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該如何理解「茶禪一味」?


引用下林清玄老師的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話來說明:

禪自然是有的,但不是寫在牆上、畫在茶杯上。它和茶相同,人生無所不茶,無不是茶;人生無所不禪,無不是禪。

茶不在禪里,禪也不在茶中。茶或禪以及生活的一切惱害都化為一縷輕煙,飛向空無的所在,那就是茶禪一味了。

茶的真滋味,禪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


沒有禪也就沒有茶禪一味。離開佛事行為來大談茶禪本身是不妥的。參禪悟道不是靠茶來達成的。


茶是品的,禪是參的。此二者,一動一靜,一靠品,二靠悟,這是我們表面看見的。論其實質,品茶抑或是參禪,都離不了一份平和的心境!心亂,則茶之無味,心散,禪,參之無果!若心聚,神凝,則茶品之有味,則禪參之有悟!古人好茶,求的,是一種同茶般靜雅的心境;而道士,和尚參禪,所求,亦是那一份靜雅!以茶中品人生,於禪中悟的,還是人生!很多事物,因其表像不同,其名,其狀,亦不同,但其實質,卻是相通的!以是,茶禪一味!(小生拙見,一家之言爾,望各位不吝賜教!)


茶道千年,禪意與水,終成一盅裊裊悠香的湯,自此禪茶一味。

茶自伊始,以解毒為用,由皇家遍及鄉民,漸成茶道,唐宋人家已經一日不可無茶,與之鼎盛匹及的,是禪。

茶道久盛,禪意空漠。清凈山林的寺廟之所,最合適茶樹生長,禪賦予茶樹靜的靈性,茶為禪詮釋無法言語的深意。直到有一日,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禪師習茶點茶悟茶,撰寫《茶經》,自此禪茶一體,寺必備茶,僧必飲茶,從此雙方都有了最契合的安身之所。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做該做的事,不必妄想,把握住當下就是真諦。

如果你把茶過成生活,處處精緻,可尋個靜謐之所,跪坐茶舍之中,身前鋪滿「茶道六君子」,從容鎮靜擺上優美的器具,坐等一壺水的沸騰,捧起茶杯看茶葉的鋪展,細品茶香悠遠,浮生半日閑。然而最重要的,得有三五知己,如此方不寂寞。

如同紅樓里的妙玉,賈母等人到她的櫳翠庵品茶,她用舊年的雨水泡茶,隨後拉了志同道合的寶釵黛玉喝梯己茶,用的卻是五年前梅花上雪化的水,茶杯也是出自前朝大家王愷和蘇軾的名器,更不消說給不請自來的寶玉用的那個自己的杯子,價值連城的綠玉斗。

愛茶講究的人叫品茶,一杯為品,要有好水好茶好器皿好手法,還得有好朋友,簡直處處都是學問。

幸好茶道逐漸雅俗共賞。我不懂茶,也未能得悟「吃茶去」的真諦。我所知道的茶,可能就是在幽明深巷,一個粗糙的瓷碗,碗里茶葉的殘渣,往來過客為生活疲於奔命,然而,這一盞茶的時間,寧靜安樂,恰巧聽到說書人的故事精彩片段,諸人茶前飯後的談資都已分享,好酒好菜洗滌滿身的疲倦,說過笑過,收拾起心情,繼續行程。

人生百態。巷尾里拎著雀兒聽曲兒的遲暮老人手裡捧的,是茶;飯館裡平定佳肴難等的浮躁心緒的,是茶;清雅的竹林亭台里走的累了想坐下品茗的,是茶;琉璃堂皇的殿堂里美人縴手調試的濃香,是茶。難以想像,有一樣東西能夠跟隨每一種人生,每一種姿態,不管你貧窮富貴知識深淺,茶都有最合適的理由來與你相配。

風揚茶煙浮竹榻,水流花瓣落青池。如果不是靜坐悟道的禪師,誰能體會這樣空廖深邃的意境,想像這話里的閑適,就想拋開這些緊張繁忙,用心所有心思和時間,只為泡出一壺香氣盡發的茶,緩緩抿上一口,獲得全心的寧靜,未必不會有悟道之得。

唔,不必懂,吃茶去。


-

僅提供線索,可參考岡倉天心「茶之書」: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97947/

-


一者,出家人與茶道家都以「誠、靜、空、寂」為最高目標,畢生追求。此為心意一味。

二者,事佛與茶藝一樣,細絮繁瑣,儀禮甚多,但又講求「以心意為本」。此為行止一味。

三者,禪茶都是東方文化最深刻的文化之一。都體現了東方的含蓄、詩意之美。此為源流一味。

即使我們沒聽過「禪茶一味」這個詞語,聽到了之後也會覺得感同身受,大抵就是這個原因。


我亂說一句

這是僧人說的話,不關我們凡人的事,就當沒聽過罷


林清玄說:把茶拆開來看就是人在草木間。


哪一味?有疑才有悟處!參!


不請自來,「茶禪一味」最早源自於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 ,圓悟克勤將品茶與悟禪的精神化為一體,也就是對於佛的理解與茶道的理解融為一體,品茶亦是悟禪。在這之後,「茶禪一味」漂洋過海來到日本,並被千利休發揚光大,有日本茶聖之稱的千利休用其一生的經歷完成了茶與禪的悟道,並繼而成為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

以下說明利休茶中」茶禪一味「的解釋。

首先是日本茶道的歷史

茶進入日本的歷史非常之早,確已不可考,有記錄的最早是在奈良時代。茶樹的種子進入日本是在鎌倉時代(AD1185-1333),該茶種種於栂尾高山寺,因此這裡的茶又叫做本茶,其他產地的茶叫做非茶。飲茶的習慣最早僅僅在禪門的僧侶間流傳,之後漸漸被京城的公家和有實力的武士所接受,並越傳越廣。

日本南北朝時期,由武家集團發展出了兩種飲茶手段,一種是「淋汗茶之湯」,就是入浴飲茶,再輔以好酒好肉,美色在旁。

另一種叫做「鬥茶」,大抵和當今的品紅酒一樣。喝茶猜茶葉的產地,賭注是從中國貿易而來的各種文墨之物和瓷器。為「鬥茶」而產生了飲茶聽曲的「會所」建築。

「會所」建築,尺寸為三間四方,面積大概為九坪(30平米),這樣的空間既不帶不小,是人感覺最為舒適的空間大小。這樣一個空間也是最早的茶室的雛形。喝茶,喝酒,唱歌,以及鑒賞各種藝術品,身體、文化、慾望釋放的場所。

而就日本詠歌飲茶所需要的建築而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天皇和公家統治的平安時代,當時的建築樣式主要是寢殿造。而到了大名和武士統治的南北朝時代,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將建築樣式從寢殿造轉為書院造。對於武家和公家的判斷而言,武家屬於世俗階級,而公家則是建立在神道教的宗教基礎上,屬於神權階級。日本的神性傳統就是枯寂,要知道,在日本的公家傳統中,裝飾只能使用植物元素,吃的只能是素食,不能吃肉,嚴格遵守「肉食者鄙」的價值傾向。這些哪能收到世俗階級喜歡,世俗階級喜歡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奢華。

到了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時代,鬥茶開始轉變成了「殿中之茶」,這種飲茶所需的空間也順應著寢殿造到書院造的進化。古代平安時代貴族居住的寢殿造在南北朝室町幕府的晚期轉變成了更加舒適的書院造。這個寢殿造的房子內部沒有分割,四處走風,冬天冷的要命。而書院造則增加了分割和上部的天花,防風性能大大提高,也就迅速被貴族階級所接受。

時代從室町幕府來到信長與秀吉的安土桃山時代,茶室也在這段時間內發展到了巔峰。織田信長的「御茶湯御政道」和豐臣秀吉的「北野大茶會」,在發揚茶道的同時也是其展現實力的表現。在這之中,千利休確定了其茶道領袖的地位,也從政治人物手中獲得了大量社會資源,這為其後來創造侘茶(利休茶)奠定了基礎。

千利休遠離鬧市建一僻靜之所,在草長林深之處結草廬而居,捨棄塵世的地位與榮華,在枯寂中尋悟人生至理。很大程度上,千利休的茶道是茶在歷盡貴族的享樂再次回歸於禪宗中的修禪悟道的原初訴求。利休茶是在歷盡塵世繁華之後,深嘆世事無常,歸隱山林的避世思想的集中體現,就像佛祖一樣,作為王子,享盡榮華富貴,在人生巔峰時刻放棄一切,於枯寂中悟道成佛。

從富裕層飲茶鬥富的附庸風雅,到結廬歸隱,這兩種茶室在形成了極致的對比,但是實際上也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歷盡繁華,如何能洗凈鉛華。二者的轉變也完成了修禪的輪迴。這也就是茶室中完成「茶禪一味」的思想歷程。

經歷一切,捨棄一切,將身體置於一壺中,捨棄小我,與天地同化。靜寂無為的茶道之理,清凈無垢的世界,茶道的行為就是借茶體悟禪的世界。

茶室就是一個茶壺啊,人就是在茶壺中的茶呀。禪的世界不就是茶的世界嗎。

千利休完成」茶禪一味「的悟道歷程的茶室—— 草庵類茶室,其中的傑出之作——待庵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個人觀點:茶靜下心來才能茗出味道,是心知味,味來味去,一清二楚;禪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到,是心知煩惱,煩惱來去,一清二楚;推而廣之,一切由心,一切皆禪,相由心生,萬法歸一


理解不了,只能體會。

有那個經驗,自然就懂了。

我如何告訴你,一種你沒吃過的水果的味道?

仔細想想。

現在到處都標榜「禪茶一味」,我還沒見過真懂的。


「茶禪一味,佛俗同天」。這是內江市詩詞楹聯學會楊方德老師的詩廟觀庵聯,讀來清風滿袖,清香滿懷。茶香與禪思就如莊周之於蝴蝶、蝴蝶之於莊周,悠悠晃晃地撲扇而來,如影隨形,令人交纏莫辯。

摘自 禪茶品牌文化

茶禪一味之佛俗同天


與瑜伽精神的四個方面——和諧、奉愛、寧靜、超脫相對應,同時與茶道精神的四個方面——和、敬、清、寂相結合,在此提出瑜伽茶道四大精神內涵:回歸、感恩、寧靜、通達。

1、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純樸、回歸當下、回歸本善。將人世間一切煩惱、恩怨、功利、塵勞,暫且丟在回歸的路邊,專心融入此時此地此景此情之中,將茶道現場當作你溫馨的家園、當作你心靈的寧靜港灣。

2、感恩:思水之源、茶之本,念茶會之友情禮遇,感天地恩如父母恩、感眾生恩如同胞情,以感恩的情懷來擴展自己的心量,以至能包容一切、善待一切、無私奉獻、平等博愛。

3、寧靜:品茶洗心、凈心靜坐,不問何方葉、哪方水,放下雜念,放下推想,不帶功利企求,不假分別計較,以一顆靜若處子的平常心來喝茶,於品茶中漸入悠然澄明的心境。

4、通達:寧靜安祥之中,化解了習氣、偏見、狹隘與固執,沉重的包袱放下了,超然的見地升起了,靈光獨耀之中,會有豁然開朗的覺知,會有茅塞頓開的啟悟,會有潛藏心底的本能智慧被激發。靜靜地享受吧,靜靜地感悟吧,超然的境界會一層高於一層閃現,直至通達無礙、自在超脫。


一花一葉皆是禪,喝茶亦是參禪。喝茶,有時喝的是一種心態。但現在的人,太多把喝茶當成一種工具,一個圈子。其實無所謂的茶道,跟著心走,什麼不是道?


1 茶道與佛教之間在思想內涵方面有許多的共通之處。「苦」、「靜」、「凡」、「放」均有相通之處。

2 禪宗將飲茶一事,為悟道的契機與妙傳心印的載體,稱「茶禪一味」。


看了一圈回答,分享一下個人體驗 。

傳統的茶禪一味,就是靜心靜到一定程度,體證到"我就是茶"的狀態,茶是什麼味道,我就是什麼味道。

我不再是頭腦概念中的我(身體、身份),我可以是一片樹葉,一陣風,這個時候就能體驗到萬物之美。

老師分享說,新時代茶道,茶禪有三味(大致意思如此),這樣可以對靜心的深度、感知的範圍擴大有幫助。

一是認識到茶的味道(振動頻率)的美

二是認識到自己的振動頻率與周圍朋友的不同

三是認識到周圍一起品茶每一位朋友的美(振動頻率),還有穿梭在整體的振動產生的線條的美。

(圖片取自杭州一可愛的MM)

說得好,就點個贊,說不好就留個言我改正一下咧。


道可道,非常道;橫看成嶺,側望如峰;你問我知否,我自茗茶笑。


隨口一說:靜下來細細一品慢慢悟道 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推薦閱讀:

真的有閉口禪么?現在中國哪裡會有人修閉口禪?
唵—傾聽內心的韻律
如何理解「一隻手的掌聲」?
信佛、修佛心裡早已皈依,但沒有參加正式皈依儀式,這怎麼算?
從一片樹葉中能看到怎樣的禪理?

TAG: |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