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有女朋友如何實修?

佛教


昂(; ??)首先不要邪淫。。。不過控制不住的話,有些日子要避開。然後做早課,好好念經,多看佛經也可以清新寡慾。

總覺得怪怪的。想修的話不應當和女友同居,太煎熬不是嗎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由於題主沒有問題描述,因此末學無法判斷女朋友的種類。但既然問如何實修,想必涉及到男女之事了。

有夫妻之實的女朋友大致分為三種:

1、同居沒名分(戀愛關係),沒打算結婚;

2、同居有名分(未婚妻),暫時無法結婚;

3、同居有名分,將要結婚。

同居不受法律保護,換言之,同居其實不合法。

題主既然能想到實修的問題,第一種情況肯定排除了。

如果是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不走最後一步就是實修。

如果既成事實,快點結婚就是實修。

辦不了婚禮,可以領證。如果有困難,訂婚好像不太難吧?

時間長,就意味著變數多。我們沒有能力預知未來,沒人敢說一年後百分百結婚。我們身邊這種事情不算少,有分有合。

打個簡單的比方。

我們打算去飯店吃飯,兜里沒揣錢。打電話讓朋友送錢來,他說不一定來。在這種情況下,您敢點菜嗎?

男女之事同理。

不管做哪種選擇——從今日起都應該視對方為妻。

但是,絕對不能要求對方視您為夫。

實修是您自己的事情,要求別人做到是——自私貪婪。

注!注!注!

鄭重提醒:

和對方解釋,主要看您的水平,千萬別死板教條。

以尊重對方意見為前提,不能做也是您,不做也是您。自私同樣不可取!

女人吶,疑心病很重的。如果解釋不清楚,她還有可能認為這是分手的信號吶。鬧起來也夠您受的。

婉轉試探一下,對方明理最好。不行的話,趕緊閉嘴,只能維持現狀了。

說一千道一萬,女朋友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早點給對方一個名分,比什麼方法都好。

男人嘛!即便不學佛,負責任也是沒得說的。

祝道業進步,家庭和諧。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動時修止靜修觀

  歷歷情人掛眼前

  若把此心移修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入定修觀法眼開

  啟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搞的好像沒女朋友您就能實修似的!

搞的好像沒女朋友您就能早上四點起來早課似的。

搞的好像沒女朋友盤個腿就坐如山了,念個佛就一心一意了,看個經越看越精了。

覺悟真我與往生極樂

太虛大師──十二年九月在漢陽水警廳講──

  佛法不在遠求,即依現前世間事,能作得條條是理,事事如法,就是佛法。古之祖師有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謂迷世間法是眾生,覺世間法就是佛。

若問眾生迷的什麼?可答云:就是佛所覺的。問佛所覺的什麼?亦可答云:就是眾生所迷的。是故佛與眾生,本是一法,更無別法,只有迷悟之分而已。但現今世界上人,往往自命為聰明,不以為迷,孰知此正是其迷處!彼等所作一切事,都為著這一身,執此身為我。若問此我是何狀,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則茫然不知、與幾十年的生存而已,過了!但以為就是這數尺血肉之體這幾十年,血肉之身死滅了,則我亦沒有了。如此看來,人生世上沒有一點意思!且人人以為死了就完了,遂敢在這世界上胡作亂為,強陵弱的,眾暴寡的,無所不為!以為既無善惡報應,死了即無事;但就現前的血肉身認定為我,凡我身所需要的衣食住財產等,專一貪求無厭,若貪求不得,就發憤怒,與人爭鬥,此皆由於不明白各自的真我,僅執定這個假我為是,所以作事不循道理。若問真我在那裡?如何去明白他?則亦不必說遠,亦不必說他個特別的名字,但就世人說死了就了的裡邊,找出一個死而不死的東西來就是。這東西如何找出呢?就顯淺說,世人到了死的時侯,其身雖然將死,其心尚挂念父毋妻子財產等,不隨他死;又如自尋死路的人,大半因為對不住人或受不住苦,就想將此身自殺,離開了他,孰知你縱自殺其身,而此為主要自殺的心,並不同他一起死,此不死的心,就是真我。從無始以來,盡未來際,任你經過幾千萬億年,總是不會斷滅的;不過、隨生前所造的善惡業,輪迴於六道中。如生前作事規矩,造善業,死後再變人身,善少的作平常人,善多的作富貴人,善更多的或生在天上作天王天眾,享天上的福。若生前作事不規矩,造惡業,死後就不必得人身了,或變畜生,或變餓鬼,或入地獄,都隨他惡業的輕重為轉移。但人在世上,作善者少,造惡者多,所以佛經上說人身難得,就是這個緣故。

  如前所說,既知我們有不死的心,不滅的真我,則知我們平常所執的假我,所謂數尺之身和幾十年的生命,都靠不住,勢必力求覺悟我們的真我。當知這不死的真我,本來不消為他貪求衣食住功名富貴等,他於這等事全不用著;且彼本來清凈圓滿,道德品行俱高,才能知識並美,萬事俱足,全然不要外求一點。只為世人都迷了他,不知去享福,反以執著現前的假者,事事貪求,造無窮惡業,竟累他時常墮入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中,就如奴隸犯法連累主人的一般。由是以談,我們說學佛,並不是學一種奇怪的法術,只是要覺悟我們平常所迷的真我。真我既明白了,則知不要再為這假我去貪求,於是各人循著世界正當的道理作一切事,自然士、農、工、商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國家也可安寧,世界就此和平。況平日習慣作好事,造善業的到臨命終時,這種好習慣仍然現於心上,真我乘這好景象遂去受生為好人。若平日習慣為惡的,到臨終時好景象總不會發現,一定只有惡景象,真我乘著惡景象就往三塗受苦去了。由此看來,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雖是這死而不滅的真我去受,實在都由平時造善惡業成了習慣,到他日受苦樂報,絲毫不能改易了。是故我們要想現在作個好人,將來得好結果,務須先覺悟這不死的真我,照著世間正當的道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造成一種好的習慣才是。

  上來所說,照世間法去止惡行善,固然獲得福報,後世為好人或上天作神等,但總在三界輪迴之中,福盡還墮,罪滅復升,時上時下,頭出頭沒,終是危險!若要真實離苦得樂,求一萬全之策,只有一個念佛法門,更沒有再好了!此法門是釋迦佛的大慈悲心,憐憫眾生自力不足,不能一生修行即了生死,一生不了再轉一生,容易迷惑,若造惡業,墮落三塗,前功盡棄!於是教人但念阿彌陀佛,求佛力加被,雖自力薄弱,亦可借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彼土,永不退轉,所以最為安全。蓋我們現住的娑婆世界,是此土眾生惡業感召的,故現種種苦惱不凈彼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及諸菩薩善根力結成的,故現七寶蓮池種種快樂境況。但彼土雖隔此世界十萬億佛土,若求往生,亦不為難。但照前說,平日知道止惡行善,更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往生。因為阿彌陀佛原來造彼世界,並非專為自己享受快樂,是要接引十方苦惱的眾生去同享快樂的。他既有此心愿,我們若又發心求往生,則佛的心與眾生心兩相感應,就如打電報一樣,這邊發機,那邊就知道了,不費多少時間,又不須走一步路,只要你念他,他就決定來接你去生。以此言之,阿彌陀佛的大願,譬如大輪船、大火車,不信念佛的人,是不肯上他的船和車,信念佛的人,如上了輪船、火車,無論什麼不中用的人,卧在船車內不作一點事,也就到了。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千穩萬當,不問上中下三等人都能修行的。

  就今日所說,總括大略,是說佛法都在世法中,不必去求諸遠,但覺悟我們這死而不滅的心,依世上正當道理去作,培其善根,再加念佛,則決能往生凈土,了脫生死,成就佛道,這就叫作學佛。所以、我說學佛並不要離了世間法去學。就諸君今日職位言,是在警界,正好就警察中應作之事,一一作得合理如法,與佛法不相違背。更加以念佛,則現前幾百警察,就是將來幾百尊佛。佛遠乎哉?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唐大圓記)(見海刊四卷九期)


宗喀巴大師將修道分成三個層次,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下士道修人天福報,中士道修止觀禪定,上士道發大菩提心修佛菩提道。

中上二道都要修禪定,修禪定必需斷欲,故你無法修,除非你兩都斷欲成道友同修禪定。

剩下一下士道,修好十善業或儒家八德,做個好人模範人,可升至欲界天。

另一法是,傳種接代任務完成後即斷欲修戒定慧修中上士道。此法是在家人較為可行且採用最多的方法。

還有一法是在前述下士道的基礎上加念佛修凈土法門。

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遺漏都無法進入禪定,因禪定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人的鏡界,欲界眾生心是散亂的無法進入禪定境界的。

那些認為不斷欲可修禪定的人都是見地不清,故修道者千千萬,成道者廖無幾,即使偶然精進修成也會退墮的。

再補二句,使那些苦修多年而無成績的人知道原因,

修禪定的原理是積聚能量,故楞嚴經曰,攝心為戒,許多佛典都要求六根清凈,因六根都在漏失能量,故禪修者要盡量關閉六根少用為好,故佛大讚頭陀行,道家也說要積精氣神,故有些宗派要閉關,要禁語,其實我們一睜開眼就在漏失能量,現代科學家說,維持身體代謝的能量如五六百瓦的燈泡。

六根中身根淫根漏失最大,簡直是一泄而盡,故此漏不斷,無法積能修禪,故要出家,夢中有春夢而漏都不行,這一點不知的話,打坐一輩子可能都無法入定,故許多人雖出家還是不一定有成就。最要命的對於夢中漏失,若沒有實修過來人的指點,所謂真傳,按南懷謹大德的說法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各門各派都有自己斷淫漏的方法,這是最隱密的所謂真傳。有些人沒有真傳也成就了,那是瞎貓碰到死鼠,是因為他前世有修,習氣所致。但他成後不知那個關鍵處。一般人萬分之九干九百九十九都會漏,因眾生都在殺盜淫中混,都混了多少億年了,故習氣所致,會漏,不主動漏,也會做個春夢漏掉,現在經多年苦修而無成的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為夢漏堵不往,故無成績。而且現在圈內流行一種是似而非所說法,就是不斷淫也可修行,呵呵!修下士道人天福報可以,但沒法修止觀和佛菩提道。修成了禪定後,在禪定境界中修慧觀才能開悟,才能開解脫智,人空,法空。

一般在家小年青,先結婚生子傳種接代,盡量少淫漏,正淫也要盡量少,到了完成傳種任務後趕快斷淫守五戒十善修定慧,越年青越容易修成。如果配偶不同意的話,那是你的業障,只能先了業,同時修福報,以後找機會再斷淫修禪吧。到了更年期也是一個好機會,現在人思想混亂,信洋人的,恐怕到更年期都不能斷。最後一個機會是老了,生病了,此時一定能斷,但此時修就很難了,若是見地清楚也可成,印度當年八十四大成就者,有好幾位是中年後才始修的。道家六十,八十始修的成就者都有。印度古代婆羅門族人有個風俗,就是將子女扶養成人後,中年後出家修行。

平時盡量做好十善,多修福報。禪修時盡量關閉六根,心都不要忙了,更不用說身了。那些所謂的佛法在世間,入世而修,是大菩薩的行徑,修到第七地不退地,第八地不動地,禪宗的說法是破三關破牢關後,才能出山度眾入世而修,否則你一介凡夫憑什麼入世度眾生,恐怕一入世也去殺盜淫妄了,反而被眾生度了,度到三惡道去了。

這裡重點講在家人。因經典中多為指導出家人的,故現在在家人如何變通而修,很少有大德講清楚的,特別是如何處理淫漏,要麼是一帶而過,要麼是講偏了,苦了那些實修者,久修無果。

最後再在此公開一個斷淫漏夢漏的方法,其實此法並不密秘,只是_般人不知其如此重要。

佛在涅槃前跟弟子說,汝等尊重波羅提木叉,如喑`遇明,如貧遇寶,當知此是汝等大師,如我住世無異。

這幾句話說得多重,戒律,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

現在許多人學了許多高深的哲理,卻輕忽簡單的實行,到頭來一場空。

我再講詳細點。出家人無疑二百五十戒。在家人不修禪定可守在家居士五戒,守不邪淫即可。若修禪定則必須守出家五戒,即守不淫戒。此點無可討價還價,因是宇宙規律。最低要求要守四大根本戒,即楞嚴經,十輪經中講的,不殺,不淫,不偷,不大妄語。還有十惡業要盡量斷除。這是最低要求。然後到守戒較好的出家師傅那裡去受五戒,如果此師守戒好有戒體,你願守戒,則會得到其戒體,此戒體說白了就是一能量團,一個種子,出家人不和在家人一樣靠精子傳種,他們就靠這戒體傳種接代。你受戒後只要不破戒,這個能量團會自動成長壯大,其有收攝能量的作用,再加有二十五個護法神守護你,夢中就不會有吸精鬼神化為女色引誘你,就不會做春夢而漏。

你醒時斷淫漏,夢中又不淫漏,然後六根盡量少用,不要看電腦手機,沒事打坐,重心放在腰中或下丹田,女人放在臍上二三橫指處,女人不能守下丹田,會大出血的。

沒事靜坐。三個月後你一定會有收穫。

此處重點是你要得到戒體,且你要守好戒,不破戒。犯了小錯要馬上懺悔改過則無妨。

這是古老而傳統的方法。在此你可看出有師傅傳承的重要性,當然也有自學自修的方法。各門各派能出高人的都有自己的斷夢漏法,外道能修得禪定的都有自己的方法。武術中都有,一般人不知的。

佛法的沒落就是不重視守戒,關鍵是大家不知其原理,即見地不到,見地不清。不守戒就修不出聖人了。不出高人大家就不信了,還罵你迷信。

佛法中還有一些簡單的變通法,在此打住。寫得太長了。


感恩您!

【業的輪迴】(5-9) 依業成熟的趣處 : 色界_修習入出息念的具體方法

接著我們再依照剛才那個經典,結合《清淨道論》,講入出息念修習的具體方法。對於一位禪修者,剛坐下去的時候,由於他的心可能會比較躁動,那個時候呼吸會比較快,這個時候我們稱呼吸進出是明顯的,清楚的,在這個階段他應當注意入出息,也就是剛才在講到《大念住經》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入出息的階段。

等他的心慢慢平靜下來的時候,呼吸會變得越來越緩慢。當呼吸的進出變得越來越緩慢的時候呢,我們可以說他呼吸是稍微微細的,這個時候他可以注意長短息。

也就是說當他的呼吸如果偶爾還會比較快的時候,這是指經過在鼻頭這一帶的呼吸時間比較短,我們稱為短息。如果他的呼吸變得緩慢了,經過接觸點這一帶的呼吸,它的時間變長,我們稱為長息。

當禪修者這樣持續地禪修,持續地精進,他的呼吸會變得更加微細,變得更加的緩慢,這時候他可以注意全息『sabbakāya』也就是呼吸的整個過程。由於他的呼吸變得更微細,他的心也變得更微細,而又由於他的呼吸經過這一帶的時間更長,如果他還是按照之前很粗的心去覺知它的進、它的出的話,未免由於時間拖得太長,而妄想有機會去干擾他的心,這個時候他應當注意呼吸的整個過程,也就是呼吸的開頭,中間跟結尾這三個階段。

當呼吸變得很微細,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綿綿密密的時候,他可以注意微息,就是微細的呼吸。在注意微息的階段,對於很多的禪修者來說,可能會感覺到好像已經沒有呼吸了或者說呼吸微細到自己察覺不到,很多禪修者都會被這種現象所困擾,然而要知道呼吸變得微細是好事兒,不要認為呼吸感覺不到,心就很煩或者去改變呼吸,甚至用加強呼吸的方法讓呼吸變得清楚,如果禪修者這樣做的話他的心就會失去平靜,他不應當這樣做。這個時候,應當把他的心定在業處這個地方,安住在微細的呼吸就足夠了,在這個時候,不用再去理他的呼吸是進、還是出,也不要去管呼吸有還是沒有,那個時候已經不叫呼吸了,不叫入出息了,只是叫做息。還是有息,就是我們說的那一團暖暖的氣、暖暖的息,氣已經也不能夠分(別出),只是息而已。接著就將他的心安住在這一帶就夠了,讓他的心持續地知道息。

然而無論是入出息的階段、長短息的階段或者全息的階段或者微息的階段,禪修者通過他持續的努力,他的精進,任何一個階段的禪修者都有可能會體驗到光。

剛開始體驗到光的時候,並不一定會出現在鼻頭、出現在業處這一帶,從絕大部分禪修者的體驗上來說,往往是感覺到他的眼前有一片光,這個時候我們叫它光,那個還不是禪相,他不應當去注意光,如果他的心被光吸引住去看光的話,光會不見或會變化出一些影像,而他的定力就會掉下去。他不應當去注意那些光,不要去管它,只管守護住自己的業處就可以了,守護住自己的心就夠了。

隨著禪修者不斷的精進,不斷的努力,他將會發現慢慢的他的鼻頭業處這一帶,會出現有一層像輕紗或者像薄霧一樣的光影,或者說有時候他會感覺到隨著他持續地專注的呼吸,他不去注意那些光,光會慢慢地被拉近,一直到出現在他業處的這個地方。

在這個時候,他也不要去管那些光,不要管那些到底是不是禪相,有些禪修者會探索這個到底是禪相或不是禪相?這個階段是不是禪相並不重要,他只應當專注在呼吸上就足夠了。唯有等他持續地專注呼吸,他會發現到他的呼吸已經變成很明亮的光,而且已經分不清到底這個是呼吸還是光,那個時候他才覺得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在這個階段,我們稱它為禪相。

當呼吸與光融為一體時,他就應當注意禪相,那個時候就嘗試把心從呼吸轉移到光上,不要再去注意呼吸,只是長時間專注於禪相,這個階段我們叫禪相。

《清淨道論》、《攝阿毗達摩義論》都講到禪相,對修入出息念的禪修者來說,他將會經歷三種相,或者說一切四十種止業處都有相,其中有二十二種業處可以有似相,其他的業處只有兩種相,是哪兩種相呢?第一是遍作相、第二是取相、第三是似相。一切的業處,四十種業處都可以得到遍作相跟取相,然而只有二十二種業處可以得到似相『pa?ibhāganimitta』。

這二十二種業處可以獲得似相,它們分別是:十遍、十不淨、身至念跟入出息念。這二十二種業處唯有通過專注似相才能達到禪那。入出息念的業處也是,入出息念業處的遍作相,既可以指在這一帶的區域,也可以指這裡的呼吸。

當一位禪修者在專注這一帶呼吸的時候,我們說這個相叫遍作相;隨著他的專注力慢慢的提升,他的定力慢慢地在提升,禪修者可能會感覺到這邊會有白色的光或者像煙一樣像霧一樣,或者像白紙一樣,這種我們稱為取相;隨著他的定力不斷地提升,不斷地加深,他會發現到這裡光越來越亮,亮的象太陽的光或者像晨星,或者感覺到比月圓日的月亮還要更加明亮,更加皎潔,或者像鑽石,這我們稱為似相。

對判斷什麼是取相什麼是似相,在《清淨道論》裡也有很詳細的分別。一位禪修者可以通過專注似相,維持他的心持續地專注似相,專注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通過這種方法來證得禪那,證得安止。

在專注似相的時候,他往往會先進入近行定的階段,也就是說他已經非常走近禪那,但是近行定還是屬於欲界定的階段。當他持續地再把心投入在禪相上,這樣子維持足夠的時間,禪修者會有很強的安止的感覺,這個時候他可能已經證得初禪。證得初禪那個時候他的心就已經超越了欲界的有限速行而達到了色界的廣大速行,他的心已經不再是象欲界的那種很低劣的心了,已經是稱為廣大心『mahaggata?citta?』,初禪具有五種禪支分別是:Vitakka-vicara-piti-sukha』Eekaggata尋、伺、喜、樂、一境性。尋是將心投入於似相,伺是持續地省察似相,喜是喜歡似相,樂是體驗似相的那份快樂,而一境性是心持續地專注在似相上。同時具有這五種禪支稱為初禪。

一位禪修者證得了初禪之後呢,他必須得繼續修習初禪的五自在,之後再修第二禪;等他能夠成功地證得第二禪,又修習了第二禪的五自在之後呢,他應該再修習第三禪;當他成就了第三禪並且修習了第三禪的五自在之後呢,他應當再修習第四禪。

如果一位禪修者能夠順利地修行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個時候他的心就可以成就,可以達到我們剛才所說的色界的善心。

又正如佛陀對於『正定』的定義,佛陀無論是在講戒定慧的時候,定義『定』,或者說在講八支聖道講到『正定』時,佛陀都是這樣說:『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欲,離惡、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那麼我們從這裡看,已離諸欲,已經離開了種種的欲樂,離開欲界諸惡不善法,特別是五蓋,因為禪那的直接的敵人就是五蓋(pa?canīvara?āni)他們分別是(kāmacchanda,vyāpādathīna-middha,uddhacca-kukkucca , vicikicchā, 對於欲欲的貪、嗔恚、掉舉、追悔、昏沉睡眠以及疑。)如果一個人還黏著於諸欲,還有諸惡不善法,他不可能證得禪那。如果一個人證得了初禪,他必定會有尋、有伺、有喜、有樂,而這種喜樂是由於遠離了五蓋而生起來的,成就並安住於初禪,而禪本身必定是有一境性,因此擁有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禪支的我們稱為初禪。禪支巴利語叫做『Jhāna?ga』,禪那的組成部分,由於這五種心所組成了我們稱為初禪。

接著佛陀又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如果一位禪修者要證得第二禪,他必須先去除尋跟伺,也就是說要去掉尋、伺這兩種禪支,內是內心的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在第二禪中已經沒有尋和伺的攪動了,由於內心定而生起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

接著佛陀又說:「離喜,住於捨,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捨、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第三禪是通過捨離喜禪支而證得的。住於捨,這裡的捨並不是說捨受的捨,而是說內心放在中捨的捨,他具有正念與正知,『以身』這裡的身不是身體的身,而是指名身,也就是他心受樂。在世間善法來說,第三禪的樂受是最明顯的,因為那個時候連喜都沒有了,而只是很殊勝的,寂靜的,快樂的。「『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

接著佛陀描述第四禪:「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這裡的意思是已經捨斷了樂跟捨斷了先前的苦,之前的苦,先前的喜、憂已經滅沒,這個憂指憂已經在證得禪那之前已經捨斷了,而對於喜呢是通過第三禪而舍斷的。不苦不樂是指的受,不苦不樂的受,使他的心處於中捨。正念而感到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

正是因為佛陀的這段描述,一位禪修者當他在證得這些禪那之後,如果他因為這些禪那他投生到相應的禪地,色界地的話,初禪稱為離生喜樂地,第二禪稱為定生喜樂地,第三禪稱為離喜妙樂地,而第四禪稱為捨念清淨地。

如果一位禪修者,擁有初禪的禪心,這是屬於第一種色界的禪心,而第二禪呢包括了無尋有伺跟無尋無伺,這是論教法,但是在經教法是無尋無伺。而經教法的第三禪,就是在論教法中的第四禪,而經教法中的第四禪就是論教法中的第五禪,佛陀說這些稱為正定。

這裡講到了初禪就是經教法裡面的初禪;而(論教法中)第三禪這種心,特別是指經教法裡面的第二禪;而第四禪的禪心是佛陀剛才在經教法裡面描述的第三禪;而第五禪的禪心呢是佛陀剛才在經典裡面所說到的第四禪的禪心。這是五種色界的善業。

如果一個人可以通過專注於特定的業處,例如專注於呼吸,或者專注於地遍、水遍、火遍、風遍,他將能夠達到這色界的五種禪那,當他達到了這色界的五種禪那之後,他所造的是屬於色界的善業,而這色界的善業,對輪迴來說是稱為極重業,是善的極重業。特別是對於在佛陀的教法以外的,古印度的那些修禪人,苦行僧們,當他們證得了禪那之後,他們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們死了之後必定會投生到梵天界。然而在佛陀的教導裡,只要依照佛陀的教法,聽聞佛陀的教法而修行的人,往往把這種色界的善業,這種色界生起的善心,培育定力成為導向解脫的工具,一種很有用、很有力的工具,使它成為定覺支,而不一定是屬於在臨死的時候,所發生的極重業。

也就是說,如果外道修定,他的目標是投生到梵天界,他是以定為終極,然而在佛陀教法裡面,定是一種很重要的工具,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不能夠缺少,我們是通過定來培育慧,而通過慧來解脫斷除煩惱,這是五種色界的善業。

~摘錄於《業的開示》瑪欣德尊者


二樓完美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看過白鹿原嗎?

白孝文他奶奶給他媳婦說的話知道不?

白孝文他爹給他說的話記得不?

就這。


這個問題實在怪哉,

有女朋友就不能修行?

那應該說說~你所謂的實修是指什麼?


修行離了紅塵修不了 借假修真實 借煩惱修菩提


謝邀。

在我看來(不知任何客觀真相或真理,只能提供一點主觀觀點),善待家人,乃至朋友,乃至……,才是真正的實修。

其他所謂的實修,都非正道。

------------------------------

問:緣起性「空」?

  答:每個看似單獨孤立的事物都由無數因緣而來。這裡面沒有一個因或緣是此事物之「唯我獨尊」之性,故曰「空」。

  緣起性空是佛學的基本原理

  所謂三法印(用來判斷是真佛說還是魔說)其實都在說緣起性空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圓滿寂滅=緣起性空

  諸行=諸法=圓滿=緣起,都是指無數無量無邊因緣的整體集體全體而言

  無常=無我=寂滅=性空,都是指某個個體的事物而言

  個體只能是無常,無樂(有煩惱是真苦),無我,無凈(有漏,漏即煩惱,漏即私心)

  常樂我凈只能是指集體而言

  私心即是魔

  無論是從三法印,還是從四法印(加一個「有漏皆苦」)來看

  許許多多披著法衣在大談特談個人的解脫,個體如何得到常樂我凈,都是魔。

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

因果和緣起是一回事。

當人們強調因果,忽略緣起時,他們想的是單因得單果。

這種單線的因果關係,暗示有個屬於自我個人的靈魂,於是才有各種各樣的修證得

(甚至有修迷幻藥的。)

這些無論其看起來如何的正宗,(在我看來),都是外道,甚至就是邪魔

(再貼一段以前寫的)

人們常說的轉世輪迴,好比串在一根線上的珠子,那根線就是獨立的靈,引誘人們修靈,好單獨解脫

  樓主認為不是這樣的,而是好比墊在一起的麻將牌,如果你只有一個前世或後世,那是因為麻將牌疊得太整齊了。

  曾經有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他發現他好像有好幾個前世,都是死在南京大屠殺的

  我就告訴他是因為麻將牌疊得不整齊

  他問我為什麼會知道得這麼多,他也看了很多書,為什麼不知道?

  我告訴他,我還算有點經歷,不只是看書。

  我沒告訴他的是,其實我是個懶人,沒看多少書,看也就是看個大概,沒耐心做仔細的研究

  而我卻經歷了不少磨(魔)難,這些磨難我估計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想經歷的,連我自己都不想經歷。

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生死中,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其性本空,無壽命可計,無壽者相)

  因果不過就是時間上的緣起,緣起不過就是空間上的因果

  說的是一回事。

這一個當下的我已經不是上一個當下的我了,好比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子孫

  之所以我們以為還是那個我,其實是「遺傳」帶給我們的錯覺,

  好比視覺暫留,這一秒留下了上一秒的部分,似乎從上一秒中獨立出部分來,但這一部分能帶到下一秒去嗎?

  請注意,遺傳與變異是同時進行的。

  比如人們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卻不知,每一代雞的基因都有極細微的不同,嚴格地講都不能統稱為雞,頂多只能叫雞某代

 把佛家稱為「空門」是絕對錯誤的。

  佛家強調「空」是指局部片面個體而言,而無數無量無邊的因緣的整體全體集體是不空的。

  切切不可以為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可以胡作非為。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

  其實不用這麼畏手畏腳的,為什麼呢?請聽下回分解。

--------------------------------------------------------

有漏皆苦

與外界無關

一起都源自內心

苦的來源是執著

(本是大海,執取一滴,是謂漏)

無常不是煩惱痛苦的來源

無常是苦口的良藥,告訴我們不要執了,放手吧

-------------------------------------------

甜酸苦辣之苦不算苦,有煩惱才是真苦。

生命中不只有煩惱,還有……,包括解脫

煩惱的來源也不是生命,而是執著,

真正需要寂滅的不是生命,而是我執與法執,

包括對於涅槃的執著,尤其是對於個人單獨解脫的執著。

緣起性空,究竟無我。

當我們說『』無我『』時,我何曾我

我(鏡)與非我(像)的對立是一種妄。

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如果鏡(心)中像都是外來之物,那麼我在哪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攀緣已久,無論是執於肉身,還是執于思想,或者其他任何東西,例如佛號,都是攀緣妄想,是我們纏於煩惱以至痛苦的根源

什麼時候真正覺悟了,明白能覺之生命=所覺之世界宇宙,鏡像不二,不存在從哪來,在哪裡,到哪去這些問題,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涅槃即世間,世間即涅槃,不從外得

鏡本是自由的,從來就是自由的,何曾不自由而需要去求解脫?像的變化越大越多越快,越能凸現鏡的自由。應任其無常無住無壽命可計,乃至主動布施奉獻犧牲


還這麼計較女朋友,把她休了吧。。。


該吃吃,該喝喝,修來修去都是空。


謝邀!

心正,言正,行正即可……


在家居士應如何修行

在家學佛,不必有莊嚴的形相,拘謹的儀錶,重要的是,在於真實修行。因此,作為在家居士,誦經禮佛,隨眾行道,不一定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常備服裝念佛誦經;好靜的人,不必敲魚擊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結隊朝山進香、參與法會,可以閉門自修念佛;識字的人,不必定要入寺聽經,可以自閱經論,依照佛陀和祖師的教導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為來生拜懺誦經寄庫,不如多作善事修福念佛;許願保平安,不如悔過自新念佛;閱讀外道(不屬於內學的)書籍,學習外道理論,不如一字不識念佛;自己一知半解,對人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神異境界,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在家的佛弟子們,如果能這樣不專重事相,而重視內修的,凡是端正自心,滅除惡念,這樣念佛,可以號稱善人;收攝心念,除去散亂,這樣念佛,可以稱為賢人;悟明心性,斷除惑業,這樣念佛,可以稱作聖人。

(蓮池大師《雲棲法匯》現代語譯意)

既然有女朋友那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邪淫。


割以永治


推薦閱讀:

如果辱母殺人案於歡是虔誠的佛教徒,他會怎麼做??
如何在適合自己的基礎上發願,但又不是小願?
莊子我讀 內篇精要
1111111111111111657?
抄經有用么?他的作用原理是什麼?

TAG:佛教 | 佛教文化 | 修行 |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