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誤區與實用?


謝邀。

中醫養生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很容易被庸常化和宗教化,包括傳統的坐月子,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就會在民間變成很多固定儀軌形式,而不管其合理性如何,也給了很多中醫黑和科學癌亂噴的借口。

中醫養生其實一點都不神秘,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做好三件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心態。但是往往越是簡單的事情,人們越是難以做到。等到身體出狀況了,就開始找各種秘方絕活來解決問題,這種就會很容易把中醫養生庸常化和功利化。再加上各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民俗傳承,又會使其神秘化和宗教化。更極端的,會發展到「一人養生,全家受罪」局面,讓中醫因為這些豬隊友的存在而平添許多路轉黑的一生之敵!

所以,中醫養生首先要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做好三件事。

其次,食療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前提是你們能不能用點心思做的好吃一點?貧道雖然也注重日常食療,但是依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化中藥為美食」是老衲的至高原則!想想看,好不容易整出來一頓食療,用心良苦,但是口感糟糕,讓家人在飲食方面得到健康的同時,卻讓他們好好吃頓飯的心情都沒了,情志失調造成的損害,是不是會「補了東牆,拆了西牆」呢?至於怎麼做出又美味又養生的葯膳美食,有機會貧道可以教你們啊。

另外,運動鍛煉要適度,當然一般搞養生的不會被健身房忽悠去搞得一身臭汗,但是也有另一樁弊端:晨練。而且不分季節一律早起的晨練,尤其是秋冬天,四五點鐘摸黑爬起來,搞得好像抗日戰爭時期給游擊隊送雞毛信的老鄉一樣,在家裡東摸西抓,搞得一家人不得安生,然後穿個單衣薄衫就出門,有些老頭們,還特喜歡一年四季大褲衩大汗衫的標準裝備,這不叫養生,叫作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怎麼說的?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看到沒有?起卧要跟著太陽走!(不是跟著毛太陽走啊,毛左們別雞凍)為什麼呢?因為要保養人體真陽之氣!

所以你說這種無腦晨練有啥好處?搞得一家人睡不好覺不說,對自己身體也不太好,為啥不分四季的早起晨練人群中中風和猝死發病率很高呢?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正確的中醫養生首先是三觀問題,要真正對生命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伴隨自己一生不離不棄的這具身體有一個好的態度,然後才能從容不迫,自然而然!

不走極端不功利,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才是真正的中醫養生!


謝邀,最大的誤區在於只希望得到實用的東西(驗方、秘方)而不想耗時間學會怎麼用(學理論)。這也是人性使然。

學習中醫知識可關注收藏夾:普及中醫知識 - 收藏夾

歡迎私信投稿

個人微信公眾號:半畝荒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養生方式和方法更是門類繁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基於對中醫藥的信任,選擇中醫藥養生。但由於對中醫藥缺乏全面認知,很多人易走入中醫藥養生誤區。

誤區一 一味迷信老中醫

很多人認為「中醫越老,醫術越高」,當然,一些老中醫相對於某一些疾病來說,積累的經驗會比較豐富,但並不意味中醫越老,醫術就越高。一些「老中醫」思考問題的思路容易固化,如果不實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僅憑經驗「吃老本」,當療效不佳時,很難重新為病人思考更換新的治療方案,造成誤診漏診。所以,不可一味迷信老中醫。

誤區二 迷信秘方、特效藥

很多人對所謂的秘方、特效藥都特別感興趣,當然,秘方、特效藥確實存在,也確實有一定療效,但這樣的秘方、特效藥畢竟是少數,也只適合一小部分疾病。像一些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尿毒症、癌症等,在中、西醫看來都是疑難病,即使是醫學發展至今也無法攻克的,是不可能存在什麼秘方的。一味宣揚秘方、特效藥的,多是利用病人病急亂投醫的心態來行騙。

誤區三 食療優於藥物

藥物治病靠的是其本身的偏性來糾正身體出現的偏差。藥物的此等寒熱偏性,古人稱之為「毒」性,偏性越大,「毒」性越大,故《黃帝內經》把葯稱之為「毒藥」,所以我們說「是葯三分毒」。而食物的這種偏性較弱,疾病的淺表階段時可以用食物來糾偏,叫做「食療」。但是,我們不能一味追求食療,如果身體情況需要用藥物,卻一味追求食療,只會延誤病情;又如身體陰陽平和,卻非要趕時髦去吃一些食療養生方,也容易產生新的病症。

誤區四 中藥無毒

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人沒事兒就把菊花、枸杞、麥冬、西洋參、金銀花等泡水當「茶」喝,對一些廣告里宣傳的「純天然草藥」、「純中藥」即認為安全無害,哪怕自己吃錯了也不會出什麼事。事實上,中藥是治病的,如前所說,藥物存在偏性,吃後必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如果身體病了,那麼藥物就會針對疾病發揮作用,即「有病則病受之」,如果身體健康而隨意服藥,則「無病則人受之」。

誤區五 中藥越貴越好

很多人會選擇各種各樣的名貴中藥,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有很好的滋補作用,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點:你的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結果是很清楚的。藥物應用的原則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藥材雖然有很好的進補作用,但如果用錯了地方,反而會對身體帶來傷害,正如「濫用人蔘,毒如砒鴆」,也就是這個道理。

誤區六 中醫是「慢郎中」

中醫藥是一座偉大的寶庫,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用藥經驗,但多數人認為中醫只能治慢性病,不能用於急性病,是個典型的「慢郎中」,其實這是不對的。在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代,許多急性病症都是靠中醫來救治的,比如休克、發熱、腹痛、嘔吐、腹瀉等,均可以用中醫治療,常常三五帖即可痊癒,免去了輸液或手術之苦。如果遇到吃了很久中藥都沒有明顯效果,千萬不要用「中醫起效慢」來安慰自己,遇到這種情況,你可能需要和醫生好好溝通,重新調整治療方葯,或者尋求更高明的醫生了。

誤區七 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認為補藥「多多益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是很不科學的,過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還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等副作用。正確的進補原則應該是「缺什麼,補什麼」,這樣才不會被毒副作用所傷害。舉例來說,如果氣虛的人單純補血,或血虛的人單純補氣,效果可想而知;如果陰虛的人去補陽,陽虛的人去補陰,就會使身體更加糟糕。因此,中醫十分講究「辨證施治」,如果盲目進補,不僅起不到進補作用,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作為學中醫的,覺得這個答案比較好,轉過來回答提主。


把內經前三篇多讀幾遍就知道了。

凡是違反了這三篇的養生方式,全是扯淡


關於中醫養生,可謂是見仁見智,莫衷於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沒有標準,故養生要因人而異,適合你的身體還是好的養生,不要盲目追求,但最基本的:早睡早起、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咽都是每個人必須遵循的,如枸杞適合陰虛的人,陽氣弱的人就不適合,這些情況比比皆是!!!


推薦閱讀:

一個神醫引發的思考
請問「扶陽」理論里的「陰陽」該如何理解?
該怎麼從小(14歲)學中醫?

TAG:中醫 | 養生 | 生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