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問題有什麼可行的解決路徑?有哪些卓有成效的公益組織?

留守兒童遇害的惡性事件頻發,可憐、可悲、可嘆,大家有什麼建設性的觀點和方案?

畢節留守姐弟被害案嫌犯系親戚 姐姐曾被性侵

一家4名留守兒童喝葯自殺年齡最小的5歲 揭秘家庭狀況(圖)


打工子弟學校


最根本的就是讓那些兒童的父母雙親留在本地工作。這樣就不存在留守這一個概念。

至於為什麼要去別的地方工作?因為本地沒有好的工作,或者沒有合適的薪資。

至於為什麼沒有好的工作,或者沒有合適的薪資?牽連很多因素。我個人還是覺得國家的發展很傾斜。當高端的城市要準備推行電子教材的時候,還有地方卻連義務教育都貫徹不了。那些貧窮的地方,就只能外出打工以期獲得更多的收入,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而且還有很噁心的戶籍制度,這個是我很討厭的一個東西。當我小學學費全免的時候,一些外地的孩子還要繳納借讀費,以千元計算,比學費貴了好多的。那沒錢的就只能讓孩子在戶籍地的學校入學了。而且這些事情不是有錢就能搞定的,戶籍搞不定,孩子就不能入學,所以即使有家長想要帶著孩子去外地打工,不能解決教育問題也只能把他留在戶籍地。

至於題主所提到的公益組織,我參加過廣州的一個藍信封_百度百科,是給孩子們寫信,關懷他們。這個方式很低效,一個月也不見得能有幾封信(我一般是收到當天就回信),而且我感覺孩子的言語上像是在完成一個命題作文。另外也有組織,我就不清楚有多少了。但是這些組織能做的還是不多。像上述的藍信封組織,徵兆的志願者主要是大學生,而且一般志願者也就幾百號人,實在是杯水車薪。而且能有公益組織的地方一般都比較發達,留守兒童相對來說較少,問題也不是特別大。想那些偏僻又貧窮的地方,公益組織即使想要幫助他們,可能也就一年過去幾次。畢竟不是盈利組織。

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我真的覺得要靠政府,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只是關心身邊(然後很多人還是拒絕的),能做的真的不多。


公益不靠譜的,杯水車薪。

解決辦法很簡單,取消戶籍制度。立竿見影,孩子可以跟父母去他們打工的地方上學了,就沒有留守兒童了。別的都是扯蛋。

說學校不夠的,政府放開辦學權利就是了,有孩子要上學就會有足夠的學校興辦起來。就會有足夠的人去上師範學校。


老實說,題主能想到以公益組織來解決留守兒童的現象,實在讓我震驚。

有大善心,卻缺乏必要的問題解決邏輯,我都替你捉急啊。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我也不是社會問題專家,讓我解答起來有點知識匱乏的感覺,但我堅持要答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的社會超級難題,是想讓自己更為深刻地認識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到底存在什麼問題。下面談談個人的見解:

第一、留守兒童是一種社會現象,而非社會問題

題主所慮、所嘆、所感者,乃留守兒童因無人關愛引起的各類傷亡率較高的問題。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抽絲剝繭、由表及裡、去偽存真、找到問題本質。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這麼一定義,你就會發現,要解決問題很簡單——讓他們父母別出去打工或者讓他們父母接到打工的地方不就可以了嗎?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想抽我,因為我將一個看似並不複雜的問題,拆解成了兩個國家級的大難題。但沒辦法,留守兒童之所以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讓無數家庭享不到天倫之樂,引發了無數悲慘事件,就是因為留守兒童這個現象背後的問題非常複雜,並且牽涉廣泛。哪怕是年薪百萬的社會精英,子女也有可能是留守兒童。這是一件很無奈的事。

1、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何要外出打工?

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外出打工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可以支付學雜費、可以給子女支付衣食住行的開支,可以給農村的兒子建房娶媳婦。兒子長大後,又跟放羊娃一樣,繼續在命運的死循環里掙扎。

這問題的根源在工農業的收入差距太大,如果農村收入提高到異地打工的工資水平,估計就沒有多少人寧願背井離家,到外地艱辛打工了。

其實,我前幾年在企業的時候,在珠三角等地輾轉的時候,發現確實是由於農產品的價格提高後,農民回鄉務農的積極性提高了,特別是打工積累了一定資金後,更多的低技能、年齡大的工人更多地選擇了回家務農。對留守兒童來說,這是好事,可以減少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但對於整個第二產業來說,人力成本增加明顯。江浙一帶馬上給工人加薪,還建了夫妻宿舍,以吸引更多的農民工能夠進城務工,效果還是不錯的。珠三角呢,很多港資、台資企業賴以生存的低廉勞力失去以後,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泰國和越南,進行第n次產業轉移……(不好意思,這些還是現象的描述。)

說到底,就是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是通過降低農產品價值,提高工業產品價值,來引導第二產業迅速發展起來。當第二產業發展到可以滿足國民消費所需的時候,又開始調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當第二、三產業的比例開始向著健康的比例邁進時,大概也就十幾年前吧,大家忽然發現,我們國家的基尼係數都超過警戒線了。也就是說,因農業產品價值遲遲得不到體現,工農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達到了影響社會穩定的程度。

這時候怎麼辦呢?就是讓工業反哺農業,提高農產品價格、減少農民稅負、增加農業投資、提高農民收入……

讓我們回到問題之初,農民務農的收入增加,外出打工就沒有什麼吸引力,那留守兒童的數量是不是會有明顯的減少呢?從邏輯上是確實如此,但還有一些渴望下一代走出大山的奮一代呢?

2、外出打工的父母為何不將子女帶到工作的城市?

這個問題還相對直接明了一點,無非是——戶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收入的限制。

我們國家的戶籍制度,背後牽涉到科教文衛的諸多福利,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沒有妥善的解決措施和成功的案例之前,現在遲遲未能有較大的改革。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在北京的年入百萬的社會精英都無法挈婦將雛融入工作的城市,可想而知對於普通的工薪族而言,將子女帶到工作的城市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價。

收入的限制。獨自在外工作的工薪階級,特別是從事低端工種的農民工,他們以最低的生活需求,盡最大的可能節省開支,將所有的積蓄寄回家中,尚且不夠用。要是將子女帶在身邊,開支變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

通過公益組織可以解決幾十、幾百,乃至上千個留守兒童,還有兩千多萬的留守兒童的問題怎麼解決呢?為什麼那麼重要的教育我居然都沒提及呢?因為很多留守兒童很早就輟學了啊。

要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因缺乏關愛而引發的各種問題,改革戶籍制度是根本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是必然選擇,就近就業、創業是重要途徑。


依靠公益組織有什麼用呢,完全就是治標不治本。

中國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家收入太低。在外賺的都是辛苦錢。

可參照「留守兒童」是中國特有現象嗎?其背後的經濟原因是什麼?會隨著經濟發展而自然消失嗎? - zhouomingquan 的回答 - 知乎 這個是我之前寫的 這裡就不重複說了、

父母回到家鄉收入過低,所以外出工作。

個人認為只有父母回家創業,或者接孩子到自己身邊,並加以教養。這樣留守兒童的根,才能夠得到解決。


1在城郊的打工子弟學校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唯一途徑是政府撥款修建以鄉鎮為單位的學生食堂。

2許多城市的民工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政府所謂廉租房也被證明是個新貪腐形式的笑話。在城郊修建學校,學費和師資力量和學籍戶口都是非常麻煩的問題,全世界沒有一個部門組織集團能夠做願意做計劃做。

3唯一辦法,就是利用農村的巨大剩餘力量,成熟低端的幹部組織,複雜但便利的人脈關係,以成熟的鄉鎮初小學為根基,在附近修建學生宿舍和食堂,為上學兒童留守兒童學齡前兒童提供基本的教學條件和飲食住宿,最重要的是社交環境。

4這種學生宿舍,非常有必要,其必要性在於幼兒青少年有非常強大的社交學習能力。如果任由他們呆在家裡餓死或者好吃懶做,沒有人教會他們基本的社交技巧生活技巧,遲早出問題。而在學生宿舍,大家可以形成基本的組織,便於政府和學校對留守兒童集中管理。比如留守兒童呆家裡,出事了周圍人一問三不知。留守兒童呆宿舍,學校可以集中安排強制上自習學習勞動吃飯睡覺參觀,每個村的人設定負責班長組長,很難出事。

5唯一的問題在於,鄉鎮政府沒能力杜絕學生宿舍不良文化傳播,比如色情暴力吸毒煙酒在宿舍監管不力時,會以更快的速度傳播。這需要上級一對一學校輔助式監管。可以推廣衡水中學或者毛坦廠中學的管理模式。這樣可以保證農村基本的人才輸出和教育任務。


少生,謝謝


還不是經濟發展不均,父母外出所致。這是根本原因。

其次就是戶籍制度所致。各種設限不給就學,若打工地能解決打工子女的上學問題。誰還願意把孩子放家裡啊????


戶籍制度取消,

自由遷徙,

吸引城市的人去農村,農村的土地開放,


我不了解具體情況,就想問一下,為什麼不讓孩子們住校呢?


私以為策劃不是這麼搞到手的


推薦閱讀:

留守兒童性格成長。?
怎麼擺脫父愛缺失帶來的性格缺陷?
有什麼公益活動或者渠道能夠幫到留守兒童?
人需不需要父母的理解?

TAG:公益組織 | 社會問題 | 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