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微博話題#女生節取代婦女節#?


現在好像沒幾個姑娘願意過婦女節了,所以某商家乘機喊出了「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口號。

新浪微博是這麼描述這個話題的:

「其實與年齡無關,只要你對美麗、浪漫和溫柔充滿期待,還要有那麼一點天真,你就是永遠的女生。無論你處於什麼年齡段,你的經歷、你的身份,你的職業,每個人能做女生,每個人也都有做女生的願望。#女生節取代婦女節#婦女節這三個字的生理屬性太強,相比較而言,女生這個稱呼我更喜歡。」

毫無疑問,這樣的事情遭到了女權主義者的強烈反對——尤其是范湉湉發布了一段極具個人風格的軟廣之後。

「女生節」在民間流傳不是一天兩天了,每一個能有理由送禮物的日子商家們都不會放過的,不管是母親節還是情人節,在街道兩旁大喇叭的「勸導聲」交叉形成的包圍中,似乎不掏錢買禮物就沒有資格安心地度過這一天。

在大多數人看來,女性是消費的主要群體,每當「雙十一」這個被商家生造出來的節日到來的時候,社交網路上鋪天蓋地的都是「如何防止女友購物」的段子,所以在3月8號這個連政府和學校都要為女職工放半天假的日子裡,不找點理由讓女性消費者們掏出錢來,對於商家來說,是絕對不能允許的。這也可以理解。

但是這一次,他們有點過分了。

在3月8日的前一天創造「女生節」,雖然有人堅持反對,但是並沒有引起過太大的波瀾,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沒有人真正把它當回事。

但是你硬要用商業概念去覆蓋一個紀念日,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3月8日,為什麼是一個全世界都在慶祝的日子?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舉行了一次抗議,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12小時工作制和低薪,這是女性為自身權益發出吶喊的開端,也是日後一系列大規模抗議的開端。

運動規模在1908年3月8日達到了高潮,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

緊接著的1909年3月8日,爆發了著名的芝加哥女工大罷工,得到全美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婦女群眾的廣泛同情和熱烈響應,最後取得了勝利。

在德國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婦女聯盟的努力下,歐美的婦女投票權運動得到了第二國際和共產國際的廣泛支持。1910年,第二國際哥本哈根會議國際社會主義婦女大會召開,會議倡議在來年舉辦世界婦女節,當時作為婦女大會主席的蔡特金支持了這項提議,但並沒有確定具體日期。

蔡特金在《平等報》上撰文說道:

「不同國家的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在無產階級的跨國階級意識、政治和工會組織等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決定每年都要舉辦婦女節。婦女節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爭取婦女的投票權。這項需求必須結合社會主義婦女理論來解決。婦女節必須是國際性的,也一定要認真仔細的準備。」

1977年,聯合國大會邀請成員國以「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之名,將3月8日定為「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或「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簡稱「國際勞動婦女節」,中國進一步簡稱為「三八婦女節」。

中國第一次慶祝「三八婦女節」是在1924年,廣州各界婦女2000多人舉行了盛大集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何香凝主持大會並發表演講,並同與會者一起舉行示威遊行,還組織10餘人散發會議口號和傳單,派出27個演講隊,分赴工廠、劇院等處演講,啟發婦女群眾覺悟。以此為契機,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三八」國際婦女節在中國各地、各婦女團體間迅速傳播開來,每年的慶祝活動不斷。

1940年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三十周年,延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國際婦女節大會,與會者在會場肅然起立,高唱《國際歌》和《三八婦女節歌》,這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主持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婦女節紀念活動。

紀念大會上,毛澤東說道:

「我們現在打日本要婦女參加,生產要婦女參加,世界上許多事情沒有婦女參加就不成功。我們女同胞,現在不但受著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頑固分子、土豪劣紳的欺侮,而且還受著那不開明的男人的欺侮。現在有些地方不許婦女開大會,不許婦女講話,不許婦女講自由平等,不許婦女辦事,這是不對的。我們婦女今天要開會,要講話,要辦事,婦女要自由平等,全國婦女就要加緊團結,幾萬萬婦女結成一個團體,這力量就大的多!」

1949年以後,《人民日報》每年都會發表「三八」國際婦女節社論,1960年以來對「三八紅旗手」和「三八紅旗集體」的評選與表彰活動,則在毛時代成功樹立起了「新中國婦女」的形象。

換句話說,3月8日作為「國際勞動婦女節」,是全世界女性覺醒的紀念日,也是無數不甘於被壓迫的女性用前仆後繼的罷工、遊行、流血和反抗換回來的勝利紀念日。

僅僅因為「婦女」這個詞在當代中國被較多地形容已婚女性,就要抹殺這樣的紀念意義,有些太殘酷了。

另外,我吃驚地發現,許多媒體都在報道上把「國際勞動婦女節」的來源寫成了「為了紀念在1911年美國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火災中喪生的140多名女工」。比如《中國日報》的這篇看似客觀實則是廣告的「報道」(鏈接: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6-03/03/content_23724456.htm)。

這樣的說法應該都是複製於百度百科。

美國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的火災發生在1911年3月25日,我並沒有查到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這個詞條的解釋採用了這樣的說法。

我不反對「女生節」,給渴望永遠留在校園時代的姑娘們設立一個節日,只要她們自己願意,那就聽之任之吧,她們有權利做出這樣的選擇。

甚至於,她們鄙夷「婦女」這個曾經用於區別「小姐」和「太太」的被授予了政治含義的稱呼,也由她們去吧。畢竟「三八」、「婦女」這些曾經熱血激昂的革命用語現在已經成了侮辱人的「髒話」;畢竟連春晚都不是那個曾經喊出過「勞動者是最美的人」的那個春晚了;畢竟「女權主義」本身就是一個敏感詞。

任何的「高貴」都是用區別於體力勞動者來體現的。

但是,姑娘們,何必非要用這樣的購物狂歡節抹殺底層勞動者的革命成果呢?你們殺死的,可不僅僅是自己的歷史啊。


我的態度是我不一定反三七,但是一定挺三八!轉發之前看到過的一篇我很認同的文章:

我們可以批評范湉湉的無知。但是,當一個爭取權利爭取平等的節日已經墮落到了只發洗衣粉與姨媽巾的地步,我們確實也應該去反思。

看完了她的微博,我趕緊點開了熱門評論,還好還好,雖然幾個熱門挺她說「我們就是不要過婦女節」,但是最高贊是這樣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婦女」竟然成了一個帶有歧視意義的詞,甚至出現了這種「女生和女人之差一日」這樣粗鄙的話語。在赤裸裸的父權框架下,「婦女」代表著失去了性吸引力,年老色衰的女性,而「女生」代表著有著強烈性吸引力,年輕有活力的女性,這樣物化女性甚至還在女性中分出了陣營,不得不讓人心痛。

不知道在你們的印象里三八婦女節是怎樣的,我記得學校會放半天假,不上課或者自習,女老師辦公室會有一大堆學校發的東西還有學生送的禮物。好像看起來非常重視女性關懷女性,其實女性需要的不是發衛生巾洗衣粉這樣的關懷,她們需要的是真正平等的權利。有些人可能會說「都沒有男性節,難道這就不是對男性的性別歧視了嗎」。隨便翻找一下@女權之聲的微博,那些新聞簡直觸目驚心:

(順便提一下,女權主義並不是宣揚女性要壓制男性,而是宣揚性別平等)

讓我回想起過年時一個城裡姑娘跟著男朋友回家過年不讓上桌的話題,新聞標題是這樣的「女性不能上桌是小事,不應該鬧得家庭不和」。我立馬看了看周圍確定自己還在天朝,時間還是21世紀。既然是小事兒怎麼不能讓人家上桌吃飯了?

當三八婦女節真的淪為了男性關懷女性的節日,甚至是消費主義侵蝕女權主義,讓女權主義「去政治化」,為了打折促銷而硬弄是弄了個三七出來,讓人不禁懷疑100年前的女權運動成果是不是就要被父權的復興磨滅了。所有的爭取權利的過程都充斥著血和淚,他們需要婦女節去銘記:

20世紀初,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制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儘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

接下來的數年裡,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1911年的3月25日,紐約發生了著名的三角工廠火災,火災吞噬了140多名制衣女工的生命,這其中大多數是義大利和猶太移民。而惡劣的工作條件被認為是導致如此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這場火災後來還對美國的勞工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1917年3月8日,俄國婦女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4天後,沙皇被迫退位,俄國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婦女選舉權。

在西方國家,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活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期間正常舉行,但後來一度中斷。直到1960年代,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才又逐漸恢復。

前輩們的鬥爭才終於換來了女性現在的權利。

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

中國共產黨支持男女平等,並於1924年在廣州首次舉行了婦女節的紀念活動。1942年,丁玲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三八節有感》一文,她表示:「『婦女』這兩個字,將在什麼時代才不被重視,不需要特別的被提出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後正式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並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即使如此,婦女的權利也常常得不到保障。

在衝突中,婦女和兒童往往成為襲擊的首要目標。根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武裝衝突中婦女所應有的醫療、食物、飲水的權利往往被剝奪,「流離失所的婦女和女孩以及與丈夫分離的單身婦女經常被拘留、殺害或失蹤。這些群體在性暴力面前尤其脆弱。」弗洛朗斯?泰爾西耶認為,戰爭特別是戰爭引起的流離失所對婦女來說影響更大,除脫離男人保護外,她們更需要承擔以前男人所承擔的社區工作,「在流離失所的境遇下婦女成為家庭和社區的支柱。」

而在和平時期,家庭暴力、社會歧視、地位不平等仍使一些女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而是被認作男人的附屬品。對婦女基本權利的侵犯仍然很普遍,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無論是在政治團體或公司會議室內,婦女對影響她們的決策有極少的發言權。(資料源自維基百科)

以上內容轉自微信公眾號「AIESEC武大」

在追求男女性別平等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要用一個節日來警醒,來激勵大家去維護女權的話,我會選擇最傳統的三八婦女節。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如果還有人提出將如此具有「消費主義符號」的女生節來取代婦女節的話,那我會毅然站出來反對女生節!


對婦女這詞語的厭惡,反應的是現實中婦女的被壓迫和生活地位低下。現在的社會,成為婦女,就必須受生育孩子所累,就會受公司企業歧視,就會不能滿足男性對所謂顏值得追求,而這些一切,都是婦女受歧視,物化,壓迫的表現。

我在鏈接一篇文章,關於女生節的,可看看:

是的,我們可以來看看某大學城一位大三女生的看法。

http://mp.weixin.qq.com/s/YP0brjpuKJ9U91tpaQljmQ


貼個我在另一個問題的回答吧。

生活語言環境讓 婦女 這個詞帶上太多「已婚主婦」的含義 節日的名稱就已經充滿女權依附男權的色彩 相比之下女生節這個名字更符合大學生這個年齡層女生對自我的認知 與其大肆批判大學校園女生男生功利化 不如想想大學女生們紛紛選擇過女生節的原因

其實這部分人里的大多數並不清楚婦女節對女性權利尊重的重要意義 只是所謂的「跟風」 選擇大眾輿論導向的,能觸到實際好處的女生節。反觀主流媒體為新聞熱度不斷炒熱各高校的女生節橫幅 這樣的社會環境叫女生對婦女節能有多少了解多少認識?國家對婦女節的重視就像空架子,女性從又可以得到多少真正的權力?

強烈建議婦女節更名為女性節。我們要的不是打著婦女節的旗號開出的空頭支票 也不是所謂女生節對女性性魅力的狂轟濫炸 我們要的是整個社會環境對每一位女性無論年齡無論外貌的平等與公正。


咬文嚼字,等她們成婦女了是不是還申請退款啊


當一個爭取權利爭取平等的節日

逐漸被商業概念所覆蓋的時候

事情的性質就起了變化

今天是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本來是女性們普天同慶的節日

城南身邊卻出現了好多小公主

她們高喊著自己還是個寶寶

不過婦女節

只過女生節

WHAT?

還有人不願意過節的?

好多單位女性員工今天都放半天假

似乎沒見這些小公主們堅守崗位呀?

(一)

「女生節」的概念火起來

好像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之前百度糯米

還憑藉3·7女生節的概念

依靠營銷火了一把

城南昨天也寫了篇文章

祝所有可愛的女同學們節日快樂

本來嘛

「女生節」裡面的「生」

不就是「學生」的意思嘛

何況按照國人的慣例

除了清明節

一切節日都是情人節

一切節日都是消費盛宴

所以這幾年女生節的火熱

城南一直覺得是商業邏輯下的狂歡

本質上來看

還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

沒什麼大毛病

然鵝

直到城南聽到一些言論

婦女節是對女性的騎士

女生節取代婦女節

城南才發現

自己畢竟還是太年輕了

(二)

城南一貫的態度是

女生節支持不支持都無所謂

但是婦女節一定要堅決捍衛

畢竟這個你們不想過的節日里

流淌著前人艱辛的革命成果

1857年3月8日

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們

舉行了一次抗議

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

12小時工作制和低薪

這是女性第一次為了自己權益起身反抗

1908年3月8日

這場運動達到了高潮

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

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

並喊出了「麵包加玫瑰」的口號。

以強調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

一年之後

著名的芝加哥女工大罷工爆發

得到全美女性的廣泛同情

並一舉取得了勝利

很快

這場鬥爭的浪潮波及到歐洲

1910年

第二國際哥本哈根會議主持了

國際社會主義婦女大會

會議倡議在來年舉辦世界婦女節

但並沒有確定具體日期

後來因為兩次世界大戰

世界婦女節一事被拋諸腦後

直到半個多世紀之後的1977年

聯合國大會將3月8日定為

「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

簡稱「國際勞動婦女節」

婦女節才正式得以成立

(三)

了解了婦女節的由來

便不難發現

這個節日的目的

是為了紀念女性先鋒們的抗爭

她們為什麼抗爭

因為女性的權益一直受到損害

受教育的權利

工作的權利

參政議政的權利

不一而足

到了21世紀

性別平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

可以算是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之後

兩性最為平等的時代

但是

這樣就足夠了嗎

路漫漫其修遠兮

我們依然要上下求索

城南雖然是男性

可城南一直是溫和的女權主義者

因為性別平等

對男女都是好事

(四)

既然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女權先鋒

也是為了鼓勵兩性平等

那麼為什麼要用女生節替代婦女節呢

無非就是小公主們認為

「婦女」象徵著年老色衰

「女生」代表的這是年輕貌美

可是這種印象

確實一種根深蒂固的男性視角

女性學裡有一種觀點

認為男性的審美塑造著女性

女性為了取悅男性

不得不按照他們的標準來改變自己

婦女的定義

明明就是成年的女性

為什麼婦女就一定是年老色衰

不過是因為男性只對年輕女孩感xing趣

所以就用「女生」和「婦女」

來可以劃分出兩個群體

遺憾的是

小公主們樂此不疲

不僅鄙夷年紀稍大的女性

更恐懼自己有一天也會變老

如果有一天

中國的女性真的只過女生節

而把婦女節遺忘在腦後

這可能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PS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城南尋夢!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城南尋夢!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城南尋夢!


我們先看看全國人口結構:(圖片源自維基百科,侵刪。)

大家覺著上圖女性年齡結構中,願意被稱為「女生」的以及願意被稱之為「婦女」的,哪一個佔比會更大?

因為沒有原始數字,也不贅述,明白人都能看出來那個比重高;

接著,再看看婦女節的由來——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國際婦女節

婦女節的產生,與女性爭取自己合法權益的鬥爭緊密相關,「婦女節」三個字,是他們追求平等、自由的象徵,具有深遠的紀念意義,商家為了利益,可以造出雙11、雙12、女生節等等,隨你便,whatever。但是要取代婦女節,有點過了吧?

我覺著,之所以有人提出這個話題, 跟下面這張圖不無關係(圖侵刪):

在微博上提出女生節口號,恰巧迎合了網民中適齡的女生群體吧?明天是婦女節,請各位女生在過節的時候,也能祝你們的奶奶、姥姥、媽媽、姑姑、姨姨、嬸嬸、嫂嫂等一干人等婦女節快樂!!~


以下內容均來自我的個人公眾號:櫻桃和白蘭地,文章題目為《淺談:從三八到三七》,希望有所幫助。

國際勞動婦女節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百度百科說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那麼,究竟多少歲的人可以算是「婦女」呢?司法解釋中說大於14歲的女性都稱為婦女,所以,只要你年滿14歲,你就可以過婦女節(也有說法是18歲)。

歐美已經從1857年開始,進行了多年的婦女運動,並在20世紀初,誕生了建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在1909年,第一次慶祝了婦女節,此後,婦女運動繼續轟轟烈烈地進行,最終確立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具體是哪一年,我也不太清楚,找的資料也沒有說清楚,只知道「1921年9月在莫斯科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把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歡迎大家補充)。後來,這種思想傳到中國,1921年3月8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滬首次秘密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探討婦女解放問題。這應該是中國第一次紀念「三八」節。

20世紀20年代,國共合作的實現使得全國革命形勢日益高漲,工農運動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隨著國民革命的推進,「三八」節紀念活動從南方擴展至北方,從中心城市擴展到周邊的小城市。

當時婦女運動最主要的口號是「力爭婦女參政權」(因為1925年的國民會議將女性摒斥於會議之外)。

1924年廣州紀念活動的口號是「解放婦女所受資本制度的壓迫」、「要求婦女勞動權、平等教育權、平等工價權、女子參政權及一切婦女應得之權」、「要求女工保護、生育保護、兒童保護法立法」(這是第一次群眾公開性紀念三八節)。

1925年北京紀念大會提出「向平民婦女方面做去」、「同等教育」、「同等工值」動員女工農婦參加革命;

1927年廣州紀念大會的口號是全國婦女「在青天白日旗下聯合起來,統一婦女運動,努力工農婦女運動」。

······

以上,我們知道三八節是無數的前輩們經過近百年的鬥爭才為全體女性爭取到「平等」的一個紀念日,紀念和平、紀念女權。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中國一直處於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國的婦女運動也往往被當局者利用,比如大躍進時期,為了增加勞動力,報紙媒體上積極宣傳「男女平等」,這種男女平等是字面上的男女平等,完全拋棄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異,將女性無性化,這樣造成的後果是當時湧現了一大批「鐵娘子」(雖然我覺得比現在的「女漢子」好聽多了),她們比男人更賣力地幹活,干更多的活,自己受傷也全然不顧。當時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白手起家的女英雄》的文章,介紹瀋陽一個家庭婦女白手起家辦工業,被評為「三八紅旗手」。記者寫到「修建大窯過程中,孫景蘭和范素梅等到十多米高的跳板上修煙囪,冒著風吹雨淋,日夜苦幹實在困了,她們就扭一陣秧歌提提精神,找不到應手的工具,就用腳和泥,找不到抹板子,就用手抹灰哪兒碰破了,上點藥水再干。修壞了再重來,沒有一個人灰心」。這種錯誤的輿論引導和畸形的「男女平等」使得當時很多婦女又要忙家裡又要在外拚命幹活,每天的勞動量遠遠超過了男性,這樣她們反倒比以前更累,壓力更大。

引用於方舟的話:「中國的婦女運動的成績,不只是沒有,而作運動的人,反倒一天減少一天,除去幾個有特別精神的支撐場面外,幾乎一般婦女都不曾注意到。」

中國的婦女運動太脆弱了,所以就誕生了一個「三七女生節」。

我一直好奇女生節的定義為何,後來在網上看到一句廣為流行的話:「一夜之間把女生變成婦女。」你覺得噁心嗎?反正我覺得挺噁心的,一個世紀前國內外無數優秀女性經過各種女性運動其中不乏打擊與迫害為我們得來勞動、參政的權利,卻被一個「三七」打回了那個物化女性、性羞恥論的舊社會。他們用是否發生過性行為為標準來界定女生與婦女,更可怕的是這種界定居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從網上流傳的很多「三七」標語可以看出大家對三七的熱情遠遠大於對三八的。

在我的理解里,婦女二字分為「婦」和「女」,婦指已婚女性,女指14歲以上的女性,因為在我國,與14歲以下的女孩發生性行為不管其是否自願都算強姦,因為她們還是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還沒有真正地發育為一個女人。但是已經有兒童節了,我認為實在沒有必要再多一個女生節。

我推測(僅僅是推測),現在很多年輕姑娘不願意過婦女節的主要原因是婦女二字聽上去很老氣,顯得自己年紀多大了似的,但女生節就不一樣啊,聽起來年輕活潑富有朝氣,彷彿自己還是那個萌萌噠的小公主呢。但是啊,漂亮如張曼玉,也是會老去的,有才如徐靜蕾,也是會老去的,碰巧這兩人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即使老了,張曼玉也還是那個頑童,在草莓音樂節上唱跑調的歌,出專輯發新歌,即使被人說嫁不出去,老徐也堅定地做著自己,冷凍卵子,不婚主義,她們依然自信美麗。之前很火的一部日劇,你們的女神新垣結衣演的《逃跑可恥但卻有用》中的姨媽百合,對前來挑釁的年輕女孩說:「你還真是充分挖掘了自己年輕的價值呢。」「因為我只有你年齡的一半那麼大。」「就當我確實感受到了徒勞吧,恐怕在這個國家,有太多的女性,和你懷有相同的感受,現在你認為沒有價值捨棄的東西,也會出現在你今後即將迎來的人生里哦。你將會成為你曾經看不起的那種人,你不覺得這很痛苦嗎?在我們的身邊啊,有很多詛咒,你感受到的也是其中之一。別給自己下詛咒了,趕快逃離這恐怖的詛咒吧。」

最可怕的詛咒不是會變老,而是害怕會變老。

女人老了一點也不慘,你看鄧文迪、李冰冰養著小狼狗多開心啊。

我不想悲觀地認為從「三八」到「三七」是社會在開倒車,我也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正在覺醒,「三七」——那個日曆上都沒有的節日終將消失。

最後,祝大家「三八節」快樂,管你男的女的,今天也是國際和平日嘛,所以我說,同樂。

推薦的電影:《婦女參政論者》

推薦日劇:《非媽媽白書》

http://weixin.qq.com/r/m0XB2STEZ3kYrWC69xC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女方是女權+不婚,男方尊重女生,但家裡催婚,戀愛中的雙方應該怎麼辦?
性別、種族、階級與女性解放
女權主義不是恨男主義:為什麼男性和女性都會是性別平等的受益者?
爭議中前行的羅賈瓦婦女解放運動

TAG:女性主義 | 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 | 女生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