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採用增加建築密度和高度的方式節約土地?
像中國大陸一些缺少土地的城市為什麼不放棄例如車站前廣場,政府部門前的空地,並且相應增加商業建築的密度,鼓勵建設地下汽車樓房。學習香港,起高樓並讓樓房一棟挨一棟,來節省土地並建設住房,公園和球場?
睡不著,來刷題。
題主還是初中生?喜歡城市?歡迎來學哦,很有意思的。
分割線----
首先要明確一點,香港發展如此高密度的建築,應該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是用地實在緊缺,城市裡的建築是不會被期望建成那個樣子的。所以說,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盡量不會把城市建成那樣。
和香港城市形態類似的設計有沒有?有。上世紀柯布設想過一個垂直城市的形態。建築往高了發展,整個建築功能複合,根本就是一個兼具了城市功能的小社會。和如今香港的發展模式不同的是,柯布的設想建築密度並不高,他在地面留出大量的綠地。
為什麼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這種盡量向高處發展的城市建築形態不是我們的首要選擇?
首先,城市的建設不是簡簡單單的規劃師做一個方案,政府招投標,大家互相看對了眼一拍板就開始建設了的。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考慮經濟問題。如果你想要建多多的摩天大樓,開挖地下幾層的豪華停車場,可以啊,錢拿來。為什麼香港,紐約曼哈頓的城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這些地方金融業發達,資金聚集,當然有能力建設。
此外,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其交往的重要性也是不可以忽視的。通常我們在樓房裡居住,辦公,但是見過有人在樓房裡旅遊,在樓房裡散步嗎?樓房重要,但是並不凌駕一切,人除了辦公,居住,城市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些重要的活動條件,比如休憩,交往。想想看有多少活動在廣場上,在公園裡,在河岸邊,在草坪上發生?你建設公園和球場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這其中參雜了一些個人的價值觀。我認為略微有些片面。交往的場所是多樣的,有人喜歡公園,有人偏愛廣場,有人不愛踢球愛跑道,規劃師不能從自我的價值觀出發來設計城市,同時也要考慮人的多樣性。
另外,人口高密度的集中還需要相應的交通配套,如果這個地方人口密度過大人流量多,就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牽一髮動全身。
還有空間感的問題,題主你去過香港嗎,當沿街建築的高度遠遠大於街道寬度的時候,是會給人帶來強烈的壓迫感的。這雖然不是什麼硬性規定,相應高度的建築需要和寬敞的道路配合,創造人心理適宜的尺度感。一種過於壓迫的空間環境,是不被提倡的。除非迫不得已。
還有一些硬性指標,其他用戶已經說到了。比如防災避難要求,日照要求,就不多說了。
最後還要再提一點,城市沒那麼簡單,不是隨便想一個點子就可以立即實施的。城市的發展是緩慢而階段性的,還需要考慮各個系統和要素的協調,以及權力的相互制衡。拿你說的政府廣場舉例,不得不承認一些廣場是過於龐大,不該建,可是我們都懂,可是又能真正做些什麼呢。
那樣低層住戶就曬不到太陽了呀 -ω??
————————
香港之所以能那麼修是因為更臨近赤道,太陽角度和北方不一樣才能修得很近,廣州也是一樣的。實際上因為緯度差異,各個城市的間距規定都不一樣的。下圖是小區規劃時為避免低層住戶曬不到太陽做的日照分析。。。補充一下,垂直用地還有的問題就是導致的熱島效應和污染,以及人口密度引起的健康影響。還有現在很流行的能源安全在高密度城市裡也是個問題。但也不是說低密度的就更好,urban sprawling也有很多問題。城市規劃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合理的搭配。
那你覺得香港的住房好嗎?
推薦通俗讀物《街道的美學》,進階讀物《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提高容積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築容量的增大,會帶來建築環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適度。合理的容積率是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協調。
高密度的土地開發是需要大量資金的,這就要求開發地塊的區位必須足夠好,才能給土地開發帶來收益
除了容積率太大擋太陽之外,還有經濟原因,層高變大,公攤也會變大,大量的超高層是不符合大量平民的需求的,沒房子的依然會擠在幾平米的平方,對高層忘耳卻步。
房屋建築國家都是有指標的,比如不同地區日照時間多長,建築xx率為多少,建築綠化率為多少,各種好多項,不達標不給驗收。浙江最高樓溫州世貿大廈,竣工那麼多年一直擱置在那,在最繁華的地段 每天都百萬千萬的損失也沒辦法……
你這是個很理工的觀念,節餘土地為什麼要成為我們的追求呢,除了日照間距和各種紅線這些死條文,難道不關注城市景觀和人的心理感受嗎。
我們的高層模式直接借鑒了香港而香港是學的美國(當然也有區別,比如裙房這個東西就是香港為了滿足其規範而搞出的奇葩東西,然後我們再學來)。都是高層難道就好嘛,美國紐約那種是它的特點而已,而不是好的標準。
在CBD或者特殊地區會有高層但也會對天際線做設計(比如上海浦東陸家嘴),著名的城市在特定地區會有限高的(比如蘇州老城區還有歐洲的很多著名城市),不會讓你隨便造的。
題主可以找找這幾種城市景觀或者看影視劇的時候注意一下,一個是房子低矮視野開闊陽光灑在小巷子中,一個是高樓林立倍感壓抑行人似乎走在峽谷中間,最後一個是零星幾幢高樓安插在了底層建築中間。前兩種應該是特點而且是各有各的特點,最後一種是不倫不類。谷歌實景地圖和騰訊實景地圖對你很有幫助,感受感受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的城市之間的不同氣場。推薦閱讀:
※和丟掉的垃圾重逢是什麼感受?他在美國做了一場追蹤實驗 | 特贊專訪Carlo Ratti
※一次綜合管廊設計技術研討會
※如何評價南鑼鼓巷主動申請取消3a級旅遊景區資格並暫停接待旅行團?
※為什麼平遙城不是正南正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