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人說他是大德住世,有人說他是妖僧,他所說的法可不可信?
@Leevi 說「但當時密宗傳承分為胎藏部和金剛部兩部傳承,後來好像由不空統一。兩者的名字似乎有一定的性暗示……」這聯想得也太誇張了,連「金剛」一詞也能有性暗示,莫非您聯想到了「金槍」?那您當《金剛經》是《愛經》么?
金剛意指堅固、不壞、光明、實相智、摧破等等,本來也不是密教專用的詞。而《金剛頂經》主要講的是金剛界曼茶羅和五相成身觀,「金剛界」是其密法的名稱,而「金剛界」的密義則是如來法身。而胎藏,這個聽起來好像跟性有關係,不性交怎麼能有胎呢?可是胎藏的意思並不是指什麼性交懷胎。《大日經》中金剛手菩薩請世尊講解「大悲胎藏生大曼茶羅王」,《大日經疏》對「胎藏」一詞的解釋是,「……今且約胎藏為喻,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托胎中。爾時漸次增長,為行業巧風之所匠成,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體皆悉備足。始於父母種性中生,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凈心顯現,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技藝,技藝已通施行事業,如於凈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濟渡眾生,故名大悲胎藏生也。複次初入凈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以來,為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無功用以雲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技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技藝已成施於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又是一重秘密曼茶羅也……
還說
今以蓮花喻此曼茶羅義,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花苞時,蓮台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之所傷壞,凈心鬢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
這裡的意思是說眾生本來具足菩提凈心,成佛的基因本來就在眾生之中,如同胎胞、蓮種本來就具備發育成人體、蓮花的因素。意思之二是說眾生修習胎藏曼茶羅法,可以開發自己菩提凈心,漸趣佛果,如同母胎孕含胚胎以育成嬰兒,堅殼保護蓮子並使其發芽成長。胎藏法就是開發眾菩提心的方法。
哪裡來的性暗示?另外,不空統一金胎二部之說可能是誤傳。不空所傳之法還是以為金剛界密法為主,並且不空的譯著還主要是《金剛頂經》系統的經文,甚至有些學界疑為偽托不空之名的譯著也都是《金剛頂經》一系的,如《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再者,不空所傳持的密教中,以金剛乘瑜伽密教為主,而胎藏部則屬僅居輔助地位的其他密教之一。
BTW,不空三藏譯經之多,令人讚歎。先百度百科一下: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秉承藏傳佛教最優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是當今世界公認最創新、最具創意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兼上師和導演於一身,曾任貝托魯奇電影《Little Buddha》顧問,並編寫和執導過兩部佛教主題的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和《旅行者與魔法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電影蘊含驚人的能量及豐富的人文精神,猶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屢獲佳評、獲獎連連,更培養出一群追隨的工作人員及影迷。 編輯本段 宗薩蔣揚欽哲卻吉嘉措(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Khyentse Norbu,1961年7月6日-)是不丹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喇嘛,第三世欽哲傳承的主要持有人,通常被稱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或是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出生於不丹,是已故寧瑪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長孫,父親為紅教大德聽列羅布仁波切,母親之家族出自貝瑪寧波,外祖父為著名之竹巴噶舉喇嘛,得法自釋迦師利,終身修持「那洛六法」。七歲時被十四世達賴喇嘛、薩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 宗薩欽哲確吉羅卓(Dzongsar Khyentse Jamyang Ch?kyi Lodro,1893-1959) 的轉世,後由頂果欽哲仁波切為其進行升座禮。曾在薩迦學院研習佛教哲學。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繼承傳統上在西藏的弘法責任,主持宗薩佛學院及其閉關中心,並且也在印度及不丹創立宗薩佛學院及卻吉嘉措佛學院,在澳洲、北美洲及台灣等地區成立佛學中心,如悉達多本願會,其目標是提供個人成就證悟必要的協助,並在佛法的教示中,激起不分教派的覺醒正念。 他也是利美運動在現代的主要推動者之一。目前宗薩仁波切啟動了將藏文的佛經翻譯成英語及其他語言的偉大項目,希望能將佛法更廣更好地保留在世上.
出版書籍《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人間是劇場》 《正見:佛陀的證悟》 《朝聖》關於更多宗薩請點擊:
http://www.almostbuddhist.com
http://weibo.com/zhengjianwangzhan
有種說法是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宗薩仁波切自己否認了這個說法,而且他對自己的轉世說也有保留,他對轉世的解釋是:他相信相續,他相信轉世就像相信他相信明天的他是今天的他的相續。
通過閱讀宗薩仁波切的書和他教授的視頻,讓我對佛法生起了信心,可以說他是我和佛法之間重要的因緣。如果對佛法缺乏基本的理解我是無法對佛法產生任何信心的。宗薩仁波切鼓勵大家對佛法提問,不提倡盲目地信佛信教。
宗薩仁波切認為佛法的核心是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盤超越概念。(涅盤寂靜),他認為佛法和文化的關係就像茶和茶杯的關係,不同的文化就像不同的茶杯,讓茶具有不同的形態,如果把文化本身理解成佛法,宗薩仁波切認為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我相信宗薩仁波切對於別人說他是邪說不會太在意,因為他不止一次這樣說過:一切只是你的感知而已。他也自謙地澄清過:我不是一個具格的上師,我只是對佛法有一些了解,樂意和大家分享。另外,想對攻擊宗薩的說法發表一點自己的意見,所有的攻擊無非是兩點:
1.宗薩仁波切沒有徹底否定雙修."淫心不除,三界不出"這是佛所說的話,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需要善知識來解讀.我想,一輩子不做愛,很好;一輩子腦子裡一點想要性行為的想法都沒有很好;一點腦子裡連摧毀性行為的想法都沒有,我想就是真正的超凡入聖了.金剛經有云:"不取法,不取非法.若取非法,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如果要放下淫心,請放下對淫和非淫的執著吧.宗薩仁波切對空行母的開示.我想有語文能力的,都能讀懂那段話是在對治分別心...斷義曲解,何患無辭.
2.關於宗薩仁波切以外相惑人,我實在沒什麼好說.建議大家都去讀&<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穿什麼衣服不是相呢?佛還可以示現龍身,凡夫身來度眾生呢,拿這個說事,真沒意思.法有了法有不了法,有了義有不了義。但站在凡夫的角度,能了解到心只是連續的感知,不管我們持有怎樣的見地,只要持有見地,就無法看到實相。所以,我相信真正的佛法不會因為我們相信或不相信一位上師而改變,我們都在求法的途中。
有反對密宗,反對雙運的師兄看了,請不要再評論了,我只是想貼給大家看看,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不同角度的觀點,用智慧分辨,凈空法師對密宗的開示:
問:弟子修學密宗,發現有許多學習凈宗的同修,對密宗有很強烈的排斥感,甚至於出言不敬。請問密宗不也是佛陀傳下來的法門嗎?凈宗講念佛往生,而密宗也講念六字大明咒可以往生。為什麼人們有那麼大的分別心?
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凡是有分別執著的都不能往生,為什麼?往生的條件,經上講得很清楚,心凈則佛土凈。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目的就是要把清凈心念出來,把煩惱習氣念掉。
昨天我們在《華嚴經》上講到的,夏威夷古老的傳統,清潔心地穢垢的方法,是用「我愛你、謝謝」,永遠不斷的對一切人事物,都用這種心態,把煩惱習氣漸漸就洗乾淨。 佛法裡面這句阿彌陀佛比它這句話更管用,更有效果。所以法門都是佛傳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只能選一種學習。 選擇的標準必須要看自己的根性,根性利的可以修學一切大乘法門,根性普通的最好學念佛法門,非常可靠。所以對於不同的法門要尊敬,不能夠排斥、不能夠毀謗,毀謗那就是謗佛,排斥就是排斥正法,這非常重要。 我的接引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我跟他三年,他沒傳給我密法,他認為我的條件不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是真正的密宗大德。 他是個小學程度,你要把博士班的課程教給他,那他怎麼受得了?他受不了。 所以章嘉大師教我,第一個認識釋迦牟尼佛,第二個依戒律奠定修學的基礎,這都是很如法的,以後看大乘經是這麼講法的。 密是建立在顯的基礎上,沒有顯教的基礎不能學密。 所以藏傳密法,現在我不曉得,章嘉大師以前告訴我,先學顯教,期限是十年,還經過考 試,考試及格,它有個學位叫格西,拿到格西學位之後才可以接受密法的承傳,可見得那是如法的。如果我們顯教沒有基礎,密教真的是困難。總的來講,八萬四千 法門都是依覺正凈入門,沒有例外的,走到最後就是三門。 我們知道禪宗、凈宗走覺門,覺而不迷,這是什麼人?上上根人,這不是普通人。第二種那佔大多數,這是中等人,學教大開圓解,這正門,正知正見,從這個門成佛的。第三個就是修凈;換句話說,你不是上上根學教也有困難,教的經典太多,像讀書上學一樣,你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很長的時間。
第三個修清凈心,這個門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專修清凈心的這兩個宗派,是密宗跟凈土宗,這兩宗都是修清凈心的。 但是密比凈高,凈為什麼?凈它離一切染污,避開得清凈心,是用這個方法; 密不必,不必避開,在不清凈的環境裡面修清凈心,這個高!所以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密裡面有淺深不一樣,那是甚深的密法。 所以密宗裡頭有修雙身的,在淫慾裡面斷淫慾,你有沒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本事墮地獄,有這個本事成佛道。 所以密宗的清凈它沒有當中的,就是一個最高的,一個就是墮地獄。它不像凈土,凈土是染污的我避開,我修清凈的,這個對於中下根性有大利益。 密宗對中下根性沒有利益,中下根性要是學密的話,肯定是墮三途,這個我們知道。 但是密宗是最高的法。在經上我們學經教,我們了解,佛確實是這樣說,不修密法不能成佛。 什麼人才真正是密宗正科的學生?明心見性的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要開始學密。為什麼?他禁得起考驗,他三輪體空,他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所以他能夠隨緣而不攀緣。 隨緣是什麼境界都能隨順,不失清凈心,也就是說他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密,這不是假的;你還會起心動念這個不行。修凈土,修凈土帶業往生,只能生凡聖同居土,這個諸位要曉得。往上去的方便土、實報土,那個業就是愈帶愈少,很稀薄,這個道理不能夠不懂。
所以我們對於世尊所說的一切法門,連小乘法門,我們都是無比的恭敬讚歎。 他一種方法度一類根性的人,都是善法、都是正法,不可以排斥、不可以毀謗、不可以輕 視。學佛要學五十三參,學善財童子,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五十三個不同的法門,善財是修念佛法門,除念佛法門之外,所有一切法門他恭敬、禮拜、供養、贊 嘆,沒有一個法門他排斥的,沒有一個法門他不恭敬的,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 說到這裡,不但是佛門裡面所有的法門要恭敬,我們這些年來在國際上團結宗教,我們對 於任何宗教都尊敬、都禮拜,任何宗教的經典我都認真去讀誦。深深體會到那都是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對不同根性的人開出不同的法門,所以一切宗教,都在八 萬四千法門之內,不在外,八萬四千是個圓滿的大數。 問:不少漢地居士對xi**zang密宗的非議很大,他們引用《楞嚴經》,對四皈依、la***ma喝酒吃肉或打著雙修旗號騙色的行為,直接斥為邪魔歪道,全盤否定了xi**zang密宗。請問xi**zang密宗到底是真正的藏傳佛教,還是他自己的本土宗教? 答:xi**zang佛教是從印度傳過去的。佛法,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沒有定法可說,佛法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古印度跟xi**zang土著,他本土裡頭有些神道教,所以佛教這個教學非常高明,他不排斥,他不否定別人,他能夠把它圓融貫通,所以稱之為密, 這個密是神密。佛教學本身講密是深密,這個道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懂的,所以稱深密。 在xi**zang確實深密之外它還有神祕,為什麼?古印度這些神教,像婆羅門教這些教統統融會在一起,而佛給它做新的解釋、新的教義,真的把他們都變成佛教,這很高明,不排斥他,教他覺悟。 所以佛是覺悟的意思,覺,不迷就是佛教;迷,不覺那就是迷信的一種神道教,這是土著的宗教。道理一定要清楚、要明了,xi**zang的教是佛傳的,這宗是佛教正規的一個宗派,而且是屬於高級宗教。
為什麼?你看《華嚴經》講到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高的是講到事事無礙。如果他沒有這個境界,他要想跟著學,全都墮地獄。 我的老師是密宗的上師,跟藏密是一家,章嘉大師。藏密的承傳是四個la***ma,現在大家熟知的,只是曉得xi**zang的da***lai、班禪。另外兩個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在從前都知道,只是最近的時候忽略了,以前統統知道。 內蒙、外蒙,內蒙章嘉大師,外蒙哲布尊丹巴,他們這四個四兄弟,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學生,傳人。章嘉大師尤其是貢獻大,你看在清朝四大la***ma只有章嘉大師住在北京,常住在朝廷,跟帝王接觸的機會最多,國師!你看看清朝歷史你就曉得。 所以我跟大師三年,我認識他,跟他學的時候他老人家六十五歲,他是六十八歲過世的。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奠定,這是個真正善知識。 他告訴我,我才曉得,密法在佛法裡面,就像學校裡面的博士班一樣,它是最高的博士班。你就曉得博士班要什麼人才能修? 要碩士才能學博士。你要不是碩士,你說隨便一個人去學密,哪有這種道理?好像我什麼基礎都沒有,我一下就念博士班,這是不可能的,那怎麼會不墮地獄? 所以藏傳佛教先要學顯教十年,他們定的是十年,十年顯教。經過考試及格,及格他有個學位叫格西,拿到格西的學位才能夠學密,這是藏傳密教學習的次第,不是什麼人都能學的。 那在真正大乘佛法裡面講學密是什麼時候?我們講很開放的,這個一般的標準初住菩薩。也就是說他已經證得法身,他已經超越十法界,他才有資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才事事無礙,才有這個能力。 他還有煩惱習氣沒有放下,譬如說修雙身,修雙身他還有淫慾的念頭,他就墮地獄。修雙身沒有淫慾的念頭,淫慾從哪裡斷?從淫慾裡頭沒有念頭,這淫慾真斷了。這是什麼人?你能不能做得到?
你做不到你的淫慾要墮地獄,你做到你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密宗只有實報莊嚴土跟阿鼻地獄,當中都沒有,你上不去,你就墮下來了。這是老師告訴我的。 所以我們對於密宗是非常尊重,但是什麼?不敢學,真有煩惱習氣。你吃肉他真有貪心,真覺得很好吃,這就墮落;真有這個功夫的人,吃那個跟沒吃一樣。他能夠吃肉,你盛一大碗的狗糞給他吃,他照樣吃,他沒有分別,這是真正的。如果肉吃得很香,擺一碗大糞給他,他就不敢吃,他就是假的。你說這個多麼不容易! 在過去這是《高僧傳》裡面有個故事,也是有個得道之後高僧,他的行跡也就不再講究,但是教學生教得很嚴,持戒很嚴,督促很嚴;他自己也喝酒、也吃肉,也到外面去應酬。 學生不服,不服,他笑笑,好,明天我請你吃肉,你跟我一道去。到第二天叫大家準備畚箕、鋤頭背著去,到山上去挖死人的死屍,挖出來的時候,你們大家吃,我請你們吃。沒有一個人敢吃,他在那裡一塊一塊津津有味,大家呆了。 他說你能像我這樣子,可以;你不能像我這樣子,乖乖持戒,你不要學我。學生服!這個不容易。 所以密是不學密就不能成佛,密是最後一關,你全部要通過。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不但是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是低層的,最高的是不起心、不動念,你才圓滿成就。 現在密宗裡頭這些大德,我們看他的行跡,我們不敢非議,為什麼?不知道他的境界多深,我們只有讚歎密法,決定不批評。 但是我們自己曉得,我們到不了這功夫。他是真的是假的,不要去管它,這裡頭有真的,當然假的也有不少,我知道有假的,龍蛇混雜。可是我們對他有恭敬心,這自己的德行不虧失!我在修行途中,有緣遇到顯、密、禪宗的不同老師,知道十萬八千法門各不相同,殊途同歸,皆從自己心內求法。我若見他人過,是我的過錯。我若見他人的好,是我的好。宗薩仁波切的書我讀過《正見》,很是讚歎。又知道仁波切是首位佛學博士,對他的博學也很是欽佩。至於其他,我不甚了解,不敢妄言。歸根到底,佛說一切依法不依人。既然世人皆有所知障,不如多花時間參究經典,反觀自照。
曾經有緣,看過他在英國的一段視頻。很有趣。當時似乎他很累,也沒稿子,http://t.cn/hGrZM0 似乎是這段。然後突然對這個人感興趣了。然後就記住了他的名字。
聽朋友介紹,他有著作《正見》。(這本書的內容大概和這個視頻是一樣的吧。我沒有看過他寫的任何一本書。)
說他是什麼,不重要吧。
ps:寫下這段話,只是想念另一個新浪微博上的朋友————@古城故事的微博我覺得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回答這種有關慧命的問題真的應該很小心,仁波切是我敬仰的大德,有關密宗的話題,希望能在深入了解後再下斷語,密不是秘密不能告訴人的意思,等於我們對小孩子一般教育都是說不能撒謊,不可能告訴他們還有善意的謊言之類的,我們可以跟小學生說1+1=2,不可能跟他們說一加一不一定是2,(純數或者二進位都會有別的答案)所以密是看程度而言,不然說太多了反而有害,就算佛說空性都有比丘嚇跑了,還有很多小乘的佛教徒認為大乘經典不是佛說是捏造的呢,希望隨便判斷的人能深入了解密宗的理論支撐才作出斷語,密乘經典論述是否如法,先了解再作判斷吧!道濟禪師也喝酒吃肉,他也入魔了嗎,很多人只知道前兩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後兩句呢?只說密宗雙修等等,那他的要求戒律有知道多少呢?修行的依據在哪呢?這種方法的風險呢?佛要是換在今天出世說他在菩提樹下覺悟了,這不知道多少人斷章取義的說他是魔呢,光是拿佛經也能找出一大堆看起來互相矛盾的說法呢,楞嚴經說的5十種陰魔,是在修定的過程來說的,那禪宗的大德語錄印證楞嚴經里行蘊的十種陰魔:「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中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這樣來說,是不是也可以看成這些禪宗大德入魔了呢?這類的例子太多了,穿鑿附會,斷章取義太容易了,希望抱著批判態度的師兄能抱著謹慎的精神來看待慧命的問題。
說一個人怎麼樣,前提是要儘可能多了解他。我對宗薩仁波切的了解,是基於他的《正見》這本書,和《旅行者與魔法師》這部電影。我各看過兩遍。《正見》是我讀過的解說佛教的最好的書之一,讀後的感覺很舒服。《旅行者與魔法師》給我的感覺很安靜,是一部好電影;當然也有「說教」的意味,因為它的情節跟佛法的因緣有關,不過,比起政治讚頌片或某某主義實驗片,要真誠。從這兩個作品來看這個人,我覺得他是好的。不過,若要相信他的說法,還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辨正。信仰是非常難的事,特別是精微博大的佛法,輕易相信某人或某法師的說法,可能危害很大。建議提問者從他本人的說法與作品去了解。別人的回答,不能代替你自己的了解。
本人不是藏傳佛教徒。但是我應該看了所有宗薩仁波切的書,聽過他不少英文開示的錄音,也看過他不少開示視頻。當然,他的小活佛踢足球,那個旅行者和魔法師這兩部片我也看過,就等著找他的新片看看。在FB上也一直關注仁波切的動態和新開示。
仁波切到底是怎樣的人,這些只能說是通過媒體和他的語言文字以及藝術表達來構成的印象。
他會拿自己來開玩笑,他也會拿徒弟和一些現象來開玩笑。他說自己沒有什麼不平凡的,也叫大家千萬不要把他完美化,以免失望,他更質疑自己是否是一位稱職的上師。但是他不斷努力,不斷造福眾生,從未間斷地通過一切日常接觸到的途徑弘法。
當他前陣子說他有女朋友,一群人嚇到了。(其實知道仁波切可以分為在家和出家,因為對藏傳法衣不太了解,問了藏傳的同修,說宗薩仁波切的法衣是在家仁波切)
之前他指出和勸導網上發佈密宗圖像的問題,令到一些人煩惱,他也道歉澄清內容所指。
在一次被某電視訪問的時候,記得他被問到有沒有什麼煩惱的時候,他毫無修飾地直說有,而且很多,甚至也有找心理醫生諮詢治療。
給我的感覺?仁波切很真,直面自己和環境的一切好與壞,也不退縮。是一位對佛法的弘揚有承當的大丈夫!我覺得要了解一個人,我們大概可以從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來進行大致的判斷。先撇開佛教相關的東西不談,假設我們具備起碼的辨別理智來看一些他說的話,然後我想大家有能力自己對他進行判斷:
「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就會投射出一種幻相,認為他是超好人。後來,他做了一些事,威脅到我們的自我,這時,我們對他的幻相變成了完全的壞人的幻相,於是我們十分生氣。我們雖然只感受到自己對他的幻相,從來沒有真正見到他,卻經歷了一切情緒。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就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見。我們把事物做分類,貼標籤之前,可能在一剎那真正覺察到它;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
你的觀點決定了你怎麼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覺與行動的基礎。由於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動所組成的,所以任何決定你的觀點和看法的事物,對於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極大的控制。
切勿與他人分享你的經驗或所謂的「成就」:如果你認為宣示你自以為證得的成就是值得做的事,那麼你可能一直都在忙著膨脹你的染污而已。須知:試圖用自己的修行來讓別人敬佩你,不是修行的一部份。切記要真誠、謙遜。
任何一種修持,不論它看起來多麼有益,或多麼「政治正確」,或令人感到振奮,如果它未能抵觸你執著於恆常的習氣,如果它狀似無害,卻鼓勵你忘卻無常的真諦與現象如幻的本質,那麼它帶領你所走的方向,終將與佛法完全背道而馳。
如果我勸大家建一個寺廟,很快就有很多人響應;我勸大家救濟非洲的貧困者,響應就遠沒這麼熱烈了,有些人甚至還提出質疑,可見很多人更喜歡宗教而不是真正的佛法。
作為一位修行者,在這個世界裡的行走遠比禪定靜坐更容易獲得開悟。所到之處,目之所及,你能看到他們皆是和合的表象;而你的內心無礙,身體就像風一樣透明,任一切喧囂與塵雜從你身體穿過……
問:我們應該怎樣用文化學習佛法?答: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我們必須依靠一個文化來學習佛法,但我們的目標,不能停在文化這個圈子裡面,目標必須要去學佛。這個就會造成不同,在目前可以看得出來,現在很多人都是為了那個杯子在打,就好像說我是大乘、你是金剛乘、我是修寧瑪的、你是噶舉的、你是薩迦的,為這些打得頭破血流,他們甚至沒有注意到這個杯子里連水都沒有。」是一個我非常讚歎和景仰的智者。他的教誨我還在學習中。
這是一篇專訪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文章,從對話中看一看他是怎樣的人。
這不就是我們的生活嗎?特別在這21世紀?這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方式——一方面生活在恐懼之中,一方面又要適應新的形態。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康諾特廣場,是當地最大的商業中心,但與這裡熙熙攘攘的商業生活共生的,是同樣熱鬧的信仰生活。站在十字路口,屬於不同宗教的寺廟盡在眼前,人流量最大的是印度教寺廟,這是目前印度最大宗教,街上大多數人都信仰印度教。而只隔一條街,裹著頭巾的人們聚集在錫克教寺廟前,準備禮拜。而在它們對面,紅色星星點綴的基督教堂正在慶祝即將到來的聖誕節。
相比之下,最早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在當地變得相對小眾。釋伽牟尼的舍利子存放在國家博物館最偏僻的展廳里,繞過一個個展示著印度教古迹展品的房間,在整個博物館的最深處才能看到。整整一個下午,存放釋伽牟尼舍利塔的展廳空空蕩蕩,只有一個負責安保的博物館職員,一言不發地坐在旁邊。
儘管如此,偶爾還是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專程找到這個角落,面朝舍利塔,雙手合十,虔誠地跪地朝拜。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裡,信仰對他們來說依然重要。
這就是作為佛教徒的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所面對的真實狀況。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宗教信仰,這位佛教徒分享了他對於自己和世界的種種看法。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他對於當下生活的一種覺悟。
以下是對話完整內容:
每日人物:你曾做過最艱難的決定是什麼?
宗薩欽哲:艱難的決定,你是指已經作出決定的,還是尚未抉擇的?如果是已經作出決定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我的人生,我的工作,我的職業。
因為我的工作中有很多虛偽的事情,我不喜歡它。但是當你擁有了這個身份,就不得不把這個遊戲玩下去。這就是最艱難的抉擇。不過,現在的我對這一切免疫了,並開始利用它。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明明是女人,卻被要求扮演一個男人。你會感覺非常不舒服,因為你並不是這樣的人,但是當別人告訴你,這樣做可以幫助500人、600隻動物,你就不由得會想,OK,或許我可以再試一試。
每日人物:你曾評價過紀錄片《真師之言》,說至少它把你拍成一個人。你介意其他人把你當作神來看待?為什麼?
宗薩欽哲:我確定我不是超人,而且很幸運的不是。即使像我現在這樣,已經感覺到有千隻眼睛在看著我的一舉一動,有千張嘴在編造著我的各種故事、假設、期待與投射。這已經非常可怕,令我感到窒息了。
每日人物:你說過「我也是人,而且是個完全無知、不安和無聊的眾生」。你在什麼時候會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什麼時候會感覺到不安?
宗薩欽哲:我經常看到自己的無知與不安全感。舉例說,我會無可救藥地重複落入同樣的陷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會成真。但是,因為有千種原因讓這些努力不會成功,所以這種幻覺只是盲目與無知的結論。然而,我卻不相信它們不會成功。幸運的是,我得遇過許多偉大的上師,他們給了許多寶貴的教法。這些教法至少在智識上提醒我,大部分的目標和企圖都不會成真。同時,在大乘佛教中也教導:為了利益眾生,我們要習慣於死亡,以及一再的投生。
每日人物:你還有另一份工作,是電影導演。你喜歡這份工作嗎?
宗薩欽哲:我很享受寫作的部分,我喜歡寫故事。至於導演的部分,一旦我寫下了劇本,我會覺得沒有一位導演能夠真正了解我想要的。不過,我的想法也許是錯的,或許人們了解我甚於我了解自己。
每日人物:之前曾說過,想要拍一部關於佛陀一生的電影。它會是下一部作品嗎?
宗薩欽哲:希望如此。我已經寫完了劇本,準確地說我已經寫完兩遍了。第一版的劇本故事非常複雜,關於一個和尚及一個加油站經理,是一個現代的故事。寫完之後我不太喜歡它,就放棄了,改寫了第二個版本。目前寫的是第三個版本,把玄奘和佛陀放在同一條故事線里,把他們的故事相互交錯。當玄奘憶念佛陀,我們就看佛陀。因為佛陀距離我們太遙遠了,很抽象,而比較起來,玄奘距離我近多了,近了快有2000年。相比之下,玄奘對人們而言更有貼近性。我閱讀了很多玄奘的文獻資料,希望能夠借鑒玄奘的視角。但是這只是現在的想法,誰知道呢?或許之後我還會改主意。
每日人物:創作一部關於佛陀的電影,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
宗薩欽哲:拍電影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佛教徒滿意。因為對大多數的佛教徒來說,佛陀是一尊佛像。如果讓他們看到不太一樣的樣子,特別是當他還是王子時,身邊有很多女人,有很多享受,很多佛教徒可能會不喜歡這樣的佛陀。
每日人物:作為導演的時候,有什麼工作習慣嗎?
宗薩欽哲: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混亂,一切都是混亂無序的,沒有條理。沒有人知道我在做什麼。雖然我也會有計劃,但是計劃總是不明確。如果完全沒有計劃,也許還會好些,因為沒有計劃的話,周圍所有的人都會知道,所以對任何的可能性都會有所準備。但是因為我有計劃,人們對此有所期待,可我的計劃又一直在變,一直混亂無序,因此就變得更糟糕了。
我並不是喜歡這種混亂的狀態,這是我的習慣。習慣就是習慣,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它來的時候,就來了。
每日人物:你想要改變這個「混亂」的習慣嗎?
宗薩欽哲:有時候我覺得我應該改變,但是有時候我沒有時間改變。
每日人物:2017年的最大成就是什麼?
宗薩欽哲:可能對你們來說,這可能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件事,但這卻是對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發現。很多人認為,佛教是一件沒用的事,它讓人懶惰,逃避責任。如果一個人成為了佛教徒,他就要辭職,離家出走,隱居修行,還有人認為,信佛就是要不吃肉、不喝酒、不打麻將。這一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真真正正地意識到,原來人們是這樣思考的,這就是人們對佛教的看法。
而我今年特別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訴人們,特別是中國人,事情不是這樣的。就算你繼續逛街、打麻將、塗指甲和口紅,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佛教徒,只要你心中有覺知,有慈悲,有善心。
我們會忽略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我認為這件事被佛教徒忽視了,連我自己也忽視了,但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發現。
每日人物:那麼,判定一個人是不是佛教徒的根本標準是什麼?
宗薩欽哲:覺知。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覺知和正念,就是違背了佛教教義。即便你到了山洞裡面,成為僧、尼,如果你還是心存傲慢,只是口頭上說著我是僧人、我在修行,那麼你的心中還是沒有正念,沒有覺知。相比之下,我反倒認為如果一個人在購物、打麻將的時候,依然憶念真理,想著「哦,我的生命將會完結了,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再活20年,我該做什麼呢」,這樣的活法會更好些。
覺知對佛教徒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看看古代佛教徒留下的教義、詩歌、事相,就會發現這一點。將佛教與其他事物相關聯,比如辭職、戒酒、戒肉等等,我想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每日人物:剛剛你強調,這個發現特別想要告訴中國人,為什麼這樣說?
宗薩欽哲:上千百年來,中國承載著佛教的發展。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希望看到中國不論在經濟上或其他領域,都表現優異;我希望中國在精神、心靈及實質層面,方方面面都健全。我希望中國人聰慧、進步,而不要退步。
中國人現在就在向前邁進中,我想你們只需要去更加珍惜某些自古以來的價值觀,不僅僅是傳統,還包括例如隱居修行這種的古老文化,就非常好。我最近去了華山,在那裡看到了道教隱士修道的處所。我們從水墨畫中就可以看出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推崇的那種隱士的生活,在寧靜、質樸、遠離喧囂的高山之中閉關,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中國人珍惜、憧憬這種生活,如同茶道、香道等,這是西方文化沒有的,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中國年輕人忘了這些,而去全然擁抱西方價值,那就會帶來許多困惑。東西文化混合是好的,但是如果太過於西化,就不見得是好事,因為西方價值觀是被商業和金錢所驅動的,考慮的是如何賺錢,這並沒有那麼好。我們應該對此保持謹慎態度。
每日人物:你說在中國,人們都在用微信支付,用虛擬的錢會讓你覺得恐懼,但是你也會上網下載祈禱文,也會在網上授課,這兩種恐懼和適應的感覺會衝突嗎?你找到了虛擬與現實的平衡嗎?
宗薩欽哲:這不就是我們的生活嗎?特別在這21世紀?這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方式——一方面生活在恐懼之中,一方面又要適應新的形態。
事實上,感到恐懼是好的,因為這表示你有某種覺知。不幸的是,大多數的人不斷地花用自己不擁有的錢卻毫不害怕,他們的債越欠越多,而變得虛弱無能。這才應該感到恐懼!
每日人物:在中國,許多人燒香拜佛,以求長命百歲,升官發財,這或許更多地把佛教當做工具、而非信仰,你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
宗薩欽哲:這樣做是好的。他們應該持續地燒香及祈禱,我也鼓勵他們這麼做。但同時,我也會鼓勵他們從短期的看法中超越出來,提升對佛教的看法與修持,而不要只是用狹隘的物質主義方式來利用它。
每日人物:在中國娛樂圈,越來越多當紅的明星追隨佛教。你也和其中一些明星有過接觸。在你看來,他們有什麼共同的困惑嗎?
宗薩欽哲:不,我並不這麼認為。當然,身為人類,我們都有迷惑。但是我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演員的這種現象。他們如此投入心靈之道,是很謙卑的行為。畢竟,身為人,他們都已經達到了眾人所夢想的境界了。他們貌美、光彩、聞名又成功,然而,他們卻服膺於心靈之道。這當然是好事,這也表示中國人很有善良的心以及心靈的內涵。
當我造訪華山、讀到中國古老的隱士傳統時,感到非常受到啟發,這是現代中國所需要的。如果能恢復這種精神,那麼中國一定能成為全世界的下一盞明燈。
每日人物:對於佛陀的理解,你有沒有什麼新發現?
宗薩欽哲:我對佛陀的教義的理解不曾改變,但是隨著我的學習和修持更多,即便是在很多年前讀過的內容,我也常會有新的發現,這是因為佛陀的教法既深奧又博大的緣故。每當我修持、學習的時候,即使對同一個詞語,也會有新的發現。
在佛陀的教義中,有很多我很喜歡。比如,佛陀說,每個人都應該秉持著分析的能力,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教師以及教法。這讓我非常受到啟發。從這裡,你就能了解佛陀的特質。我們評價佛陀,是從他的教義出發的。佛陀從未說過,嘿,我告訴你這些,你就要相信。他從不會這麼說過。所以我們要明白,佛陀是非常重視分析、智識,而且非常具包容性。
每日人物:你現在獲取新聞的渠道是什麼?最近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新聞是什麼?為什麼?
宗薩欽哲:我常用社交媒體。我以前喜歡衛報(The Guardian),紐約時報及英國廣播電台(BBC),但現在,雖然習慣性還是會去看這些網站,但我逐漸感覺他們只是西方的另一種宣傳喉舌及管道而已。
現今「假新聞」充斥,雖然我們可以自問;到底有什麼不是「假新聞」?但我同時也看到報紙的編輯,他們所選擇的「新聞」常常令人質疑。報紙似乎自以為是「教育者」,這相當不正確,他們應該停止這種幻相。
我也不喜歡所謂的「時事新聞」(current affairs)。這些新聞只談現在的狀況,卻從不分析目前的狀況到底從何而來、為何會在此刻發生,等等。
你問我最近有什麼讓我觸動的新聞,其中之一是ISIS戰士被允許安全地離開拉卡(Ragga)城。偶爾,像這類的新聞讓你無所適從。
另一則引起我注意的,是華盛頓郵報所報導的緬甸羅興亞(Rohingy)武裝分子所犯下屠殺行為的新聞。在西方媒體上,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對此事件從另一個角度的報導。在此之前,羅興亞人總是被描述為全然的受害者。
每日人物:你說過相比於宗教,更接近與佛教的定義是「科學」,為什麼?在你看來,除了真理之外,佛教與科學的共通之處是什麼?
宗薩欽哲:對此,也許我被誤會了。或者,我無意中說了什麼而令人誤會了我的意思。事實上,科學絕對不是定義佛教最好的方式。
這種誤解怎麼發生的?它有點像是如此:如果你想告訴某個從來沒看過金子的人金子是什麼樣子,那麼最接近的方式,就是拿著銅做的東西給他看。同樣的,雖然你可以粗略地說現代人利用科學來試圖發掘真理,但是銅與金子不同,恰如科學不像佛教一般。
但究竟上,科學和佛教一點都不相似。最單純的理由是,科學忽略了佛教最重要的本質,那就是「心」。事實上,許多科學家既不了解、也不關心我們佛教徒所說的「心」。
所以,舉例來說,當科學家想要「證明」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將所謂的「事實」或「真實」視為是客觀而且獨立於「心」之外的東西。一般而言,科學家忘記了他們想要證明某件事情的對象是有「心」的;而只要有所謂的「證據」審視者,他就是主觀而是不客觀的。畢竟,科學家並不是要對某塊石頭證明,而是對人們證明。而人們以「心」主觀地過濾並詮釋一切。
每日人物:你有關注哪一方面科學領域的發展嗎?比如現在流行的人工智慧、或者引力波的發現?
宗薩欽哲:事實上,我不太注意科學,我比較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身為佛教徒,我的道路與目標是要證得真理,而真理與實相經常是通過藝術、音樂、文學、 詩詞、浪漫等各種通常被認為是不科學的東西來理解的。
每日人物:你上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你會意識到自己的生氣而去克制嗎?你會有大悲大喜的體驗嗎?
宗薩欽哲:我上次生氣?就在半小時以前!那時我正在吃飯,有人卻在窗外不停地吐痰、咳嗽、大聲地清喉嚨。
然而,我會試圖去控制這種情緒,不論是為了善或不善的原因。不善的原因,是像一般人一樣,試圖偽裝自己不生氣。在善的一面,因為我學過一點佛教的禪定,因此當這種情緒生起時,我就注視著自心。
每日人物:你的《八萬四千問》這本書以「關於死亡」作為最後一章。你提到「我們之所以懼怕死亡,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其不確定性。」對於死亡,你會恐懼嗎?設想過死亡之後會是怎樣的世界嗎?對於這種不確定的恐懼,你覺得眾生應該如何去面對這種不確定性?
宗薩欽哲:是的,我很害怕死亡,而且,當我想到臨終時刻的不確定性,更讓我極為不安。但在大乘佛教中有所謂的菩提心,它與修心有關。它教導我們要具有廣大的視野——非常、非常廣大的視野。因此,當我們能夠思維以無數生來利益無量眾的這種視野時,就能幫助我們的心去接受死亡與投生。此生的死亡,只是過去發生過、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眾多生死之一。如此而已。
每日人物:剛剛不是說已經對工作免疫了嗎?
宗薩欽哲:人們對我的期望會因此不斷升高,這會讓我有一種走鋼絲的感覺,好像隨時都有可能跌落。
每日人物:這是你所害怕的事情嗎?
宗薩欽哲:事實上,這種恐懼並不是針對我自己。我個人沒什麼恐懼,我擔心的是佛法的陷落。人們多多少少會混淆人和教義的區別。很多人認為我代表了佛法,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我只代表我自己,僅此而已。
(姚仁喜先生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首發於每日人物《專訪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我只代表我自己》
文 | 李斐然
採訪 | 李斐然 楊宙
編輯 | 馮翔
攝影 | 黎曉亮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看過宗薩的書有正見,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朝聖:去印度做什麼,人間是劇場,入中論講記,不是為了快樂;
看過他的電影旅行者與魔術師,紀錄片:真師之言,夢旅人,講貢噶旺秋仁波切與他的幻化成真,以及宗薩在牛津講Nonduality的演講,還有小活佛的結尾他演英若誠扮演的老喇嘛的學生;聽過他用心經做的電子樂。從普通人的角度,我覺得宗薩是一個我熱愛的朋友,一個我從心底感謝的教授了我寶貴知識的老師,充滿智慧與人格魅力,自己去看他本人的作品中可以毫無疑論地得到這種感受。基於道聽途說或者摘抄一些佛經片段來界定一個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得到的結論是很容易狹隘而充滿偏見的,而且就像只看了影評就討厭一部從來沒看過的電影一樣主觀。
推薦和宗薩有關的,講述貢噶旺秋仁波切人生經歷的紀錄片幻化成真,目前很多人對完全沒接觸過且不了解的藏傳佛教抱有戲謔的態度,可能有一個非常殘酷的原因。看了他的《不是為了快樂》和電影《旅行與魔法者》,很震撼! 大修行人,少有的!看看《旅與魔》中藉助五個在旅途中的人描寫的五種人生狀態吧!佛法不可思議,發心的不同,心念有沒有被慾望和迷戀污染。。。作為和心情就不同。每個人的一生都在這五種狀態里交織進行,我有過貪慾導致得不償失的時候,有過迷戀某個事物煞費苦心發現啥也不是的時候,有過無為無心的時候,有過因為孝養父母輕鬆放下其他的時候,,,,唯獨還沒有最後一個喇嘛的狀態----洞察一切輕鬆大自在的時候! 完蛋,愛上了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很想很想能見到他一面!掙錢,去印度or英國
我只看過《佛教的修道和見地》,這是我看過的關於佛學的書里,最打動我的一本。
國內的人文宗教環境,不必提了。於是在知乎總是可以見到,評價這個,評價那個的題目。
宗薩仁波切在《正見》一書的開篇就提到,哪怕佛陀坐在我身邊,我的煩惱還得自己解決。
同樣,退一萬步,一百萬步來說,真有哪位知名大德確實有不如法、欺世盜名的地方,那也是個人因果個人承擔,與我有什麼關係?如紅衛兵般把他批鬥到死,我的煩惱還是得自己解決。
如果能做到印光法師或者憨山大師那些話,人生的煩惱也就不多了吧?曾經在香港參加過一場法會,他是非常受尊重的,大家都會虔誠的合掌迎或送他。 他本身很幽默,很真,講佛法深入淺出。記得有個人問他:「自己**經歷了很多痛苦(妻離子散),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還是這樣呢。」他說:「給了你很多困難,又把佛法帶到你的身邊,你應該感到幸運」。佛法本身是比較抽象的,但在他的解說下,現場的對話都是非常的淺顯易懂的,很接地氣。有個問題是關於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沒有哪個高僧是沒有遇到過爭議的。佛法其實真的是一門非常合理,現實和使人能快樂的科學。現代人的心越來越迷惑,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假相。佛法提倡我們一直為善,最終是讓自己快樂的。 一個孜孜不倦的為別人傳播快樂的因的人,一定是有大慈大悲的人~ 正在看他的書和聽開示,希望自己能夠往證悟的路上走。
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