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寫作跟紀實文學、報告文學有什麼區別?
01-27
先提供兩條搜索到的相關資料:
1. 豆瓣問答 求解:為什麼叫非虛構,而不直接叫紀實?2. 節選自《中國作家-紀實》倡導非虛幻文學 / 曹穎新《中國作家-紀實》倡導非虛幻文學
其中覺得對我這個問題有直接幫助的內容是:」在美國,大概80%以上的暢銷書是非虛構作品。他們對非虛構的認識可能基於與我們報告文學不同的源流。我們報告文學的解讀源流是從日本來的文學性解讀,而不是歐美的非虛構解讀,即兩個分析框架。」但其實還是不是很明白這三者分別的範疇和界線在哪裡~
_學習時報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非虛構寫作的概念。非虛構寫作,也被稱為「敘事新聞」發源於20世紀前期,上個世紀60年代在《時尚先生》《滾石》《紐約客》等雜誌上迎來繁盛時期。非虛構寫作混合了人的事情、學術理論和觀察到的事實,指向對日常事件的某種專門理解,整理歸類來自一個複雜世界的信息。它始於作者走進真實世界去了解某種新的東西。非虛構寫作技巧包括使用場景表達、引用豐富對話、描寫人物細節以及選取獨特視角等。至於它和紀實文學的差別,還有待高人來回答。以上摘自《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全書精華摘要在此:豆瓣
文學寫作一般分為兩類,即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前者主要包括各種篇幅的小說,後者包括回憶錄、報告文學、散文、隨筆等文學形式。
——摘自《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克 哈特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261頁
非虛構寫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風行一時,非虛構寫作是對真實的某種渴求。它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頗不相同,它不追求敘事的完整性,不強求話語表達的公共性,也不推崇意旨的宏大性,但是,它又以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姿態,以寫作主體的視角直接寫出對事件的感受,只是在表達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客觀理性的思考。非虛構寫作的新聞性更強。
雖然我不是很了解紀實文學、報告文學。但是從字面上的意思給我的直覺是這類文學更加傾向於新聞的寫作。就是說、對事物進行準確的記錄描述、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對這些進行詳細的描述闡述。也不知道說的是不是這麼回事。下面講講我熟悉的非虛構領域吧! 我接觸到非虛構是因為一本書《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作》。當然我並不是為這書打廣告。我之所以提到這本書是因為,我曾經利用大量的時間把這本書的中的練習嘗試著去寫。它引導我做更多的嘗試,至於寫的怎麼樣我也不知道,給我的感覺是始終是我寫的依然很爛,但是會越寫越好。這是我寫作面臨的一種狀態,對現實的不滿足、對未知的東西充滿著期待。 「真實的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是我對非虛構的認識。這裡的真實其實是一種主觀上的真實,具有強烈的寫作的主觀看法。比如說:「我覺得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在表達對這個人的看法的時候更多的根據我直觀的判斷。比如說他曾經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我,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好人。不管大家怎麼評價他我都會覺得他是一個好人。 其次我覺得非虛構寫作更應該重視的是個體以及小角度。通過觀察這些個體的生活、以及他面臨的困境他的惡習。站在各種角度以一種主觀中立的態度去寫。然後將這些小角度放大成大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比如你可以寫一個剪紙的自閉症少年面臨暴力,以及對生活積極奮鬥的故事。通過進入他的大腦,他面臨的環境給他帶來的困境、以及他的理想。來表達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以及個人在面臨困境的時候如何生存。
最後我再談談技巧方面的東西吧!放到最後因為我覺得技巧並不是非虛構寫作中最重要的東西,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富有同情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提到技巧,只是給創作者一個方向。
其實非虛構在我印象中應該是最近這幾年再中國興起的。很多非虛構的寫作者大多數都是小說寫作者。所以筆者我認為很多小說的技巧都可以運用到非虛構文學中來,倒敘、插敘、意識流、蒙太奇。這些都是隨心所欲。其次我更希望優秀的寫作者從各個領域尋找寫作技巧,這是我作為一個非虛構寫作者的嘗試。比如音樂、繪畫,電影等等。從中找到某種共通的東西,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的去嘗試。 比如我就舉一個關於音樂方面的例子。flower dance 這首歌純音樂中為什麼開頭採用的是對話。為什麼我聽起來,沒有任何不妥。相反我覺得,這段引用的對話,使得這首歌更好聽了。於是我從中悟出有時候直接引用會讓人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於是我在想描述某個年代的生活與歷史。我是不是可以直接在文中把關於那個年代某首老歌中某幾句直接引用。從而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呢? 以上文字是我個人對非虛構文學的一些看法。希望能給到幫助。我沒有公眾號,如果有什麼好的交流與建議,請寫郵件到kkkk2688@163.com 。"非虛構寫作"的價值洪治鋼從概念得嚴謹性來看,"非虛構寫作"無疑有值得商権之處, 因為它似乎涵蓋了虛構之外的所有文體。但倘若就目前已發表的一些作品來看,它又呈 現出某些獨特的文體特徵。譬如,它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頗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記敘 的完整性,不強調話語表達的公共性,也不 崇尚主題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確的 主觀介入性的姿念,直接展示創作主體對事 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同時,它又不同子一般的敘事散文,不僅擁有較長的篇 幅,而且在突出其現場紀實性的過程中,多 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為主,少有感性的好情 和詩性的懷想。"非虛構寫作"的最大魅力,當代作家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度介入。這種 介入,是積極主動的,是微觀化的,是現場 直擊式的。譬如李輝的《封面中國》,就是 以《時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國人物作為聚 焦,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觀化 的細節呈現中,傳達作家對這些人物以及歷 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鴻的《中國在梁 庄》和《梁庄在中國》,則以故鄉梁庄作為 考察坐括,通過田野調査的方式,記錄梁庄 的社會變化與存在的問題,也跟蹤了梁庄人 在全國各地謀生的艱辛與艦她,井從中展示 了作者對中國鄉村現代化進程的獨特反思。 無論是面對歷史還是現實,"非虛構」所體現出 來的這種現場式的介入性寫作姿態,都有著 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改變了當代作家習慣蛍 居書音的想像性寫作,激發了作家觀察社會 的趣,使作家能夠帶著明確的主觀意願或 問題意識,深入某些具有表徵性的社會現實 領域,通過田野調査的手段,獲取第一手資料,也獲得最為原始的感知體驗。同時,它還體現了作家對社會歷史的研究意願,以及對某種重要問題的深入思考。像孫惠芬的《生死十日談》,就是通過對故鄉一些自殺 個案的追蹤採訪、記錄和反思,指出巨大的 醫療負擔和尖銳的家庭關係,仍是威脅中國 農民生存尊嚴的重要因素。現在,有不少作家僅僅通過媒介資訊了解社會,只是憑藉既往的經驗慣性來處理現實,由此導致很多作品因為"不接地氣"而問題頻仍。讀這些作品,我們常常覺得很"隔",換句話說就是"經驗的貧乏"。而"非虛構寫作"的興起,表明了作家們置身生活現場,開始積極地介入歷史或現實內部,直面複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態和思想作為,也為人們了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獨特的思考。像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葯》,以作家自己"卧底"傳銷組織的親身經歷,鮮活演擇"傳銷"這顆社會毒瘤之所以屢除不滅的緣由。而李天田的《相親記》則通過自己的相親經歷,揭示了各類婚介機構的隱秘內幕,對人們的道德倫理提出了尖銳的質疑。此外,像韓石山的《既賤且辱此一生》、黃永 玉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作品,在追憶自我成長經歷的同時,不斷追問歷史深處的沉重與詭異。當然,這種以獨特的現場感和真實感作為主要審美目標的寫作,藝術性上有時會偏弱些。那些現實調査類作品尤其明顯。畢竟,它們突出的是"實錄"之後的分析和思考,彰顯的是創作主體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當代作家都能夠抽出一些時間,親身介入社會歷史之中,進行一些必要的"非虛構寫作",我以為,這會為他們的虛構性寫作提供巨大的幫助。(選自2013年1月15日 人民網)
「報告文學」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特殊文體,與文學基本無關。九十年代以前盛極一時,現在已經衰落了。報告文學,顧名思義就是向某個個人或群體做報告。以前通常是向領導、向黨和國家報告,所以注重宏大敘事,只褒不貶,堅決拒絕批判性思維,為好人好事好政策唱讚歌。沒落了之後,改寫商業報道,向老闆報告,為公司唱讚歌。報告文學把「文學」之名攬在頭上,所以虛構扯謊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實上在我國不虛構不扯謊很難寫出領導喜歡的報告文學。跟非虛構寫作不同,寫報告文學的通常不是記者,而是專職的文字工作者,他們並不會與真事真人打交道,所以就更加依賴腦補。好的非虛構寫作一定要避開報告文學的屍體繞著走。
推薦閱讀:
※《試卷上的眼睛》
※刻奇
※恐懼編年史:獵殺女巫、吸血鬼的恐怖之謎
※別說一句頂一萬句了,我連一句廢話都沒有
※《尋妖記》:妖道孫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