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何夕小說《天年》?

以下是摘自小說扉頁幾位作家對其的很高評價。

何夕擁有廣博的知識,無論是宗教、歷史、天文、民俗民諺等都是信手拈來。依靠這些很硬的知識素材把天年的構思演繹得非常令人信服,有強大的感染力,以至於我完全無法分辨作品中哪些是真實而哪些是虛構——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

隨著《天年》的誕生,當我們再次仰望星空時,天年的宏大陰影將疊現在壯美無匹的星海上。我們將在想像中把自己以年衡量的生命擴張到天年尺度,經歷一次震撼靈魂的末日體驗。——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

何夕有很強的人文悲憫、宇宙情懷。他寫的其實是:在宇宙面前,人是蜉蝣。這本書裡面寄寓著科幻的真正靈魂。何夕又一次走到了我們之前。——著名科幻作家韓松


反對人類暴政,地球屬於非洲人!

—————————以下為全文—————————

終於等來了何夕的第一部長篇《天年》。

我來溫柔的吐個槽~

1.何夕在書中展示了他在天文地質海洋生物物理數學宗教領域的博學,弔書袋?什麼弔書袋作為粉絲的我才不會提這個詞呢(╯‵□′)╯︵┻━┻

2.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三體》和《天年》告訴我們,如果你遇到一個超級完美超級合適的女孩,她要麼是國家派來的,要麼是對手派來的。(/ω\)

3.最牛逼的創始者(黑暗森林葉文潔和拂石猜想江哲心)都是被我國特色坑慘了

前者導致了文革毀滅太陽系,後者直接植物人了。

4.每次遇到命運大敵,總有高智商反人類者。

ETO和綠色伊甸園真是難兄難弟啊。暗殺的橋段都那麼相似。

反對人類暴政,地球屬於三體人!

哦不對不對。

反對人類暴政,地球屬於非洲人!

5.男主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一路迷茫外帶被追殺。

羅輯和杜原,無非在追隨葉文潔和江哲心的理論。

6.天年很宏大,但是並沒有像三體那樣揭開神秘大幕的一角。當地球遇到危急,大劉選擇了流浪地球,何夕選擇了流浪太陽系

7.何夕寫的書,主人公竟敢不叫何夕,差評!

何夕寫的書,主人公竟敢不叫何夕,差評!

何夕寫的書,主人公竟敢不叫何夕,差評!

————————————————

何夕的第二部一定要加油啊!

還有,下一部能不能取個新名字TAT

沒錯,這次男一號沒叫何夕,但是江哲心不是《六道眾生》里那個犧牲的老教授么。

想個新名字能有多難!

想!個!新!名!字!能!有!多!難!

實在懶得編人名的話,要不還是叫何夕吧。

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


已閱,不吹不黑,真實感受

未免太過失望。第一灌水、掉書袋太多,無關痛癢的情節太多,模仿三體的激進組織實在無力吐槽,第二中心點子毫無震撼可言,再者也沒有說得很清楚,感覺就是個概念,第三看完就覺得一塊一塊毫無美感的文字堆砌,偶有精彩的段落,不過屈指可數。雖然四百來頁但信息量實在不大。

至於人物塑造,不如三體多矣。另外,氣象學我本來就不太喜歡,生物大滅絕這個梗,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計算中的上帝》

隨隨便便掉書袋實在太可氣,裡面的人對話起來都有事沒事會給你科普幾個作者認為「很有必要」在當時提及的小知識點,這麼一說就是好幾頁。。。

看來我以後寫科幻,也要隨便科普幾頁雙縫實驗、愛因斯坦玻爾之爭、超弦理論,最後再弄點佛教觀點附會上去


不覺得有劇透,因為這本書也沒什麼好透……

但還是建議看完了書再往下看。

沒看過書的嘛……呵呵……建議是不要看……

1,太能湊字數了

至少括弧里的都是大家小時候寫作文湊字數的經典招數吧。。。也就是廢話……

2,好了好了我知道你和大劉關係好

3,作者至少是觀察過女性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差強人意,至少不是人偶。

愛情戲也算過得去。

反正湊字數嘛。

4,看了大半還不知道「天年」是什麼,想打人;堅持下去知道了那東西是什麼,更想打人了……

5,韓松你這是嘲諷吧……

6,很多人都冤枉作者了,他並不是把短篇擴寫成長篇,而是把一句話能交代的事兒愣弄出了一本書。。。。

7,買的這本現在想撕了……並不是後悔,也不是心疼錢,而是心疼苦苦閱讀了這本書的自己???


總的來說是一部本來可以寫得更好的作品。

優點:

科幻設定很好。太陽系由於在銀河系內的公轉將於一片星際塵埃雲遭遇,由此會引發地球一場長達數千萬年的大冰期,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大型生物物種都不能在這樣長的冰期中倖存。為了應對危機,人類將執行一個聽起來相當瘋狂的計劃——遷移整個太陽系……這個設定其實非常出彩,至少不能說是很差。然而由於種種缺陷,使得何夕幾乎浪費了這麼好的一個點子。

缺點包括但不限於:

1,總體結構。這是整部小說最大的問題。小說大概有350多頁,前面幾乎有300頁都在鋪墊,每次談到天年的時候就對話就會強行轉移話題,直到最後幾十頁才說清楚,而在此之前讀者差不多已經知道怎麼回事了。何夕對敘事節奏把握不夠好,沒有做到合理安排情節讓人產生欲罷不能的感覺,前戲過於冗長,高潮又過於平淡。

2,文筆。相比起大劉的厚重,他的短篇小說往往更加直爽、性情,還有點幽默感,但這次何夕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為了增加硬科幻感,在小說中拚命掉書袋。科幻小說中涉及的科學知識候只要點到為止,更多是要把它融入到情節的發展中去。而天年小說中經常大段大段地講道理非常影響閱讀體驗,同時也增加了結構上冗長的感覺。

3,人物。每個人都好像高深莫測的樣子。無論是江哲心杜原范哲孔青雲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性格特點……除了他們都喜歡講大道理,特別是那個韋石,高中生有那麼說話的嗎?

4,某些不合理的設定。吳新,一個愛看科普書愛逛網路論壇的高中生提出了「超流體纖維理論」,這太像民科了。『強觀察者量子光斑』,聽起來很厲害,到底在劇情里起什麼作用?杜原為什麼要扮演拂石還要讓美國人相信?我書都看完了還是覺得沒這個必要。

總結:這畢竟是何夕第一次創作長篇小說,種種缺陷在所難免,並且何夕的短篇一般格局很小,而他這次的野心太大,又難以駕馭像三體這樣宏大的敘事。三體系列因文筆和人物塑造飽受詬病,而這部小說的問題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天年應該還有續作,希望他下一部能有所改進。


一句話總結:

只作為第一部的話,不算好看。

具體的感受(提醒有劇透):

1. 故事的連續性太差。把很多關聯性不強的故事穿插到一塊去寫,但沒寫好,幾條線最後也沒合到一塊。三體雖然也是幾個並行的故事穿插著寫,每一部結尾的時候都合到一塊了(比如三體1里葉文潔、汪淼、大史,三體2里地球、藍色空間、羅輯、章北海),但天年裡宗教的部分的作用是什麼?跟主線的關聯性在哪?沒看出來,最後也沒結局。

2. 情節不夠吸引人。剛入手的時候,看到30多頁,睡著了,第二天看到80多頁,又睡著了,直到第三天看過100多頁以後,才感覺故事正式開始,看過200頁以後,又睡著了,一本書前前後後花了5天晚上的時間(三體2剛出來的時候,因為實體書買不到,通宵在網上看的PDF掃描版)。

3. 能讓人記住的經典句子不多。三體里經典的句子有很多(比如:《三體》中最悲哀的一句話是什麼? - 文學,《三體》中,你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話? - 文學,《三體》中最讓你感動的一句話是什麼? - 三體(系列小說),《三體》小說里有哪些金句? - 科幻),天年我已經算是草草看過兩遍了,能讓我記住的東西不多,目前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那個人類沒有未來的結果。

4. 結尾是爛尾樓,一點高潮都沒有(那個文婧死了應該不算吧)。誰能告訴我天年的結尾是什麼意思?人類要掛了?人類還有希望?同樣作為第一部,三體1結尾的,還揭秘了一下智子,還告訴讀者蟲子從來就沒有被真正戰勝過,天年的結尾是什麼?告訴讀者天年要來了?這不廢話么,整本書都在說天年要來了,到結尾還是這句話。

讀完以後的感覺就是,這不是完整的一個故事啊,很多事情沒說明白,將近400頁都講了啥?看來回頭得精讀一遍。

天年類似於三體1的前半截(到葉文潔離開紅岸基地為止)+三體2的前半截(刨除其餘的面壁者的故事,一直到邏輯掉水裡為止)

個人打分是75/100分,低於三體1,低於球狀閃電,低於超新星紀元,近似於魔鬼積木、白堊紀往事,因為十字和逃出母宇宙還沒看,所以不好判斷跟這兩個長篇的對比。


由於身在國外,一時半會看不到書,先允許我根據野生的作者在科幻世界貼吧放出的詳細目錄和網上其他一些試閱無責任推測一下。若是猜對了各位捧個場,若是猜錯了……

這是詳細目錄

引子一:史前之前

引子二:哥本哈根

上篇 捲入者

1.聖誕夜迷霧

2.韋潔如

3.多雨的清明

4.拂石猜想

5.陰謀

6.懷才不遇者

7.故人

8.靈魂離體

9.光斑與目鏡

10.墓碑.年獸.滅門

11.超級眼睛

12.宇宙的黏度

13.文婧

14.異教偽經

15.佛本是道

16.時間旅行實驗

17.刺客與誘餌

中篇 江哲心

18.天年的肇始

19.前塵舊事

20.拂石劫.破繭

下篇 計劃:太平門

21.瓶中惡魔

22.蜉蝣的徹悟

23.拂石的談判

24.銀河系支架

25.蛛網上的飛蛾

26.人類和錯誤

27.冰河實驗

28.流浪地球的印痕

29.十一門徒

30.有限復仇者

31.神祇烏圖

32.盟友的反擊

33.成、住、壞、空

34.秘書長的決定

35.遺址7號

36.伊甸園覆滅

37.雪山之殤

尾聲 太陽墜落

以下無責任猜測開始。

以下無責任猜測開始!

重要的事情說兩遍,萬一我猜對了,看這個答案的你搞不好就被透了一臉。

劇透有風險!

被猜出來的東西劇透了……這個風險你們自己看著辦吧(((o(*?▽?*)o)))

按照順序來。第一個引子是以一隻新元古代的生物「七節」為觀察對象,描寫它優遊自在的生活,最後揭出潛在的地震,為全篇奠定了一種災難迫在眉睫的基調。最後說「七節故事將在七億五千萬年之後繼續」,也許是說那時候人類面對災難,就如同七節面對地震一樣無力。

第二個引子哥本哈根,從字面能夠想到的是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就是波函數、波粒二象性、不確定原理等。暫時不明白和後面的聯繫。

上篇,捲入者,從試閱看,應該是學者杜原被意外的捲入劇情。123章應該是介紹人物和劇情設定,第4章開始進入正題,「拂石」這個名字根據試閱II來看,是個很關鍵的劇情人物,原名應該是江哲心(總有種曲線續命的感覺),是一位不被時代理解的「孤獨的行者」。「拂石猜想」從試閱III里推斷,是關於「天年」的一個天文學理論,這個理論應該對應某種周期很長(即「天年」,宇宙尺度的一個超長時間段,~750 MA)的大規模災難。

第5章陰謀,可能是和試閱III里的中美兩國爭鬥相關的。第6章懷才不遇者,應該是江哲心的故事,也有可能有部分提到《傷心者》,畢竟微連續也在書中出現了。第78章故人和靈魂離體目前不明白和前後的聯繫,不過猜測應該是杜原進一步研究江哲心的思想。

第9章光斑與目鏡,應該是一部分和天文學相關的內容,光斑可能是指早期望遠鏡精度不夠,一些天體被當做光斑,或者光斑被當做天體。第10章墓碑·年獸·滅門,應該是引入民俗諺語,但是究竟是說中國文化里有天年災難的紀錄,還是簡單的把年獸當做周期性災害的象徵,目前不得而知。第11章超級眼睛,應該是人類最先進的天文觀測技術,結合第9章題目,也許是為了解決精度問題而上馬的新項目。第12章宇宙的黏度,也許是上一章觀測的結果解讀,證實了「天年」災害的存在。

第13章引入新人物文婧,可能是女一號。第14和15章,看標題牽扯到宗教內容(夢入神機廣告植入),不太明了和全書的聯繫,也許是對第10章引入的民俗進行一些神話學和宗教學方面的考證,而且很有可能文婧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第16章時間旅行實驗所指不明,也許是劇情中的新實驗,不過也有可能是傳說中的1943年費城實驗,說不定此處人類開掛爬升時空傳送科技樹,不然面對天年真是沒什麼辦法。第17章從下篇前幾章來推測,也許是一個關於中美對抗的小劇情。

中篇,江哲心,把上篇中提到過的背景人物江哲心的生平和提出「拂石猜想」的過程總結一下。

下篇,計劃:太平門,應該是人類終於開始正面應對災難。第21章瓶中惡魔所指不明。第22章蜉蝣的徹悟,猜測就是試閱II的內容。第23章拂石的談判,也許就是試閱III里的內容,這裡應該引入後面的中美合作。第24章銀河系支架指代不明,也許是發現了「天年」的更多的情報。

第25章蛛網上的飛蛾,可能是形容人類的掙扎,小了無濟於事,只有干大的,才有可能掙脫命運。第26章人類和錯誤,也許是說歷史上人類犯的錯誤,或者是說人類的誕生就是一個錯誤。第27章冰河實驗可能是一種應對災難的措施。第28章流浪地球的印痕猜不出來到底是什麼,也許和冰河實驗有關。

第29章十一門徒可能是劇中人物對命運的思考,猜測和耶穌第十一門徒的發問有關(「主,究竟為了什麼你要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三體人:「關我POI事!」)第30章有限復仇者指代不明,也許和傳說中的「復仇女神」黑暗伴星有關係,不過目前的假說認為此伴星的周期是數千萬年周期,和「天年」尺度相比太小。第31章神祇烏圖是蘇美爾神話里的太陽神,和上一章聯繫起來推測,「天年」的真面目基本就是黑暗伴星了。第32章盟友的反擊可能是美國人的應對。

第33章成、住、壞、空是佛家的四劫,也許寓意著毀滅之後的新生。第34章秘書長的決定應該是採用了中國提出的避難措施(美國人:你們赤裸裸地開了一個叫做作者的掛!)。第35章遺址7號應該是一種避難措施的結果。第36章伊甸園覆滅,說的是災難終於來臨,凜冬已至。第37章,飛雪……春沒到……

尾聲,太陽墜落,黑暗伴星把太陽徹底遮住了。

好,猜測結束。也許一段時間後,等你們看了書後

不過也有可能


剛剛看完,看完了第二遍。

總結一句話的話:一句話擴寫。

小時候(特別八零後)都經歷過擴寫吧,本書的背景大概就是,看到劉慈欣反響巨大的三體,急於寫點什麼來證明自己,裡面有傷心者的影子,有六道眾生的情懷,不可否認的是,傷心者和六道眾生都是很優秀的小說,但擴成長篇就不見得怎麼樣了,優秀的軟科幻寫作能力,非要去堆砌硬科幻,是以己之短拼他人之長,何本身也不太有架馭長篇構架的能力,江哲心的的故事太過模糊,有大發現就非得背叛國家么,一個氣象發現,非得搞的神秘事件,諜戰,暗殺,國家安全交織,非常沒必要;人物的描寫太過膚淺,沒有變化沒有背景,除了江簡單說了一下研究起源,別人都是固家模式,比起大劉來是雲泥之別;整體架構(據說要出系列)有著非常強的三體即視感,借鑒太明顯,類似ETO的組織感覺像是幼兒園讀本,別說全人類,幾個警察前都不夠看。

說了這麼多缺點,總體來說還是本好書,值得一看,三體是看了第一強烈想第二,大劉也在其中越寫越大,說不定何大能從中反思,再出佳作。

總之可以看!


讀完第一遍後的感覺:何夕還是沒有足夠的能力駕馭長篇小說。

首先是沒有一個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其次是結構不平衡,上半段鋪得太開,我作為讀者都往大尺度方向去考慮了,主角還慢騰騰沒開悟。而且結尾太平淡無味了,甚至有草草了事的感覺。

第三是情節切換突兀,鋪墊這麼長,但很多都是無用的線索,真正需要交代的背景卻沒有寫。而且許多的場景轉換都讓我覺得很零碎。

最大的問題就是硬,太硬了。大段大段的術語突兀地存在於各種對話和回憶中,讀著讀著就齣戲了。

總之,這是一本缺少了「何夕」的何夕小說。。。


今天看完了《天年》,說說感想。

先說結論,有不足之處,但肯定稱得上是佳作。

何夕作為何慈康松中的一員,卻一直以中短篇作品見長,之前也沒嘗試過長篇創作,這一次《天年》一出,自然是萬眾矚目。

更何況此時的科幻環境又有不同,借著《三體》獲得雨果獎,科幻熱潮仍在滾滾奔流,所以也算是趕上了一波潮流,據說書的銷量還可以。反觀前兩年老王的《逃出母宇宙》,似乎還沒有這個聲勢。

先說書的優點:

第一,夠硬;

科幻迷都知道這個硬是什麼意思,一向以軟科幻見長的何夕,這次卯足了勁堆積硬點子,整本書充斥了氣候、地質、天文、物理,甚至數學、哲學等專業理論知識,可以看得出來是著實下了大工夫的。這是硬功夫,虛不了。

而且其中一些點子,如強觀察者量子光斑,超流體,超容體,還有本書中最大的設定「天年」等,還是頗有些新意的,這在之前何夕的短篇小說中似乎並不多見。

第二,也夠軟;

何夕畢竟是何夕,江湖上人稱何三角的存在,刻畫人物與情感正是他的標誌與特長。這一次……江哲心與韋潔如,杜原與文婧之間的愛情,范哲與范小小、韋石之間的親情等描寫,也自有幾分動人之處。

還有,另一個軟也表現在書中對於政治外交等部分的描寫,細緻繁雜,甚至到了有些瑣碎的地步,其中變裝「拂石」等手段刻畫還是下了不少功夫。雖然我以為會是一個大計劃,甚至最後可能會有「有些面具戴的久了,就再也摘不下來」之類《盜墓筆記》的感嘆,不過並沒有……

第三,夠宏大;

想在科幻中表現宏大好像並不是什麼難事,你大可以寫宇宙滅了又生,生了又滅,寫到無窮量劫;然而真正能夠將這種宏大表現出來,並非易事。

《天年》的尺度從時間上來說,跨越數十億甚至可能上百億年,伴隨著文明的滅絕與重生,給人以寄蜉蝣於天地之感;從空間上來說,以渺渺茫茫橫無際涯的整個銀河主體,藉助「目鏡」來感知描摹,給人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

幾個人物交織敘述,層層遞進,最後揭曉答案還算震撼,尤其結尾部分人類的太平門計劃實施之時,以極為平淡的筆觸描寫出了令人驚異的宏觀巨變,可稱得上是豹尾,令人對下一部心生期待。

再來說說本書的一些缺憾……

第一,太硬……過多的堆砌理論知識,大段大段篇幅的純粹科學描寫沖淡了劇情,甚至有些人物出現,也單單只為解釋需要的理論支撐,比較影響閱讀的快感;

當然,這本同樣描寫末日的作品真的需要跨越多學科,缺少這些理論無法支持後續發展,但部分地方還是有些過度了……

第二,不夠軟……以人物情感見長的何夕這一次沒有給人太多驚喜,雖然書里人物眾多,但看完之後能夠留下印象的,也只有江哲心、范哲等寥寥數人,而且面目並不如何突出。

江哲心仍舊沒有擺脫科學怪才的固有形象,除了智力超群,成就無與倫比之外,就剩不下什麼了,作者可能有意刻畫的深謀遠慮好像也不太成功;

而江哲是一個對主無比虔誠的信徒,對人友善平和,對子女嚴厲而又慈愛,但真的說有什麼性格,好像也沒有……

其餘韋潔如,杜原,文婧,孔青雲,甚至靳豫北,俞康,何陽等,更是偏向臉譜化,戲劇化。

而感情描寫也被極大的篇幅,來迴轉換的視角,大段的理論描寫極大的衝散了,江韋、杜文兩對戀人的情感,恐怕並不令人印象深刻。

倒是范哲對范小小和韋石的愛護有加,讓人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

第三,整體布局不夠精緻……我們免不了要以老王和大劉來對比,老王不太擅長多條線索齊下,就專一描寫主角一行人,所以他的主角免不了神通廣大,而身邊人也都一個個緊緊圍繞在他身邊,甚至為了情節發展,各有各的目的與手段;而大劉在《三體》之中,多管齊下,從各個線路繁雜卻不凌亂,最終交匯之時更迸發出璀璨光芒,帶來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何夕這本書,採用多個視角轉換之時略顯凌亂,詳略有些失衡,讓人有些把握不到重點(其中有些段落我真的是跳著讀的);但偏偏,他又犯了老王式的主角中心模式……主角當然是主角,而主角的戀人(韋潔如)肯定也是重要人物,甚至連帶主角的同事(俞康,杜原等),主角的兒子(韋石),兒子的臨時寄養人(范哲),寄養人的鄰居(吳新),寄養人鄰居的網友(孔青雲)等通通成了線索人物……雖然是小說之言,為了方便敘述可以理解,但也未免有些過於巧合。

綜上而言,何夕的這第一部長篇處女作,終究是瑕不掩瑜,可說得上是趣味性與厚重度並有,文理兼修,軟硬相當,推薦閱讀。


劉王何三人必經是中國科幻界的三巨頭,何況扉頁上的推薦語總是有一些誇張…

春節在回家的火車上花兩個多小時看完了,中間數次忍不住刷微信,一度還跟朋友說我在看《天問》,因為記錯了名字。

對比《三體》,在科幻世界連載的時候我沒看過,但是完整版出來後拿起來就沒法放下,連著看了三天一口氣看完,閱讀體驗差距還是很大的。想了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情節衝突設置節奏不夠合理。看《天年》我最大的疑惑是:納尼?國家推行基督教?納尼?綠色伊甸園?綠…伊…真不是在暗指什麼?反而對天年是什麼我沒那麼大興趣。因為看著看著差不多就猜到了。

2.角色形象著墨不夠集中。《天年》的開始跟現在的科幻大片很像,從一個doctor遭遇到的不可思議事件開始,doctor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步解密。但是《天年》從故事開始就出現了許多人物,用這些人去側面刻畫江哲心,讓整個故事不夠連貫,拖著拖著我就對謎底沒興趣了。

3.人文社科方面的情節難以引起讀者深層次的思考。對於硬科幻,技術環節我通常是一掃而過(看了也看不懂),但是對人文社科方面的描寫,往往會多思考一些,因為這個門檻更低,誰都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三體》的黑暗森林理論,會讓人不自覺想起不同的文明在相遇時的反應;而《天年》在這方面要弱很多,可能是我完全被神秘的綠色伊甸園吸引了。

總之,《天年》的出發設想雖然很宏大,但是第一本顯然不盡如人意,期待後續。


讀後感包含劇透~

我想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對戀人因未來的風險要分手,離別前A對B說,這屋子裡你可以選擇一樣東西帶走,B就把A帶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因為星際「霧霾」搬家的時候,要把太陽君帶上【。

書看到50%的時候,我有種被這本書的劇情簡介劇透了個底掉的感覺,包括開篇大劉的序。天啊這個書心心念念的不就是要揭露天年嗎你們這些介紹全吭哧吭哧秀出來是幹啥。加上前半段節奏比較慢,所以看得很急。後半截節奏又有點過於快了,但是一口氣到結尾,發現還是有令人驚喜的新東西的~不過吳新的生殖細胞究竟會惹什麼麻煩呢_(:з」∠)_孔文清線有種收尾倉促的感覺。但孔文清線的故事也更令人感慨一點,當你勤懇地向前鑽研時,發現身邊有更天才的璞玉,你會怎麼做呢?


這裡是太陽系大行星區的遠點,但海王星並不總是最遠點,有時候它會跑到天王星的軌道內側。

——272頁。

我覺得何夕寫這一段時喝多了吧……


剛剛看完,終於可以吐槽了。劇透預警。

就不說硬到咯牙的大段科普,和讓人毫無印象的人物刻畫;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一個主要的戲劇衝突。書中的衝突都出現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比如主角被邪教追殺、天朝和西方的博弈。而在「天年」這個主題上卻沒有衝突,導致整個故事讀起來是「靜止」的,是一幅一成不變的畫,只是作者將幕布一點點揭開,將畫的全貌一步步展示出來。而好的小說,讀起來應該就像看一齣電影一樣,是動態的,有起承轉合,有衝突有高潮。何夕在長篇敘事功力上還欠火候。


嚴重劇透。

開始還挺有興趣的,製造懸念不錯。

但是看著看著感覺就不對,就好像那種很刻意的偵探劇,明明猜到了兇手卻找借口故作神秘,N多的對話,明明說到了天年,卻總是有各種理由先遮掩過去。

然後就是大段大段的對話,剛開始還有耐心看,沉浸在各種專業辭彙當中,頻繁去看注釋,感受一下作者豐富的知識量,但看多了就開始不耐煩。

還有各種轉視角,這些視角數量多,而且彼此聯繫性不強,總的來說分成幾條線:

1,主角跟各種人對話,爭論,算是主線

2,神父那條線,算是平民線

3,各種朋友線,比如江的老婆之類

這些線從邏輯上是緊緊貼著江發現天年這條線的,但角度不免過多,描述也過於詳盡了些,就好像一個產品發布會,全部的視角都在大特寫產品,360°旋轉,N個使用者輪流來說產品功能。

也許第一個人說的時候,會興奮期待,第二個人說會覺得滿足……但第N個人說,感覺未免就過了度了,而且越到後面,發現他們重複表達的概念就越多。

一部長篇的小說必然需要有豐富的內容需要呈現,而這些內容之間的銜接,也往往決定著整個小說的閱讀節奏,在這一點上,何夕還要向大劉多學學。

簡單的說,就是劉慈欣的小說這種視角切換要自然的多:

三體1用遊戲進程來切換,直接演示場景,歷史上那些熟悉的人物拿著嶄新的科幻劇本粉墨登場,給讀者完成一次一次記憶深刻的概念演繹,不管是計算機列陣,還是催眠大擺——相比之下,何夕費勁心力搞了一個類似的「強觀察者系統」,但可惜這麼高的科技,用了那麼多技術解釋,最後還是主角一個人用主視角乾巴巴的解說,像一個拙劣的導遊給大家解說一個文物,不管怎麼聲情並茂,都感覺那是獨角戲。

三體2的場景切換是面壁者1,2,3,4,主角一邊打著醬油,一邊欣賞其他同事的失敗,自己躲著當幕後大BOSS,這結構很討巧,但也很好用,只要1234足夠精彩,讀者就會有期待感,就會買賬。

三體3的結構是最宏大的,一種史詩性的描述,簡單的用時間做章節名,但每個章節的情節之間聯繫都緊密,開始的暗示後面都會有呼應,最關鍵的細節會有詳盡的描述。

顯然何夕是被它忽悠了,感覺自己也能這麼搞一套,用了一個天年體系,可惜我完全沒有感覺——誰還記得農曆節氣的含義啊,那麼多什麼XX記,貌似專業,但除了浪費時間去百度以外,絲毫沒有情節上的呼應啊,相比之下三體多親民——威懾紀元,掩體紀元——時刻提醒讀者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不至於讓我產生看書看「迷路」的感覺。

專業名詞和解釋太多,已經多到我要跳著看的程度——科幻不是科普,科幻是用情節來傳遞概念,而不是相反用各種概念來堆砌情節。科技有多牛B,你寫一篇論文來論證強相互作用是沒人來看的,你得弄個水滴去砸2000艘太空船,大家一下子就H起來了!

最後,這是一部及格的作品,事實上,如果其中個別段落拿出來弄些短篇,我想會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短篇,偏向描述性文字的科幻散文;技術性的東西單獨拿出來,會是論壇上聊天的一些不錯的點子;但當它們組合成這樣一部作品,一口氣讀下來,我還是覺得有些失望,剛開始點起來的那點期待,被過度的解釋和描述逐漸稀釋,最後匆匆一個結尾,給我的感覺就只是——也該結束了。


看完了

三體是逍遙遊

天年是九章算術


我算是何慈康松的老粉了,尤其是大劉和何夕,基本上全部作品都看過。從在11期《科幻世界》上得知此書,到去官網下單,不超過十秒鐘。花了兩天看完了,在此簡單談談看法。

總的來說,比不上大劉,但高於老王近幾部作品。給人感覺像是把大劉的短篇硬是擴寫成長篇,但何夕特有的懸念設置和感情描寫,致使這長篇也不至於那麼乏味。

1,關於書中大段的理論術語,我個人偏好硬科幻,所以越是看不懂越是看得爽。但是唯一硬傷在韋潔如和范哲第一次交談的時候,范哲談到電感、電容,還有I×U=P的公式。這也太low了=_=好歹說個二極體放大器,再換個高端點的公式啊。你知道那種讀了一大串雲里霧裡的宇宙理論,突然冒出來初中知識的感覺嗎。而且不知是什麼原因,功率瓦特被寫成了功率焦耳,如圖所示

只能認為何夕老師在電學方面姿勢水平還是不夠高哇。

2,關於感情線。記得當初讀《光戀》,《傷心者》的時候,雖然沒哭,但也是受到極大震撼的。我以為長篇可以在情感描寫有更多空間來鋪墊、塑造,但是文婧和杜原最後那次分別,似乎總感覺少點什麼,上不去。其他該有感情爆發的線,也沒能把握好。

3,關於故事。我第一次讀何夕是在一本科幻小說選,我清晰地記得第一篇就是《六道眾生》,後面還有大劉的《夢之海》,老王的《水星播種》。這三篇和那本書里別的小說比,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畢竟實力不同。當時的我認為這三人難分伯仲,但是現在看來,似乎只有大劉能駕馭長篇。老王的不說了,長篇真的是長而乏,完全沒有了短篇的驚艷。何夕這本天年,雖有足夠的懸念引人看下去,但懸念揭曉的時候,比較讓人失望。「講了半天的天年就是這麼個普通的東西?還不如搞點外星人出來呢!」

4,關於封面。封面我給十分,書腰我給負分。拿到此書,在撕開包裝,捏完泡泡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書腰扯下,揉成永世不得超生的團,讓它毀滅在垃圾桶里。作為封面的核心,那個仰望星空的人居然被擋住了,不知意義何在。封底永遠是那四個人,一人出書,三人作論,而且總是那麼幾句話,倒不如那句「只有讀何夕」來得實在。

先講這麼多,想到再補充。


已看完,周末正好要去中國科技館參加何老師的見面會,到時候再補

=================================================

來補回答了,先來張何夕老師見面會的現場照

右二便是何夕老師

已經看過其他人的回答,結合個人主觀見聞再多說一些,並無劇透

作為何老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在讀書前並沒有料到書中會摻雜大量基礎科技的原理描述,由於你通過書中開頭內容基本猜到「天年」大概會是個什麼東西,然後剩餘四分之三的內容便是在講述「人類面對"天年"該怎麼辦?」你可以想像,一個個權威專家在給出解決方案前一定要把以對話的方式先把這個領域的基礎原理先講明白,這種對話引出內容的方式並不高明,也不能給讀者管中窺豹的新鮮感。

話分兩方面說,如果何老師不加那麼多的基礎內容介紹,由於書中涉及的氣象、宗教、物理等原理確實離普羅大眾比較遠,還真就可能80%的讀者是看不懂的,但如果把這些知識作為參考資料羅列在書後會不會更好?我並不知道。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是個科幻迷, 《天年》這本書值得你買,因為何老師做了很多妥協才梳理出一套科學理論體系來支持「天年」的存在(何老師現場的發言確實能夠證明他為了本書儲備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這份認真不允許調侃)。

另外,在何老師現場簽書的時候,我特地問了何老師,得知《天年》第二部正在寫,或許,當幾年後《天年》X部曲完整誕生時,你才發覺當年的自己已經上套了也說不定。

最後以何老師的簽名書收尾。


純主觀印象,沒時間添加具體原文片段舉例證明。

1,一些科學細節上是有錯誤的,比如對量子理論的一些理解和敘述,其實和現在比較公認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不過量子理論本身就很難被理解。比如原文提到光子是唯一沒有質量的粒子,但這錯了,膠子也沒有質量。不過這些無傷大雅,而且非很了解相關領域的人基本看不出來。還有結尾提到過的一個被否決方案是說讓太陽能量往一個方向噴射,噴到地球了咋辦,地球會公轉的啊,而且真的能移動很快么。

2,書中出現了很多衝突性或者關聯性等用處不足夠大的情節。倒不是指那些也許有人會覺得冗餘的細節描述,而是指挺多人和東西鄭重出場,卻後期沒啥用處。比如那個光斑系統,其實雷聲大雨點小,儘管技術上看起來牛逼,但是對於這本書來說,沒起到相稱的大作用。比如病退的女教授,被鄭重接去,但後來戲份不多,好像也沒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偽裝拂石,也有點沒啥作用。比如出現的極端宗教組織,就更莫名其妙了,也沒解釋他們怎麼知道天年的,他們逃入伊甸園的計劃明顯不靠譜,他們竟然覺得可行,也很難讓人信服。文中的宗教實質上沒起太大作用,但是可以理解成是為了反映社會對於危機的應變,但是極端組織的描述由於有點明顯難以讓人信服和衝突關聯性不夠,所以讓人難以滿足。

3,科幻小說嘛,我覺得「真實性」很重要。這裡是指那種,儘管並不是真的,但是卻能讓人覺得劇情發展很真實,人物形象和智商情感很真實,應變很真實,各方面協調性很真實。總而言之,讀起來不會覺得齣戲或者劇情發展腦殘沒有說服力或者巧合用得太牽強或者覺得作者認識不夠深刻和成熟。但本文還是有所欠缺。且不談極端宗教組織了,另一個例子是光斑系統,技術上與社會的其他技術水平很脫節,如果有這個系統,那麼很難想像沒有對社會產生其他更大的影響。還有民科英雄式的人物設定。還有女執行者的感情戲,也顯得有點單薄和沒有說服力。還有結尾的撕裂空間,讓人挺齣戲的,明顯和科技水平不搭,如果有這技術,明顯會產生更大的科技和社會影響,就是屬於寫到最後不好收尾了,開一下突兀的金手指,不禁想到了我之前寫過的《真空破缺》,也是一樣的硬傷,屬於剛開始一直在討論科學問題,最後討論不攏了,就算了,上魔法吧,耍賴皮式的手段導致前後不搭。

4,有人說很硬,涉及到很多領域的廣博知識。但我讀起來沒覺得有多硬,也沒覺得多麼見聞廣博好厲害之類的,感覺都是一些比常識只深一點點的專業知識。也許是因為身為從業人員所以對此免疫。也許是因為我喜歡的「硬」和一般意義上的硬不太一樣。沒細想這點。

5,其實讀完最大的不滿足感還是來源於,內容有點水。懸念和各方面鋪陳花了很大的篇幅,讓人對發展和高潮有所期待,然而看到結尾,發現幾乎沒啥發展,更沒高潮。說來說去就是說了:有個大懸念叫天年 天年要來了 天年到底是啥 一小部分知道真相的人怎麼面對,然後就沒啦。雷聲大雨點小,其實如果沒有續集的話,還不如寫個短篇。主要是只有天年這個idea,而且對社會應變描寫不好,並且沒有其餘更多詳實且讓人信服的idea支撐的話,很難撐起長篇。而文中其他用來撐的idea,關聯衝突性不夠強。

6,人物形象蒼白就不說了,因為讀的快,好幾個人沒分清區別。


剛看完,怎麼說呢,這書到處都表現出作者「想要挖一個不遜於三體的坑」的願望。然而事實是設定的想像力也好,故事情節的張力也好,乃至於人物的刻畫,都差三體。。。不止一籌?


可以肯定作者是用心的。何夕希望把自己擅長的領域集成精華呈現給大家。

但是這種寫作心態是不對的,急於求成,太過功利。

作者想要堆砌作者在宗教,天文,氣象,量子物理,中國官場,歷史,考古等各個領域的梗,但他似乎沒有找到一個撐得起場面的好故事。

天年的故事太簡單,只夠寫個中篇的。硬要寫成長篇嘛,憑藉何夕的功底,那可不就是把科幻寫成了科普了。


推薦閱讀:

哈勃發現兩次「噴氣」的超大質量黑洞,發生這樣的現象原理是什麼?
如果太陽突然消失,地球會立刻脫軌還是過八分鐘後脫軌?
行星引力加速的原理是什麼?
旅行者號宇宙飛船飛出太陽系以後不能使用太陽能,那麼靠什麼能源以及什麼方式在宇宙中運動呢?
在地球上裝上推進器,地球能當做宇宙飛船嗎?

TAG:科幻小說 | 科幻 | 三體書籍 | 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