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與華為的差距表現在哪些地方?
強勢回答,中興一個業績排名第二的國內省份(都說中興比華為差很多,但是我可以確切的告訴你們,在該省華為被吊打,業績額不如中興),年終獎大概7-8千,沒錯,單位是千。且該年度整個公司盈利近40億,為歷年來之最。中興的人很多都懶了,不想動了,要麼就是機遇一般(個人)
來吧,來個華為的現身說法吧。今天去中興智慧成都,中興軟創和政府搞的ppp公司,我去面試高級客戶經理,一直以為做銷售的,問了一堆問題,我全從市場營銷角度去回答的,結果最後搞明白了,他所謂的高級客戶經理,就是只搞關係,純搞關係的那種,公關經理就是公關經理,扯沒用的幹嘛。從內到外都是關係,不去講產品,做營銷,弄布局,搞戰略,完善客戶體驗,去關注客戶關係,客戶關係是要維繫,但只是一小部分,都弄到要專門招人了嗎? 失望啊
不思進取,誰扶持也沒有用。內部混亂,中飽私囊解決在談發展。
華為和中興最根本的差距體現在由所有制所有權引發的一系列企業文化問題。
華為最核心的一句話叫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大家的身家財富都由華為這個未上市公司體現,所以上下層大家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這才能催生狼性文化。但華為股權分散,缺乏實際控制人,任明面上的股份也不多。所以當年對港灣要窮追猛打,並不是港灣真的能在產品市場上佔多大份額。而是港灣這種技術管理能人(李一男)結合外部風投,快速搶佔市場,快速上市變現的做法會極大動搖華為的根基。
中興由於初期要解決生存問題和尋求資源,多數股權是屬於一些大國企的。所以中興一直是國有民營體制。中興上市後,大股東並不參與經營卻能獲得較多利益。這必然使得中興的早期實際運營者自然會想辦法通過創辦子公司孫公司等關聯公司的方式獲得利益。這造成了早期員工和後期員工利益不一致的情況。
差距目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華為現在多少人?中興多少人?華為在職人數是中興的兩倍還多吧...華為的平均加班時間是多少?所以算到每個員工每小時創造的價值上來看,差距就沒有外界看到的那麼大了。我在中興工作了多年,至少我看到身邊的員工絕大多數還是保持著很好的敬業態度,努力工作的!公司內部氛圍也比較團結,哪像有些評論形容的如此不堪?至於公司管理和戰略上的問題,任何公司都會出現,而且你我都能看到的東西,公司高層會沒有這個慧眼?不管怎麼說,公司還是在不斷革新,往好的方向發展的。純粹的噴子們還是口上積些德吧!
華為不上市, 只能買中興
管理出了問題
以前在26和F7共同供應商處工作,某次收到26研發項目,溝通資料上面竟赫然有F7公司的標示水印我都感到很囧,只能裝作沒看到
改答案了,還是從自己熟悉的環節來說吧。華為的設備的管理界面那個舒適啊,簡直不是作為網路設備存在的,像一個財務系統一樣,能夠自動生成各種報表,滿足中國人喜歡製作各種PPT和彙報的需要。而且操作簡單,傻瓜化。當然了,不止是中興,其他廠家這方面也沒有辦法和華為比。不過中興好歹是一個中國企業啊,設備穩定性比不過華為,響應改進速度不如華為,這都可以理解,但是在網管的設計上,不能和華為殺到一個檔次,確實不應該。我認識的很多華為員工跳槽去中興了,早期華為員工的最佳歸宿是電信,其次是移動,因為電信收入確實不如移動,但是工作壓力沒有那麼大。現在移動大規模降薪到比電信收入還低了,而電信員工工作起來也特別有壓力了,所以他們都不去運營商了,去中興,因為中興工作壓力比華為低,還有中興可能比華為人性化。這都是過去式了,華為現在開始也注重本地化了,以前一些很不人性的制度也在淡化了,至少我們旁觀者不覺得心驚肉跳了。
有多少人像我一樣,點擊「展開全部」時每次都點擊到了鏈接?就不能把鏈接放下面或者其他方式?以前也有很多這樣的經歷,就沒人反應?知乎也不改?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興AXON M雙屏手機?
※如何看待中興人才公寓第三期配售?
※如何看待我國通信行業巨頭崛起過程中,「犧牲全大家,成就我一個」,的現象?
※廈門航空飛行員和中興通訊MKT經理(商務)兩個offer,該如何選擇?
※大家對12月10日中興員工跳樓案,怎麼看,如果你是中興員工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