有已建成的主城區。

這是更東北部的路網,已經到了德惠境內。通過新區的行政調整或者什麼whatever的方式,大多數大城市都把擴城的觸角伸向周邊縣。

這是長春東部的路網以及細看的情形,外環以外,同樣,規劃規模大致相當於原有城區。根據規劃大致也是發展成長吉一體的先導區(具體記不得了)和旅遊區什麼之類的,現在路網還沒成規模,但規劃圖上的路網也是幾乎鋪滿的。

上圖是瀋陽南部以及瀋陽撫順之間平原耕地被填充的情形,原來基本是種滿玉米和水稻的耕地,規模有多大大家自己隨便打開GE自己感受一下就知道了。基本上,像這種西咸、鄭開、沈撫、廣佛、南京馬鞍山、杭州紹興、天津與濱海新區等等各個相距比較近的城市都一定會以各種名義,想各種辦法連到一塊去的,讓我感覺的話就是任何地方城市所要的國家政策的唯一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實現最大限度的把管轄區域內變成建設用地。

鄭州與開封之間,路網正在拉起。

成都的拉路網運動,雙流縣、郫縣、龍泉驛等乃至機場都已經包進來了。內環、中環、外環、大外環、都市圈環。。。都不過是為了更方便的圈地罷了。一旦有了這些環,就分成了環內環外,道態就沒法自由發展,唯一要做的就是填充滿這些環。

雲南昭通、新疆喀什。。。唯一的一點壩子和沙漠中的灌溉耕地乃至戈壁灘也一定是要儘可能的拉滿路網。

大連——炸山填海。美麗的海濱景觀不復存在,新的商務區到處是庸俗的大方盒子玻璃幕牆和奇形怪狀的大建築,這裡只是萬達、綠地等大財團的資本角力場。舊金山被各路資本看中的時候,市民大力反對,於是擁有美好海岸景觀的舊金山今天還是那個小清新的舊金山,哪怕發展慢一點窮一點也不要緊,商務區什麼的都搬到了灣內的聖何塞。破了相的大連你又是何必呢?!


所以說國土部門幾乎沒年都會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或修改 指標超了沒事兒 我拿另外一塊沒用的地填上唄 可是你說沒用的那塊將來要做其他相關規劃的 那也沒事兒等到那年要用這塊地的時候我再把它調整為建設用地唄


我四線城市有1000萬人口,市區人口只有150萬。

按照50%的人住到市區,大概500萬。也就是現有城區面積的3倍。新區規劃是1倍。還有2倍缺口。


推薦閱讀:

城市規劃三本生找不到實習和工作怎麼辦?
以環線交通來進行城市規劃的方式利大還是弊大?
東京從城市規劃角度看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如何評價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理論?
哪個城市的自行車道最人性化?

TAG: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