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像德國一樣拍一部《帝國的毀滅》呢?
01-27
講述的是大明帝國最後一個年號,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前一百天的故事,奄奄一息的大明帝國內憂外患,關內有李自成,關外有後金的騎兵,宮殿內有文官黨爭, 一定要表現出崇禎皇帝發奮圖強,一心想勵精圖治,力挽狂瀾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失敗的現實
看看《大明劫》的境遇,就知道這種類型電影會讓某總局浮想聯翩,不受待見。
因為我們拍了<大決戰>和<南征北戰>。大清藥丸有<辛亥革命>,民國藥丸有<建國大業>,更早的大明藥丸有<大明劫>。
1. 性質不一樣。第三帝國是反面教材。元首的憤怒雖然說是以一種中立且略帶細膩的筆觸去審視這個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政權的最後的日子,但本質上還是反思戰爭侵略。一般人絕對不會聯想到這部片子旨在歌頌一個勵精圖治卻壯志未酬的元首形象。除非你打算把大明也刻畫成個反面政權。
2.題材敏感。且不說我朝拍歷史劇偏愛王朝上升時期帝王將相意氣風發大展長材的題材,即使是拍屈辱憂患,涉及以中原王朝為第一人稱審視在少數民族和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下覆滅電視劇,我想應該是非常難拿捏的,一不小心不是被廣電槍斃,就是被剪完以後被腸胃罵娘。小時候地方台有放過一部電視劇《名相李綱》,講的是金滅北宋的歷史,是記憶中比較深刻的講少數民族滅中原王朝題材的電視劇。你要說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去審視農民起義,這樣的片子真沒印象了。
相比之下,反思二戰侵略在德國是不折不扣地政治正確。深刻反思,花樣反思,所以能拍出元首的憤怒。吳三桂報告說寧遠兵力不足,無法進關勤王。然後崇禎皇帝開始怒斥文官武將說朕要像太祖高皇帝那樣把這些將軍全部處決。朱由檢就成了鬼畜明星了
可以拍個系列劇。永嘉之亂,白馬之禍,靖康之亂,崖山海戰,甲申之變。各具特色。秦末和漢末拍爛了。
日本拍了嗎?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二戰德國作為一個民族,硬生生被世界打趴下了,雖然他們很努力,眾志成城,沒有放棄一寸土地,元首死國家,人民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元首,而且為之奮鬥。中國作為一個非民族國家,很少有眾志成城時被打趴的記憶,幾次失敗的歷史時期恰逢政權更換期區別就是德國在最團結一心的是時候失敗了,我國則更主要因為不團結。失敗的理由不同,總結教訓就不同。德國的結論就是不能與世界為敵;我國則是一定團結一心。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種族其實是個政治敏感區,我國則是dang中央的領導
畢竟人家在二十世紀把半個地球都折騰了一遍
要拍也拍地球的毀滅呀
因為沒毀滅過啊~~~~~
推薦閱讀:
※這琉球船隻掛的旗幟都是什麼意思?
※《明史》中伊斯蘭曆誤差考
※為什麼于謙沒有配文廟?
※身未動,心已遠,我們去明代的山水裡旅行吧!
※李東陽生平漫話(三)弘治君臣 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