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獎牌在政治上的意義是什麼?


奧運會是儀式 獎牌是象徵

我們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

甚至於有「華夷之辯」的說法: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於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於華夏禮俗者並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

作為一種儀式,禮儀的作用是把一些概念化的、虛化的東西注入現實,使這些概念化、虛化的東西變得有現實意義。

在這方面,宗教是一個好例子

同時我舉愛國為例子

比方我們說愛國

國要怎麼愛?

有說是愛土地 可是中國的土地這麼大 恐怕你沒走幾步就精疲力竭

有說是愛人民 可是中國的人口這麼多 恐怕你沒愛幾個人就放棄了

有說是愛政府 可是中國的機構這麼多 恐怕你沒參加幾個就厭倦了

那麼最簡單的辦法還是通過一些充滿儀式感的東西作為象徵來維繫情感

比方說升國旗

比方說唱國歌

小小一面國旗、短短几句國歌不能覆蓋實際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也無法窮盡十三億人民

可是它是整個國家、民族的象徵

通過這麼一個儀式化的東西,全體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和熱愛就有了維繫的基礎

愛國就能從虛化的概念步入現實

如果沒有這些象徵,愛國就很難被定義

比方一個北方人,他吃的面,生活在四季分明的華北平原,說的是普通話

而一個南方人,吃的是米、米線,生活在一年只有冷熱兩季的兩廣,說的是粵語

那這兩個人頭腦里對愛國的定義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國家在北方人眼裡是面、是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而這些東西對南方人而言很陌生,也無法找到什麼認同感,同樣,米線、梅雨時節,這些東西對北方的人也很陌生,那麼他們兩個人各自談愛國時,在對方眼中好像他們愛的都是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度,和自己的記憶沒有重合之處。

而國旗國歌這些象徵跨越了鴻溝

你可能沒吃過米線,他可能沒見過雪。

但是兩個人都會畫國旗,都會唱國歌。

這樣起碼說到愛國,我們都知道愛的是懸掛這片國旗的土地,唱這首國歌的人民,不管你是吃米還是吃面。

所以象徵把精神凝聚和投射出來,變成具化的事物。

你可能不能走遍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見遍13億人民、路過每一個政府機構去抒發愛國情緒。

但參加一場升旗儀式、和別人唱一次國歌可以

古代的儀式我們很少流傳下來,但是現代社會我們有新的儀式出現

奧運會就是這樣一種儀式

奧運會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 而不是單純的運動員之間的競爭

那麼奧運會實質就是世界各國相互競爭的一個縮影

觀眾就可以把自己對國家、民族的情感灌注到運動員身上

他贏了,自己也會激動;輸了,自己也會心有不甘。

因為在奧運會上,每一個運動員代表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承載著萬千國民的寄託。

假如運動員只是為自己爭光而不是為國爭光的話

估計奧運會就沒什麼人看了,也自然不會有什麼贊助商或者國際影響力。

道理很簡單:如果你不是背著那面國旗,而是以個人的名義參賽,那你得塊獎牌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人喜歡福原愛,但是張怡寧把福原愛打哭的時候,你是會心疼福原愛還是為張怡寧驕傲?

所以總結之奧運會實質上就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相互比拼的儀式

從政治的角度看,這有助於確立「民族主體性」,或者是前文提到的「華夷之辯」

有了「民族主體性」,就自然會有民族榮耀感和民族自豪感

這對分裂勢力(JTD)、反對勢力(LUN ZIMIN YUN)是一種震懾

對外來勢力(美韓日歐)和內部敵人都是一次打擊

奧運金牌作為這場禮儀的象徵部分,它把這種比拼度量化、數據化

也許你很難說明白中國美國的現實差距

也許是房子、也許是醫療條件、也許是服務水平

但總是有些模模糊糊

可是奧運金牌就是這麼的簡單粗暴

然後極其有效

不是每個人都是專業運動員、都有資格站到奧運會的舞台上

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所在的領域打拚、和別人競爭、為社會做貢獻

只是這些貢獻有時很難被數據化、度量化

站在愛國的角度上,這就有些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的感覺

那麼說到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有,但心裡是沒底的

然而,

通過運動員奪冠 通過奧運金牌的遞增 這麼一個充滿儀式感的過程

我們完成了一次情緒共鳴的過程

看到運動員努力的樣子,心中自然也會想起自己努力工作的樣子

看到運動員奪冠,好似自己也通過平凡/不平凡的勞動/工作為國出力/為國爭光

每個人的道理雖不同,做貢獻的方式不一樣

但是為運動員加油、為獎牌增加的心情是一樣的

因此這個儀式溝通了鴻溝 而為國家做貢獻的渴望,通過這種方式宣洩了出來

儀式的另一個作用是參與感

通過參與儀式,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

在古代,參加儀式的無論血統都是「華」,不參加的都是「夷」

在今天科技變遷的年代,

看奧運可以是參與儀式的一部分,為運動員加油可以是儀式的一部分,微博點亮小紅旗可以是儀式的一部分,甚至於希望中國運動員奪冠、對外國運動員詆毀中國運動員的行為感到憤怒也是儀式的一部分。

通過這場儀式,個人重新感覺和回歸到國家與民族的脈搏跳動之中,重新界定了自我,並通過一些情懷與理想主義形成的精神性高我(為民族自豪、為國家的團結統一驕傲、為祖國運動員奪得金牌感到開心)來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悅,而這是物質刺激所遠遠不能實現和達到的。


題主問和「政治」有關,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政治」,現階段的我們談「政治」又是在談什麼。

根據現在根據馬列主義的定義:

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並為實現和維護一定階級和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政治又反作用於經濟,給經濟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階級性是政治的根本屬性。政治關係隨著社會經濟地發展而變動。

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所說的「政治」是國內外階級鬥爭的大局,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現實鬥爭中的根本利害。

因此可見,「政治」實際上突出的根本屬性是階級性,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考慮到題主問題的背景是社交網路上出現針對孫楊霍頓等問題的討論,又考慮到我國社交媒體輿論跨國傳播的局限性,我並不認為這一事件與國際關係有巨大的影響。

所以我可以將題主所問的問題轉化為:金牌對「我國的」政治生活有什麼影響,影響很大嗎?

我手頭僅有一本《思想政治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但這已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1發展體育事業是綜合國力提高的方法,奧運金牌是綜合國力提高的象徵。(P103頁)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此堅持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決定,又反作用於政治。

我國體育事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實質上是標誌著綜合國力的增強。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通過體育事業,可以號召「全民奧運」「全民運動」等活動,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2.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有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發展體育事業是我國政府的「政務」。

眾所周知,在奧運參賽的所有我國運動員皆為「國有」(可以聯想周朝的「工商食官」政策),國家通過國家財政補貼體育事業(國家體育總局)。換一種說話,在我國體育事業是和國家機器息息相關的。所以,奧運健兒的每一塊獎牌,都是由國家培養,榮譽屬於國家。

而又由於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統一,國家的榮譽也是個人的榮譽。每一位公民都應該關心體育事業發展,積极參与體育活動,為「政務」喝彩。

3.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每一位公民莊嚴的義務。為奧運健兒喝彩,是義務的體現。

《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第五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為國家榮譽喝彩,是公民的義務。

————————————————

以上。體育事業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息息相關,不可分割。

PS:愛國不是說髒話的擋箭牌。不要把違反憲法及相關法律中的行為說成愛國主義。本答案中不針對社交媒體上的不合理的給祖國抹黑的無腦行為。

少數「輿論中心」,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公開渲染極端的民族主義,為了博取關注吸引瀏覽量提高關注量,編造不實說話,渲染國際矛盾,居心叵測。區分真「愛國」和假「愛國」,已經像區分「謠言」一樣重要了。


推薦閱讀:

為何二戰後相比於東亞中日韓台新這些國家和地區,其他國家在比他們在更好情況下發展反而不如?
羅思義:中國要足夠強大,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好惹的國家嗎?
如何看待中國綜合國力在世界排名第二?

TAG:社交媒體 | 政治經濟 | 奧林匹克運動會? | 互聯網輿論 | 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