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戰天京》這本書?
我常和父親聊起讀書,最有共鳴處就是,每當看到一本好書,讀至一處妙語,便忍不住有發自內心的歡喜:拍案驚奇、嘖嘖稱讚有之;恍然大悟、愛不釋手有之;抓耳撓腮、不知所措有之;如鯁在喉、思前想後亦有之。
剛剛看完的譚伯牛先生的《戰天京》,便深有此感。此書共七章,起始以為是講太平天國(近期正好在看這方面的書),最後發現原來是在講曾、李、左三人,以及晚清的政壇。書的七章分別是:1.每逢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
2.祺祥故事。3.戰天京。4.白雲可殺不可留。5.相期無負平生(上)。6.相期無負平生(下)。7.曾九暴富傳說。除過最後一章,1-6章的章名都極有趣,大多來源於章奏、詩詞和輓聯。伯牛先生每每用富有詩意的一句話,去引出了一個年代,幾篇故事,和無數豪傑。拿5、6章來講,「相欺無負平生」出自左宗棠為曾國藩寫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曾,左二人交往多年,三次決裂,當曾死時,所有人都等著看熱鬧,卻料不到左帥平淡祭出「相欺無負平生」之語,褒貶恰當,暗暗映襯出兩人亦敵亦友、亦師亦親的微妙關係。作者錦心繡口,敏銳地以此語為眼,娓娓敘述出這對難兄難弟的恩怨情仇。全書夾雜了大量書信、章奏,但其實並不難讀。關鍵在於作者細緻的解析。先生用筆直白有趣,頗多妙語,可以說是「史筆見其真,詩筆見其美,畫筆見其巧」(序中語)。他不是現在所盛行的那種單純以抖機靈為主的插科打諢,而是實實在在的講解,是下了很多功夫之後,抽絲剝繭的分析。試舉曾國藩教曾國荃寫奏摺一例:在攻克金陵後,曾國藩第一時間為弟弟擬定了包括行為格式、署名次序的範本。奏摺里提到「金陵如果克複,當會同彭、楊二人前銜」,彭楊是誰?原來是彭玉麟、楊岳斌,時任水軍統帥。曾國荃圍金陵,又與彭、楊何干呢?原來,彭玉麟、楊岳斌負責協圍水面、運送糧餉,是關鍵的後勤部隊,功不可沒,故需會銜,平衡其他勢力。
「其詳細情形仍由官文、曾國藩會奏」,曾九是前敵指揮,而不是全軍統帥,大型戰役是需要曾國藩彙報的,所以他只能先行馳奏大致性情,以慰聖懷,具體的還是需要曾國藩的正式文本為主。曾國藩又為何把遠在湖北、並未直接參加戰役的官文列在自己之前呢?原來,官乃滿人,由他領銜會奏,更能消弭朝廷對漢人據功握權的隱憂。「洪秀全之下落、錢銀之多寡,不可不說大概,此外介宜略」,說話是藝術,少一分不能達意,多一分則免難惹禍。洪乃「賊酋」,是滅賊的標誌,不可不提及。錢銀關係中央、地方、將士的方方面面,亦不可不說。至於其他,比如封賞、戰況等,則需要仔細謀劃權衡各方,故要模稜兩可,愈短愈妙。以上,都是作者的講解。哦哦!這短短一封摺子,就隱藏這麼多奧妙,要讀多少書,才能這樣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呢?讀書本身,就是門學問。在作者的文字中,不難找到一種探根尋底的思路:從某句話讀出言語者的心思,從某一小事像蝴蝶效應一般推導至某一大事,從紛繁史料中串串連連出一幅大畫面和大場景。從小處講,當你知道左宗棠是郭嵩燾的親家,那你就會訝異其做人做事之耿介。當你知道曾國藩是李元度(李多次救曾之命)的親家,你方會體會曾要劾辦李丟徽州之罪時的左右為難,當你知道王闓運(肅順、曾國藩之幕僚)居然是楊銳、楊度、齊白石的老師,你又不得不感嘆命運的奇異。從大處講,當你細看地圖上安慶、祁門、桐城、景德鎮以及徽州的位置,山立在哪,水流過哪,你方能體會曾國藩之戰略布局,他為什麼要堅持扎硬寨、打呆仗,為什麼「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安慶一旦攻破,太平天國就大事去矣。當你仔細研究清末的政治體制,總督是幹什麼的、巡撫是幹什麼的,團練又是怎樣起源的,你才能明白,為什麼曾國藩會困守江西數載而無功,為何籌餉是打仗第一要務。當你認真琢磨南京受困時各方之態勢,你才會感覺曾氏兄弟的焦灼,佩服李鴻章的乖覺,明白中央與地方錯綜複雜間的那一絲信任。葉嘉瑩老師講詩詞時有一句話:讀中國古典詩歌是需要有古典的修養做基礎的,你的古典修養越豐富,你從中體會到的意思就越多。其實,何止是詩詞呢?每一本書都有更多的樂趣等著我們去發掘。讀的樂趣在於思,思之源泉在於讀。多讀方能有思,有思才有所得。這就是譚伯牛先生這本《戰天京》帶給我的啟發。晚清因其特殊的歷史時期,常常被世人置於喪權辱國,不喜多談之地。從歷史課本中我們看到的晚清就是一場不堪回首的悲劇,外有八國聯軍侵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內有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動蕩已極。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個烽煙四起的時代,正是《戰天京》的歷史大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歷史人物演繹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此書作者譚伯牛,最早於2004 年出版,從豆瓣書評來看,此書出版後似乎獲得過不錯的反響。只是鄙人孤陋寡聞,一直未曾聽說,直到前些日子《羅輯思維》這個節目在推這本書,才得見真容。其實開始並沒對本書抱多大希望,以為不過營銷推薦,故事內容估計也在節目講差不多了,然而開卷試讀,卻給了我相當的驚艷。這本定製版的書是線裝本,裝幀頗為精細,第一印象已佳。而作者譚伯牛博覽古籍,在浸淫清史多年,講起故事來甚能引人入勝,加之文筆優雅,成語俗句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絕非堆砌詞藻之庸脂俗粉。大量鬆散的史料在作者手裡,去蕪存精,精心編排。書中所引古人奏摺、筆記之出處俱有評註,此舉已甚難得,更為難得的是,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作者還加以鑽研求證,明辨是非,杜絕道聽途說。作者的博學,文筆以及求實,構成了本書一個個驚心動魄,起伏跌宕的故事。
書名《戰天京》已然道出故事的主線:太平天國之亂。太平天國始於道光崩殂,咸豐繼位之際,終於同治三年,天京陷落之時,歷時一十三年,貫穿咸豐帝的執政生涯。這本書講的故事主要就落在其間,這段時間也正是曾國藩大展宏圖的時間,全書七章有五章都在寫曾國藩,剩下兩章一是慈禧政變,一是講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所以這本書的領銜主演無疑就是曾國藩了。
作為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三人並稱「晚清四大民臣」的曾國藩,他的故事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鄙人看這本書,覺得精妙處全在前半部分,即曾國藩建湘軍,圍攻南京一段。期間除了與太平軍鬥智斗勇,更要與同僚甚至聖上周旋來往,戰場上固然險象生環,馬革裹屍,官場中又何嘗不是官官相忌,君心難測。
其時晚清政府國庫空虛,曾國藩辦湘軍只能「就地籌餉」,雖貴為「節制四省」之欽差大使,實則手無實權,處處掣肘。籌餉則得罪地方官員,不籌餉則打不了仗得罪聖上,曾國藩斡旋於皇帝與群臣之間,一面要應付同僚,一面要跟皇上要權,其中尺度拿捏無一不是官場極深之心機,一不小心得罪皇上就是革職掉腦袋的事情。本書引用了大量曾國藩與皇帝的往來奏摺諭旨,作者精心加以解讀,其間言語精妙處不亞高手對弈,招招致命。時有大臣胡林翼云:「天下奏牘,僅三把手,而均在洞庭以南。」這三把手說的就是曾國藩、左宗棠和他自己。本書就用了兩章的分量來寫曾國藩和左宗棠的恩恩怨怨,其中以奏摺相互攻訐、相互保舉的文字,攻守相間,精彩紛呈。如果只讀原文,沒有一定的古文功底,甚難解讀,即使明白意思了,沒有當時歷史背景的知識,也很難發揮延展。作者就為我們一一解讀了這些奏摺,盡情還原了其中含沙射影,峰迴曲折之處,讀來不由令人撫掌而嘆曰:妙極,妙極!
曾國藩的故事代表不了整個晚清的歷史,事實上這本書的時間跨度也不長,但是卻正好落在了晚清最為動亂的一個時間段里。枯燥的古文史料若單列開來固然索然無味,但是經過作者這麼一加工,有如小說般流暢,卻仍緊扣史實,以史敘事,實在難能可貴。
看羅輯思維的節目說這本書後來已經絕版了買不到了,這才做了個定製版重出江湖。看完此書我不由為此嘆息:如此好書尚且絕版,則天下有太多好書再尋不得也!
歡迎關注專欄:[每周讀書 六十九] 譚伯牛——《戰天京》 - 每周讀書 | 楓言楓語 - 知乎專欄
硬書和硬菜——評羅輯思維《戰天京》
前段時間看到羅輯思維推薦戰天京,一個優質推送一個靠譜薦書人就輕易地讓我掏了全價書費收入囊中。 這年頭粉絲經濟的威力是無窮的,可能在卓越上六折都賣不動的書,一樣的文字,換了個大夫抓藥就能見奇效。很快定製版賣完,比很快更快的首版售罄。當然,後來羅輯思維說這是一本硬書,按傳統圖書的法子出版是賣不動的冷門硬書。
這倒是讓我想到硬菜,北方大食量的老爺們一吃飯就瞅著飯桌上有沒有純肉打底,謂之硬菜。肉量足是這一類的通俗特徵,比如:手撕排骨就是硬菜、手撕包菜就不是,回鍋肉是回鍋白菜就不是。當然,在我這個南方人看來,還有一種菜介於二者之間,如宮保雞丁。 想來想去,這本書定位在宮保雞丁最為合適。說是有肉吧,的確有肉,說是硬菜吧,也不一定夠得上。雞丁說明是有料的,花生挑著吃也有下酒下飯的體驗感,味道酸辣特別又值得玩味,最重要的是宮保雞丁更考的是廚子。 賣的噱頭與菜的足料對味顯得誠意十足,翻印這一版用了現代感強的線裝版,這端上來架勢就是精緻美色加小曲音繞,看官們錢倒也是掏的自在爽快。 所以,吃貨們誇宮保雞丁做的好,一般就是誇飯館廚子手藝好。 就書而言,閱讀體驗著實不錯,作者寫的任性,我們看的自在。其中曾國藩手把手教國荃寫奏摺、李鴻章赴浙軍事紀實以及左宗棠參倒郭嵩燾寫得既公允也入木,對於大人物的一些小伎倆也毫不諱言,曾公那些見不得人的「不可錄不可錄」信件日記一一攤開,總還是回歸人性的「了解之同情」。沒有拘束放得開才能寫出好東西,如妃子侍寢從「龍腳」鑽進去完事後又倒退著爬出來便毫無樂趣可言。作者本身功底深厚,讀前言也看得出是個性情中人,那剩下的只是能不能嗨起來,自己寫得很爽很到位,出來的作品質量必是上乘。沒有邏輯的時候,往往最能出佳句。 晚清這段歷史,我也粗讀了幾本書,這幾個歷史人物正史、野史,光怪陸離或一本正經或吹捧殺損的也磨了幾回,給戰天京的定位是晚清奏摺寫作摘要+曾公日記書信集+剿匪晚清簡史。但論精幹明得失難比梁啟超親自操刀的頂級《李鴻章傳》,論長篇史詩分量足卻又比唐浩明的《曾國藩傳》差點,連書信奏摺番外篇這麼好的切入視角也被唐浩明補刀的一本《點評曾國藩奏摺》填補了空白,更遑論還有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這道滿漢全席揮之不去。 所以,雞丁有餘,純肉不足。 所幸,廚子手藝,如火純青。1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著名的中興,所謂「光武中興」,實則是劉秀新建了一個王朝,無非是用了舊國號;「南宋中興」,不過是在一路南遁之後,在杭州站住了腳跟;「萬曆中興」,這邊張居正一去,那邊萬曆皇帝就三十年不上朝。真正擔得起「中興」這兩個字的,還要說是晚清的「同治中興」。
咸同年間的清朝實在可以說是風雨飄搖,積重難返,用李鴻章等人的話來說,面臨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兩次鴉片戰爭轟開了帝國的心臟,太平天國又席捲了東南半壁江山,賣官鬻爵大行其道,各地叛亂此起彼伏,怎麼看都是「吃棗藥丸」的節奏。若是一盤棋,此時已是死局。偏偏這時候天公抖擻,一群神一樣的隊友從天而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前赴後繼的平了叛亂又辦起了洋務,開工廠、興學堂、辦水師、練新軍,實實在在的給滿清王朝又續了幾十年的命。然而縱觀歷史上的王朝中興,鮮有能起死回生者,這老哥幾個拼了命換來的無非也只是清王朝的迴光返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曾左李張倘若在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名垂青史的中興棟樑,偏偏生在晚清,身上便有了抹不去的悲劇色彩,甚至有人徒惹一身罵名。只是殘局之日椎心泣血,以命相搏總算勝天半子,數十年間有這幾位不世出之名臣慘淡經營,也不枉稱一聲「同治中興」。當所有不可知性都已塵埃落定,我們回望歷史,依然感嘆於斯人風流,一時瑜亮。2《戰天京》這本書講述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郭嵩燾等晚清軍政名人的故事。作者在充分了解正史的基礎上,大量利用書信、奏摺、筆記等史料,抱「同情之理解」的態度,鮮活再現了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晚清名臣之間的恩怨衝突。本書語言精練,言必有據,敘事暢達,讀時雖常有對天京攻防戰正面衝突描寫不足之憾,讀罷亦覺酣暢淋漓。今人談曾國藩,言必提《曾國藩家書》,奉為修身治家之絕學。曾文正儼然已出凡入聖,加持了得道高人的光環,似乎句句真知良言,事事溫良恭儉。然而譚伯牛在《戰天京》一書中毫不客氣的指出,曾氏書信,多有刪減,那些有損其偉光正形象的書信,早就被著明了不許被編輯入書。這就像雷鋒同志雖然做好事不留名,但是都寫進了日記里。曾同學更進一步,雖然做壞事也寫進了日記里,但是統統不能編輯入書。如同近年來某些被捧上神壇的偶像總要幹些出軌、吸毒、罵警察的事情來自砸招牌,雖情有可原然終究不夠光彩。歷史人物同樣有著多副面孔,只是時間久遠記載過少,我們更容易將其臉譜化,從譚伯牛引用的書信、奏摺來看,曾國藩確繫心胸豁達之人,然離「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的聖人形象尚有距離,今人有將其奉為左右逢源的官場高手者,更是站在歷史之後看歷史之前,絲毫不顧忌當日曾氏的險惡處境了。《戰天京》中的曾國藩,我更願意將其描述成一個「兢兢業業的囧老頭」,本是一介書生,奈何國家危亡之際,肩負了統兵重任,以一己之力,挽大廈將傾。咸豐年間,國弱民殘,國庫只剩二十萬兩紋銀,明擺著就是擺爛來的。曾氏統兵,無兵無錢,只能是辦團練,收厘金,日子過的捉襟見肘,舉目無助。甚至祁門大營被太平軍圍困時,情況危急,朝不保夕,連李鴻章都借口而去,氣的曾文正在日後怒罵自己這個學生「不可共患難耳!」幕僚門客更是樹倒猢猻散了,逼得曾氏幾欲自殺。而這樣的的自殺境地,在曾氏統領湘軍的十數年間,大約發生過三次,曾氏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
慘淡經營十數年終於平熄了太平天國的燎原烽火,不及慶功,又因手握重兵惹得中樞猜忌,不得不裁撤湘軍,愣頭青左宗棠此時也不甘寂寞,為了太平天國幼主出逃一事狠狠的參了曾國藩一本,雖說是對公不對私,然數千年中國歷史,殺功臣的事情還少么?中樞疑心正起,左宗棠就下了一劑猛葯。功高震主之際,如履薄冰之時,可知曾國藩左右逢源雲淡風輕的聖人形象,不過後人想像罷了。3天地不仁,以史為局,人為子。晚清死局,中興名臣以己為子,換得清廷數十年苟延殘喘。奈何老天意猶未盡,偏要再下一局。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這樣一個橋段,梁啟超拜謁李鴻章,給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擺脫朝廷,先擁兩廣自立,然後揮師北上,為亞洲創建一個君主立憲國,革命黨擁李為總統。中策帶領兵馬,北上勤王,徹底剿滅義和團,以此與各國交好。下策奉詔進京,跟八國聯軍談判,投身虎口。李鴻章撫須而笑,卓如啊,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情。中興名臣這代人該做的事情,至李鴻章,已經都做完了。老天若真要再下一局,只能換梁啟超、孫文這樣的棋手了。願以李鴻章之《絕命詩》作為本文結尾,中興諸臣心境之悲涼,可窺一二。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已,諸君莫作等閑看。
-end歡迎關注公眾號 船長的書島
一邊喝酒一邊讀,更有意思。
欲理解晚清政壇,不可錯過的好書。該書由天京攻防戰始,一點及面,洋洋洒洒,遂成枝葉。既寫戰場的硝煙,更細緻描繪了曾胡李左政壇老大們內心的刀光劍影。偶爾跳出來幾個「小人物」點綴,一台大戲如在眼前。一書讀罷,彷彿欣賞了一副精妙的晚清歷史工筆畫。用小資的話講,此書當於深夜聽風雨讀之,煎茶半盞,不釋書卷,不知東方之既白。
推薦閱讀:
※太平天國有哪些少為人知的知識?
※新年新氣象:不黑清,改扶清
※太平天國運動和ISIS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太平天國的戰略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