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於我來說寺廟是一個清凈寡慾之地,該如何看待佛門之地充斥著金錢至上的氣息?


謝邀。

現在你是個清心寡欲的和尚,一個人跑到山上建了個茅草房修行,渴了就喝點泉水,餓了就下山化點齋。後來討飯的張三無牽無掛,想找點精神寄託,就過來拜師;雲遊的和尚看你道行不錯,也落了腳。慢慢,你這裡的和尚越來越多。山下的財主們賺了一輩子的黑心錢,現在想做做慈善,就出錢給你們蓋了座寺廟。蓋廟之前,十里八鄉的民眾都當你們是一群閑人;蓋了廟之後,你們就成了神仙了。大爺大媽們沒事就過來求菩薩求佛,人一多,中獎幾率就高。這個說有靈,那個說有感應,慢慢這座山這座廟,聲名遠揚。

和尚嘛,慈悲為懷,都知道光自己修行是不行的,還得利生,解萬民之苦憂,但漸漸有些不堪其擾,原來清凈之所,變成鬧市。

但財主們很高興,一看人多,就知道賺錢的機會來了。幾個土豪把山承包下來,四周砌上牆,掛個牌子:***風景區,門票100。然後在門外開闢出一條美食街,衣食住行一條龍服務。你身為大和尚,怎麼能容忍佛門清凈地變成這樣,就去找財主。財主們只說了一句話,你就啞口無言:關你屁事。

確實不關你屁事。山不是你的,廟也是別人蓋的。但你知道這樣做不對,一再抗爭,最後鬱鬱而終。新住持比較開明,知道跟財主跟衙門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既然山寺俱有名,以此做為弘法的根本,也是好的。就採取非暴力,軟合作的態度。

這種合作,有些寺廟是嚴守底線的;而有些寺廟,則被慢慢被侵蝕,這完全靠寺廟處理這些問題的智慧。這種合作可以說是委曲求全,但在外人看來,一律是同流合污,金錢至上,一棍子打死。

我不能說,所有的和尚,都是好和尚。也有那酒肉之徒,也有那姦邪之輩,也有那見錢眼開的,也有那抱著手機蜜語甜言的。但這不是佛門教的,是你未了的塵緣惡習。


不知題主所說的「金錢至上」具體指的哪些現象。到底是寺院金錢至上還是去寺院的人金錢至上?


寺廟本來就不是什麼清心寡欲之地。在寺廟也有有「等級」,有普通和尚也有大和尚。寺廟的修繕,和尚們的吃穿,誰給的錢啊。和尚們沒有錢怎麼活,已經不是自給自足的社會了,手機得充話費吧,做公交車得花錢吧。政府得問你要錢,讓你捐款吧。


額,寺院本來就是教化之地,又不是躲清凈的地方。何況,一磚一瓦本就不是大風刮來的。我不金碧輝煌,衣衫襤褸的,你拜我?你不拜我,我如何教化你。至於錢嘛,這世界幹什麼都要錢,怪我咯。


寺廟 道觀 自古以來都不是什麼清心寡欲的地方啊 你以為那些金碧輝煌的殿宇 赤金打造的佛像 一人高的大香爐 都是哪裡來的啊 看看山後面那幾百畝地吧 要知道 和尚可是不勞動的啊

宗教不僅是精神寄託 更具有很強大的世俗力量 心懷叵測者常仗之以行不法 如 黃巾 白蓮 明教等 被當權者承認的合法宗教 力量就更大了先不談其它 就說田產 寺廟自古以來都是大地主 不僅可以收香火錢 底下佃戶可也是不計其數的啊

隔壁小島上 也是有佛教勢力的 人家的寺廟勢力可就更了不得了 那可是能跟信長爭奪天下的

相比之下 如今中國的寺廟 上不能給君王解憂 下不能盤剝百姓 只好靠山吃山啦 人家總得吃飯吧 總不能人人辟穀(道家法門亂入)吧

再舉個更加典型和直觀的例子吧 拋開蕭衍那個時候不談 在中國基本統一的年代裡 唐前中期算佛教的巔峰時期了吧 尤以禪宗發跡之時為最 神秀慧能之辯千古流傳

但是就是在那個年代 中國當時最大 香火最旺盛的佛寺 白馬寺 又是怎樣一幅盛景呢?

當時的白馬寺主持 俗家名號 薛懷義 原名馮小寶 官至輔國大將軍 鄂國公 屢征突厥 從無敗績(都沒交過手好吧!) 在他的英明領導之下 白馬寺成為了洛陽城最大的流氓團伙 詳情基本也被小說寫爛了 就不多說了


推薦閱讀:

我在海外居住14歲,覺得自己有佛緣^-^?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佛教徒,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負罪感的人是不是就不會有報應?
想知道如今佛教在中國沒落的原因?平時從資料中看到的佛教修行者能夠獲得某些高深道行是否確有其事?
可以重複迴向嗎?

TAG: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