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為什麼沒有興趣去研究邏輯學和做精確的定義?

比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人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生物,雖然被學生反駁掉了,但是古代歐洲的人在不斷做各種數學證明和精確定義。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怎麼就沒有一個人是這樣做的?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名家和墨家對邏輯學多有涉及。如名家著名的白馬非馬、離堅白等論點,都包含著大量的邏輯學觀點,但主要是為了論辯服務;墨家對邏輯學的研究則更為系統和高深一點,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等邏輯學方法大量的出現在墨家著作中。有趣的是,墨家對名家的觀點多有批評,墨經中記載了很多用邏輯來論證名家觀點為謬誤的案例。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邏輯學?

1、秦始皇滅六國,加強中央集權後,以吏為師,禁止私學;後又有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名家和墨家都漸漸衰落,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

2、中國主流文化是重人文倫理,輕思辨名理,儒家和道家對名、墨的觀點多有否定,加以排斥。

3、古漢語中一字多義現象非常嚴重,而名家、墨家著作中很多論點都有似是而非的多種解釋,邏輯學又需要精確的論證和定義。


這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前期墨家、名家(惠子、公孫龍)為古代邏輯學奠定基礎,莊子、孟子等詭辯論也做出一定貢獻,集大成者為後期墨家,他基本解決了公孫龍「白馬非馬」「離堅白」等的謬誤,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邏輯體系。可惜後期墨家人物名字已經軼失,我們只能從《墨子》的《經上》《經下》《大取》《小取》《經說上》《經說下》等章節,看到其成就。

一、確定邏輯原則

其一、辯論(或邏輯)目的是:「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小取》)。

其二、邏輯須能「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小取》)即辯論須了解客觀情況,區分觀點異同。

其三、「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小取》)即以概念說明客觀事實,命題須有正確含義、論證須有正確的論據。

其四、「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以同類事物共同概念進行例證(即「取」),並進行推論(即「予」),不能小白馬不同類事物硬拉進行推論(即「狂舉」)

例如:《墨子·經說下》:「若舉『牛有角』,『馬無角』,以是為『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

其五、「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小取》),這是辯論家的原則,不要把自己觀點強加與他人。

二、概念(「名」)

後期明確了「概念」的概念,即「名」,簡言之,名是反映「實」的,即以名舉實。

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 ——《經說上》

名:物,達也,有實必待文多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實也。聲出口,俱有名,若姓宇灑。; ——《經說上》

舉,擬實也。 ——《經上》

他們堅定反對公孫龍的關於概念「自藏」的觀點,即堅白是獨立於客體之存在。 公孫龍強調感覺的分離,認為石的堅和白是互相分離的,稱之為離堅白。

後期墨家提出了「堅白相盈」論,《經說上》「堅白,不相外也 《經說下》說:"無堅得白,必相盈也","於石,一也,堅白,二也,而在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可。"

簡言之,堅、白是石頭兩個屬性,統一與石頭這一客體,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後期墨家將概念分成三個層次,即「達」「類」「私」

名:物,達也,有實必待文多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實也。聲出口,俱有名,若姓宇灑。——《經說上》

達是最普遍的類概念、類是一般同類事物的共同概念、私是某一事物的專用概念

後期墨家區分了普遍概念和單獨概念,還區分了內涵和外延。

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獲,人也;愛獲,愛人也。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小取》

三、判斷(「辭」)

後期墨家提出了「盡」「或」「假」三種判斷,

盡,莫不然也(《經上》),類似於全稱判斷

或也者,不盡也(《小取》),類似於特稱判斷

假者,今不然也(《小取》),類似於假言判斷

後期墨家明確了,正確的判斷需要充分的論據和正確的推理。「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大取》)

他們還把論據(「故」)分成「小故」和「大故」:

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經說上》,即必要不充分條件

大故,「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經說上》,即充要條件。

四、推論(「說」)

後期墨家將推論過程分成幾種形式:

效:「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小取》),效的推論方式類似於「三段論」。

辟:「辟也者,舉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小取》)類似於譬喻推論。

侔:「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小取》)。相等判斷進行直接對比,從而得到相同結論,即類比推理。

援:「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小取》)引用他人類似觀點支撐自己觀點,即引用推理。

推:「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不取」即未知事物,「取」其已知事物,由已知推導未知,類似於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等推論方式。

同時後期墨家還提出了論證的複雜性,要求推理過程不可偏觀,以免造成詭辯。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辭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是故辟、侔、援、推之辭,行而異,轉而危,遠而失,流而離本,則不可不審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不一周,或一是而一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非也。——《小取》

後期墨家在古典時代已將邏輯學推向了很高的水平,但由於墨家以巨子為核心的結社體制,加上兼愛非攻等觀念不利於古典統治者,所以墨家飽受打壓,其顯學地位逐漸讓位於佛教。

而同時代的亞里士多德幸運得多,因為他得到了亞歷山大大帝的支持,將邏輯學推向高峰,奠定了形式邏輯學基礎。

參考 :

《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教研室,北京大學哲學系,商務出版社2004.


在中國是偉大渾圓厚重的「整體論」的勝利和繁榮啊,天然的天人合一、和諧感悟是那麼的愜意和適然。

西方那些機巧之心的「還原論」,只是瞎子摸象般地用工匠之器妄圖揣度無窮深廣的造化之奧秘,只是庸人自擾、作繭自縛。

(調侃,而已,而已)


墨家提倡商業和技術,其中邏輯就屬於技術範疇,所以墨家對邏輯有一定的研究。

同樣,墨家死的也最快,因為墨家妨礙了統治者對人民實行專制。

商業強調物品交換和人口流動,這樣會使農民離開土地的束縛。技術的發展可以加快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一個人富足了,政府就很難控制這個人了。總之,永遠處於溫飽線的人是最容易控制的。

通過反對商業,控制土地,來使統治者的收益最大化。

通過反對技術,控制信息,才能培養出無知且沒有反抗能力的人。


推薦閱讀:

雍正和慈禧都喜歡養狗:這才是真正的「人不如狗」!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22 永元之隆 西域復通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47 元朝一統 民變延綿
鳳鳴西周(一)——武王伐紂:落後征服先進

TAG:歷史 | 哲學 | 哲學家 | 中國古代歷史 | 邏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