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同盟會領導或參與的革命在武昌起義前都在南方,同時又為什麼在南方總失敗,而在內陸地區一下成功?
實際上跟地點沒關係,而是和起義的方式。首先看之前同盟會領導的幾場起義,包括最著名的是黃花崗起義,這些起義的特點是
- 規模小,參與起義的往往百餘人。
- 參與者多為進步青年,尤其以華僑居多,缺乏軍事訓練,資金也多來自華僑。
- 不受支持,往往起義如同武裝暴亂(非貶義),可以迅速被政府鎮壓,難成氣候。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武裝起義失敗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為什麼武昌起義就成功了呢?原因很簡單,武昌起義不是單純的武裝暴亂,而是政府軍的兵變!是軍隊的兵變!(重要的事情說2遍)。
清末新政,至1911年一共訓練了16個鎮(師)和18個混成協(獨立旅),其中第1、2、3、4、5、6鎮是袁世凱的鐵杆部隊也最精良,而第20、23鎮是北洋的分支(所以有北洋六鎮和北洋八鎮兩種說法)。那麼剩下的8個鎮,也就是8、9、10、17、19、21、25、26鎮,則毫無例外,全部起義了。我們可以看到,武昌起義之後,直接得到了近半數原政府軍的支持。之後,各省咨議局(預備立憲時設立的議會雛形)議員、各省漢族官員,也紛紛響應。這不再是和前一次一樣的小打小鬧了,半數政府軍起義,15個省宣布獨立,這已經完全超出了清王朝的控制能力了。
不過與其說是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組織的起義,不如說是同盟會種下的種子,意外的開花結果了。各省起義過程大同小異,基本上是 ① 下層官兵發動兵諫 ② 上層將領或主動,或被動宣布起義 ③官僚、議員見大勢所向,紛紛跟進。這樣的流程固然牆倒眾人推,看起來酣暢淋漓,但是革命隊伍成分過於雜亂,為以後埋下了禍根。當然,這是另一回事了。我們應該通過現象看本質,還記得TG對我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評價嗎?那就是——不成氣候,有極大地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解救中國。
由於我國的資本主義是在帝國主義的刺激下才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工人階級早於我國民族資產階級而誕生。又因為我國存在著買辦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民族資產階級往往在經濟上難以獨立。他們的父輩、平輩基本都是地主,在城市裡被跨國公司擠兌,受到官府威脅,因此在反帝反封建態度上不堅決不徹底;另一方面由於他們是剝削階級,也不敢真的發動勞苦大眾。
因此同盟會早期革命的辦法往往是脫離群眾的。一般套路就是國外募集資金,買槍招人偷偷回國,找一個官員多的地方,搞一次暗殺、暴動。根本沒有想過建立革命根據地,也沒有想過策動工農暴動。還是幻想著出現速勝的結果。
本來對於資產階級來說,資本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消滅地主。只有砸爛了農村的封建土地關係和宗族勢力,才能讓農村廣大的勞動力完全不受限制的流動,成為城市資本家的勞動力來源;也只有砸碎了地主階級,這樣社會上的資本就不會被限制在老財主的地窖里,農村的原材料才會更廣泛的參與到市場經濟中。說到底,「大土豪分田地」是赤裸裸的資產階級利益訴求和革命口號。
但由於我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晚、實力小、到處受排擠、又生在「後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因此不可能認識到這個問題。也就具有了軟弱性。
因此三民主義也不可能真的落實。民族,根本沒實力驅除韃虜,構建民族國家也就是個噱頭,孫中山不得不趕忙承認「五族共和」,而不敢搞「漢族共和國」。民權和民生就更可笑了,革命勢力無力掌握農村,民族資產階級上層也不敢真的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因為這要分他們父親、叔叔、舅舅的地,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之日就跟封建地主、買辦漢奸和帝國主義有著親戚關係。這是時代悲劇,所以也註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只能讓TG來完成。所以日後那些拿土改黑TG的,真該給他們發一個「最佳共產主義者」的獎狀。這反資產階級反到家了。
正式由於以上原因,和外國聯繫密切的東南沿海與中國政治中心——北京,一般是民族資產階級進行革命的主要候選地。
武昌起義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是滿清已經爛透了徹底被人民唾棄了;直接原因是滿清政府為了抵制四川人民的保路運動,調走了城內主力。這使得武昌主要駐軍成了支持或同情革命黨的新軍。經過革命組織的滲透、策動,終於爆發革命。
-------------------------------------------------------------------------------------跟在哪沒關係。樓主可以先學習一下保路運動有關背景。同意@陳子浩答主的看法,和地域沒關係,和方式有關係
自1895年廣州起義開始,雖然各種救國組織的軍事行動風起雲湧,孫文和他的革命黨在行動上依然沒有什麼進步,他們在思想上和組織上,與古代的大俠刺客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們滿腦子都是「太平天國」、「大刀會」這些民間江湖幫派的壯舉。
追求的是密謀策劃、奮勇突擊、想要靠少數人的武力,搏殺滿清督撫大臣,下可奪城獨立,上可一呼百應,直入皇庭,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孫文的偶像是洪秀全,而革命黨的行為和從前博浪沙的張良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前面有一些成功或者即將成功的案例,激勵了孫文和他的同行們。
比如1813年,天理教領袖林清,僅僅率領140人,就直接殺入紫禁城,攻佔皇帝寢宮,若不是道光帝熱河避暑,幾乎就成了大功。而40年後,1853年,小刀會領袖劉麗川,借著太平軍的聲勢,僅用7人就攻佔了上海縣城。其實,這些都是「特種作戰」,自身人員精銳,敵方有著公務員、軍官、太監之類的內應,突然發難,變生肘腋,清廷措手不及,所以才能接近成功。孫文對這種「特種作戰」的模式極為推崇,他早期所有的起義,幾乎都是少數人的突然襲擊。
他一向認為革命黨人貴精而不貴多,只須敢死隊一百人,就能成功。1895年廣州起義,楊衢雲率領衝擊總督府衙的,只有三百餘人,然而未及發難,就被興中會會員朱淇的哥哥朱湘舉報,槍械被查封,敢死隊束手就擒,陸浩東被捕,受盡釘插手足、鐵鎚鑿齒等酷刑折磨,不屈而死。楊衢雲事後被清廷密探暗殺。
其實,早期革命黨失敗的方式,大抵都是如此,準備階段爭吵不休,各方勢力勾心鬥角,臨危之時無人決斷,不是走漏消息坐以待斃,就是幫派黨徒提前鳥獸散,真正的精英徒然送死。1900年前後,興中會謀算無數,惠州起義依舊失敗;自立軍十萬之眾風起雲湧,轉眼土崩瓦解,革命黨、保皇派、江湖幫會,每一次歃血為盟的時候總是一呼百應,總有時來天地皆同力的錯覺,但每一次失敗總是那麼的迅速而徹底。
原因看起來千奇百怪,說到底,一是沒錢,二是沒人。沒錢的意思不是真沒錢,而是太執著於花錢辦事,以至於關鍵時刻遷延拖沓,毫無效率。沒人的意思也不是真沒人,而是所用非人,組織內部各種妥協,魚龍混雜,革命黨曲高和寡,沒有喚起眾人。
所以,儘管反清之勢風起雲湧,但依舊只能前赴後繼,大好男兒,時代精英,一個個白白送死。
當時雖然各種失敗,孫中山先生卻看到了希望,甚至有一絲幸災樂禍的欣慰,他說:「當初次之失敗也(指1895年的『乙未廣州起義』)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咀謾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也。惟庚子失敗之後(指1900年『惠州起義』),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吾人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狀……」
意思是——想當初我鼓吹革命的時候,天下沒人理我,甚至害怕我如毒蛇猛獸,都與我為敵,現在庚子年幾場大亂之後,大家終於清醒了,開始同情我們,並且惋惜我們的大事未成了,我們開始得民心了,這種感覺,快活得無法用語言形容。
孫文先生說得很有道理,自從唐才常自立軍失敗之後,很多青年人遭到了清政府屠殺,張之洞本人愛才,唐才常是他兩湖書院的得意門生,而大通起義的領袖吳祿貞是他親手批送日本留學的士官生,也正因為此,他不殺不行,不殺不足以洗脫他和革命黨、維新派之間的曖昧和嫌疑。
張之洞這一頓殺,殺了五十多名湖南青年,徹底激怒了湖南人。在自立軍失敗的前夕,湖南寶慶人蔡鍔從日本回到了中國,他曾是時務學堂的學生,聽過唐先生的課,視譚嗣同、唐才常為偶像,這一次回國,他被一位軍閥老鄉黃鐘浩軟禁,未曾參加自立軍起義,僥倖逃過一死。
得知唐才常死後,蔡鍔大慟,寫詩紀念:
前後譚唐殉公義,國民終古哭瀏陽。
湖湘人傑銷沉未,敢諭吾華尚足匡。
蔡松坡這首詩很直白,直指清政府——你惹上湖南人了,然而在庚子前後,作死的大清何止惹上了湖南人,他們惹上了天下人。
這些青年才俊沒有白死,他們的血讓更多的人痛苦、絕望、憤怒,在清廷舉起屠刀的那一刻,無論革命黨、保皇黨、立憲派都憤怒了,哪怕什麼都不懂的迂腐書生、江湖幫派、販夫走卒都憤怒了。
所以,雖然當時革命黨的手段頗為低效,但一次次的失敗,也終於幫他們獲得了民心和社會各界的同情。
內陸? 南方? 建議題主複習一下中學地理和語文
因為武昌有高達
推薦閱讀:
※對於辛亥革命時對滿族進行的清算行為該怎麼評價?
※把偉大的國父孫中山的政治能力,跟同樣偉大且很有才能的埃及國父納賽爾相比,他們的成就與表現不相上下嗎?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倒底起了什麼作用?
※怎樣解讀《讓子彈飛》里的最後一句台詞: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
※宋教仁能夠翻起什麼大波浪?為什麼要刺殺宋教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