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學熱」會在中國興起,甚至被許多對應試教育失望的家長當成了救命稻草?


國學熱在中國興起,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掌權者的提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前的理想已經不好意思再提,西方的其他東西也不好意思多說,剩下的就只有老祖宗的貨色了。所以當年雖然批林批孔,但現在還是不妨滿世界辦「孔子學院」,把所謂的「國學」當作救命稻草。

2、知識者的推波助瀾。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一些真心相信國學能夠復興中國的書獃子,上面一提倡就以為國學的春天到了,歡欣鼓舞,大肆宣傳;二是一些人看到了發財的機遇,藉機大撈一筆,比如提倡讀經的王貴財;三是一些投機者嗅到了迎合上意的機會,藉此上位,比如于丹之流。

3、群眾的盲從。中國人從來都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缺少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所以隨大流、從眾、一窩蜂那是免不了的。福島事故那陣子,碘鹽都缺貨了,就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例子。

4、還有一部分人失望於應試教育,就莫名其妙地推崇起跟應試教育似乎不一樣的「國學」來了。但他們對於自己推崇的東西是什麼其實是不清楚的。


謝邀。

1、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國學。根據提問,首先明確國學其中一個含義:國學,指代的是漢學,中國學泛指中國文化和學術。時下認為是,古代優秀的文化,道德,服裝等國風,漢風。

2、其次我們探討下為什麼國學興起。國學是整個民族精粹,是我們中國文明的象徵。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要向世界展示的更多是特色的民族文化。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更是在國外宣揚中華文化,比如孔子學院的建立等等。那麼有人會問,這有什麼關係呢。這其實是一種文化侵略的過程。比如現在我們學生必修的英語,就是西方文化入侵。隨著國學在世界的文化入侵中認可度越來越高,那麼我們國家被世界各國認知認可越高。既宣揚本國的國力,又可以使中國在經濟政治上有所提升。這個過程可參照英語文化入侵。國家對外重視宣揚本民族的文化,那麼肯定得做好本國國民的文化。如果連本國的文化國民都不了解,那麼我們怎能去把文化帶向世界?在了解國學過程中也是一種教育的過程,這樣可以安撫民眾。畢竟學國學怎能沒有,忠孝禮儀。這就是國學興起的大背景之一。

3、國學的缺失。新文化運動,文革時期破封建四舊。前面在一定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打擊,後面是進行全面的否定。因此造成很多傳統文化的缺失,很多國學大師的死亡。所以文化出現斷層現象厲害。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來臨,個人利益追求到極致。知識文人紛紛下海,有錢人當道的年代。讀書有時更多是為了賺錢,什麼最賺錢?當然是新興產業。具體不多說,大家都懂。所以在這段日子我們都忘了老祖宗,崇拜洋大爺去了。當現在回首發現,洋大爺對我們進行文化入侵,長此以往拜洋大爺。以後我們都彪英語去了(大寫的誇張),這是不利於國家統治,民族凝聚力的。那怎麼辦呢?文化的入侵對抗只能是文化。所以國學興起。

3、家長對國學寄予厚望。更多的是傳統印象,國學中灌輸的思想。天地君親師忠孝仁義。獨生孩子的嬌生慣養,孩子成了心頭病,不好管孩子。他們更多的認為國學能給孩子在思想性格上的缺失帶來彌補。

當今制度下,教師地位行使手段的下降與國學中古代教師地位的高度形成反差。所以家長更側向古代教學那種師者為父,學生敬重老師,老師能管好學生的教學模式。(吐槽,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學生的難管超乎你想像)

國學興起的潮流也影響著家長的判斷,很多家長在教育上都顯的愚昧的。畢竟當局者迷,涉及孩子上都懵逼了。這也許就是愛吧。

學好國學出來從事工作就業高工資高,利益動人心。

以上就是綜合分析幾個家長認為國學能把孩子教育好,把國學寄予厚望的原因。

望採納,手機碼字不容易,還有蠻多想法不能一一道來。


第一次應邀回答問題,誠惶誠恐,小可頓首。

首先,我不認為當下流行的「國學熱」是國學的復興,是國學在教育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當下流行的所謂「國學」不過是「成功學」遭人唾棄之後的一個華麗的轉身,是新瓶裝舊酒,是市場化運作和營銷的結果。各種所謂國學大師將一些經典進行穿鑿附會的解釋,生搬硬套進各個領域,如學生的學習規律,商人的生財之道,為政者的施政才能,國學一時成了萬金油、百靈藥,彷彿任何頑疾都能藥到病除。在「國學」興起的背後是一雙利益的手,牽動著光怪陸離,有些連我們的祖先都很少知曉的「國學」品牌木偶。前段時間我的一個朋友托我買一本書《奇門遁甲》,說是一個國學大師推薦的企業戰略指南,懷著對朋友的滿腔熱忱我搜索到了這本書的信息:

嚯~這設計感十足的封面和裝訂的確很「國學」,把我感動得涕淚倶下。來不及去讀詳細的章節,我已經放棄了,因為這本書據說是諸葛武侯寫的,由明代的劉伯溫編輯成冊,怎麼樣,作者和編者都很大牌吧,古色古香的設計也誠意滿滿吧?但我就想知道這本書跟經商有什麼關係?想學商業知識為什麼不去關注市場信息,為什麼不去讀波特的五力分析,為什麼不去讀個MBA?讀排兵布陣的書有什麼用,是要發布《抗日寶典必殺技》嗎?這不是牽強附會是什麼?(未完待續)


國學熱不過是個笑話!當年有氣功熱,如今看看,結果如何?國學中有有價值的東西,但更多的是糟粕,宋明清時國學盛行,國家也罷,個人也罷,結果如何,有歷史常識的人都不陌生。信國學還不如信科學,了解近現代西方的人文思想,那才是與國際接軌。

國學是個框,幾乎什麼都可以往裡裝,以國學為名,以弘揚傳統為名,行的什麼實,多看看新聞就知道了。你相信他們是為了弘揚國學?別天真啦!


國學熱,到底熱不熱?我覺得不是熱,而是風靡,至於能不能持續,我覺得是不能夠的。國學存在的價值是顯而易見,即便是在現代學校教學中,部分語文老師還是很重視對經典的學習,這類學習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分數,而是成人以及涵養。

對於應試教育深惡痛絕的家長,面對出現新的選擇的時候,自然會做出判斷和選擇,但是顯然,作為救命稻草,恐怕也只會下沉。


現在談論國學熱,說實話沒啥感覺。不過呢說說幾句也無妨。

首先,國學這個概念大概是在孔子學院全球開花的時候興起的吧,最大的作用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的軟實力文化建設的實踐,更多代表的是政府意志和國家行為。降至社會和個人層面,恐怕很多人連國學的概念(內涵及外延)都解釋不清,熱從何來?

其次,據說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雖然這句話的真偽至今存疑,但其並不妨礙我們從新認識和理解追本溯源如今的所謂國學,到底是記憶中的尊孔宗經,崇德尚禮(荀子語),還是「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是經世致用的張載,是天人合一的董仲舒,是內聖外王,還是…………

最後,對於現世的人來說,只有風平浪靜的對立,根本沒有對錯可言。馬克思讓我醍醐灌頂,波普爾讓我振聾發聵,哈耶克讓我掩卷沉思,國學熱讓我不知所云。說句點題的話吧,如果家長們對應試教育失望透頂而去尋求國學作為救命稻草,沒用。雖然沒啥用,倒也沒壞處。

我相信應試教育的巨大力量,我更期待的是時間的力量。以上。


國學么?其實我覺得現在的「國學」挺尷尬的。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吧。為什麼「國學熱」會在中國興起?

國學在中國發展壯大是必然的。何謂「國學」?一個國家最精華,最有代表性的學問知識。你想,這樣看的話,是不是肯定會得到發展,肯定會壯大、興盛?畢竟大家都知道,只要是好的,符合規律和趨勢的,都會也應當得到發現和流傳。我們的國學,應當是成為我們的民族性,並且會在我們中國人的血脈中流傳的東西,我們會在其中汲取營養,滋養我們的根脈,壯大我們的枝葉,甚至它會綿延至我們的子孫後代的血脈中去。(這個意義上的國學跟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國學意義有些不一樣)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國學為什麼會被許多對應試教育失望的家長當做救命稻草?

我把它看作是一種對教育的嘗試。

我們中國有著許多對應試教育失望的家長,但只要涉及到人群,問題就比較複雜。家長們喜歡把教育理想於孩子們身上實現。這些家長們有一些是本身讀書時就在應試教育中失敗了,有一些是成功通過應試教育但在社會中仍不得志的,當然,也有一些是有著自己的教育理念,認為當今的教育不能滿足他的教育理想的。(注意,這些人只有一部分會選擇國學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並且這些原因有些時候不會單獨存在於一個人身上)

前兩種家長把自己不成功的原因簡單地歸結於應試教育,凡是反應試教育的都會去嘗試。他們奔赴國學只是順應潮流而已。而後一種的做法是我們主要談的。我們明白,應試教育是有問題,它的教育理念從根本上就脫離(與違背相區別)了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有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有道德情操,有高尚審美的人。那我們如何去改變它呢?可以,但是從社會上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不僅僅有關於政府,還有關於全社會的思想理念。試問,全社會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好的教育到底是種什麼教育?教育行政人員又有多少?教育工作者又有多少呢?他們的觀念統一嗎?人數足夠用來實現這種教育嗎?還有家長們又是個什麼情況呢?答案全是讓人失望的。所以說,現如今最有能力實現這種教育的只能是很少的小部分人。

開明的家長就要想了,怎樣實現這樣的教育呢?從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出發是最便捷的路徑。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讓人欽佩的人物,他們無一不有著過人的能力或者高尚的情操,我們希望他們的那種能力,那種精神,那種處事態度可以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得到實現,當然我們就要翻開故紙堆去找些蛛絲馬跡來教導我們的孩子。也許就像蘇東坡一樣吧,對就是對,我就支持,錯就是錯,我就反對,不會有什麼立場問題,永遠保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博大的胸懷,以及坦蕩的心。(另外還有高超的文藝技巧和高妙的審美情趣)

另外還有老一輩人傳統的讀書思維影響,覺得只有讀那些書才是正經讀書,不讀就有缺憾。還有就是現代人缺乏信仰,想從故紙堆中找尋精神寄託的因素在吧(我覺得這是一種復古風潮的原因)!雖然這樣,畢竟與我的「國學」理念不合,感覺又是要討論國學到底是什麼的時候了呢!

沒什麼乾貨,全都是個人所見,僅做參考。

2016年9月20日


在應試教育沒有改變的大前提下,國學熱只能是熱,成不了趨勢。那些對應試教育感到失望的家長只能把這個當作救命稻草,而這個稻草卻救不了命。為什麼呢?中國地大物博(人多),教育體制只能通過高考勉強實現教育的公平。高考無法取消,否則剝奪了許多孩子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權。小學可以搞素質教育,到了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考研等等,哪個不是應試教育?當然,發達城市諸如北京廣州是可以搞搞素質教育的,因為人家第二課堂資源很豐富。你去山區問問高三學生APP啥意思,人家懵逼給你看。素質教育不過是教育部一廂情願。曾經名噪一時的杜郎口模式在高考面前不堪一擊。毛坦廠為何能受到追捧?對於大部分沒權沒勢沒背景,且又處於十八線小城鄉的父母而言,通過高考而考上大學是唯一的出路。這些父母不在乎孩子是不是狀元,能不能上北大清華,只要能憑大學學歷在大城市謀生立足即可。

綜上所述,只要高考制度不取消,其他熱只能是熱,熱一陣也就過去了。

以上。


作為一個中學教師而言,我覺得挺好的。在這個學生越來越早熟的年代,適當的「國學」教育,可以提升他們的思想情操,文化底蘊,並且對於性格、民族認同感的塑造都是挺有幫助的。任何這種形式的教育,都是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一種發揚。至於一些家長,可能暫時找不到應試教育的解決方法,所以不管出現什麼熱,他們都挺樂意接受的。


因為對現在出現的新問題 沒有任何解決方案

所以希望回到

這些問題不存在的舊時代

解決不了問題

就消滅問題

這是所有原教旨主義者的邏輯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復興重要體現的國學熱日益「升溫」,孔子學院開辦,國學節目,如《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開辦,大學增設國學課程等;
1、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自信的表現;
2、國學熱是國學價值的重現,國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3、取之精華,去之糟粕。


其實我覺餓得,所謂「國學」應該是孩子發自自己內心的喜歡才能達到效果吧


滿足不同階層的人的需要而已,或許還有點懷舊,或許對現實的迷茫,總之一言難盡啊~


國學振興文化產業,

國學重拾民族信仰,

國學塑造沉穩性格。


我覺得,最簡單的解釋是,不了解,以及不經常去了解


國學的興起,是國人當前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一個對國家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的事迹,媒體很少報道,即是報道也是簡報。而一個明星的醜聞,媒體天天報道,大篇幅報道!一個明星擁有財富是幾十個科學家,甚至是幾百個科學家擁有的!重視國學,重拾人們正確的價值觀!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