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電影《世界盡頭》?


《世界盡頭》是導演埃德加賴特的「血與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是《殭屍肖恩》和《熱血警探》,導演和西蒙·佩吉以及胖子尼克三位好基友可看作一個鐵三角一般的存在。

結合前兩部來看,這三部有一些相通之處,那就是對於某種情懷的堅持和投入(以及不變的基情)。《殭屍肖恩》里的對「宅」生活和基友的堅持,《熱血警探》中對於警探之魂的堅持,《世界盡頭》對放蕩不羈的「青春」的堅持。三部中都有一個富有情懷的開場,緊接著都是一個神展開,然後歡快地大戰一通之後,都有一個仍然堅守本心的結局。在《世界盡頭》的結局中這一點表達得更為直接明顯。

總之這就是一個「即便生活再無聊再操蛋,即便室友和上司再混蛋,即便女友跟別人跑了,即便一覺醒來街坊鄰居都變成了殭屍,即便上帝都嫌我死宅愛玩不求上進,我特么還是心甘情願和我的好基友們一起打殭屍一起熱血一起喝啤酒一起high到世界盡頭啊!」的故事。


看完才知,這是繼《殭屍肖恩》、《熱血警探》之後「血與冰淇淋」系列的第三部。看過前兩部的自然懂,這片是什麼走向了。血就不用說了,好在換了顏色,以避免血腥蓋掉它的真正主題。冰淇淋么,就得仔細找找了。

本片的喜劇效果的呈現,和前兩部略有不同。在高能劇情開始後,劇情緊張多於幽默。大部分的搞笑任務都肩負在前半段西蒙·佩吉的那張嘴上了。比如在各種危急關頭討論該怎麼稱呼外星人,以及英語代詞的用法。好在效果還不錯,能讓我笑好幾次的電影如今已經不多了。當然除了搞笑,血與冰淇淋怎麼能少了血。廁所大戰小青年和四腿合體雙胞胎之戰恰到好處,讓觀眾high起來卻又不緊張過度,更多的精力能用來領會其中的笑點。

那《世界盡頭》不想用血腥蓋掉的主題是什麼呢?西蒙·佩吉演的Gary就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不僅發小們批評他,女神批評他,外星人也批評他。沒有家庭,沒有事業,沒有孩子,沒有成就,他也沒怨天尤人,反而看上去比所有人都快樂。其實他又有什麼錯呢?人生的終極奧義是快樂,而每個人獲取快樂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不想長大的彼得潘們,他的快樂就是最簡單的have a good time。性命危在旦夕時,只有他仍然要堅持喝完12杯酒。這是他所僅有的東西了,為什麼發小女神外星人們要說三道四呢?

拒絕長大的情結,或名「彼得潘綜合症」,其實是和懷舊掛鉤的。Gary帶著發小們回到故鄉,正是為了懷念過去。片中的小鎮似乎和20多年前毫無兩樣,但正如女神說的「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sort of different. It』s just weird.」 懷舊的人們最無力的,便是周遭的世界不可避免的一點一點的改變,而且是同質化的改變,美其名曰「全球化」。所有酒吧都變得一模一樣,所有的咖啡店都變成了星巴克,各式各樣的音樂都變成了流行歌曲,不管是仰望星空的還是祭拜神靈的人都轉而低頭看著手機。幾千年散居的人類各自孕育出的璀璨的精彩的不同文化,都消失於一統的美式連鎖和互聯網旗幟下。作為和美國文化緊密而尷尬的相連的英國人,想必對此格外敏感。影片高潮部分西蒙·佩吉對外星人「大檯燈」的一通痛罵,正痛陳了這一心聲。

一心要搞「銀河系互聯網一體化」的外(mei)星(guo)人的一句」fuck it」,撒手而去,同時帶走了人類的一切科技。日子還是得過,被削掉半個腦袋的霍比特人繼續做房產中介,女神和男配歸隱田園,最如魚得水的是Gary,反倒帶著幾個外星人餘孽have fun了起來。說到女神,羅莎蒙德·派克演一群神經病中間的唯一正常人的時候,別有一番喜感,比如《巴尼的人生》,比如本片。

另外一個發現:血與冰淇淋三部曲,為害四方的分別是殭屍、外星人、英國小鎮居民。它們大概是同類。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 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很久沒看電影了想找一個電影看,我看到這個片兒絕對應該是個小成本的,後來我看到西蒙佩吉,於是就看了。

開頭就很無聊感覺,一個無所事事的人,為了追尋年少時的那段難忘時光,給我感覺有點像阿獃與阿瓜二,都是那種中年男人回去,回憶時光

結果整部電影轉折點就是酒吧廁所那個打鬥

然後再往下看就讓人覺得特別驚訝,我發現他們排片確實拍的挺好的,拍得確實有新意好看,嗯,個人覺得挺服氣的,之後就是一系列事兒,結果電影從一個二三流喜劇突然變成了科幻大片,從科幻大片兒變成了末日生存。

那我看的時候看他們喝啤酒喝著挺清爽的,顏色比較深,難道是黑啤嗎?

然後我吃飯時候也喝了啤酒,只不過才喝了不到一瓶,我就已經有點醉了。果然是奪命大雪花啊!

最後的外星人走了感覺還挺操蛋的,把整個地球都毀了。估計外星人在嘴炮失敗後,覺得人類簡直無可救藥了,於是就跑了。整個地球科技文明,因為這個毀滅啦!

啊裡邊的特效我覺得還可以,還是那句話,特效是為劇情服務,他那個劇情講的很好我很願意看,特效就已經錦上添花了。


除去科幻,反類型的外衣,感覺電影的內核其實是一部青春片。五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經歷歲月的磨鍊洗禮,回到最初出發的小鎮酒吧,只為了找回二十年前放蕩不羈的自己。

可能是我太過悲觀的原因,看到最後我一直感覺Gary King的結局最後是死掉,剩下老友喝完啤酒之餘會想起那段青蔥歲月和Gary的面龐,稍微好點就是開放式的下落不明。不過導演畢竟是小賊埃德加萊特,悲劇煽情從來不是他的風格,帶著四隻blank,仗劍走天涯的結局的確很熱血,本來么,電影就是要向平庸的現實生活宣戰,給人一百二十分鐘的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遐想,we continue to fight, thats how we survive. 這種台詞我想我就算看了一百遍依舊會被打動到熱淚盈眶,我知道我的人生不如意,我知道我喝完十二家酒吧對你們來說一文不值,但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我們說髒話我們不完美但這是我的星球,不需要你們的施捨,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我不需要你對我的生活指手畫腳。不得不說埃德加萊特真是一位太對我胃口的導演,從他的電影中我總是會偶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經常會感覺麻蛋這不就是我想說的話么。

在現實生活中,Gary King毫無疑問的會被當成徹頭徹尾的loser,但是我卻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房子車子老婆孩子這種路未必是所有人最好的選擇,有些人的存在就是讓你相信生活中還有更多的可能,敢於在每個人都跟你講道理告訴你生活應該是怎樣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的時候依舊保持自己的初心,在我看來敢於打破常規堅守自己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看到Gary King的時候我總會想到我的某位老鐵,別人眼裡總是一副弔兒郎當的樣子,我卻認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我想面對病床和醫生的叮囑,我也寧願選擇去了卻自己年少的心愿,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

最後附一句,導演你是多愛喝啤酒才把啤酒拍的這麼美味。好想來兩杯無上榮耀,一杯敬我即將逝去的青春生活,一杯敬陪我走過那段日子的老友們。


推薦閱讀:

《你的名字。》- 願食人間煙火的新海誠
14歲,金馬雙提名,劍指威尼斯……在她身上跳動的是華語電影的未來
《帕丁頓熊2》:一隻溫暖了倫敦的熊
劇焦 | 《最好的我們》其實是一場「優生」眼中的青春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世界盡頭英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