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最多只要經過六個人就可以找到任何人,怎麼理解?能否舉例?

實名反對最高票、實名反對@采銅

英國《衛報》報道,Microsoft研究人員已經證實六度分割理論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08/aug/03/internet.email


我認識馬化騰和馬雲,你用淘寶和微信嗎?


這個我驗證過數據,x千萬人,載入到10億的附加信息,通過1個多月的運算,大約60%的都符合6人定律,這個僅限於我能獲取到的數據,應該不是全面的數據。

不得不匿


以前不信 現在信了
李嘉誠 黃曉明 巴菲特 真的是不超過六個人


可以參考這篇網路理論中的元老級文獻 Watts, D. and Strogatz, S.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Nature, 393:440-442, 1998. 六度分割只是「小世界」網路的特性而已,並非只有小世界網路,還有比較常見的是SF(scale-free)網路,半徑為6並不是小世界網路的充要條件。


我來舉一個例子。

Last.fm 實驗室里有個插件叫做好友關係鏈(http://cn.last.fm/labs/friendconnection),只要你是 Last.fm 用戶,開啟了這個插件後,它會顯示能夠將你和任何用戶最快串聯起來的關係鏈。

Last.fm 註冊用戶數在 09 年三月時便有 3000 萬,這個基數還是蠻大的,所以拿來測試六度分隔理論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親測發現我和我訪問過的所有用戶之間的關係鏈確實都在六個人之內。哪怕對方只有一位好友,最多五個人就可能勾搭到!真心超有趣!

不信你可以拿我頁面做下實驗(*?▽?*)

http://last.fm/user/rokkkaholic


第一次看到【六度分隔】是在《雷劈的真相》裡面看到的,時隔多年,再一次去翻了:

-----------------------------------------------巧合和意外-----------------------------------------------

--當有朋友告訴你一件驚人的發現時,不要吃驚。按照墨菲理論,凡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當時間足夠長或樣本足夠大,必然會發生。

--我們經常會有預感、會做夢、會推測,但,那些與現實不符合的往往會忘掉;並且,偶爾一次與現實符合,足夠讓你銘記終生。

-------------------------------------------截圖自《雷劈的真相》,侵刪-------------------------------------------


假設1人在地球上會與100人有社會關係,

則理論上來說通過6個人可接觸到的人數為100的6次方即10000億,

地球上目前的人數不到100億遠小於10000億,

以上。


在假設一個每個節點度的分布之後是可以估算距離6以外連接的點對數的期望的,然後就知道這個期望很小。


理論上我國還是民主國家,你還是社會主義接班人,實際上。。所以,少想那麼多沒用的,你誰也找不到


六步分離說明的是某些特殊的人和他人的距離很短並非人人距離都是這麼近。


我認識習。


理論性的解釋樓上都說得很透徹了,我只想補充最關鍵的一點!

重點是助攻啊助攻!搞定一個好的助攻是多麼艱難啊!遇到一個反助攻就只有哭的份兒了!

實在找不到助攻只能自己上了...可是自己研究關係網強弱自己架橋鋪路是多麼挑戰智力和耐力的事啊!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建立弱關係很簡單,但要建立強關係需要的各種先決條件和運氣成分太多了。

當然凡事都是靠努力,和一丟丟必不可少的運氣。

ps:建議題主去了解一下圓錐理論~


10年在新加坡讀書畢業之後在當地一家私人小公司工作了三年,規模不大,最多的時候也不過十一二人,只不過我們老闆不靠這個公司賺錢。某天老闆開會的時候講到了他過去經商時的事情,曾經跟Napster的創始人之一Shawn Fanning做過生意,而且一度要鬧到打官司的地步。按照這個理論,我通過我老闆,然後再找到Shawn Fanning,再通過Shawn Fanning可以聯繫到Sean Parker,最後我就可以順利聯繫到我的偶像Mark Zuckerberg了。。

不過理論終究是理論。。


從陳浩所列舉的實驗來看,今天相對1964年,6度空間的結論已經有了一些變化了。最簡單的,互聯網這麼發達,信息和搜索技術的發展對於我們找到一個人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比如微博加上一個好的創意就可以聯繫到張朝陽了。當然有人會說六度說的現實的關係,其實又有什麼區別呢?有意義的就是我們能夠找到這個人。所以,6度只是一個概念,沒必要較真到底是6還是3。關鍵是告訴我們sns是個網路,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網路做很多事情。


記得之前似乎讀過一篇論文

大意就是現在互聯網等通訊手段的便利,使6變成了3

具體的記不太清楚了,總之6個人的理論誕生於1967年已經不適合當代信息傳播速度了


想和張朝陽對話就很容易了~ 我只需要一到兩層關係即可~ 找認識的一個搜狐編輯,然後她直接找到張朝陽~ 或者藉由她認識的更高層的管理者直接和他對話。理論上要和一個人扯上關係,可能6個人以內就可以了。

如果舉例我想和比爾蓋茨對話,用上面我說的方法用兩層關係找到張朝陽,然後張朝陽也可能只需要一層到兩層關係能聯繫上比爾蓋茨,總共也只用了5個人~


我覺得可能,因為每個團隊的成員都是很多網站及公司或大學的人,一傳十,十傳百,速度很快。回答你的問題:名人的微博一般都有專業的人員來運營,這個社會除非你很有本事或者你關係厲害,否則一切都免談的。(緣分的幾率很小的)


這個試驗我是在怪誕心理學上看到的

那本書的作者主要想證明的並不是通過6個人可以聯繫到任何一個人

而是希望在不同時期得到不同的結果來證明這個世界 變 小 了

也就是說也許50年前需要10個人聯繫到同一個人

30年前只需要6個人

現在可能只需要4個人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不是需要6個人就可以找到任何一個人這種結論並不重要

因為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是這個世界在做過那次試驗之後就完全靜止了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世界無時無刻都在變化

隨著網路的普及這個世界上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見面的人彼此相遇了

這個人際層級的數字會隨著全世界媒體發展的速度減少

所謂的公式也只是一種數理化得絕對概念

因為你可以計算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卻不能計算出每個人所能夠觸及的媒體


騰訊朋友就在用「六度分割理論」。


其實6分曾經是一個猜想,原因是曾經有這麼一組數字,每個消費者背後有250個潛在用戶(朋友),地球上有60億人,也就是說250^5的時候就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前地球的人口,所以有人猜測地球上任意兩人間的關係鏈不超過6層。


記得美國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程序,將一位電影明星設為中心,然後最多經過五個人,這位明星與所有的好萊塢明星都可以建立起聯繫


看到這個問題,我表示我學到了東西。

為了不做一個沒有意義的回答者:

我的想法是其實最多可以用3層就到了。哈哈

方法: 1. 先加關於互聯網IT的QQ群,最好大群,活躍的。

2.然後通過在群里發消息,打聽搜狐的一切,肯定會冒出來一個跟搜狐有關的人。而且確保你倆有共同的話題,能做朋友的。

我推薦一個:百強論壇站長2群,不是打廣告啊。群里確實有個管理員的馬甲是搜狐微博-小樂。

3.然後通過各種方式跟她約出來吃個飯什麼的做朋友。

4.接著通過她認識最可能讓你認識張朝陽的人3個人一起出來聊聊天,吃吃飯。爭取也做朋友吧。

。。。。。。。。

就這樣,可能有點不現實。但是事在人為,哈哈。沒有做不成的事兒,你加油。


推薦閱讀:

「師兄幫幫忙」這個網站前景如何?
如何一句話證明你是秦始皇?
理性討論,為什麼有的人很少甚至不發動態在網路上?
「我有一個三年只聊了十幾句的網友」,分享一個又甜又萌的故事

TAG:社交網路 | 六度分隔理論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