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很難看出其中錯誤卻一直統治大眾的邏輯論斷?
有,而且很多。這裡舉幾個常見的例子,也希望大家避免入坑。
1.讀書無用論。
很多人身邊老一輩讀書的人不多,但是都賺了比同齡讀書人更多的錢。讓我們感覺讀書沒什麼用,但事實如此嘛?
不是的,而是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能夠讀書的比較少,沒讀多少書的人佔據了99%,這樣的量比下,出很多賺了錢的沒讀多少書的人應該很正常,因為他們都是同一起跑線的。更多賺不到錢的你身邊想想有多少?另外,那個時候中國市場商品流動性那麼差,只要敢做「倒爺」基本都發了財。
還有一個方面,讀書人都去走仕途了,可以說凡是讀書讀得好的,大多都是想要做官的,畢竟,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再不濟也要做個老師(嗯,追隨毛主席的步伐)。那個時候,讀書人還是非常受尊敬的,而生意人還是排在「士農工商」的最末位。
所以,很多人看到二伯三嬸沒讀書非常有錢,然後就認為讀書沒有用。但是,現在呢?沒讀過多少書,只會搞價格戰的老一輩生意人慢慢被埋汰(也是這個群體讓世界以為中國製造非常劣質),中國最富有的還有幾個是沒有讀過書的?而且最富有的那個群體,他們的父輩大多都是知識分子。
如果還有人想繼續說讀書無用,請不要再用賺錢這個維度來辯了。
2.各種雞湯。
比爾蓋茨輟學創辦了微軟,喬布斯輟學創辦了蘋果。你跟著輟,也許你可以弄出一個雪梨吧——「快來瞧一瞧啊,新鮮的雪梨,兩元一斤」。(一個用爛的詞解釋:倖存者偏差)
有個朋友,開淘寶店買衣服的,風生水起。前段時間,去了自個學校創業的分享會做嘉賓分享,告訴大學生們,自己是怎樣運營,怎樣裝飾,怎樣做好CRM,搞好ERP,然後銷量蹭蹭之上,告訴大家創業做到極致就能夠有回報。但是最核心的部分沒有說:找我另一個朋友刷銷量和好評。
朋友圈裡各種美文。這裡就不舉例了。不過大多都是同樣的模式。以前是赤裸裸的給出幾句話配上幾張美圖,現在換了個包裝,搞成小說類的——「我有個朋友balabala,所以balabala」很多都是單向邏輯,A就能B。如果生活那麼線性,都是考慮一兩個變數就能導出結果,中國股市我也能賺錢了。
3.各種養生、「震驚了!」。
這種文章非常多,大多都是捉住人們的知識盲區和利他心理。比如某個新聞:北京富二代酒駕撞死三人後逃逸。只有富二代撞車,只有富二代逃逸?不加這些限定詞沒了立場沒人看,有了立場反覆宣傳又讓人覺得富二代都是問題青年。
另外,90年代起,中國GDP越高,90後一代身高越高。咋一看好有道理。實際呢?90後剛好從0歲長到25歲了,自然長高,跟GDP有關嘛?
還有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啊,瑪雅都預言了,你能不信嘛?
4.一些經管理論。
這個真的有點防不勝防,因為這些東西我們自己去證實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都非常高。比如碳排放過大會導致全球變暖,最新的理論呢?二氧化碳對光熱的阻隔作用更大,反而可以降溫。你信誰?
附帶一堆防不勝防的理論,有些人看過,也有些人沒看過:溫水煮青蛙、鴕鳥心態……這些心靈雞湯你信過么?
過兩天更新幾個符合心理學,卻違背我們常識邏輯的生活例子,謝謝大家多支持。
其他乾貨,讀書減少知識盲點可以更容易判別別人的錯誤邏輯:我想看書,但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 衛藍的回答
怎樣更好辨別錯誤邏輯:如何提高分析和表達能力?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多揉合自《清醒思考的藝術》《明智行動的藝術》和《反脆弱》。
- 倖存者偏差。活下來的人其實是樣本的減少,應該在更大的樣本空間中思考問題。
- 游泳選手的身材錯覺。因果的倒置導致理解錯誤。游泳選手同樣是經過篩選的樣本。
- 從眾心理。原始情緒殘留,不從眾會有壓力。
- 糾纏於沉沒成本。逝者己逝,決策應關注於現在和未來。過去的錯誤的延續可能會導致更大的錯誤。
- 個例偏誤。一個理論不能根據個別案例得到證明。有時候我們要考慮反例。同時,沒有反例不代表就是對的,只是還沒有錯而已。
- 好轉之前會先惡化。警惕這個過渡期,證偽之後的代價可能很高。
- 敘述謬誤。事後人們傾向於給出各種合理的解釋,而事前沒有任何人能夠預見。原因是世界高度複雜,單一因果關係的事件很少存在,多因一果的事件很少能被預測。
- 過度激勵。一個事件,人們做它如果是為了精神需要,物質激勵則對這種精神構成最大化的打擊。
- 少去醫院。正如別問理髮師是否應該理髮。道理:1.存在利益衝突 2.專業機構的人總有做些什麼的傾向。 3.藥物的副作用可能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 選擇悖論。選擇時,指標越多,選擇結果不一定更好,但心理壓力會變大。
- 奇蹟與巧合。發生時不要考慮上帝,只是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沒有為什麼。宇宙很懶,不會費力去安排什麼巧合。
- 稀少性謬誤。人們傾向於覺得『少即是好』。但『多的且更好的』東西有很多。
- 賭徒謬誤。一個連續10次正面向上的硬幣,下次向下的概率仍是50%。認為一種平衡的力量會誘使硬幣向下靠攏的概率加大是錯誤的,因為這是獨立事件。
- 平均數謬誤。人們傾向於關注平均數,但是生活中純線性的東西並不是很多。10個人的財富平均值是多少?其中如果混入巴菲特,平均數沒有任何價值。
- 錨定效應。在主觀評價一個數字時,人們會受到另一個『錨』數字的影響。砍價、談判報價時最先出來的數字,對結果有更大影響。
- 黑天鵝現象。一隻火雞被餵食100天,得出結論是人們愛它,只到第101天被宰。歸納法得出的結論的效力只能是『尚未被證偽』而已。
- 對損失更敏感。得到200元的幸福感小於丟失200元的痛苦。不願賣掉虧損股票部分是因為不願意損失兌現。說服人時,說他會得到什麼,不如說他會失去什麼。
- 社會性懈怠。11個人撥河的力量要比11個個體之和小的多。人們在不被察覺時會偷懶。
- 非線性數字不敏感。人們對非線性數字很少產生直觀的概念。物價每年增長5%意味著什麼?不知道。其實,意味著14年物價翻倍。哦!
- 贏家的詛咒。拍賣中的最高價得主,會因為它想贏而付出很大的代價。人們為了贏有時會忘記一切。
- 基本特徵謬誤。她是個傍大款的。他是個勢利眼。人們常常貼標籤給別人。過分簡化的結果是脫離客觀。事物和人往往不是單一屬性。她可能是個外星人。他則把全部財產捐給了慈善機構。
- 誤認時間為因果。先打雷了。然後劉備掉了筷子。真的是因果關係嗎?
- 光環效應。如果你認為一個人或機構有光環。那麼要小心了。你可能無法理智客觀的看待它。戀愛時遇到了完美的人?國家有個完美的領導?沖兒的師傅號稱 『君子劍』?
- 預測的錯覺。不要相信任何專家、公司所做的預測。他們預測的正確率甚至低於隨機數字。
- 框架效應。同一件事包裝在不同的框架中,對人們的影響不同。
- 行動偏誤。守門員在大賽中很少有勇氣站在原地。在承受壓力時,人們傾向於『做點什麼』,儘管效果還不如不做。
- 不作為偏誤。當作為和不作為都會發生不得後果時,人們傾向於不作為,儘管作為的效果比不作為會好些。
- 自利偏誤。人們傾向於把功勞歸屬自己,但常把不利結果歸因於外部。看看上市公司年報就知道了。
- 享樂適應症。中大獎3個月後,幸福感會回歸到中獎之前的水平。遭受痛苦也是,人們往往會高估痛苦(失戀,失去親人)的持續時間,但其實也沒那麼久。
- 聯想偏誤。人們會像巴甫洛夫的實驗動物一樣產生聯想。當一個人送來壞消息時,我們通常建立聯想,對他的好感會降低。報喜不報憂是有原因的。
- 新手的運氣。炒股賺錢後不要急著肯定自己的能力,成功很可能來自於運氣。
- 喜歡因果關係的本性。人們太喜歡因果聯繫,以至於錯誤的因果聯繫也會被接納。「你打我頭幹什麼?」 「不好意思,因為我太想打一下了。」
- 廢話傾向。人們習慣用滔滔不絕掩飾無知。
- 信息偏倚。如果你有敵人,就給他大量的信息。信息中的雜訊是隨著信息量而同時增大的。更多的信息通常對一個決定來說是沒什麼幫助的。
- DIY價值偏差。自己做的飯,會被認為更好吃。自己做的手工藝品,被認為具有更大價值。只不過是因為是我們親手做的。這是個幻覺。
- 小數定律。小型企業的員工平均智商高於社會平均?只是湊巧企業規模太小而己。別把小數現象引發的結論當真理。
- 新事物狂熱。人們喜歡新事物,但是新事物並不太值得人們的期待。咖啡這種飲料存在了上千年,因而比新生產的脈動可靠。新產品的缺陷可能尚未發覺。
- 煽動效應。人們受到煽動時,短期沒有什麼反映,但是長期上確實會受到影響。因為長時間過後,人們會忘掉信息的來源,但是不容易忘掉信息的本身。
- 放血效應。之前放血療法在歐洲大行其道,雖然沒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但還是被醫生們使用,直到現代醫學的發明。人們傾向於使用一個平庸哪怕是錯誤的理論,直到新理論的出現。比如現代經濟學的各種模型?
- 領域依賴現象。一個人在一個領域的成就,通常不能延伸到另一個領域。巴菲特也說過,在哪乾的好,就呆在那兒!(大意)
- 虛假同感偏差。人們傾向於認為大多數人的想法會與自己一致,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你喜歡杰倫,那麼你會傾向於認為自己年齡段的人大部分喜歡杰倫。
- 最後的機會。人們願意爭搶最後的機會,因為不願將來後悔。很多商家抓住這一點營銷:最後3套房源。限時特賣。還有各種倒計時。
- 妒忌的對象。我們主要會妒忌與我們年齡、職業和生活方式上相近的人。而不會妒忌馬雲,不會妒忌劉翔,因為跨度太大。
- 專業偏見。手裡拿鎚子的人會把一切看成是釘子。所以心理學(什麼不是人的想法造成的呢?)、經濟學(一切都與錢有關)的人注意了。
- 計劃使人安心。未完成的任務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但不一定非得通過任務的完成才能卸下這種負擔,做好計劃就可以讓心靈平靜。
- 關注不存在。一個PPT有多少錯誤?最大的錯誤可能來自於某些內容沒沒有添加進去。一個投資機會有多好?未關注到的機會可能會好很多。所以,開始關注未知吧。
辯證法是與科學無關的東西,並不屬於科學方法論體系內的東西。科學對於立論的判定,是非真即偽的。當一個人說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時,如果他看的問題是「科學問題」,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科盲+笨蛋。比如一種藥品,在投入人體試驗之前,在科學的邏輯下,應先解決如下兩個問題:A:它有效嗎?true / false
B:它的毒副作用可控嗎?
true / false喜歡小動物是有愛心的表現。
喜歡小動物只不過是你的個人愛好,和喜歡踢球區別不大。給流浪狗送骨頭不是有愛心,只是喜歡狗而已,如果能想到那骨頭是殺了其他動物得到的,你就能知道你這種喜歡有多狹隘,和有愛心扯不上一點關係。有愛好很正常,但是因為這些愛好就標榜自己有愛心未免太自我陶醉。為喜歡的事物投入和付出也很正常,就像喜歡周杰倫於是花重金買了他戴過的帽子。這樣的行為和有愛心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見過一些人,可以冒著寒風給流浪狗送骨頭,卻因為婦女帶著孩子走的慢擋了他的路而破口大罵。可笑的是這樣的人常常被自己給狗送骨頭的行為感動得稀里嘩啦,覺得自己簡直是善心天使。
反觀那些被飼養的寵物,很多因為主人的所謂的愛被囚禁、被束縛、被閹割。它們真的喜歡這樣的愛嗎?1、標榜客觀中立。
事實上,在不開上帝視角的情況下,純粹的客觀中立是不存在的,一件事只要不是簡單到1+1=2,即使說的都是事實,也可以通過片面事實來引導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刻意假裝中立實則暗中夾帶私貨輸出立場對聽眾的誤導性更大。遇到標榜自己客觀中立的論斷,應該格外警惕。2、認為各打五十大板就是客觀中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亮個屁「XXX確實不好,但我們又能怎麼樣呢?」
比如「應試教育確實不好,但也沒有更公平的方法啊」,「現在社會確實不公平,但我們也只能去適應啊」等等此類思想。要知道我們還沒能改變規則的原因就是我們不認為規則有問題。
世界上改變規則的幾次運動都非常偉大。堪稱史詩。我們人口多...各種不公平都是因為我們人口多==窮,因為我們人口多!有人口多為我們背鍋。(沒事就把好好的路挖開重新修一遍,確定是因為人多不是因為沒動腦子?)
還有就是,每每出現出現一個大貪官,大奸商,就會說,打貪打的好,大快人心,然後這事就這麼過去了。首先我沒有說反腐不對...去想想那個分蛋糕的故事,一塊蛋糕如何能分的平均。你一直讓同樣一個人分,然後這個人切歪了,你把他換了,換下個人還是一樣的。重點根本就不在於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你要想到一個機制,讓這個人分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最後得到是哪塊。機制越完美,漏洞就越少。
你抱怨是因為你沒混好...從小就被灌輸了,學習不好就沒有發言權這樣的錯誤邏輯。
而事實上,就算我只是個小老百姓,可以擁有自己的想法評判政府而不被罵是美分,同時不被抓起來,才是現代國家民主的正確邏輯。房價高都是因為剛需:)和制度沒什麼關係。年輕人找到最好的工作也付不起首付...然後回到邏輯一,因為人多所以需求高,所以房價高,再回到邏輯二,買不起是因為你努力的還不夠,你不夠優秀,所以不要抱怨。
你學這些有什麼用!(比如各種看似現在不能運用實際的理論...)等你發現有用的時候才開始學已經晚了呵呵
祖國母親生你養你凈說她不好...沒良心(說你才是愛你,亂誇你的才是敵人)
文革是。。。額。。。晚年時期犯的一個錯誤,人老了都會犯錯。但是,把上億人的性命和一個國家的命運前途交付在個位數人的判斷力是否準確上,是一個根本的邏輯錯誤。
還有,楊振寧差評——因為他娶了個28歲的媳婦兒。
嗯,從小學的議論文舉例子這件事也是一個邏輯錯誤。。。高考寫作文寫議論文,總是舉三個名人例子然後推出觀點。覺得這種教育方式簡直屠殺小盆友的科學發展觀!!!
順便,反對一下高票。不是很贊同這種一說就說「X方文明」怎麼怎麼樣的。這個邏輯也不是很站的住。聽起來像是一些民族劣根性問題。答案裡面說的很多,比如,沒有人愛承擔責任,拒絕承認別人強,我認為是普遍的人類行為。最終表現的形態,在於成長環境與社會制度的制約。
啊還有,女孩子讀什麼博士...嫁不出去。難道不讀博士乾等著就會嫁出去了嗎...改變不了世界,就只能改變自己。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兩難推理。你還可以選擇不合作。合作也好,不合作也好,其價值追求都應該是為了改變現狀,而非在不合理現狀下苟延殘喘苟且偷生。
題主這個問題就是。
關於邏輯有兩大誤區。第一,誤解邏輯;第二,神化邏輯。
第一條,絕大多數觀點和邏輯沒關係,但硬歸到邏輯當中。比如你見過哪些令你瞠目結舌的神邏輯? - 孫志超的回答,這個問題下的絕大多數回答,都屬於「觀點」,不是「邏輯」。
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 提出過「道德錯愕」(moral dumbfounding)的概念。很多人在過去並沒有反思過某個思維傳統的存在意義,只是單純接受了這項傳統延續下來的道德規則,但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該接受並遵循。在說不出道理的情況下,為了辯護自己偏好的觀點,而舉出明顯與事實相違、甚至自我矛盾的說法。
但道德規則並不代表邏輯一定會發生,比如說,「如果大家都如此做會怎樣」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遇到任何行為判斷時都應該這樣假設。不只是公共道德的判斷,事實上遇到自己行為的決策時,這樣自問也可以有很好的引導效果。比如說,如果你想在泳池裡尿尿,那麼問自己「所有人都在游泳池尿尿會怎樣?」想想噁心程度,你大概就會認同在游泳池尿尿是個錯誤行為。但如果完全遵循邏輯,想必會問「怎麼可能大家都在游泳池尿尿?」,並且推理出「這是不合邏輯的想法」。關於道德規則的重點,不在於這件事發生的邏輯可能,而是用這樣的問題來進一步思考,我們的行為是否合理。
再舉個例子,「如果廢除集會遊行的法律限制,那大家天天上街遊行,社會不就亂了嗎?」拋開政治觀點不談,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其中存在邏輯錯誤,即「大家天天上街遊行」這種事不存在。但是他忽略了,一旦上街遊行變得更加方便,的確很可能一群人沒什麼事情就上街遊行。並不一定要有什麼嚴肅訴求才會上街遊行,事實上很可能就是因為遊行有難度門檻,才導致現在大部分人有訴求才遊行。
所以,社會問題不能光判斷當前的邏輯性,更寬泛的討論本身是有意義的。這類普遍化問題,與康德的普遍化形式基本精神類似,其價值在於引起大眾的討論與思考,而討論與思考正是民主的核心。也許這樣的問題只是訴諸大眾情緒,無法有效引起討論,但在討論社會議題時,情緒在所難免。我們該做的,是想辦法讓參與討論的公民都盡量撇開情緒,而不是貶低普遍化問題的價值或完全不對它討論。 我們該做的不是說「你訴諸情緒,迴避邏輯推理,沒有辦法討論」,而是以身作則,用理性正面回應這個問題。像「如果允許同性戀結婚,以後同性戀越來越多,家庭價值就不存在了」這種觀點,因為其不理性,所以很多人更願意抨擊而不是回應。但儘管這個觀點的語句轉折較多,仍然可以正面回應,只是點比較多:「允許同性戀結婚,同性戀會不會越來越多?」、「家庭價值到底是什麼?」、「同志結婚跟家庭價值不存在有關聯嗎?」……
所以,遇到有人談論社會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回應,而不是情緒化地說別人情緒化,也不應斷定「看起來錯誤」就一定錯誤。
關於第二條「神化邏輯」,可以說的東西就更多了。
首先,邏輯並非包羅萬象。語言當中有很多習慣用法是不能用邏輯解釋的,各種豐富生動的修辭技巧、語言風格也不是邏輯學所能概括的。即使是語言中最具規則性的語法其實也包含一些非邏輯的成分,例如印歐語系中名詞的性別區分,例如德語中最著名的例子:Madchen(女孩)一詞,在德語語法中屬於中性名詞。而在法語、西班牙語等語言語言中,根本無自然性別的概念例如「藝術」、「政治」等被約定俗成地歸入了陽性或陰性,而這種分類往往是沒有邏輯可言的。
由於日常語言常常摻雜這些違反邏輯的現像,因此描述語言的理論必然不能像數學那樣簡單明晰,而是非常複雜的。傳統邏輯學(包括現代的數理邏輯)長期以來只集中研究語言中少數幾個詞項的意義,對於自然語言其他大量現象則付諸闕如,隨著邏輯語義學的誕生,把越來越多的語言現象現已被納入研究範圍內,但仍不能說邏輯可以完全解決語言的問題。
同樣,宗教也不能用邏輯解釋。比如佛教的最終目的是消除自身的一切慾望,但人必須有這個「消除所有慾望」的慾望,這個原則是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真正的信仰只是意願的問題,而信仰不符合邏輯的宗教,也不代表一個人失去理性。此外,存在邏輯錯誤但不代表沒有價值的理論比比皆是,如進化論,在沒有能推翻它並且更合理的理論之前,我們更應該修補而不是拒絕承認。
我們似乎習慣把理性和感性對立起來。假如如果有人經過嚴密計算,證明特定條件下童工存在有利於社會,他可能會被指責只會理性思考,缺乏感性;另一方面,有的人在被指出其邏輯謬誤的時候,會自我辯護說,社會問題需要感性的思考方式。 在這樣的理解下,理性和感性似乎是兩種思考方式供選擇,而一個人的思考會得出什麼結果,看你選哪一種。
這種理解是錯的,而且它出錯的方式,可能會影響不同意見者之間的溝通。你女友指責你因為有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而沒有買房,是不會感性思考的時候,這種指責背後的意思應該是說你不懂得布置家居的價值。換句話說,當這種意見衝突發生,雙方的立場差異,恐怕是來自於對「家庭生活」的價值判斷不一樣:你女友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很有價值,而你不這麼認為,所以你們對於上述方案有不同看法。在這種情況下,你們之間的差異並不是思考方式不同,而是價值觀不一樣。當你女友指責你太理性的時候,其實你們是一樣理性。
哲學家休謨認為「 理性是熱情的奴隸」,這裡的熱情,指的就是人的慾望、喜好、情感這些可被統稱為價值觀的東西。通過理性的思考,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手段可以達到哪些目的。 不過理性無法告訴我們,我們是否應該要達成那些目的,因為一個目的有多重要,最終是價值觀決定的。
一件事情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有可能在理性能力上沒有什麼差別,而只是擁有不同的價值觀。 這些區分很重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認為你跟對手的立場差異是基於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不同的價值觀,這可能導致你們尋求錯誤的方式來解決或者互相指責。搞清楚衝突發生的癥結,或許才更有機會進一步釐清價值,尋求共識。
中醫5000年歷史,怎麼可能沒用?如果沒有中醫,你爺爺的爺爺早死了。在中國,這樣的邏輯大有人信。
中藥治本,西藥治標,偏方專治疑難雜症。
東方文明的一個核心特色——不承認現實。只要對他不利的,他就不承認。他不是反對,也不是改變,他直接不承認,十分無恥。
- 首先,他不承認別人比他好。
知乎以前老有人問「拿高薪的是什麼感受」,然後人家就分享了。又有人問讀名校的啥感受,人分享了。結果鋪天蓋地的段子開始嘲諷,說知乎人均50萬,知乎個個上北大,知乎動不動就出國。他不承認人家是真的牛逼,他也不承認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厲害的人。,他們 總結說人家都是在裝逼。
後來你發現沒有,最近 再也沒有年薪50萬的人跳出來說話了,人家都嚇的回家了。還有討論智商和勤奮的問題 、 有一個大v說 其實努力也是一種天分(因為很多聰明人真的很勤奮),結果就有人開炮 ,說你們智商又高,結果 努力又成你 天分了, 什麼好事全是你天生的,還讓不讓我們活 。,他不承認人家真的比他厲害,他就覺得人家是在裝逼。我在知乎上寫的第一個5千贊以上的答案,有若干人提醒我:從哪裡抄來的,為什麼不註明出處。結果是,知乎上「裝逼的人」越來越少。人家都被 嚇跑了。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官員受邀去參觀帝國主義的輪船,人家跟他介紹說,輪船是由蒸汽機 推動的,這個當官的不相信,他覺得人家在騙他 ,那種技術是不可能的,這艘船一定是用牛拉的。
凡人家厲害的地方,就一定是人家在騙你。- 因為他不承認別人比他牛,所以第二點就是,他不承認 他自己差,他覺得他自己最牛。
所以2000年來,一直自己認為是天朝上國。凡中國以外的地方都是蠻夷。都不值得了解,他一直認為 天下就是他統治的地方,超出這個範圍之外都是蠻荒 ,所以導致對外面的世界沒有絲毫了解,落後於世界發展。
在清朝的時候,清政府被英國暴揍了兩次,然後才開始考慮一個問題說,英國是什麼?然後去研究了以後,清政府頒了一個聖旨,說,承認英國是一個平等的國家,允許英國自治。作為兩次鴉片戰爭的戰敗國,被打得鼻青臉腫,他把辦理外交事務的 國家政府部門,稱之為「撫夷局」 ,他不承認他已經戰敗了,他不承認他自己是差的一方,他在安撫 蠻夷。不承認自己差另一個表象是大男子主義,直到今天,日本男人覺得自己可牛了,走路都是走在前面,女人要等他們走完了才能走。其實他究竟牛在什麼地方?【此處刪去有爭議的地圖一段】- 為什麼他覺得自己最牛呢?因為他 不承認他無知,
他的觀點裡,一直認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什麼都懂,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中國人看不起外面所有人,覺得中華文明全知全能。
比如看病,中醫2000年前黃帝內經就搞定了人體的一切知識,中醫2000年以前的醫生華佗 已經達到了醫學的巔峰,剩下的一切都不需要再進步了。 今天的 西醫是屁也不懂的,不如中醫博大精深。西醫,不折不扣的偽科學(堅持中醫)因為不承認無知, 所以他也不需要發展新的知識, 只需要不斷重複學習祖先,把千年前的東西當成最高級知識。由於不學習也不進步,錯過了整個科學。科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因為我無知,所以我要研究世界」。而由於我們不承認我們無知,祖宗 知道一切,所以我們就學祖宗之法就行了。- 科學不進步帶來國家的落後,但是他又不承認他落後,
歷朝歷代,總是有各種康乾盛世,據法國人當年記載,康乾盛世其實平民活的一塌糊塗。官員要找人幹活就上街去抓,抓來平民不付工資,鞭打驅使。到了晚上人全乘夜逃光。第二天官員要幹活,再上街去抓。
但我們官方記載是勝世。上下官僚報喜不報憂。哄得皇帝非常的開心。同時閉關鎖國,覺得自己既然這麼強大,一定要關起門來好好的享受。我們的子文化——日本文明,也有這樣的特點。覺得自己非常牛,閉關鎖國 。不到別人把家門口砸碎,他一直覺得他是先進文明。 直到今天,我們很多人還是覺得中國非常牛。 在衣食住行上,收入開銷上,老是跟美國比。他 拒絕承認中國窮 ,事實上中國的人均GDP,比泰國高一點,比馬來西亞還要低,但是他們整天叫囂著,希臘破產就買下希臘之類的豪言壯語。如果你跟他說中國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他們都要衝過來打你。- 國家落後了,是誰的責任呢?他又不承認誰有責任,
事實上任何中國人都不承認自己有責任,沒有任何人願意承擔任何責任。
中國古代總覺得皇帝是上天註定的,所以 如果有天災人禍、或者國家治理不好,那一定是上天 的責怪。天不高興了,天子肯定要擔責任的。沒想到 天子 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凡是治理不好天下,或者有天災人禍,就找一個替罪羊,把宰相拉出去砍了。這樣皇帝唯一要承擔的責任也沒有了。出了事情找替罪羊,是一個千年傳統,中國人還喜歡把責任推到女人身上,有很多壞事情都是女人的錯。美女是紅顏禍水,美女對江山有害之類的故事巨多。 要麼就是宦官的責任。要麼就是奸臣的責任。反正該擔責任的人就是沒責任。到今天,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出了事情,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踢皮球,首先,公司的大老闆肯定是不擔責任的,一出事就把臉一板,在下屬當中找誰來背鍋。 然後所有的下屬彼此踢皮球。
老百姓自己沒把自己保護好,他自己也不承擔責任。他去炒股,天天聽小道消息像賭博一樣亂買,然後股市暴跌了以後,他就罵國家不好。
老太婆在外面買P2P、買騙子的理財產品,然後理財產品被騙、老闆跑路以後,他們就罵國家,到有關部門去鬧事。還有人就打人。宋鴻兵被打了,郎咸平還會遠嗎? : 經理人分享- 責任沒人承擔,接下來也不承認利益,
中國人自古就是實用主義者,什麼東西都看有沒有用,『你學這東西有屁用啊。』
但是他們從來不承認 利益的存在,也不承認自己需要賺取利益, 幾千年來,靠賺利謀生的商人都是最低等的階層, 商人做官是沒門的 ,有出息的人必須不談利益。 要兩袖清風。整個國家否認私利,但又人人都在賺黑錢, 他們從來不把利益搬到檯面上來,國家聘請了大量的官員來管理這個國家,但是卻不給他們該有的利益,發工資的時候只發極少的工資,官員每年領幾擔大米、拿幾匹布, 就是官僚 一年的工資。皇帝不僅不承認官員需要利益 ,而且連當官的自己衙門裡的辦公開銷都要當官的自己解決。於是 下面所有的官僚系統,一邊也不承認自己有賺利益的想法,一邊瘋狂的盤剝老百姓,形成了整個官僚系統的貪污腐敗、橫徵暴斂,然而,大家平時談的都是高尚的道德,儒教仁義道德、讀的都是聖賢書。每個人去當官,嘴上講的都是高尚的道德、要報效國家,實際當上官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瘋狂的 賺錢,盤剝老百姓,給 上司 送賄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這些利益在整個國家層面是 否認的,沒有人承認自己在為了錢做事,也沒有人承認自己貪了錢。不承認利益這件事,使中國錯失了整個商業文明。錯失 了資本主義在本國發展的機會。因為不承認利益,也就沒有合法的產權制度。也沒有交易,也就沒有市場。- 不承認責任和利益 ,就是不承認人與人的區別,和 人的獨立。
因為大家都不願意擔責任,而不擔責任的最好方法,就是出了事所有人都有責任,於是結果 大家都沒責任了。
也因為利益沒有人拿上檯面來說,所以大家都希望模糊一點,不突出自己的利益,於是中國 要搞集體制,大家都混在一起。全部像親人一樣,其實本質是和稀泥。, 面子大家上非常要好, 中國人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不管心裡怎麼恨對方、桌子底下怎麼踢對方,他們都要假裝親熱的說,大家都是一家人,實際上雙方在利益上可能有相當重要的矛盾。人獨立的基礎是什麼?每個人都要承擔不同的責任,都要主張自己的利益。才能獨立。
但他們不承認責任和利益,所以也就沒有獨立,所以所有人必須 成混成一鍋粥。人跟人之間沒有 重大區別和分歧, 整個國家都假裝是一夥的。,當人群當中有一個人表現出跟大家不一樣的時候,大家都會歧視他,敵視他,排擠他,槍打出頭鳥,而不是槍打「有錯的人」。只要你跟大家有區別,大家就要消滅你。他們非要每個人都 跟大家一樣平庸,所有人才會滿意。然後互聯網上有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你國」這個詞,非常能激怒別人,每當有一個人用調侃的語氣說你國的時候,就表現得好像他跟你不是一夥的,於是聽到這兩個字的人就會 非常憤怒,然後大力的 攻擊對方。人跟人不一樣是天經地義的。 但不知道為什麼,從潛意識裡,他們就那麼的恨那些不跟自己一夥的人。 他們寧願假裝是一夥的,大家互相坑,也不願意直接承認「我跟你有重大利益不同 。」- 不承認人和人有區別,也就不承認好壞。
這一點在日本人身上非常明顯。日本傳統有許多所謂美德,但他們從來沒有惡的觀念。因為他們覺得日本人沒有壞人。所有日本人都是好的。
關於日本人的這一特點,請詳閱此書:https://www.amazon.cn/%E8%8F%8A%E4%B8%8E%E5%88%80-%E6%9C%AC%E5%B0%BC%E8%BF%AA%E5%85%8B%E7%89%B9/dp/B005HSLJWS/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64748672sr=1-1keywords=%E8%8F%8A%E4%B8%8E%E5%88%80「惡」這個觀念,在西方文化中表現為上帝和撒旦的對立,每個人都面對善 惡的鬥爭。但東方人沒有這個觀念,中國人不覺得自己會有善惡鬥爭的問題,有的人是小人,一輩子都是小人,有的人是奸臣,一輩子都是奸臣。(從集體里把這兩個人打出去,就完了)到了日本人那裡,更扯了,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惡人。他們拒絕承認自己是惡的。整個日本都是高尚正確的。所以他們二戰犯下濤天罪行之後,直到今天,也沒認過錯。 因為 日本人根本沒 壞人,怎麼 可能做過壞 事呢?。我們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是一件偉業,這件偉業沒成功,你們不理解而已。日本人是不是 無恥下流呢? 不, 是他們千年以來,從來沒 承認過自己有惡的一面。 他壞他不承認壞。從而他們否認了「惡」這個概念。這是比中國更極端的不承認。- 最後一個最終極的,就是東方文明不承認擺在面前的事實。
只要是不利的事實,哪怕擺在面前也不承認。中國現在經濟不好了,他直接改經濟數據,。這在西方是完全不能想像的事,因為經濟不好了,數據一出來,大家就要一起想辦法,馬上工作起來,尋找解決之道,才能更快的恢復經濟。改數據,否認事實,對經濟有什麼幫助?
古代的中國皇帝,對哪段歷史不滿意,直接把這段歷史刪了。日本人對二戰不滿意,他就直接否認。二戰的罪行,慰安婦,他從沒承認過,他說 沒這事。我們曾經「進入」別的國家,沒侵略過。哪怕你海量的證據堆他面前 ,日本人還是說,沒有,不存在。許多人看完這篇文章(也許沒看完),通篇否認,說我是在瞎說。我講了這麼多中國每個人都看得到的事實、現象在上面,每個人都生活在這些現象裡面,他們還說我瞎說。哪怕事實擺面前 ,也還是不承認。- 總結
「我不喜歡的,就不承認」,這是東方文明一個思想源頭裡的大錯誤,也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最根本的區別之一。
由於不承認問題,東方社會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根本無法端到桌面上來,不正視問題就不能解決 。而西方文明的優越性在於他承認現實。- 他承認他無知,所以西方文明用大航海去搞清楚這個世界究竟是啥樣的。
- 他承認世界跟聖經寫的不一樣,所以發展出了整個科學體系。
- 他承認人是自私自利的,於是整個私有財產出現 ,發明了整個現代商業文明。
- 他承認人是壞的 ,所以限制王權,發明分權、制衡、民主制度,以及現代政治。
- 他承認他自己是壞蛋,所以西方文明能深刻的反思,德國的總理能向猶太人墓碑下跪。美國能和平返回日本和越南。
- 他承認自己無恥的奴役了別人,所以轟轟烈烈的平權運動,黑人平權,女權,現在的同性戀權利運動都出現在西方。
承認自己挫,是優秀人類的重大品質,因為承認自己不行,是向前進步的開始。
只有承認自己不行,那麼「如何才能行」,才有了 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行,老子天下最牛的人,連前進的方向都沒有。---------------------------如何閱讀本文時堅守我們光榮的傳統:- 不承認存在這些問題:你說的這些太極端、都是個別現象。
- 不承認這是本國的問題:全世界都這樣的,這是全人類的問題,別的國家也都這樣。
- 不承認問題,不想看,做鴕鳥 :這麼傻逼的言論,看都不想看。
- 不承認問題,批判你的態度不好,你語氣不好,你令我不愉快,等等:
- 不承認問題,抹黑別人 :答主傻逼,沒知識,胡言亂語。
- 不承認有問題,倒打一耙,他說, 你恰恰證明了你自己有這缺點,這邏輯是怎麼轉過來的,我怎麼證明我自己不承認自己有問題了,你給我分析分析
- 不承認自己並沒有能力認真的討論這個問題,用情緒化的「越說越氣,寫不下去了」來充數。還覺得自己特有道理。
- 當討論變的困難的時候,就用鴕鳥戰術,刪了對方的評論,屏蔽對方,不承認對方的存在,然後自己就可以在自己的貼子里勝利了。
我希望你們能大量的屏蔽我,講真。但是批判我錯誤的時候屏蔽我,做一次沒有對方的談話,進行一場沒有對手的辯論,你也不覺得太無聊?
-----------------------最後簡短附送一點內容:原因。為啥死活不承認?回到我的第一段話「他不是反對,也不是改變,他直接不承認」。- 因為反對很困難。就像@gumi是我老婆 這個人,他要反對我,但他立刻發現反對是件很難的事,你要指出我的錯,你要證明我的錯,你要證明你是對的,你自己要有邏輯。太麻煩了,最後他放棄了。直接不承認就完了。搞那麼費勁。
- 也不是改變,因為改變更難了,超級難。
- 為了逃避問題:他不想面對問題,也不想討論問題,直接不承認是最方便的。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處理手段就是:
- 如果我比你強,我就消滅你。在知乎上就是舉報你,屏蔽你。只要敵人不存在,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某些國家治理方式也是這樣的。
- 如果我不能消滅你,我就不承認,一切對我不利的,我就不承認。
唉,討論問題好難。因為他不跟你討論,他說沒這個問題。
認為存在一種統一的邏輯構建,是可以被自己把握的。比如,「很難看出錯誤的統治大眾的邏輯」。
謝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一直覺得,陳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就是因為這句話這句話,徹底打破了世襲封建,徹底實現和延續了商鞅的「軍功授爵」也正是這句話徹徹底底奠定了秦朝以後,所有起義、叛亂、革命的基礎!!!可是。。。
對不起這句話,恐怕有些問題我們想幾個問題皇帝的兒子,他的見識、所受教育、人脈關係,和一個農民的兒子來比較他們以後的路,是不是基本已經確定好了的呢?放在今天
你他媽真的以為奧巴馬的女兒、英國的王子,他們以後也是去坐辦公室?回想一下賈誼的《過秦論》中的一句話奮六世之餘烈門第、階級,永遠不是一個人、一句話可改變的。他需要的,可能是幾代人的努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是錯誤的,就邏輯而言,人類是永遠無法掌握真理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檢驗真理一說,無論是用實踐還是聖經等亂七八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