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花旗的創始人桑迪韋爾要求分拆大銀行?
01-27
新聞中說,桑迪韋爾要求分拆美國的大銀行http://bank.hexun.com/2012-07-26/144005765.html
本問題是從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9754?nr=1noti_id=23033641#0-comment而來。
桑迪韋爾要求分拆大銀行,是指把銀行分拆為低風險的商業銀行和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相互隔離,以便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
這背後是一個關於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的問題。
很早的時候(1930年以前)美國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沒有明確的業務界限。商業銀行可以做投資銀行的業務,比如買賣債券、炒股什麼的,投資銀行也可以做商業銀行的業務,比如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個體制叫做混業經營。
商業銀行業務的特點是風險比較小,槓桿率低,經營穩健,不容易破產,但是一旦破產的話社會影響非常大,因為牽涉的存貸款對象非常多。投資銀行業務的特點是風險相對高,槓桿率高,經營比較激進,容易賺錢也容易破產,不過破產的影響一般會比商業銀行小很多,因為買賣股票和債券的人比存貸款的人要少多了。美國當時的混業經營的結果就是讓商業銀行變得更像投資銀行,好的時候更賺錢,但是也大大提高了銀行承擔的風險。結果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銀行業果然遭到重創,嚴重拖累到整個金融和經濟體系。
危機以後美國對此進行了反思,反思的成果就是著名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把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嚴格區分開。商業銀行不能從事高風險的證券承銷投資業務,投資銀行也不能做吸存放貸的業務。
這個法案對美國金融業影響非常深遠,從那以後一直到1980年代,美國銀行業都是採取這種分業經營的體制。
70年代英美銀行基本主宰著全球金融市場,但是在到80年代末的時候,一直堅持混業經營的德國銀行業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150%。美國從80年代起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分業經營體制有點不適應形勢,風險控制太嚴格導致效率也太低,金融行業的競爭力有點跟不上,所以分業經營的體制慢慢的開始改變。從分業經營再次轉回混業經營也經歷了十好幾年的漫長過程,徹底轉變的標誌出現於1998年。當年4月,花旗銀行率先與旅行者集團合併,成為全美第二大銀行集團,同時也掀起了美國銀行業兼并的巨大浪潮,美國國民銀行、美洲銀行、美國第一銀行、第一芝加哥銀行、德意志銀行(這是德國的)、信孚銀行先後合併,誕生了一系列行業巨頭,同時也徹底打破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界限。美國銀行業全面返回到混業經營體制。混業體制再次展現了它利潤豐厚、高效率但也高風險的一面。
混業經營直接促進了金融行業的體制創新,VC、PE在美國特別發達應該和這種容易創新的體制有很大的關係,美國IT行業領先全球也和這個體制有很大關係。但同時2007年以來爆發的一系列金融危機,也和混業經營體制有非常大的關係。具體的原因和1929年那時候差不多,就是商業銀行參與做了很多高風險的業務,結果擴大了市場的泡沫,而且在市場泡沫破滅的時候深陷其中,造成了「大而不倒」的尷尬局面。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美國又切身感受到了混業經營的風險,改變這個體制的呼聲又響了起來。這就是桑迪韋爾要求分拆銀行、會到分業經營的背景。這個話由主導花旗銀行併購的行業領袖、曾經的混業經營倡導者說出來,是相當有分量的。分業和混業也沒有絕對的好壞,從歷史經驗來看,基本上要控制風險的時候就分業,提高效率的時候就混業。投資銀行,高風險,乾的是直接融資的中間人。商業銀行,吸收的是風險承受能力一般的老百姓的存款,做的是資金錯配,乾的是間接融資的事情。現在是拿只願意承受低風險的人的錢干高風險的事情或者為高風險的事情擔保——因為是一家經營機構嘛。是短期利益,不符合行業的長期利益。分開,至少有道防火牆比較好。但如今,防火牆在利益面前,名存實亡。
因為如果銀行老倒閉就沒人存錢了。。。。
推薦閱讀:
※《大空頭》-- 先告訴你電影怎麼好,再來那次危機的你問我答
※國產CDS與背鍋俠
※被危機驚醒的世界:五次重大金融危機造就了現代金融
※鉤沉1910年的上海橡膠股災——一場撼動清王朝的金融危機
※怎麼看待貨幣戰爭5中的描述?金融危機會很快在次到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