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巴西利亞的設計是否成功呢,當時又是依據什麼理念設計的呢?


我認為是失敗的。

bbc紀錄片有一期講到巴西利亞,說巴西利亞原本的公寓樓都是經過規劃的,是以平等為理念的,政府人員和工人可以做鄰居。但是鏡頭一轉到一位清潔工身上,主持人跟著她去看她家,在巴西利亞附近的一個衛星城,很破舊。每天從這裡去巴西利亞上班的人要花三個小時才能到達。

那位清潔工說她平時也不會去逛巴西利亞。

她說那是屬於富人的。


05年一個老美跟我誇北京好,我不服,他說:想想巴西利亞吧,那也是個大規劃:可一到周末,就是個空城!去哪了?飛到別處過周末了!

他在巴西也教過書,應該是可信的。


巴西利亞的城市布局完全是按照科斯塔的構想完成,是科斯塔個人理念的結晶。科斯塔深受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他巧妙地結合地形,將城市整體布局設計成飛機形狀。

「機頭」為突出於半島尖端的三權廣場,周圍建有總統府、最高法院和議會大廈 。「機身」是城市的中軸線,為一條長8千米、寬250米的東西向大道。主軸線東端是三權廣場廣場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議會大廈、最高法院和總統府三足鼎立。「前艙」是政府各部大廈、廣場和大教堂;「後艙」是文教區、體育城、電視塔等;「機尾」是火車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鐵路,是工業區和印刷出版區;再向後是小型工廠。「 機翼 」為住宅區 。「機翼」和「機身」的連接處為中央商業區,設有超級商場、銀行、郵電大廈、國家劇院、大飯店等商業服務設施。

大飛機頭部

生活區之間隔著綠地,或者花圃和叢林,四季常青。主軸線東端主要布置市政機關,西端是城市的鐵路客運站。 城內各行各業均有自己的「安置區」,銀行區、旅館區、商業區、遊樂區、住宅區,甚至修車都有固定的區位。為了保證大飛機的城市布局不被破壞,巴西政府嚴格限制對於主城區的開發利用。城內不準建新住宅區,居民只能盡量分布在城外的衛星城裡居住。

大飛機: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不僅布局精巧獨特,其城市的標誌建築也新穎別緻,寓意豐富。巴西利亞未來主義建築大師奧斯卡·尼邁耶擔綱城中主要建築的設計工作,國會大廈、總統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總統官邸、大教堂等,皆是尼邁耶之手筆。

三權廣場上手執鋼釺的銅人塑像,紀念上千萬巴西利亞的建設者們。

巴西利亞大教堂呈傘形,既像羅馬教皇的圓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

聖徒博斯科藍色教堂

「兩碗一筷子」的巴西國會大廈

巴西外交部:伊塔馬拉蒂宮

「凝固的音樂」:庫比契克大橋

城裡沒有古迹遺迹,沒有繁華喧鬧,但充滿現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構思新穎別緻的建築以及寓意豐富的藝術雕塑,使得巴西利亞有"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稱。並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巴西利亞市政府十分重視綠化和環境保護,使得巴西利亞成為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科斯塔和他的設計團隊以革命性的規劃理念和彷彿來自未來的建築造就了這新都。對飛機般的城市軸對稱城市布局,嚴格的城市功能分布。居住、工作、娛樂嚴格區分,通過四通八達的主要由高速公路和大道構成的交通系統進行銜接。

以多棟公寓樓組成的「superblock」為居住單元,在這裡政府官員和各國大使將和勞動者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一起。每四個「superblock」,設有一個教堂、一座中學、一家電影院、一家活動俱樂部以及足夠孩子們玩耍的公共空間。在「superblock」之間有一些低層建築作為商業設施。巴西利亞只有一些小型的工廠,布置在城市的西端。整個城市處處彰顯著理性、平等和刻意構造的秩序。也正因為這種一開始刻意的空間上的宏大設計,為巴西利亞以後出現的種種城市問題埋下了伏筆。

大尺度小區,帝都人民熟悉么?

當時的項目選舉委員會僅用了三天時間就確認了科斯塔「宏大」的設計。當時便有人聲稱,「很明顯,巴西利亞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建築師的城市,而不是一個規劃師的城市。」

嚴格的功能分區

這樣的城市設計並沒有很好的考慮深處其中的人的複雜需求,以及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把整個城市人為分割為行政、文化、居住等區域,甚至會細分汽車修理區、酒吧區、倉庫區等,這給市民造成了極大不便。如果一個市民需要修理他的汽車,他就需要設法把自己的汽車運到專門的汽車修理區,即使他住在城市的另一端。在6、 70年代,由於日常生活上的極其不便,巴西很多政府公務員周末都會驅車逃離巴西利亞,選擇去里約熱內盧度假。

兩名男孩穿過高速公路

科斯塔很早便意識到了汽車將極大的改變改變城市生活,因而在設計中將巴西利亞打造成了一座汽車的城市,高速路網甚至與整個巴西相連。但規劃之中僅僅考慮了機動車輛通行道路和高速公路,大量高速公路散布在城市中,造成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也缺乏能讓公眾聚集的街道,沒有繁忙的街角和道路兩旁充滿生氣的櫥窗商店。甚至這座城市裡沒有合適的會客場所,市民們通常只能約客人們在家中見面。由於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交通擁堵問題也日益嚴重。

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中預計2000年人口容量應為60萬人。可事實上到千禧年來臨的時候這座城市已經高達200萬人。設計容量與實際人口總量的巨大差異,日常生活的不便。使得無論是貧民還是高收入者,都不願意住在這座城裡,而寧願住城市邊緣的貧民窟或在郊區建造別墅,產生了嚴重的城市郊區化問題。

巴西利亞規劃城區與周邊龐大的衛星城

巴西利亞周圍形成十數個衛星城,僅超過10萬人口的就有5個。這些區域是實際規劃之外的區域,而巴西利亞規劃區域中的居住人口卻低於設計容量。一方面這座城市2000年時已經擠滿了200萬人。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巴西利亞人都居住在規劃之外的區域,而非規劃好的市中心。這種矛盾使得巴西利亞的城市問題愈發嚴重,逐漸走上了里約和聖保羅等城市的老路。

距巴西利亞中心城區不足20公里的棚戶區

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成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在規劃史上卻像一顆燦爛的煙火般,光芒四射後迅速黯淡。對於旅遊至此的遊客來說,這是個充滿驚喜的城市。而對於生活於此的居民來說,巴西利亞光鮮外表之下,則是更多的是漫長的通勤時間,擁堵,生活不便的無奈。

究其原因,是巴西利亞設計之初的過於理想化符號化以及對城市的過度規劃和對其未來發展的估計不足。但是需要指出,對於一件事物的評價應將其置身於它所在的時代。這座城市仍然有它成功的地方。首先它代表著巴西人的榮耀和對於未來的憧憬;代表巴西人對平等和秩序的美好社會的追求。其次這座城市作為國家的樞紐,成功地引入了大量的國家資源,把巴西內陸和沿海地區聯繫了起來,加速了巴西內陸地區的發展。在1950年,巴西人進行了對城市建設的偉大實驗,雖然它沒有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但是它無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巴西利亞是高原地形,基於本人在此地實習過一段時間對本地情況和民俗風情有的一些了解來回答。巴西利亞城市的規劃設計基本和美國大城市一樣(美洲特點)即切成一塊塊長方形規整(block).但因為長太像了本人常常迷路。巴西國家腐敗比較嚴重,一些政治人物借建教堂,足球館之名義攬財,導致國家基礎建設合作落後。本人在巴西的那段時間遇到了歷史上最大暴亂。公交車基本沒有站牌(老是做錯車)、地鐵只有2條平行的線,一條綠色一條橙色。試問哪個國家首都地鐵只有兩條線?!(攤手)朝鮮也不為過吧。網路信號非常差,電信收費較高。判斷一個國家發達程度,城市規劃好壞基本也就是:交通、網路、人均收入、基礎設施建設etc. 人均收入遠高於中國,巴西利亞政治中心大家工資不錯。另外由於高原地形,開車走在市區會經常有過山車的感覺(有山坡起伏感覺)。食物豐富好吃(畢竟農業大國)。但是可以理解畢竟遷都不久而且巴西利亞地形實在難以施工。總之是個典型發展中國家情況,城市規劃遠遠不能和國內大城市比(1、2線)


完全失敗的烏托邦主義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推薦閱讀:

TAG:設計 | 建築設計 | 現代主義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