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死了會怎麼樣?


謝邀。 @小鹿

人生問題的解答,在於問題本身。問題提了出來,很難再塞回去。「有生於無」,本來沒有問題,有些人硬生生從混沌中,把人生問題揪了出來,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叫「朴散以為器」,渾圓的大木被砍伐下來,被做成器物,那些器物再精美,還能回到樹木的時候嗎?用語言的思辨,把這人生問題從虛無中揪出來,對很多人來講,就難以歸根復命,把這問題忘掉,必須要借一些支點,來為人生的延續提供一些理由,也為死後的未知恐懼來提供一些安慰。這些支點,對有些人來講,便是外來世俗化的宗教。用世俗化的宗教來作為自己生命的支點,果真在解決問題,不是在為社會製造問題?

我目前讀書不多,在先秦典籍里,還未碰到非常明確的對人生問題產生的疑惑。大概聖人不以為這個是什麼問題。這是華夏先聖採取的態度和做法,在《莊子·齊物論》里有過這一些論述,大義需要細心體會,很難用言語詳盡地描述妙處。我生為華夏人,遵從祖先聖人之法。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至聖先師的回答,其實是非常好的回答,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回答了。用莊子的話來評價,「知止其所不知」,「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這也和「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相似,便是守職,生命類似職守,守職是儒家義的內涵之一,用恪盡職守的心思來對待自我生命,對朋友是義,對父母是孝,對兄弟是悌,對君主是忠,對己是慎獨、精誠。若君主,對臣民是仁。這是先秦人經常做的事情,現在還有著精神傳承。儒家的學問若是深入下去,能一以貫之,則會對此有很好的體會。

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以弓。不進,公使執之。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孔子家語·正論解》

但有些人,可能不滿意這個結果,非要追尋個答案出來,然後就有了各式各樣的世俗宗教來解說彼岸世界,他們的彼岸世界造了一個又一個,哪一個是真實的呢,不是自己主觀臆測的結果呢?縱觀歷史,他們還為彼此的彼岸世界,打仗侵略,欺騙掠奪,有什麼仁愛可言呢。亞聖講「何必言利」,宗教在人生問題上許給人太多的利,以此對待生命,恐怕不能有恬淡的生活吧,紛紛擾擾,去聖賢太遠了吧,就忘了先人的教誨。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對生,修身,對死,俟命,如此淡淡然,關宗教什麼事情呢。祖先聖人,是我們血脈和精神所生之處,這才是應當祭祀的啊,宗旨也在「不忘其所由生」,繼往開來之意。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園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莊子·齊物論》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對死對生,知無可奈何而安之若素。用儒家或者道家的學問,都可以很好的對待生命,這些學問本來便是先聖觀察生命生活,總結出來的,近於自然天道,淳樸而少人為思辨,「百姓日用而不知」。我的父親母親,是工人農民,對於人生無所思,只是忙碌於生活,好好照顧子女長輩而已。田間老農,哪一位對這些問題過於深思呢。

素其位而行,「修身以俟命」,把自我生命當成一種職業,恪盡職守,好好守護,過好一生便是,做好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做好朋友職位兄弟姐妹便是,不必想那麼多,更不必陷入宗教那些妄人的拍腦門。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禮記·中庸》

補充:

「未知生,焉知死」這個回答,還可以再理解一些,換一些話來描述。以生來觀死,以此岸來觀彼岸,以這裡看那裡,以熟悉看陌生,以「知之所知」養「知之所不知」乃至探索「不知所不知」,是以生為根基為本,藉助對生的深刻認識,來進一步對死進行認識。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飯要一頓頓的吃,你不能想著將來的飯不好或者太好,就放棄吃現在的飯吧。「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這句話並非為了隔絕對死的探索,而是要減少那些還未對生了解透徹的普通大眾,對死產生幻想或者恐懼,更要防止那些野心家、宗教家,利用民眾對死的無知,大發盜名欺世之言。平民百姓就想好好吃口飯,那些欺世盜名之徒能不能消停會兒,不要亂砸鍋呢,他們若是不砸鍋,他們吃什麼?

至聖孔子,用心深遠。華夏文化,是生的文化。這句話對生死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路徑。「知生可以知死」。對於過於貪心、自大、僥倖、懶惰的人可能覺得這條路不好,那他們不要走便是了,有志於此的人可以沿著這條路向上攀登。有「學生」這一詞,「生」這個內涵是非常豐富的,若是放開講,能寫很多東西。我在學校做學生二十年,現在才有所體會。這些思想,散在先秦文化典籍里,等著有志於此的人好好研究學習。一般而言,我們所想到的眾多思想問題,先聖已經想過,而且解決的思路方法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純素而近於天,只是後人畢竟學習不夠深入,天下好學深學乃至將學問修之於身的純粹之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天下富貴世家,千年之後的子孫,一定能守住這偌大家業,不揮霍敗光,而怪祖宗沒有留下好的東西嗎?由於近代歷史上的落後,社科領域反思太過,乃至矯枉過正也是有的。不是曾經還有想廢棄漢字的人嗎,現在看,是不是個笑話?華夏的文化,會隨著共和國的強盛,重新回到它該有的位置。


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自由的選擇,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為什麼,因為一切的開始根本就不是你的選擇。你無法選擇出生和生為何物。你是你的生理父母戰勝打敗了一堆單身狗,脫穎而出媾和的產物。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你死了就是你被時間氣運等一切因素淘汰了,死了就化為一堆鈣物資或縹緲細菌塵粒沒有任何意義,除了你生存過的事物痕迹吧


瀉藥

你在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來到了世界。

與母親,父親的體細胞都不完全一致。你的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你父親,一半來自母親。而你的細胞膜內物質則完全來自母親。這樣的你是獨一無二的,既不是父親的一半,也不是母親的一半。遺傳物質的緊密結合來自於減數分裂的精母細胞和卵母細胞。但那是過去的你了。現在你是一個躍躍欲試的受精卵,充滿機會與挑戰。

現在的你還很脆弱,脫離母體的環境之後,很快就會失去生命活性。

好在你幾經周折,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地方著陸。這就是子宮壁。你母親與你第一次接觸的地方。你在著床之後就開始了一系列的變化。

此刻,你與你的母親血脈相連,休戚與共。

在這一過程中,你在母親血液的無私哺育下,漸漸擁有了自己的九大系統,四大組織。這些系統與組織能夠讓你在脫離子宮的環境下生存下去。在它們發育完成之前,你唯一存活下來的因素就是臍帶。

從出生起,臍帶斷開,你就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人了。

你的九大系統開始了獨立運作。它們分別是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

當然,有些系統會在今後繼續發育,完善自身的功能。這些系統能夠幫助你履行自己作為人類的職能。它們工作正常,你也就算是健康的活著,工作不正常,那就不好說啦。

至於死亡,一般來說都是幾個重要的系統無法繼續工作,體內平衡被打破所導致的最終結果。意識是基於神經系統而依存的,神經細胞很嬌氣,缺氧,高溫,低溫都會造成它們死亡。

大腦缺氧超過五分鐘,就意味著神經細胞大量死亡。很多植物人因為種種原因,經歷了缺氧的過程。

至於徹底的死亡,連其他系統都崩壞了,神經系統怎麼會獨立存在呢?


謝,有句話叫不知生焉知死?

死後會怎麼樣呢?其實很簡單啊,變成 沒有生氣的東西,這一團東西,就再也不受你的控制了。那些曾經屬於,陪伴著你,寄託於你的皮膚,血液,組織,頭腦,思維,感情等等都會離你而去。

死不只這樣,在我們生命的過程當中,也會有一部分的自已死去。所以佛教中也有一句話是說,每個當下都有一個死亡伴隨著自己。其中代表有一群細胞在死去,又有一群在生成。有過去的時間在消逝,有將來的時間在擁入。如些往複,像一條河流。生命在流動。

於是人來到世界,並不是世界需要人吧。 這個世界誕生了人類。但是世界太大了,它並不真得需要人類。人類很小很小,以至於當整個空間和時間緯度里,都不值得一提。

是人類根深蒂固地需要這個世界。需要一切細微的環境,保存這一得來不易的一個片刻和一處空間。假如沒有水,沒有合適的溫度,食物,人類馬上就枯萎掉了。如果沒有父母之愛,親情友情之家,還有那種愛情。人類就又如同石頭中間的一珠小草。風和雨過來,它只是從種子里發出了枝芽。也就體償不到生而為人的特殊了。

於是,人首先會感知這個世界,又會得到自我所需要的,甚至也會放棄生命。還會和一群人去改變什麼。這群人有可能現在還生活著的,也有可能是已經死去的。人在死後可能會留下一部分痕迹,做為人類的產品,由後代去發現,發展。這就是社會形態上的,歷史形態上的人了。 前人遺產的一部分就是去追問人為什麼來到世界上,並且給出了各種答案,也包括和之相當的死後會怎麼樣。

下面我只提供一部分比較現代的說法,就是個人主義和存在主義,以我的簡陋了解,人雖然誕生的微弱渺小,但是這不能排除和貶低每個個體。正是由於渺小微弱,但是卻堅強頑強地存在於時間的一條縫隙里。因為這種存在的不可代替,無法複製,由於個人靈魂對這種肉體內小小自我的完全控制,才使這種有意識的靈魂,保持一種可貴的姿態。這種姿態提供很大的優越特性,一種塑造的靈活性,一種主導的自由性,還有其它的,我就不做散文的描述和經過考證的推理了。大約我想說的是,追尋著內心的想法,發現自身的個性,並達到自我的願望。

其實,我的思考並不代表那個問出問題的人,所面對的實際情況,也不涵蓋全部的可能回答。

在某個特定階段和特定環境中,有一些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並用比較堅持的答案去引導這些人的行動。

最後繞了一大圈,還是要說,生死本是一體。若是珍惜生命的每個時刻,就從會從容的對待死時的瞬間。

我來過,我看過,我玩過。之類的話,會有一大串類似結構,等著不同的人去發現。

另外提示可以參考時代周刊的近一百年里的年度封面人-物。會有一些啟發和樂趣在那裡。

川普被評為《時代周刊》2016 年度人物,但更重要的是他當選的原因


我覺得你說的是你死後你的意識去哪裡了,你意識的載體是大腦,你死後,意識的載體停止運作,你的意識也就停止運作,就像你睡覺的時候,沒做夢的話好像一閉眼就醒了,人死也一樣,只不過不會在醒了,不過不排除你會醒,因為死之後已經沒有自己的時間意識,所以可能一瞬間到達終點,如果這樣的話,你的意識就不在這一緯度了。

當然也不排除佛教的輪迴說,可能有另外的法則,讓你的意識有新的載體,就是新生兒。

不過這些都是我的個人猜測,真實情況或許沒辦法解釋,但是這都是你的意識自己對自己的終點猜測,你可以親自試試,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就這麼簡單。至於死了之後如何,那需要你死了之後自己體驗。請 @十萬個為什麼 道長來解釋一下唄


推薦閱讀:

「物質決定意識」理論是正確的么?
只有人類才有想像力么?動物有沒有想像力?
有些東西,只要你注意到或想要注意到,或潛意識裡包含到,它就會頻繁地在各種場合出現,讓你密集地感受到它的存在。這種現象有理論支撐嗎?

TAG: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