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給cpu進行液氮冷卻不會熱脹冷縮而損壞?

這麼大的溫差,這麼小的晶體管原件,哪怕熱脹冷縮只有那麼一丟丟不也是壞了么?還是說熱脹冷縮的程度真的非常低?求解。


現在看到的回答基本都是扯淡。不管風冷水冷液氮冷,都是作用於散熱器,而非晶元本身。一般的半導體材料直接被降到零下一兩百度,特性早就變化了,很可能徹底無法工作。

晶元的熱脹冷縮效應在封裝設計中很重要。大約10年前Nvidia的一批筆記本顯卡大量花屏,就是熱脹冷縮導致接觸失效。


這個溫差不是降在小小的晶體管上,而是在晶體管/電路→互連介質/互聯線→封殼→散熱器/環境這個熱傳導系統的兩端。

低溫時(低於200K)晶體管可能因載流子凍結而失效,晶體管模型及應用的溫度角在低溫端通常是-40℃,實際應用時不會令極低溫作用在晶體管上。

水冷或液氮散熱主要是用於CPU重負荷工作時,此時晶體管的結溫Tj很容易超過100℃,在高溫端,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允許的Tjmax一般在85℃到150℃,溫度過高晶元也會失效。由於從晶體管到散熱器/環境的通路不可避免的存在熱阻,在熱阻難以進一步降低的情況下,降低散熱器或環境溫度有利於控制Tj,保證晶元正常工作。

晶元的熱管理確實要考慮不同材料如單晶矽片、互連介質、互連金屬、封殼等之間的膨脹係數和熱阻,上市的商品都是經過嚴格/全面/專業的測試才拿到許可證的,無須擔心。


CPU液氮降溫也叫LN cpu cooling。是極限超頻玩家玩的,一般用戶切忌模仿。CPU核心溫度有個範圍,我們以E3800系列來舉例:

只有零下-40度,而為航天等設計的CPU也不到-100度。超過溫度範圍會觸發硬體的保護,有幾個閾值,從ACPI的警告溫度(ACPI與UEFI - 知乎專欄)到直接切斷電源等分幾個階段。液氮並不會直接和CPU接觸,實驗需要特別設計:

1. 液氮帶來的低溫會造成水汽凝結,水是電子產品大敵,防水很重要,板子要做特殊防護,像這樣:

2. 液氮是倒入一個金屬鍋中,鍋要做保溫處理,防止水汽凝結,鍋要連接溫度監控,防止溫度過低。

3. CPU液氮冷卻不會開核(這和水冷不同)。在BIOS調節好電壓等條件後,慢慢在鍋里倒入液氮

4. 隨時監控溫度。

因為CPU熱量有個傳導過程,同時CPU超頻發熱大大超過線性增長,所以倒入液氮也不會造成CPU溫度低於閾值(譬如-40度)。

最後普通人切勿模仿,有凍傷危險!


如果CPU核心,即CPU的晶元部分,理論上達到「絕對零度(-273℃)」,我可以肯定的跟你講:這塊CPU,多半是廢了。

用液氮給CPU冷卻,溫度槍檢測出來的,是負責給CPU冷卻的「散熱介質」的溫度。

而CPU核心的工作溫度,一般「最低」能保持在多少呢?

AMD Ryzen系列處理器的液氮超頻結果,給了我們一個準確的答案:

-29℃

事實上,大部分消費級電子產品的工作溫度,本身就可以保持-40℃到+90℃的水平,不算「嬌貴」的iPhone。

所以,「液氮超頻」,是對玩家的反應能力、動手能力、經驗,都有著嚴苛要求的工作,這要求玩家必須做好「萬無一失」的工作後,再小心翼翼地,把液氮倒入「液氮炮」里,完成超頻工作。

早一秒也不行,會「凍壞」CPU;晚一秒也不行,會使超頻效果不夠理想

無論是什麼電子元件,都會有一定的電阻,沒有「絕對零電阻」的元器件存在,所以,CPU在工作的時候,肯定會產生熱量。

有電流通過就要在電阻上產生熱量(W=I2Rt)。當電流通過連接CPU裡面的原件時就會產生的熱量,這種是焦耳熱,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

不要忘了,CPU是單晶硅做成的數量級極大的一堆晶體管,雖然通過容性阻抗,或者感性阻抗時候產生的熱量,單個晶體管的熱量較少;

由於工藝的限制,晶體管之間的「漏電」,也和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製程越先進、架構越先進的CPU,漏電的情況越少,發熱量也越少;

真正的發熱大戶, 是電流通過PN結(就是那無數的半導體晶體管啦)的時候,釋放的熱量,和頻率成正比,和電流的平方成正比。

所以,你可以想像,當一個設計工作頻率,不超過4.0Ghz的CPU,當玩家們將它超到瘋狂的6.6Ghz的時候,這樣的發熱量,該有多大!

由於主板一般只顯示CPU的核心電壓,不顯示電流,所以上圖這個老酷睿四核CPU,正常電壓1.2875v,加壓超頻至1.45v時,如果CPU TDP不變,電流確實是減小了,但因為加壓後,CPU的電流也是繼續緩步提升的(CPU是一種複雜的電子元件,不能視其為純電阻,這個結論是通過實測反推出來),加上頻率的急劇拔高,CPU的實際功耗,會比超頻前高得多

12V供電的Core 2 Duo E7600,由於超頻,它內部的電流增加了超過一倍。

日常的風冷、水冷,根本鎮壓不住!

超頻玩家,一般會將CPU「開蓋」——即把CPU外層的保護金屬殼,和這層金屬殼,與CPU核心之間的「焊釺」給刮掉,就是為了讓冷卻介質,和CPU進行「親密接觸」,保證熱量,儘可能的,第一時間從CPU外部給帶走。

所以,CPU並不總是「耐操」的,超頻玩家,給「液氮炮」里添加液氮,也不是任性的,一定要事先計算好,待超頻CPU,在極限頻率下,產生的熱量,「按需倒入」、「按量倒入」,這樣才不會讓CPU「燒毀」或者「凍壞」。

這種精確的控制,才是DIY的樂趣所在!

老闆,再加點孜然!


誰說不會,縮缸是很常見的情況………………

做液氮超頻的一般都會做保溫層保溫的,不要以為是真的直接拿液氮倒上去………………


因為矽片整體,長程有序的襯底還是占絕大部分,其熱脹冷縮比較一致,內連金屬延展性很好,可以跟隨其進行伸縮。且總體來說體積變化比起塑料、金屬塊等物體要小得多。

普通矽片/砷化鎵/鍺晶體薄片放在平台上直接澆液氮,也是不會壞的。這個過程我工作實驗室經常做,在線測試步驟之一。

另外說到功率問題:溫度到液氮附近後,集成電路器件遷移率一般會暴漲2-3倍,注入區電阻率下降一些。帶來的直觀感受是MOSFET飽和電流大大增加。通用CPU一般數字電路佔主導,大飽和電流帶來的好處是後端柵極充放電速度增加,但溫度降低,MOSCAP增加,幅度不如飽和電流。也就是說,單位時間內充放電電流增加了,但總量其實還好。總體功率只要頻率不增加的話是沒什麼變化的,因為CMOS電路作為壓控器件組合,主要的功耗在於狀態變化過程,只要頻率和指令數量不變,工作能耗就維持在大致相仿的水平。但前面也提到了,低溫下飽和電流激增,因此充放電速度更快,可以支撐更高的工作頻率。這也是超頻用液氮降溫的主要意義之一。

這個回答一方面是針對有些回答說液氮溫度就壞了的,另外答案本身存在局限性:CPU封裝形式決定了其民品場合運用,不考慮這樣極端溫度的長期工作,因此比起核心die,PCB基板因受熱不均碎裂可能性更大。陶瓷基板則需要具體分析。因此我上面的這些想法只針對矽片本身。

做過一些液氮溫度附近的半導體性質研究,斗膽胡亂說幾句,請各位指正。


我來一本正經的扯犢子了。

拿液氮冷凍只是用液氮吸收CPU的熱量來降低CPU的溫度啊,並不是直接把cpu降低到液氮的溫度啊。

你這麼想,CPU要發熱,溫度上升。加液氮,溫度下降。如果恰當的控制液氮的進給量能讓CPU溫度保持你設定的溫度,比如-10℃。

舉個例子,你家開冷空調也沒給你家冷卻到冷媒介的溫度啊。


因為沒有什麼溫差啊。

你也說了,那麼小的晶體,有效的部分一共厚度能有幾微米就不錯了。那麼你是怎麼做到上下的溫度不一樣的呢?


水冷也不能直接往CPU上倒水啊……


先了解CPU在不同頻率下的電流,再根據封裝的熱阻計算封裝殼和Silicon的溫差,要保證Silicon溫度在工作溫度範圍內。


問題是介質不是直接作用於硅,不信你用水刀鋸開CPU橫截面可以看到有一層非常厚的金屬殼。再說了任何物體都會有形變,但是離開體積談形變不是耍流氓嗎?


冷卻系統本身應該包括測量溫度和維持溫度區間的系統。以汽車為例,溫度過了,水泵才啟動。


來材料化學實驗室,看我們每天用液氮處理多少矽片


難道這就是intel用硅脂而不是釺焊的原因,防止溫度過低?


不是作用在散熱片上嗎!


我也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液氮冷卻的早,那麼CPU會不會凍壞,太低的溫度,估計產品根本無法使用了。


推薦閱讀:

[8] Python轉義字元和切片
深度學習:進化
昂貴的至強E5比同代i7貴在哪裡?
讓你用編程代碼表白,要怎麼寫呢?
coursera的機器學習基石及技法停課後,還有什麼類似的網課?

TAG:中央處理器CPU | 硬體 | 計算機科學 | 電腦硬體 | 電子計算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