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為何「八條街無一不是盡端路」?

整理聚落史,重溫張良皋老先生的《匠學七說》,其中「四說風水」有段說:

西漢都城長安,就是充滿石敢當的城市。長安八街,無一不是盡頭路,或曰是丁字路的一豎。其中橫門大街,正對未央宮北闕;直城門大街,正對長樂宮西闕,可以想見,這兩條皇家馳道,必然氣象萬千。其餘六條大街盡端,也必然正對巍峨壯麗的建築物,不會令之落空。

現在問題來了:是盡端路恰好成就對景,還是對景決定了盡端路的設置?事實上,從讀書時就一直有疑問:漢長安因秦之舊宮,又是陸續加建新宮,是以城牆輪廓不規則(號曰「斗城」)也就罷了,可以理解;可為什麼道路都不通到底呢?是為了軍事防衛?

但隨手po上來幾座古都,除了東漢洛陽而外,都是不存在這個疑問的:

東晉建康

北魏洛陽

唐長安:

東漢洛陽:

相信諸多軍事史愛好者會給我解答,謹奉大教。


謝邀,野渡兄這個問題還真是畢竟偏門。。。讓我良久不敢亂答。

翻了一下城市史,感覺漢代這兩個都城的路網規劃,確實是比較特殊。

1 之前的周禮,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都城,路網拉通的案例還是比較多的,應該說還是自古以來城市規劃的主流,很顯然,這樣交通系統會比較通暢和簡單。包括里坊之類的規劃,翻起來基本各種圖都是蠻整齊,路拉通的。

2 但是感覺因為對景而故意不拉通街道,可能性不大,比如安門往北這條中央大道,根本沒有什麼對景嘛!文獻里的營國制度,也沒聽說有重視對景這種思路的。我想如果沒有明確的文獻,就不用把這個因素考慮進來。

3 我個人的猜測是,主要還是宮殿太大了,拉通路網太難,最後因地制宜就這麼成型了。

當時的城市規劃看來並沒有特別在意路網拉通這件事,相信不是因為規划水平的問題,因為周禮就已經按規整路網設計了,沒有可能說漢代這些當權者搞不清這種圖式和交通關係。

但是規劃實施的能力肯定是有限的,大興土木本來就很費錢,為了路網通暢就亂拆房子猛改規劃,划不來嘛!既然是在秦代基礎上逐步做的,說明漢代還是比較務實和能將就的,最終形成這種純丁字路口的布局,應該是宮殿太大為主,對現狀遷就+不強求路網形式+偶然性造成的。看起來東漢洛陽也是一樣的邏輯。

4 至於軍事防衛,感覺丁字路沒有什麼優勢啊,又不是彎彎曲曲的巷子防騎兵,已經很規整了,最後一頭是不是拉通,感覺沒影響。不過這個確實不懂,不知道有沒有文獻說過。貌似自古天朝防衛還是靠城牆,沒有聽過靠街巷的。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周禮 考工記》

實際上棋盤格式的規劃是最自然,最順理成章的,東西方文明都獨立發展出了這種規劃。

不知道您有沒有經歷過放線作業?棋盤格是最容易放線的,換句話說是最容易規劃的。

要整其他的幺蛾子反而很費力。

所以說到底,古人不過是選擇了一種最簡單易行,形式性和功能性都解決得比較好得方案。時間久了,這種方案就有了文化上的意義。

而棋盤格這種規劃還特別便於和禮制結合。不同等級靠增減經緯線就能體現了。全國上下,井然有序。

你看到井字了沒?

本來說的就是方格。所以是井然有序。


推薦閱讀:

你以為這是宮斗?naive!
且說漢代國家對民間資本的利用
如何評價公孫弘這個人?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帝國的毀滅(一)》
宋朝缺的是一個「漢武帝」嗎?

TAG:軍事 | 城市規劃 | 建築史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