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怎麼讀卡拉馬佐夫兄弟?
普通人遇到天才最好把自己當個有待馴化的動物,讓人家的鞭子狠狠抽打,直到榨出一點人味兒。
難道卡拉馬佐夫兄弟的讀者定位不是普通人?現代人連陀氏的書也不看不懂了么。。。這真是尼采聽了沉默,弗洛伊德聽了流淚,維特根斯坦知道了都想打人。
讀小說從來不需什麼方法論,忘掉一切,身臨其境,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
我始終有一個偏見,我覺得那些寫連載小說的作者,多少都有拉長篇幅騙稿費的傾向。我開始慢慢可以忍受狄更斯的啰嗦和油滑,但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絮叨和說教,真的是發自肺腑的反感啊。但翻譯的不錯,除了個別詞有比較濃重的地方色彩,讀起來很順暢。
老卡拉馬佐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蛋,貪財嗜酒好色,不顧妻子孩子的死活,甚至和大兒子米嘉是情敵,都愛上了一個聲望不佳的女人格露辛卡。大兒子從小被傭人帶大,母親留給他的遺產一部分被老頭子侵吞,其餘全部被自己揮霍掉了。他有一個未婚妻卡嘉,但卡嘉對他的感情,似乎更多的是恨意。而之所以恨他,是因為米嘉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她。
二兒子伊萬是一個有思想的青年,但為人陰冷,理性冷靜。從內心中對兩人,尤其對父親,充滿厭惡。他對大哥是有感情的,可他同時也愛著大哥的未婚妻卡嘉。
三兒子阿遼沙是個溫柔善良幾近完美的人。作者開篇即說,這是為阿遼沙立傳,但其實他更多的起到了其他幾個人的連接作用。在我看來,他的存在似乎是為硬給善良留下一席之地罷了。
老卡拉馬佐夫和大兒子米嘉為了格露辛卡以及遺產,不斷的發生衝突。米嘉多次聲稱對父親恨之入骨,想殺了他。終於,有一天,米嘉潛入了老頭家中。而後,老卡拉馬佐夫被殺。可是兇手並不是米嘉,而是老頭的僕人,也可能是私生子斯乜爾加科夫。斯在事發前曾向二兒子透露過事情可能惡化。而伊萬選擇逃避,任事情自然發生。斯乜爾加科夫卻認為這是對他的暗示,暗示他可以採取這個行動,殺死老頭嫁禍給老大。
最終老大米嘉被判有罪,斯乜爾加科夫自殺,老二伊萬自責至精神分裂。老三阿遼沙繼續在宣揚善和上帝。
這個故事本身的情節就很曲折,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也很細膩。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經典之作。但是,整個閱讀過程實在是讓人很不舒服。我不了解那個時代的俄國是什麼樣的。但陀氏筆下的世界,讓我覺得噁心。是的,就是這個很嚴重的評價:噁心。整個故事裡,最能讓我喜歡的居然是老卡拉馬佐夫這個混蛋。因為他知道自己是混蛋是小丑,他也認真的做好自己的這個本份。起碼他很真實。惡有很多種,他可能佔了大半。但最惡的惡是虛偽。這本書裡面幾乎每個人都透著一股虛偽和做作。讓我無法抑制的覺得噁心。
米嘉是個相對比較直率的人,好酒好色。他在卡嘉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了她自己所有的錢。但他並不愛她,他只是想用這個行為去獲得她。他甚至不是真正的想獲得她,只是想要一個虛假的尊敬。他對格露辛卡的愛,書里沒有寫的很清楚,也可能我讀漏了,但就是發了瘋似的愛了。而且結尾看來似乎兩個人莫名其妙的還是真愛。他一邊這麼追逐著格露辛卡,一邊又不明確、主動的離開卡嘉。他知道卡嘉不愛他,只是想折磨他。雖然他即便和卡嘉明說,對方也未必會搭理他。但起碼這是他可以做的。他沒有。他一邊拿著卡嘉的錢,想著用這筆錢帶格露辛卡遠走高飛。一邊又為自己這樣的行為深深的自責。我真的可以理解這種矛盾。但是這麼強烈的道德衝突,如果不帶來一些內心的解決之道,不然是會被逼瘋的。事實上他的確有點瘋。這部小說里絕大部分角色都有點瘋。我不知道當時的俄國是不是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但看到他們說話,我會覺得神經緊張,好像腦子裡有個聲音一下子高了八度,而且游移不定,一會兒關注在這裡,馬上又飛到那邊。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品格值得稱道的人。他自己也知道這點。甚至因為自責,他給自己的評價更是低於應有的水平。但是,在被抓之後,在面對所有對他不利的證據之後,他想的不是如何證明自己的無罪,反而理所當然的認為所有人都應該相信他是無罪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他說他是無罪的。榮譽、尊嚴,是那個時代的歐洲作品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但是,在這樣的時刻、這樣一個人,依舊在那裡大談自己的榮譽和尊嚴,那真的是很讓我覺得噁心的事。
卡嘉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從米嘉那裡得到了幫助。但她認為這是對自己的羞辱。她決定用狠狠、恨恨的愛,來向米嘉報仇。她不斷的寬恕著米嘉、甚至縱容米嘉,只為了顯示自己的偉大。她愛老二伊萬,伊萬也愛她。但愛情對她來說根本沒什麼價值,牌坊才重要。當看到格露辛卡在卡嘉家羞辱她的時候,我感到由衷的痛快。什麼寬恕啊、共情啊,都暫且擱到一邊兒去吧。為什麼就沒有一個人能直接了當的告訴她「你TM別再害人害己了」?而最後在米嘉生死攸關之際,她明明相信米嘉的清白,卻狠狠捅上一刀。之後卻不顧社會議論陪著伊萬了。最後又來到監獄和卡嘉你愛我我愛你,寬恕來寬恕去的。這怎能不讓人覺得噁心?
伊萬是個無神論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完全無關的各種主義,但作者似乎覺得這是一脈相承的。當然這是作者本身的局限性。當斯乜爾加科夫告訴他很快會發生可怕的事,勸他離開時。我覺得伊萬一定清楚是怎麼回事的。而且,這也合他的意:兩條毒蛇一條咬死另一條。所以,他真的離開家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他畢竟不能說是個邪惡人,所以事後,他自責,我也完全理解。但我不太能接受的是,事發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先後四次去找斯乜爾加科夫。不肯面對現實,也不去幫助米嘉脫罪。硬生生的在審判前把自己逼瘋。不管他說出真相有沒有用,但他選擇不說,而是想著幫米嘉越獄,並忍受著這樣強烈的負罪感。這真的是自責和懺悔嘛?
斯乜爾加科夫不斷的說是伊萬縱容他殺人的。我不知道作者的意圖是怎樣的。但看了一些書評,好像不少人也是這樣寫的。認為作者筆下的這個無神論的、社會主義的、無政府主義的伊萬的觀念,促使了斯乜爾加科夫的行兇殺人。這怎麼也有些牽強吧?斯乜爾加科夫表現出的,完全是一個陰冷、心機、貪財的形象,最多他和伊萬的某些觀點形似。他從伊萬的觀點中找到了解讀自己惡行的方法。但說伊萬促使他殺人,這真的有些不能接受。雖然他的內容不同,但他倒和老卡拉馬佐夫一樣,是個比較鮮活、純粹的形象。他脫離法律的制裁也好、或者最終歸案也好,我都希望他能一如既往的這麼壞下去。但他居然自殺了。為什麼?良心發現?不像啊。因為他沒有留下任何幫米嘉脫罪的信息。畏罪自殺?也不必吧?因為伊萬的確口說無憑啊。這完全是莫名其妙的劇情。
和斯乜爾加科夫的自殺同樣突兀的,是這部小說里善。故事裡有善良的人物如佐西馬神父和阿遼沙,更有不斷提到的上帝。作者是個虔誠的教徒,我很懷疑這是不是真的。因為如果虔誠那自己得相信上帝、相信善。可是作者借伊萬之口說了大量的反上帝的觀點,還都有理有據。而讚揚上帝的言論卻都蒼白無力。且不說這種辯論的力度,「善」真的存在於作者筆下的整個世界嗎?或者說存在於作者之心嘛?起碼我看到的是牽強和做作。假設,把佐西馬和阿遼沙完全抹掉,整個小說的世界會變得更差嘛?有了他們,又變得更好了嘛?作者說伊萬促使了斯乜爾加科夫的行兇,因為伊萬說「既然沒有上帝,那一切有何不可?」但上帝的存在並沒有讓他們所有人更善良,除了這兩個單薄蒼白,甚至沒有必要出現的角色,每個人都沒有因為上帝而變得善良。甚至於更醜惡。除了伊萬和斯乜爾加科夫這兩個無神論者,其他所有人都口口聲聲說著上帝,但這所有人,甚至包括那律師、大夫,法庭內的旁聽者,這所有人,沒有一個表現出最基本的善良。他們熱衷於寬恕、熱衷於向上帝懺悔,之後可以就繼續的做需要懺悔的事。這是何其噁心的行徑。
這甚至波及到孩子。伊柳沙是個單純可愛的小孩。可是他做了什麼,搖身就變成末尾阿遼沙口中善良的代表了呢?僅僅因為他是個孩子?同樣的身為孩子的郭立亞,雖然沒有「惡」,但這個滿口主義、裝腔作勢的小孩,真的讓人覺得善良單純嘛?和整篇小說里充斥著的虛偽做作相比,這一整章的宣講,只顯得突兀和荒唐。
這是一篇很激烈的讀後感,我已經很久沒有寫這樣的東西了。我剛看完後,沉浸在一股讓人不適的情緒里不能自拔。我對自己有些失望。因為我最近一直在努力的培養自己的共情,努力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難處。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所成效的。可為什麼仍然會產生這麼強烈的敵對情緒呢?寫到最後,我突然有所釋懷。這不是我的錯。愛啊、寬恕啊、共情啊,理應、也可以存在於世,但須得是一個正常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有惡也有善,有虛偽也有真誠。它們都是人心自然的流淌,是天平的兩端。而在陀筆下的這個病態世界中,所有一切統統都透著醜惡和虛偽。所以我自然也無法對他們抱有那樣的感情。
====================================
一個很私人、很懶散的公眾號,講講讀書,講講感想,講講亂七八糟:LtotheL
http://weixin.qq.com/r/kTrI0ODEEr1traSz92_D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般的經典我是不主張看書之前先看書評的,因為這樣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但是這本書的深度卻要求我們先看看起碼是譯者對這本書的理解。裡面涉及很多,人性,宗教或者是道德,第一遍讀很容易被心理學、宗教學甚至是表面情節的東西吸引住,所以,就循著一條感興趣的線走下去就好。我第一次讀就是希望能看到阿遼沙是怎麼在世俗中完成作為一個修士的任務(只可惜到最後書沒有完成),縱使是懷著一個比較明確的線,讀到最後還是有點不堪重負(中間又拐到了宗教學,到後來又是心理學和道德的東西),因為在任何一個角度作者都走的很深。這就表明,這絕不是一本讀一遍就能搞懂的書,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放下很多包袱,不會在一遍閱讀中就想要全面把握,至於這個目標,是要來上幾遍才能明了的。
想那麼多幹嘛,想讀就讀,讀完有感覺就再讀一遍。
摸摸頭好的俄羅斯文學的確有點難讀,而且不能指望讀的心情愉悅,其中尤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為甚。我自己跟他有些不對付,斷斷續續找了不少他的書讀,像窮人,白痴,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少則兩三章,最多也只讀到三分之一就丟開了,覺得絮絮叨叨,枝節蔓延,但是卡拉馬佐夫兄弟倒是一拿起來就放不下了,除了被小說中的熾熱情感衝擊的不得不丟開書讓感情緩和一下或留些時間消化宗教觀和哲學觀,根本停不下來,一個禮拜讀完。覺得以後會再去挑戰以前沒看下去的其他幾本,也會再複習這本的很多章節。所以就自己的體驗來說,卡拉馬佐夫兄弟還是很好讀的,要說必備條件的話還是要對聖經,至少對聖經故事比較熟悉,其他只要你去讀就好了,它毫無疑問是屬於最好的文學那一級別。
很難讀嗎?還是對宗教問題不感冒?
先看了歌劇版,對人物有了大致的感情和了解,又對劇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時再看卡拉馬就頓時萬分精彩,根本就停不下來。一口氣熬夜看到阿廖沙見卡列寧娜哪裡,還完全不想睡。推薦閱讀:
※試過無數次後,才知道什麼是正確學英語的方法……
※荒誕中國為什麼沒有偉大的作家?|讀劉震雲《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美讀客]在線沙龍第四期:從遠方回來的吳非
※愚人節活動:開拓腦洞,給你讀過的一本爛書寫推薦語吧!
TAG:閱讀 | 俄羅斯 | 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yevs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