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類似「敦刻爾克」的故事,拍成電影會是什麼效果?

電影


@馬前卒 老師既然答了我想答的52軍「奇蹟大轉進」,那我無奈只能答一個「鐵原阻擊戰」了。

順便對本題下面的大部分答案表示DISS,知乎什麼情況啊,明明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勝利的撤退,結果各個生拉硬拽都是些什麼玩意啊。連淮海戰役都變成類似「敦刻爾克」的故事了?居然還有200多個贊?我不懷疑他的立意,我只懷疑什麼叫強答。

薩蘇老師曾經發過一本書,叫《鐵在燒,鐵原阻擊戰》

僅僅鐵在燒這個名字就詮釋了鐵原阻擊戰的慘烈程度。

鐵原阻擊戰之所以慘烈,是因為這是朝鮮戰場上一場生死攸關的大戰,可以說鐵原守不住,現在朝鮮韓國絕不會是以38線為分界。聯合國軍也不會痛快的在53年和志願軍簽下和平協議。

1951年4月22日,志願軍發起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通過前四次戰役,已對志願軍的進攻規律有所了解。在有效組織後撤的同時,派出大量飛機對志願軍後勤補給線進行瘋狂攻擊,嚴重影響了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經過一個月的戰鬥,一線作戰的志願軍和人民軍部隊攜帶的糧彈將盡,同時朝鮮夏季汛期將至,臨津江等幾條主要河流有發生洪水的風險。為防水位上漲影響志願軍後撤,志願軍於5月23日起轉入防禦並相機後撤。

聯合國軍一發現志願軍有撤退跡象即作出準確判斷,集中4個軍13個師,組織了多支由摩托化步兵、炮兵和裝甲兵為核心的特遣隊,對志願軍部隊進行大規模的追擊作戰,長驅直入,妄圖穿插、分割、包圍、圍殲志願軍部隊。志願軍總部對於其機械化作戰形式的機動能力缺少足夠估計,致使撤退組織不佳,部分部隊在後撤途中被敵包圍,志願軍戰線中部也出現了巨大缺口。

熟悉歷史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這個時候志願軍到達了一個多麼窘迫的境地,PLA建軍史上最大規模建制師180師被擊潰就發生在1951年5月底被聯合國軍追擊的過程中。

有很多果粉給國民黨抗戰中的表現洗地,說國民黨面對的日軍都是「機械化」師團,在這裡,機械化和美蘇兩國表示哈哈大笑,就日本那些連大炮都靠人拉馬扛一個師團100多輛汽車也叫機械化師團?美軍一個師近千輛汽車,全員摩托化開進才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機械化。

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司令彭德懷對困難估計是不足的,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聯合國軍更換了統帥。

馬修·邦克·李奇微,彭德懷元帥真正意義上的一生之敵,二戰時就任美軍82空降軍師師長,率軍參加諾曼底、市場花園等大型戰役,因此他對歐洲戰場上的機動作戰、裝甲突擊要比二戰期間只在太平洋教訓「小朋友」的麥克阿瑟熟悉的多。

1950年12月,李奇微接替陣亡的沃克將軍就任美軍在朝鮮的第八集團軍司令,翌年4月更是接替麥克阿瑟直接成為整個聯合國軍的司令。與妄自尊大,更像個政客不像個軍人的麥克阿瑟比起來,李奇微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勁敵,他上任以來以身作則挽救了第八集團軍瀕臨崩潰的士氣,同時他認真研究了自己的對手志願軍,總結出了志願軍禮拜攻勢與月夜攻勢的特點,這些特點既說明志願軍勇敢善戰,又說明志願軍嚴重受限於後勤和機動能力的弱點。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天下兵法共通,針對聯合國軍的優勢與志願軍的弱點,李奇微制訂了名為磁性戰術的毒辣戰術。

首先,步兵一改只靠公路前進的套路,開始注意搶佔山頭、爭奪制高點、實施寬正面的多路進攻,最多時達15路,每路約一個營至一個團的兵力,對中朝軍隊各防守要點同時實施攻擊。

其次,針對中國軍隊慣用的迂迴穿插戰術,一反過去分兵冒進的做法,而改取互相靠攏、齊頭並進、穩打穩紮的戰法,力求東西呼應,互相支援,保持一條連續的戰線。公路上小股坦克配合下的機械化分隊與中朝軍隊保持接觸,一遇猛烈反撲就往回縮,粘住中朝軍隊第一線部隊不放,用炮火消耗中朝方的兵力後,再根據中朝軍隊投入兵力的大小,或遲滯對手行動,掩護主力退縮轉入防禦,或進佔某一地域,藉助猛烈炮火發展進攻。

李奇微發覺志願軍習慣夜間進行穿插運動,在敵後造成混亂,而每夜大概能穿插70餘華里。便發揚美軍機械化優勢,在夜間後撤大約70華里,避免戰線被穿插,天亮後發揮空中和炮火優勢,在伺機反攻到原來位置。

這種戰術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分析了志願軍的優勢和劣勢,利用志願軍後勤補給困難,缺乏重型裝備的情況下,以裝甲部隊快速機動,突襲戰區內重要交通要道,控制交通要道,切斷志願軍補給和後援,空降兵,主力部隊快速協同,同陷入被動的志願軍反覆交戰,基本形成了局部被包圍的態勢。

地面的磁性戰術與猛烈的空軍絞殺,讓志願軍無所適從,雖然第四次、第五次戰役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作戰物資耗盡,補給接近斷絕,而聯合國軍如跗骨之蛆一樣牢牢黏住了志願軍的一線部隊,在這種情況下,連子彈都快打光的志願軍只有選擇後撤一條道路,戰場上我們都知道最難的動作就是敵前後撤,淝水之戰,坎尼之役莫不如是,士氣的動搖,隊形的變亂,幾乎軍事史上的所有大勝都是在對敵人擊潰後再追殺敗逃取得的戰績。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遭遇了絕大的困難,尤其是在60軍180師潰敗後,整個戰線人心惶惶,岌岌可危,志願軍總部甚至失去了和部分部隊的聯絡,可謂是面臨比敦刻爾克還嚴重的絕境。

天上同樣是沒完沒了的敵人飛機。

地面上敵人依然是武裝到牙齒的精銳裝甲部隊。

情況更糟糕的多呢。

敦刻爾克,英法聯軍背靠大海,看似絕境,可是由於皇家海軍絕強的實力,實際上他們的背後是絕對安全的,只要渡過不太寬的英倫海峽,他們就算是撤退成功了。

更何況他們正面的德國陸軍因為步兵跟不上來,正在休整。

而此時志願軍面臨的情況是:美軍空降軍不斷空投志願軍側後搶佔制高點、關鍵要隘,正面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虎視眈眈,已經猛撲過來,志願軍戰線中部已經出現了巨大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組織了鐵原阻擊戰!

彭德懷電令撤退中的63軍,不許再後退一步!就地展開,63軍的防禦地域寬約25公里,縱深20公里。志願軍總部命令63軍將敵阻擊在鐵原一帶15天,為志願軍其他部隊組織有效的二線防禦爭取時間。

63軍下轄187、188、189三個師。戰鬥部署為:188師為預備隊,187師防守右翼,189師防守左翼。第五次戰役前,63軍全軍約3.6萬人,在進攻階段後送傷員約5000餘人,因此參加阻擊時,各個師均不滿員,初步估計每個師僅有約6000-7000人左右,全軍人數在2.4-2.8萬人左右。同時,63軍裝備情況較差,全軍各師均沒有師屬炮兵團,僅有一個軍直炮兵團和一個總部加強的火箭炮營。

聯合國軍序列包括

美騎1師、美25師、英28旅、英29旅共5萬多人,有各種火炮1450多門,坦克220餘輛,還有我們都懂的空軍支援。

鐵原阻擊戰防禦地域為山地地形,63軍根據這一地形和聯合國軍的傳統戰術,精心設計了山地支撐點式防禦為主的防禦戰術,將部隊化整為零,以連、排為單位,組織多支防禦分隊,部署在各個關鍵節點。聯合國軍的基本軍事思想對於遭敵側翼攻擊非常忌諱,如沒有消除敵側翼威脅,後勤補給線有威脅,一定要等到威脅被排除後,一線部隊才能「專心」進攻。聯合國軍的這種作戰思想為志願軍鐵原阻擊戰的成功實施創造了條件。

1951年6月1日正式開戰,敵最先進攻187師陣地,受挫後,6月2日,主攻189師陣地,189師依託既設陣地節節抵抗,抵抗到6月3日晚上尚有一個團又2個營的戰鬥力,計4500餘人,6月4日暴雨沖毀了師的反斜面隱蔽部,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6月4日拂曉,軍預備隊188師接替189師陣地,189師剩餘2800人縮編為一個團,作為軍預備隊,另有2000多人的傷員轉運到後方治療。188師接替189師的防禦後,大力搶修工事,並且修築了大規模成體系的簡易坑道的塹壕。並靈活運用戰術,至6月12日63軍完成任務,該師隨軍一起撤退。該師從陣地上撤下了最後的不到3000人。在戰鬥中,軍直炮兵團、火箭炮營都參加戰鬥。特別是187師伴隨炮,到了6月10日還以187師在炮火的支援下,還對敵軍發動反衝擊。在衝擊中,打蒙敵軍後,63軍趁機組織撤退。

與此同時,志願軍其他阻擊部隊,如20軍在華川、64軍在開城、65軍在漣川、15軍在芝浦里以及人民軍的第2、5軍團都與聯合國軍爆發了激烈戰鬥,成功阻擊了聯合國軍的瘋狂反撲,使得中朝聯軍在第五次戰役後期的不利局面得到徹底扭轉。

由於遭到頑強抵抗,且志願軍已經利用阻擊戰的機會在後方重新組織起有效二線防禦,因此在鐵原阻擊戰後,李奇微不得不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第五次戰役結束,戰線在38線以北地區重新穩定了下來,雙方均轉入防禦和修整。

彭德懷與李奇微當時都不知道的是,此後2年里這條戰線再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也最終成為了停戰線也就是現在朝鮮和韓國的分界線。

鐵在燒,真的是鐵在燒,63軍全軍十天內傷亡過萬,頂的上美軍在整個硫磺島戰役的傷亡,硫磺島折缽山插旗代表了美軍熊熊燃燒的戰意,那鐵原呢?

面對如此絕望的境地,面對如此強大的敵軍,中華男兒在異國寸步不讓,一切只為了背後需要守護的一切。直到現在,他們很多人仍然埋骨他鄉,這幾年韓國向我國交還的志願軍遺骸,大部分發掘於鐵原地區。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係為鬼雄,歡迎回國,英雄們

我曾經幻想,如果國民黨能利用蘇錫常國防陣地也打一場這樣堅決的阻擊戰多好?是不是,就不會有南京,南京?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也只有志願軍頑強的戰意,才能夠為一個新生的充滿希望的共和國奉獻犧牲,能牢牢的把敵人釘死在地圖上不得前進一步,撤退是為了勝利,這不僅僅是類似「敦刻爾克」這應該是比敦刻爾克還要偉大很多的故事了。


第一條線:從反目,到買兇殺人,到案發,三個月。

時間跨度漫長,襯托出相應角色內心長期承受的孤獨、無助、壓力、煎熬和度日如年,沒有人傾訴,沒有人分擔。

演員:劉濤、希里安·墨菲。

第二條線:夜奔領事館,在裡面待了一天。

時間跨度中等,襯托出相應角色內心的緊張恐懼。

演員:胡軍。

第三條線:帶著四十多輛警車追人,高速公路上的兩小時。

時間跨度緊湊,襯托出相應角色焦急的心態。

演員:王慶祥。

第四條線:答記者問,內心慌亂,強裝鎮定,色厲內荏,只有五分鐘。

時間跨度非常短,可以把這五分鐘拆成很多個幾秒鐘時長的一兩句話鏡頭,分散穿插到整部電影中,每句話雖然短,背後都意味著很多的事。襯托相應角色「不,我在舞台上還沒待夠,屬於我的舞台不要就這麼結束,再給我一點時間!只要再給我一點時間!」的內心戲。

演員:陳寶國。這條故事線其實很難演,要把五分鐘的講話分散穿插到100多分鐘的電影里而不顯得散亂,還要內心戲十足,只有老戲骨才能駕馭。

導演: 曹保平。


最近諾蘭的新電影《敦刻爾克》正在熱映,這部電影很奇葩,他沒有故事和主角,只有框架和狀態。以不同時間段內的海、陸、空三方視角,給觀眾展現了在二戰時期,聯盟軍為了突破德國的包圍,而進行的一次的大撤退。在看電影的時候,我本能的想到了《三國演義》里的「長坂坡」,發現人物、故事、時間段、主題都那麼相似。

諾蘭把一次「狼狽」的大撤退拍的如此轟轟烈烈,「長坂坡之戰」雖然是以曹操一方為勝利,但後世提起這場戰場,多記住的是劉備一方的英勇與無畏。劉玄德的那句:「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去,吾何忍棄去?」和這部電影的主題一樣,都是對戰爭、人性最好的反思。關於這部電影褒貶不一,在此不討論電影的好壞,僅開個腦洞,寫一寫這場三國時期的「敦刻爾克」。

主角——

「曹操」扮演者「德意志」,

「劉備」扮演者「英吉利」

「劉琮」扮演者「法蘭西」

背景——

曹操(德國)為了自己的霸業,對荊州發起了戰爭。劉備(英國)與劉琮(法國)為了對付曹操結成聯盟。劉備與荊州余部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在漢津口展開撤退,於是就有了這場「長坂坡之戰。」

引子:

秋風蕭瑟,殺氣蒸騰,戰爭與死亡的氣息,籠罩著周圍的每一寸土地。一位傷痕纍纍的士兵,突破了虎豹騎的重圍,向一座戍樓跑去。戍樓上的斥候發現了他的行跡,立即警惕起來。

那士兵見狀,連忙大呼:「我是劉使君的士兵 ,我是劉使君的士兵。」斥候聽見回應,連忙放下手中的弓箭,說:「快去碼頭,主公的大部隊在那裡等候呢。」

士兵快步朝那邊奔去,他知道那裡是他的希望……

第一條線:攜民渡江(碼頭一周)

劉玄德站在岸邊,發出了聲聲嘆息。因為攜帶眾多難民,大部隊走了半月還未完成撤離,如此緩慢的行軍速度,曹操的軍隊轉眼而至,該如何是好?此時天空下起了小雨,似乎在為這群亂世之中的生靈而哀嘆。

「不準上船,不準上船,你們這群荊州佬,還沒開戰就投降了,有什麼資格上船,我們自己的人還不夠座呢!」糜芳朝著一群荊州士兵怒吼。

「劉琮和蔡瑁投降了,我們卻沒投降。之前劉荊州與劉使君有盟約,我們自然還是盟友,為什麼不能上船?劉玄德去哪,我們就去哪,我們只跟著他走!」荊州士兵集體抗議起來。

這一陣喧嘩打破了劉備的深思,他朝著人群走去,對糜芳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去,吾何忍棄去?全部上船,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

大家聽到劉備的話語,都歡呼起來。劉備表面淡定,內心卻是愁雲滿布,他望向遠方,不知救援的船隊何時能到來……

第二條線:千里救援(海上一天)

劉琦帶領著船隊向漢津口行駛,同行的部下各個神色慌張。

參謀:「公子,我們是不是跑錯方向,江夏在我們後面呢。」

「不,我就要去那裡,去救援荊州的子民。」劉琦指了指前方的漢津口。

參謀:「那裡是龍潭虎穴去不得,我們還是趕快回家吧。」

劉琦:「回家?如果曹操把整個荊州都佔了,我們哪裡還有家?」

參謀:「曹操針對的是劉備,又不是公子你!」

劉琦:「一個姓曹的霸佔了我門姓劉的江山,自然有我這個姓劉的來管!」

第三條線:長坂雙雄(奇蹟一小時)

張益德橫矛站在當陽橋頭,他即是先鋒,又是最後一道屏障。他的背後就是自己的大哥,還有無數準備撤離的難民。此時,一個熟悉的身影騎著馬朝著張飛本來。

「翼德將軍」

「子龍兄弟!」

「你快回大哥身邊,這裡有我老張守著,來陪曹阿瞞那小子玩一玩。」

稍頃,曹操的大軍如潮水般的湧向橋頭,張飛瞋目橫矛,怒吼:「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兵聞言,無敢近其身者。只此一聲吼,為大部隊贏得了寶貴的逃脫時間,也使張益德的大名,響徹古今!

曹軍撤退後,張飛拆毀了那座橋。此時,他和那座橋都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結尾:

一百多年後東晉,有一位名叫習鑿齒的文士,在家中作書。

「好你個習彥威,可真夠大膽!」

習鑿齒一抬頭,發現是當朝權臣桓溫。

「桓大司馬光臨寒食,不知有何貴幹?」

桓溫:「我朝繼承魏統,故尊曹魏為正朔,貶蜀漢為偏安。陳壽作《三國志》便尊此理,你寫《漢晉春秋》卻尊那劉玄德為正統,你不怕當朝皇帝砍你的腦袋嗎?」

習鑿齒聽後,依舊低頭寫書。

桓溫:「他劉玄德有什麼好?你別給我扯什麼仁德與義氣,他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已。」

習鑿齒微微一笑,坦然回答:「這就足夠了!」

於是今天,我們在《漢晉春秋》之中,看到了習鑿齒對劉備寫下這樣的評語:「劉玄德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避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故,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從這段話中我讀出了八個字——決不投降,永不放棄!


這個必須@軍武次位面啊。

剛好軍武次位面周四的推送講過——船王盧作孚出了大力的宜昌大撤退。

以下是摘錄,版權是軍武次位面的。

1938年10月,在武漢會戰即將結束、國民政府即將放棄武漢的時候,擁往宜昌的難民潮達到了高峰。根據1938年武漢失守後的一次統計,在宜昌候渡的各類人員,最多時達到了3萬多人。而各種軍用機床、寶貴書籍等品更多。蔣介石已經開始下令,如果物資來不及撤走就全部炸毀。

當時能夠入川的公路不多,鐵路更是沒有。沿著長江向大後方而去的難民、80多家工廠設備、軍隊物資、武器彈藥想要入川只能選擇水路,但水路運輸力量有限,因此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堆積堵塞在宜昌長江三峽的門口。

這其中,有十三萬噸戰略器材是整個中華民族工業的精華,是國家僅存的一點元氣!全中國的兵工廠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的生命,如果這些工業器材不能及時入川,不僅會影響大後方軍事工業重建,而且如果被日本人掠走,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的宜昌,可供運輸的船隻只有民生公司的20幾條輪船和幾艘其他公司的輪船,按照正常運力,想要全部運走這些人流和物資差不多需要是一年的時間。然而形勢危急,無論是哪一方,都沒有一年的時間來等待物資運輸。

更加要命的是,不僅日本飛機在上空不斷進行轟炸,而且還有40天長江枯水期就要來了。也就是說,這些人員和物資必須要在40天之內完成運輸,這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危急存亡之時,盧作孚親抵宜昌,馬上召集公司高層商量,然後決定親自指揮,重新搶運物資入川。並一反之前一向不肯做官的態度,臨危受命,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軍事委員會第二部副部長兼農產、工礦、貿易調整委員會運輸聯合辦事處主任,並承諾40天完成轉運,運價只收平時的十分之一。

「增加碼頭設備、增加港口木駁數量、增加裝卸工人、增加工人工資標準」,盧作孚幾乎是立刻就做出了決定。另外還緊急徵用1200多隻民間木船,用於運送輕型物資。

不論白天黑夜,宜昌江邊聲響震天,2000多名裝卸工不停工作,拚命把儘可能多的物資運送到大後方。

為對付日機轟炸,在晚上日機飛來時,整個碼頭作業區驟然滅燈,一片黑暗,工人們放下工作,就地防空。敵機一過,則燈光齊明,熱火朝天。民生公司的指揮中心內,電報機24小時不停工作,所有電文盧作孚親自處理,龐雜的運送過程中每一個細節,他都能瞭然於胸。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撤退運輸中,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向四川運送了150萬人,100萬噸貨物,僅搶運的軍工設備就有兵工署的22廠、23廠、24廠、25廠、鞏縣分廠、汴廠和金陵兵工廠、南昌飛機廠等14個,還有大量的其他工業設備和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機構、國家文物的物資。

除了物資,盧作孚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其中光是搶運入川的學校就有復旦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航空機械學校、中央陸軍學校、國立戲劇學校等數十所。

為了運輸儘可能多的難民,他同時下令將二等以上艙鋪全改為坐票,讓達官貴人與平民同艙,這樣增加一倍以上的載客量;票價降低:公教人員半費、難童免費。當滿載著幾百名戰爭孤兒、難童的船隻離開宜昌港時,盧作孚親自到碼頭送別,孩子們扒在欄杆上放聲高歌。此情此景,船上岸邊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最終,12月初,江水低落之前,宜昌堆積如山的貨物終於全部運走,這場中國版《敦刻爾克》在40天之內順利結束。

1940年上半年,民生公司又從宜昌搶運了1.6萬多噸器材到大後方。6月12日,宜昌淪陷後,在接近敵軍的平善壩、南沱、三斗坪一帶,還有最後一部分兵工器材待運。

據盧作孚之子回憶,「這時候,我父親親自率船前往距敵約20多公里的平善壩,連夜裝船,天一亮即運走。民生公司職工們看見他身先士卒,異常感動。大家眾志成城,齊心協力,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將平善壩至三斗坪一帶24800餘噸兵工器材搶運到上游安全地帶。」

他雖然不是統兵百萬的將軍將領,但是他成功指揮的中國工業力量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讓日本滅亡中國的美夢破滅了。

這場「中國實業界的敦刻爾克」,正是由盧作孚牽頭並以為主要力量創造的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這個偉大的歷史事件至今並不為多少國人知曉,但在為《敦刻爾克》震撼感動的同時,我們理應知道盧作孚和他爭取到的成功大撤退。

最後放上原文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uUfOpdykVBlPlUU7sUs4iQ


還是讓台灣拍比較好


把海上逃走當可以誇耀的戰績,之後還能在重要戰鬥中發揮作用,吹噓幾十年,我首先想到的是國民黨52軍兩次撤退。52軍兩個師(之前已經損失一個)加軍直屬單位,在營口港丟掉了差不多1個師加一些零散單位,剩餘兵力上船逃命,成了遼瀋戰役唯一走脫的國民黨軍,相對而言戰績輝煌。

52軍後來在上海郊區又打了一場防禦戰(即「月浦大捷」),擋住三野29軍一周,最後於上海解放日當天,52軍再次上船跑路,在撤到台灣的部隊里是極少數建制和武器比較完整的中央軍(比較,比較而言啊),因此名聲越退越大,聲望越來越高,歷史越來越輝煌,最後計划去朝鮮打志願軍,雖然沒成,至少把一首歌反攻到大陸,應該算是有點敦刻爾克撤退的意思吧。

草鞋是船 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嚀載滿艙

滿懷少年十七 的夢想

充滿希望的啟航 啟航

船兒行到黃河岸

厚厚的黃土堆上船

夜來停泊青紗帳

天明遙遙山海關

草鞋是船 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嚀載滿艙

一股離鄉的惆悵噎滿腔

暮然回首又要啟航 啟航

一路跋涉到江南

洞庭湖景無瑕看

峨眉山下好荒涼

不堪回首淚暗彈

草鞋是船 爸爸是帆

故國的叮嚀不敢忘

強忍無奈小別的悲愴

信誓旦旦又將啟航 啟航

船兒行到澎湖灣

多了媽媽來操槳

深情款款撐起疲憊的帆

又衝破了許多風浪

草鞋是船 爸爸是帆

遠遠的故鄉在召喚

滿載半世紀飄泊的滄桑

倦航的船兒快來靠港 靠港

倦航的船兒快來靠港 靠港

倦航的船兒快來靠港 靠港

——52軍軍官之子葉佳修所作

有意思的是,這首歌只提抗戰,不提內戰,直接從峨眉山跳到澎湖灣,去東北,撤上海,再從舟山去台灣的故事完全不提。我來補充幾段:

五十二軍在營口佔領要點,搶修工事,以備隨時與即將到來的解放軍做最後的決戰。我解放軍七、八、九三個縱隊此時陸續抵近營口。五十二軍自知擺在面前的是一場前有大河、後有追兵的背水之戰,勝算難定。10月29日,五十二軍以攻為守,對最先進抵營口外圍的我解放軍九縱二十五師先頭部隊進行伏擊。30日,五十二軍再以5個團的兵力全力反撲,擴大緩衝區域,為登船爭取時間。

同時,軍長劉玉章派一個輜重營約300餘人,據守可以俯控遼河碼頭的最後一道屏障――太平山陣地,並命令將全師所有重武器都留給輜重營使用;命令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在營口外圍各選5個要點,每個要點各置一個排的兵力據守。掩護全軍主力撤退上船;預留大卡車一輛,11月1日午夜12時以後方可撤離。

11月1日深夜,五十二軍各部按班、排、連、營、團、師、軍的順序分別登船。外圍10個要點的掩護排各乘一輛大卡車迅速馳至遼河碼頭登船。因船少人多,容量不足,為節省空間,所有登船官兵一律站立。車輛、輜重、騾馬等全部放棄。但是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士兵無法登船。於是,劉玉章讓無法登船的官兵自己尋找民船渡河。11月2日7時,解放軍發動對營口地區的進攻。我軍首先將據守太平山的輜重營300多人全部消滅,然後從多路攻入營口市區,消滅了許多負隅抵抗的五十二軍殘餘官兵。

(右下方的撤退,是東北戰場國民黨方唯一成功的機動)

到此,52軍撤退算是遼瀋戰役中國民黨方唯一的亮點。但2師上船後,撤退紀律太差,不服海員指揮導致超載的船隻傾斜,搖擺中使用明火引燃船隻,結果寶貴的輪船沒出遼河口就燒掉了。一個師燒了一個多團,扔下2個團,只有25師和軍直屬單位從海上撤出。國民黨一方的描述是:

「第52軍在我海軍艦炮支持下,且戰且撤,先撤退非戰鬥人員、傷患、車輛,及少數騾馬,各戰鬥部隊一面與匪軍浴血奮戰,一面按計劃逐次登輪撤退,三十一日五時許,全部逐次登輪完畢,在海軍艦艇掩護下,駛出港口,惟第二師所乘之宜懷輪起火,除甲板上人員得臨時棄船復行登岸,一面戰鬥一面臨時另覓小舟外,未及逃出火海者喪身二千餘人,十一日一日午後最後一艘運輸船抵達葫蘆島,乘小舟之官兵亦於二日抵達。」

52軍輾轉從葫蘆島去上海,陣地安排在吳淞口港口外,已經內定要儘早上船跑路了,不料三野心比較大,想沿江迂迴掉吳淞口港口,一口吞掉上海的國民黨軍,52軍和28/29軍各自吃了一驚。(下圖上海西北側)28/29兩個軍的先頭團企圖在行進中佔領陣地,被有艦炮和重武器支援的的52軍打了措手不及,先後損失數千人。

月浦戰鬥

月浦是屏障吳淞、寶山的重要陣地。國軍在該地築有密集的鋼筋水泥地堡群,構成縱深防禦體系,易守難攻。湯恩伯特派52軍守衛該地。 1949年5月12日晚,雨。擔任主攻月浦任務的粟裕三野10兵團29軍(原屬蘇北地方縱隊11縱)260 團在政委肖卡、副團長梅永熙率領下快速插到月浦鎮北端。按師指揮部指示,在夜幕掩護下挖掘工事,直把交通壕、掩體挖到離月浦街七八十米處。

此時擔任助攻的253團在奔襲途中從俘虜口供中得知52軍在月浦鎮沒有多少工事,便乘夜大膽向前穿插。當晚部隊進入月浦街旁的一片「墳地」,在細雨中發現"墳地」一個挨一個。253 團就地待命,團指揮所就設在「墳場」中部。 天亮了,「墳包」變成了一座座鋼筋水泥碉堡。這意外的情況使指戰員們大為震驚,團領導趕緊組織部隊撤離,但為時已晚。 「墳包」變成了惡魔,噴射著火焰。指戰員們左射右掃,前赴後繼。向月浦街以西發起兩次攻擊,均被52軍多層火力阻止,傷亡甚大。 此時260 團也遭飛機轟炸和軍艦炮擊,匆匆挖起的工事大半被毀。52軍的火力封鎖著通往月浦街的各條道路,我軍前進道路受阻。前沖的戰士紛紛倒下。肖政委向後續部隊高喊停止衝擊!但聲音被炮火轟擊聲和部隊的喊聲淹沒,部隊如洪水般向月浦街涌去。但那強大的交叉火力網依然把我軍阻擋在月浦街外。15日晨,我軍佔領月浦鎮,但傷亡很大,主攻的第260 團最後只剩下64人。

52軍很快開始反撲,十餘艘軍艦首先向我陣地猛烈炮擊,飛機也不斷轟炸、掃射。隨後,52軍步兵在坦克掩護下向我陣地猛攻。我軍依託工事勇猛阻擊,擊退敵人連續5 次衝擊。第259 團團長鬍文傑陣亡。第260 、253 、259 團始終守衛在已佔的月浦陣地上,52軍與我第29軍雙方形成暫時的對峙態勢。

……三野10兵團28、29軍在月浦、楊行、劉行一線受挫。在上海的國民黨宣傳機器大肆「祝捷」,稱為「月浦大捷」,慶祝遊行、「祝捷」大會不斷。湯恩伯在「祝捷」大會上說道:「月浦大捷證明國軍在上海修築的陣地是銅牆鐵壁,堅守陣地的部隊是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裝備精良,士氣旺盛,共軍這一次並不是戰無不勝,第52軍前方大捷說明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就有信心確保上海安全!」與此同時,上海市區武裝起義宣告流產。上海地下黨安插在敵人中的「眼線」就因為「月浦大捷」而發生動搖叛變,致使地下黨領導人張權、李錫伯、泰然軒等先後被俘。不過由於粟裕在月浦與52軍打成對峙,支援不了起義,所以起義就算能夠舉行也很難成功,反倒容易造成起義者的大規模流血犧牲。

帶著52軍一路狂奔南下的軍長是劉玉章,黃埔四期。後來調任金門防禦司令,和解放軍隔海相望。金門上山的軍用公路因此被命名為「玉章路」。後來劉玉章一度被內定為國民黨朝鮮遠征軍司令,要帶著52軍到三八線上打志願軍,因為美國人不要而作罷。這份經歷倒是有點類似於英國撤回去的部隊。

此外補充一個段子,上海撤退的指揮官湯恩伯後來到了廈門,繼續高喊固守,結果幾萬人被數千渡海部隊打垮,不得不扔下部隊跑路,從海灘上乘小艇去台灣,也有點敦刻爾克的意思。

1949解放軍攻克廈門

1949年廈門戰役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營大約300多人的解放軍沿著公路向廈門灘頭狂奔。公路兩邊黑壓壓的一片,看起來好像是一片片低矮的灌木。

每當解放軍跑到一處,這些貌似灌木的東西就騷動起來。實際上這是無數的國軍士兵!他們一群群的坐或者躺在在公路邊的土地上,海灘上,每個人拿著武器,有的還是嶄新的美式武器,卻沒有一點要戰鬥的意思。

當幾百名解放軍跑盡他們的時候,這些人紛紛站起來,嘩啦啦的扔掉手中的武器,舉起雙手投降。

實際上,解放軍不過200,300人,這些投降國軍的數量成千上萬,完全可以10個,20個打一個。他們卻絲毫沒有要戰鬥的意思,甚至士兵的臉上毫無表情,只是默默的扔掉武器,然後繼續躺在路邊。追擊中的解放軍卻根本不看他們一眼,只是自顧自的向灘頭跑去。

……這邊還在爭著上船的時候,那麼解放軍的登陸戰已經打響了。聽到槍聲,灘頭立刻亂成了一團。有的叫,有的哭,有的罵,到處都是團長找師長,營長找團長的,越找越亂,完全亂成一鍋粥。而這些所謂的團長師長,很多已經坐在船上,正等著開船呢。

灘頭剩下的幾個軍官在混亂中試圖指揮,但完全沒用,他們一找不到湯恩伯,不知道應該執行什麼命令,二所謂兵敗如山倒,大軍已經陷入混亂和惶恐中,沒有人能夠穩定這個局面。

曾經有軍官站起號召部隊回去和解放軍拚命,結果數萬人中僅有幾十名年紀較輕的官兵跟隨他跑向前線作戰,其他人都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像一群跟著被殺的綿羊一樣,等著被解放軍俘虜。

其實也不僅僅灘頭是這樣,留在廈門島上機場的10幾架飛機也沒人管。這些先進的飛機一沒有飛走,二沒有被破壞,就扔在那裡,等著解放軍來將其繳獲。

廈門之戰:湯恩伯僥倖逃脫

16日黃昏,湯恩伯匆匆逃到了廈門港海灘。情急之下,他在報話機里用明語呼叫兵艦放下小艇接應。就象廖耀湘當年在遼瀋戰役中兵團被圍之際,用明語呼叫各部撤退時一樣。但適逢退潮,小艇無法靠岸。只是湯恩伯比廖耀湘幸運,他在廈門港灘頭跺腳、叫罵了一個多小時後,還是被小艇接走,溜之大吉了。

當時,葉飛從監聽的報話機中,收聽到了湯恩伯的呼叫。葉飛也立即用報話機呼叫各追擊部隊向廈門港追擊,活捉湯恩伯。可惜的是,報話機呼叫無數次,無人應答。後來才知道,各追擊部隊為爭取前進速度,將報話機關掉了。

無論戰果如何,最高指揮官在海灘上被小艇接走,也有那麼一點點敦刻爾克的意思吧。

相關回答:

馬前卒: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馬前卒:讀史時,哪些故事讓你動容?

馬前卒: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國民黨二十二場大戰役全都能拍出這種我軍轉進千里,敵寇追之不及的效果


野人山大潰逃。媽的豬腳還是敦刻爾克的那個王八蛋。


宜昌大撤退

這是我一直想拍一個歷史事件。

它很適合電影,有懸念,有衝突,有意義,有情懷,有人文深度。

可以上升到國家大義,民族情懷。

可以說,那是一次挽救了中國的撤退。

當時,近乎一個中國的資產堆積在小小的宜昌,日軍在步步緊逼,長江水位在不斷下降。撤退顯得是那麼緊急。

國民政府的官員發出一份份電報,昏黃的燈在夜裡亮著。人們在茶館裡討論著,穿著馬褂的老先生在悠悠的嘆氣,學生們坐在江邊緊張而又焦急。

這是故事發生的背景。

於是電影有了懸念,有了時間限制,節奏變得緊張。撤退看起來成為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故事總是需要英雄。

在宜昌撤退里,有盧作孚。

一個摳門的船王。

正是他幾乎耗盡全部身家才換得了撤退的成功。

如果說敦刻爾克的成功是英國的功勞

那宜昌大撤退就是盧作孚功勞

於是電影有了主人公。


中國不是沒有敦克爾克。

如果說敦克爾克是漁船划出來的,淮海更當得起小推車推出來的。

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娛樂圈向來都是精神上等人,看不起支那草民的力量。

事在外便高呼庶民的勝利!人性的光輝!事在內只會甩出一句:泥腿子!推翻我大師輩出大民國!


西南聯大的高校轉移。

歷史課本上的各種「文人」

帶著學生和家眷,在飛機的轟炸下和難民一起南渡……

設備沒丟

文物沒丟

甚至牛羊豬馬都沒丟……

好看么?

————————————————————————————————————————

兒時聽故事的時候,先師說過很多,他當時在德國上學,於是特別遺憾沒有參與其中……

故簡單說是這樣的:

1.留日老師和日本軍官是同學,甚至是上下級。

其中一部分,日本方面希望留下這種人,這邊的一部分留下了,一部分拖家帶口的逃命

於是在北平,在南京,在武漢,都和日寇的特務合作,然後讓他們幫我們轉移財產

2.當年本來就有軍事課……

很多時候半路阻擊都是各種工科的老師帶頭,學生組團……

然後一路……

3.據說有幫主國民政府破譯電報的……


比起長征,那個弱爆了


中國其實拍過類似的情節,諸位難道忘了,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

死啦死啦帶著一群潰兵在緬甸打阻擊打得好辛苦,沒想到一天夜裡,一對英國軍隊在指揮官的帶領下誤打誤撞的走到中國陣地前乞降

陣地上的死啦死啦一臉懵逼,我去這不友軍嗎,什麼情況?

死啦死啦上前去問清楚狀況,可這幫英國人還以為自己面對的是日軍。居然還端著架子,嫌中國士兵軍容不整

死啦死啦忍不住就爆了粗

之後總算把情況搞清楚了,英軍才接納了這群中國盟友,並給他們補充武器和彈藥,但在部隊休整的時候,英國人卻像上門討債了似的要求他們不顧疲憊趕緊布防

當然話雖這麼說,在後來在另一場阻擊中,死啦死啦和他的團同樣抵抗頑強,但當英國佬發現他們連番號都沒有,只是一群搜羅來的散兵游勇之後,居然拿出他們在戰場上都沒有的勇氣, 冒著炮火到陣地前來追債,意思就是「拿了我的給我送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英軍指揮官就這樣把物資清單直接摔在小太爺臉上

這下小太爺忍不了了,直接拿槍指著英國老爺們

英國指揮官冷靜了一下,但還是不依不饒

如果這段真拍成電影,那情節就更有意思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的團長我的團》第5集,蠻有意思的

【歷史/戰爭】我的團長我的團 43集全【2009】


當然是少帥了。面對日本的挑釁,少帥一眼就看穿了他們的陰謀果斷下令東北軍突圍,粉碎了日本企圖圍殲東北軍的企圖,保存了有生力量。這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表面上看這是一次失敗,但是其中隱藏著勝利。日本表面上勝利了,但是八十萬關東軍被牽制在東北無法動用,拉長了日本的補給線,消耗了大量資源,迫使日本對中美兩國全面開戰,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戰敗投降。這一切都在少帥的計劃之下。這是王者的預判,現在你們明白少帥的一片苦心了吧。影片的最後少帥在發表一下東北勝利大撤退的演講,說我一定會回來。數年後蘇聯出兵東北,撤退的東北軍重新踏上東北的土地,電影結束了。這不就是敦刻爾克嗎,簡直一毛一樣。這麼好的題材中國怎麼沒人拍,全國人都等著吶。

最絕的是整部電影和敦克爾科一樣,一個日本人都沒有出現。


敦刻爾克在中國發生的話必然是個千年國恥。我們不需要拍一部《敦刻爾克》,但我們必須拍一部《四行倉庫》


孫叔敖見晉軍來挑戰,決意先發制人,命左、中、右三軍及楚王親兵布好陣式,掩襲晉軍。魏錡先至楚營挑戰,為楚將潘尫所驅逐。夜間,趙旃又至楚營,在楚軍門之外席地而坐,命部下襲入楚營。楚王指揮左廣追逐趙旃,趙旃棄車逃入林中。晉軍在魏、趙二人出發後,特派軘車隨後迎接。楚將潘尫在追擊魏錡道上,望見軘車掀起的飛塵,回營報告說:「晉軍至矣!」楚令尹孫叔敖擔心楚王有閃失,命令全軍出動,布成三個方陣:工尹齊將右矩,唐侯將左矩,向晉軍攻擊。孫叔敖說:「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楚軍迅速進擊,「車馳卒奔,乘晉軍。」

在進擊中,楚將潘尫所率追擊魏錡的四十乘戰車也加入了唐侯的右翼方陣。

晉中軍帥荀林父見楚軍大舉來攻,前有強敵,後有黃河,心中慌亂,竟在中軍敲響戰鼓說:「先渡過河的有賞!」中、下軍混亂中一道湧向河岸,爭船搶渡。先上船者揮刀亂砍,船中斷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晉軍向右翼潰敗。楚右矩追逐晉下軍,左矩追逐晉上軍。晉上軍因有戰備,從容退去。此役晉僅上軍未敗。

在晉軍的潰散中,晉下軍大夫荀首之子知被楚大夫熊負羈俘虜。

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錡駕車,向楚國反攻。下軍士卒也多跟隨,去尋找知。在反擊中,射殺楚國大夫連尹襄老,俘虜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


豐島海戰,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在敵眾我寡的狀況下及時轉進,成功撤出戰場,為北洋水師保留了一條重要的巡洋艦。

黃海海戰,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在敵眾我寡的狀況下及時轉進,成功撤出戰場,為日本海軍保留了一條重要的巡洋艦。


以後也拍一電影,叫小湯山

也找仨條線,線索名字就叫一月,一周,一天

一個染病者在廣東染上病後,一個月都沒得到重視但天賦異稟回到北京,被發現送到了小湯山 ,結果被治好了

一個倒霉蛋去醫院體檢時正好跟那個患者有過接觸,結果被隔離回不去家了,在醫院裡當志願者被傳染在小湯山熬了一禮拜,去世了,是事件的見證者

一個醫生在醫院先給染病者做手術,成功了,但在給倒霉蛋做手術時因為已經忙前忙後整整24一天,結果殉職在崗位上

然後片中閃回著學校停課工廠停業,醫生護士齊心協力抵禦病魔,報紙上新聞多麼振奮人心,畫外音和字幕上顯示我國取得了抵禦非典的偉大勝利

至於非典怎麼產生,怎麼鬧得,造成多大損失,果子狸到底是不是罪魁禍首就不用提了

你看,導演還可以聲稱這是中國防疫事業的轉折點,站在人的角度對宏大敘事的闡述,在抗病過程中體現了多大的人性光輝巴拉巴拉


戰略性轉移

外國佬根本就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戰略性轉移

不吹,無論是tg還是國軍都曾完美詮釋這個詞

如果真的要拍

按照民國電影電視劇的邏輯我們再加上一些土匪村花兄弟情大少爺等等就是一部完美的各市台輪番播放的片子。em好像三軍視角都是

這片子我朋友看完跟我講了之後我就沒去看了所以,日常騙乎


有人說長征這完全不是一回事嘛。真正切合的例子是東北軍,張學良嘛。


推薦閱讀:

為什麼《紫日》導演馮小寧也能拍出《舉起手來》?
目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戰爭(或軍事衝突)有哪些?
烏克蘭,我的祖國。我死也要離開這裡。
戰爭中火箭炮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三分鐘看懂英法百年戰爭

TAG:電影 | 歷史 | 軍事 | 戰爭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