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否只有東京能夠被稱之為國際大都市?如果是,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日本當初依舊以京都為首都,是不是就有可能發展變成擁有兩個國際大都市的國家,像中國的北京和上海?


東京,大阪,京都等地為了找工作都去過,也都了解一些日本的情況,我的看法是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回答「是的,日本四大城市東京、大阪、名古屋、橫浜,只有東京才是代表日本的國際大都市,其它都不能算」,我下面兩個個部分,從東京的發展歷史和現在的情況來詳細解釋。

一、東京的歷史

東京原來叫江戶城,1590年 ,德川家康在此設立幕府,也就是說從古代開始,東京就曾是日本的國家政治中心。19 世紀初 ,江戶人口
已達 100 萬人左右 ,不僅是日本最大的城市 ,也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當時的日本朝廷雖設在京都 ,但
統治實權掌握在將軍和武士手中 ,所以江戶是事實上的
政治中心。1868 年明治維新結束了幕府統治,遷都江戶,改稱東京,正式成為日本首都 。

1 .2 明治維新後的發展 ———國家經濟中心功能形成時代

但日本對外開放之初,東京只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 工業生產額低於愛知 、大阪兩地 。以後中央政府加強了對全國經濟的控制 ,使東京的經濟地位逐
步上升 。日本工業革命完成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
伴隨著產業革命中資本 、人口以及 企業中央管理功能向東京集中 ,東京由單純的政治性城市逐漸轉向兼有政治 、經濟中心功能的城市 。政治、
經濟雙重中心功能的聚集為東京日後成為世界城市並
形成以其為中心的大城市圈奠定了基礎 。

但這時期東
京在全國的經濟中心地位並不穩固 。表現為與大阪的相互競爭中 。1923 年東京地震對東京造成巨大損失 ,
全國經濟中心移至大阪 , 並一度超越東京 。20 世紀 30
年代初期開始 , 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 , 作為首都 ,
東京再次獲得高速發展 ,人口猛增 ,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
給東京帶來了比地震更為沉重的打擊 。在美軍軍事管制下 ,東京人口銳減,經濟也一片蕭條 。

1 .3 二戰後的發展 ———國家經濟中心功能強化時代

二戰後 ,東京國家經濟中心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復。而大阪經濟不振 ,原因有三 :一是東京的工商企業自明治以來有官商結合的特點 ,中央集權的財經政策有利於東京 ,二是東京橫濱一帶由於面向太平洋 , 在與日本經濟聯
系主導方向 ———美國的經濟來往中佔據了地理上優
勢 ,三是在京濱工業地帶 、京葉工業地帶集中了日本一
大批最大的工礦企業 , 其生產能力也一直領先於關西 。

這些都決定了以東京為核心的東京圈在二戰後恢復成為日本的經濟中心,並得到強化。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起 ,在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產業政策指導下 ,日本經濟開始騰飛 ,日本贏得了巨大的貿易盈餘,提升了東京在國際金融和相關事務中的地位。全國工業化過程的積累為東京發展為世界城市打下了堅實基礎 。

1 .4 《廣場協議》後的發展 — —世界經濟中心時代

1985 年的《廣場協議》促進了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 日元升值 , 美元遭貶 , 促使日本向亞洲國家的投資加快 , 以尋求更低生產成本。過去東京是日本全國的經濟中心 ,而隨著日本資金流向其他國家 ,包括亞洲和歐美等國 , 日本經濟也就發展成為
一個跨國體系 ,而東京就是這個體系的中心 ,它的角色
因此而轉變成為整個亞洲經濟體系乃至世界經濟體系
的重要管理中心 。許多日本企業把生產全球化的同
時 ,將總部留在了日本的中心城市 ,尤其是東京。中心管理功能也就成為東京的主要職能之一 。

二、為什麼東京才是國際大都市

2 .1 以創新為源泉的雄厚綜合經濟是東京成為世界城市的基礎

在日本經濟成長為世界三大經濟實體之一的背景下,東京經濟綜合發展,首都經濟特點突出。與紐約、倫敦不同的是,在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 , 東京仍是日本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在 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
東京一直是日本最大工業中心 ,此後因工業外遷 ,其工業地位在國家經濟中有所下降 ,但仍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東京的工業結構體現了為中樞管理功能服務的首都特色 。印刷出版業和技術密集型的電機 、通信機械 、精密機械和運輸機械為主導部門 ,
尤其是印刷出版業 ,銷售額佔全國的一半 。

東京第三產業極為發達 ,是國際和日本的金融、管
理中心, 日本最大的商業、服務業中心 。東京的商業
(尤其是批發業)、金融保險業十分發達,其重要地位在
20 世紀 60 年代即已形成 , 此後 ,二者占 GDP 的比重基
本穩定不變 。而服務業比重則從 1975 年的 16 .1 %上升
到 1992 年的 25.6 %,成為第三產業中最大的一個部門 ,
其中很大一部分需求來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各種公司
總部。服務業是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推動東京第三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力量 。

創新是東京產業發展的源泉 。自 1960 年代以來 ,
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城市環境問題的出現 ,使東京製造
業紛紛外遷到國外或橫濱一帶 ,因此曾有人預言製造業將在東京消失 。但事實恰好相反 ,東京的主導工業
部門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 其中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對日元升值 、日益激烈的競爭
和顧客的嚴格要求 ,它們規模不大 , 曾經是政府的搬遷對象 ,但卻通過不斷創新來提高自身的市場適應能力 ,
成為全國製造業中最關鍵的一部分 ,如以大田區為中心的東京南部的產業綜合體已成為日本機械產業體系中最重要的技術創新核心 。並出現了工業與居住良好共存的工業居住綜合體 ,形成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 , 最
終獲得政府和社會的認可 。

沒有創新就沒有東京製造業今天這樣的生命力 。創新也是東京服務業 , 尤其是
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源泉 。眾多總部在東京的跨國公
司 ,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了大量的低級產業 、資金和外圍
技術 ,經濟活動分散化導致管理的複雜化 。因此跨國
公司為了實施全球生產 、資本的有效控制 , 就要求服務業不斷創新 ,生產新的服務種類和新的金融衍生品 , 以
滿足控制不斷延伸和拓寬的全球產業鏈的需要 。

2 .2 國家信息中心的角色是東京形成世界城市核心功能的關鍵

東京作為全國乃至世界的信息中心 , 來自政府部
門(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信息是主導東京世界城市核心
功能形成的關鍵因素 。東京的功能具體表現在 7 個方
面 :政府功能 、商務和金融/管理功能 、流通和運輸功
能 、製造業和 RD 功能 、服務功能 、教育和研究功能 、媒
體功能 。這些功能有一個顯著共同點 , 即都與東京
作為全國乃至世界信息中心的角色密切相關。

作為首都 ,東京具有關鍵性的中央政府功能 ———立法 、行政 、
司法 ,以及代表國家間重要交往的外國駐日外交機構 ,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東京地方政府機構 , 政府在活動
過程中產生的信息能猶如一巨大的磁場強烈地吸引著
各種中心控制功能聚集於東京 , 如中央政府將所徵收
的超過全國 2/3 的公共稅收的相當部分用於財政開支 ,
而且東京政府將開支掉所有稅收(包括公共 、地方稅
收)的 2/3 ,巨大而複雜的資金流(某種意義也是一種信
息流)不可避免地吸引了各種管理功能集中於東京 ,同
時中央政府的政策信息源作用和擁有的審批權也促進
了各種政府辦公功能和大公司總部集中於東京 。東京
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為金融 、銀行 、保險、物流 、知
識密集型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 生產者服務
業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 。

東京集中了全國 17%的高等
院校 、短期大學和 27 %的大學生 ,東京還擁有佔全國 1/
3 的研究和文化機構 ,其中大部分是國家級的 。由於高
校和研究機構 、文化機構的聚集與國家政治經濟活動
(如政策的制定和諮詢)、新產品的研發有著千絲萬縷
的聯繫和強烈的促進作用 , 所以雖然日本政府曾試圖
將東京的高校分散到城市之外 , 但最終發現人為的分
散仍抵擋不住東京強烈的吸引力 ,尤其是那些與首都活動和產品研發關係密切的科學 、工程研究部門 。

東京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媒體功能。這裡發生的各種
政治經濟活動形成的信息流和來自全國全世界的信息
流使東京成為全國信息交匯最為集中和迅速的地方 。
因此東京集中了眾多全國最大最權威的媒體機構 ,如
NHK、《讀賣新聞》等 。

2 .3 以國家戰略要求為發展主旨是東京得以發展成為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證

首先,由於地理、歷史和文化上的原因 , 強調國家戰略要求的政治因素在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一直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前所述 , 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合一是東京成為世界城市的一個重要因素 ,正是政治中心強勁的吸附能力使東京由一個單純的政治中心演變為現在的世界經濟中心 ,雖歷經地震和二戰 , 仍無法阻擋其演化的趨勢 。而曾一度為日本經濟中心的大阪則在同東京的競爭中逐步失去其原有的許多優勢 。

第二 ,東京與世界經濟的關係並不是首先由市場效率來
推動 ,而是出自國家對通過全球經濟力量來保持國家
自主權的戰略考慮。在日本 , 經濟實力體現於國家
產業在世界市場中所佔的份額 ,而不是季度分紅和私
人所積累的財富。因此日本的製造業雖然發端於私
營部門 ,但其國際化過程是由國家政策引導來支撐的 。

第三 ,東京實施全球控制的工具在於在國家政府部門
的指導下 ,在執行公共政策的公司 、銀行和工業企業之間所構築的金融和產業的政策網路 。 實際上 , 對於企業 ,日本政府的政策強調的是擴大再生產和就業的重要性 ,而不是片面追求高利潤和個人消費 。例如 ,日本
的金融體系是一個以財政部為中心縱向統一的體系 。
財政部控制日本銀行(BOJ), 制定貨幣政策 , 規範所有
的金融研究機構 。它鼓勵公司企業向銀行借貸 , 而不是上市經營 , 同時由商業銀行組建 Keiretsu 網路 , 來監督工業的發展 , 而國家財政部等國家機構則通過控制資金借貸的手段影響網路內的會員銀行 ,以進一步影
響大公司們的發展策略 。當然 , 設計這套制度的另一個目的也是用以保護日本公司不受外國勢力的滲透和避免短期利潤的壓力 。這種運作方式能充分體現國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要求 , 也使東京在執行政治決策中心功能的同時 , 進一步加強了其在世界經濟體系
中的地位 。

總之 ,日本是一個整體意識極強的國度 , 東
京與日本全國和中央政府互不可分 ,東京通過政治體
制上的無數聯繫和中央政府結成一體 ,因此 , 東京實際上是「國家冠軍」,它是日本國參與全球競爭的代表 。

2 .4 再塑全球競爭力是東京保持其世界城市地位的主要手段

20 世紀 90 年代早期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對全國產生了嚴重影響 ,東京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 。1998 年發生的國家金融危機 , 導致東京主要的證券機構和商業銀行紛紛破產 ,而國家政府無法提供任何救助 ,許多國民開始詫異於市場的力量 。
這也顯示出日本的政府保障國家企業的體制走到了盡
頭 。日本國民開始意識到融入全球化發展趨勢和改變
社會價值體系的必要性 。 國家政府對東京的態度也在
發生變化 。 增進城市吸引力 ,提高城市競爭力 ,成為政
府發展東京世界城市的新的政策指向 。

東京規劃顧問委員的研究報告(2001 年 3 月)提出 :「 東京規劃的
目標應該定位於創建一座有吸引力和活力的國際城
市 ,並鼓勵城市之間的競爭」 ,「在全球範圍的城市競爭
中 ,沒有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家與城市將不可避
免地面臨失敗 。社會經濟結構的全面改革是完全必要
的 , 如在公共行政 、產業結構 、金融和商業管 理等方
面」 。為了提高東京世界城市的競爭力 ,東京都市政
府(TMG)提出幾項新政策和計劃 ,其中包括振興城市核心區 、首都重新布局、機場和濱水區開發的相關政策和
計劃 。在恢復城市核心區的活力方面 ,新的發展戰略
關注提升城市的競爭實力 , 強調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建
設 ,以支撐東京落後於其他世界城市的商業功能 ;強調
核心區商業功能聚集的重要性 , 提倡功能混合 , 營建一
個令人愉快的 、方便的環境 , 以提升城市競爭力 , 促進
日本經濟大發展 。針對東京人口過度集中 、交通擁擠
和地價過高等問題 ,東京都市區政府在規劃中提出采
用區域的方法和控制政策 , 使區域在保持中央政府功能的同時實現效率 。這種行動整合的觀點對於把東京
建設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世界城市來說至關重要 。[1]

三、總結

所以算不算國際大都市,主要看怎麼定義這個指標,但毫無疑問,只有東京才是代表日本的國際大都市,,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有歷史的選擇,也有日本發展的必然。「如果日本當初依舊以京都為首都」這樣的假設是不成立的,而且就算成立,根據大阪和東京歷史競爭的情況看,最後也只會留下一個國際大都市。畢竟中國很大,所以才能容下北京和上海。

[1]沈金箴. 東京世界城市的形成發展及其對北京的啟示[J]. 經濟地理, 2003, 23(4):571-576.

[2]張曉蘭, 朱秋. 東京都市圈演化與發展機制研究[J]. 現代日本經濟, 2013(2):66-72.


你去過日本其他城市嗎?


推薦閱讀:

最後一次給寬頻充值,我就要移居另一座城市了。
一個 PM2.5 超標的城市,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危害比公共交通大多少?如果佩戴3m的活性炭口罩能保護自己么?騎起來會很憋么?
廣佛同城的目的何在?可行性如何?

TAG:日本 | 城市 | 日本文化 | 地理 | 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