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可以從小孩身上學到什麼?
比如說:
1. 小孩子遇到任何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不會在意有些問題顯得自己很幼稚。2. 小孩子開心就會大聲笑。3. 小孩子不會偽裝自己去取悅別人。......相關問題:小孩子教會過你哪些重要的事? - 調查類問題
愛。以下摘自蒙特梭利博士所著《童年的秘密》,何明珠 翻譯,每每讀來都感動不已。
愛的智慧
蒙特梭利著 何明珠譯
凡事只要按照自然法則而作,又能在生靈之間締造和諧的,在人感覺起來,就是一種愛,而且讓人可以看出,這個受造物是健康、健全的。
愛其實不是因,而是果。 就像行星,本身不會發光,它的光是從太陽領受而來。 就愛而言,它的動力源頭是一種本能,就是生命的創造力。 在創造的過程中,產生了愛。 孩子的心裡充滿了這種愛,左右著他的自我實現。
孩子處于敏感期,總有抵擋不住的衝動,讓他對周遭的某些事物難分難捨, 這種力量,其實就是他對環境的一種愛。那不只是一種情緒反應,而是一種心智的欲求,或者說「愛」,這種愛,讓孩子去看、去聽、從而成長。孩子天生必須遵循的這種天然的欲求,可以借用但丁的話,稱之為「愛的智慧」 。
是愛,使得孩子敏銳而熱切的去觀察環境的種種樣貌,對大人來說,孩子的發現彌足珍貴,因為他們缺乏孩子那種活力。 豈不是愛的特殊功效,使我們能敏銳察覺別人毫不注意的東西? 愛豈不是能令「情人眼裡出西施」,向我們揭露旁人不懂欣賞的細微末節和與眾不同的特質? 正由於孩子愛戀周遭的環境,而不是漠不關心,以致他的心智能看見大人視而不見的東西。
小孩子對環境的愛,在大人眼裡看來,似乎是自然的喜樂與年輕的活力,卻不知道這是一種隨著創造而來的精神力量與美德。
孩子的愛天性單純。 他愛慕周遭的事物,讓周遭的事物在他內心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滋養他的心靈。
孩子情之所系,一個獨特的對象就是大人。 他從大人身上得到他需要的實際幫助,而且懇切索求,盼望大人供應他成長發展所需要的一切事物。 對孩子而言,大人是一種可敬的生物。 大人的口好像泉源,他要從中汲取話語,學習仿效。
大人的言語行動,在孩子的眼裡就是示範,告訴他,人的行為舉止當如何。 小孩子自己的生活,一開始就是模仿所接觸到的大人。 大人的言行動作在小孩子看來是如此令人著迷,幾乎足以令他失魂落魄、心醉神迷 。 孩子可以對大人敏感到一個地步,彷彿那個大人附在孩子身上,在那裡說話、行動。 讀者應該還記得那個把鞋子放在乾淨床罩上的小孩吧! 他以後的行為不僅顯示其順從的本性,更說明暗示的強大力量。 大人告訴孩子的話,往往銘刻在他心坎,如同銘刻金石之上一般,難以磨滅。 另外不是還有一個小女孩的例子嗎? 她的母親收到一個包裹,裡面有一條絲巾及一支喇叭。 小孩子是如此殷切的想學習,如此熱切的愛慕大人,大人實在應該審慎的衡量自己在他們面前所說的話。
小孩子一心想順服大人。 可是如果大人要求他,不顧自己成長發展之所需,而摒棄某些本能,他就無法順從了。 大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要求孩子作這種犧牲,就好像是在他長牙的時候,企圖叫牙齒停止生長一樣。 孩子發脾氣、反抗,只不過展現出他內心嚴重的衝突:一方面想順從內心那種不可抗拒的創造性力量;一方面又愛照顧他、關心他,但不了解他的成人。 小孩子不順服或是發脾氣的時候,大人一定要記得,是這種衝突在作祟,請試著另眼看待:孩子正在奮鬥、掙扎,想要保衛內心某種難以名狀的澎湃活動,這活動是他成長發展所必須的。
我們應該謹記,孩子愛我們,渴望順服我們。小孩子愛大人甚於一切 ,然而我們通常聽到的都是相反的話:「那些作父母的多麼愛孩子啊!」「那些老師多麼愛學生啊!」尤有什者,大家都說,孩子一定得教導,才會懂得愛父母、師長、芸芸眾生、甚至植物、動物。
但這些事,是誰教他們的呢? 誰能教人如何去愛? 是大人嗎? 大人只知道把孩子童稚的表現喚為「亂髮脾氣」、「無理取鬧」,只一心想著要保護自己和自己的財物,不要讓孩子破壞。 這樣的人不可能是愛的導師,因為他根本不具備我們稱為「愛的智慧」那種敏銳善感、格物致知的心。
相反的,充滿愛的是孩子。 他總是渴望大人在他身邊的感覺,總是喜歡吸引大人注意他:「看看我!留在我身邊!」
夜晚上床的時候,孩子呼喚他所愛的人到他身邊,不願見他離開。 我們吃晚餐的時候,還在吃奶的孩子也要跟來,不為了吃,只為了靠近我們,觀察我們。 大人不懂得欣賞孩子這種深摯的愛, 但我們應該謹記,現在如此深愛我們的這個小孩,將來會逐漸長大,並離開我們另組家庭,到時還有誰會像這孩子現在這樣的愛我們? 誰上床時會呼喚我們,親昵地要求:「陪我嘛!」而不是冷漠的說聲:「晚安!」誰會在我們吃飯的時候熱切地站在我們身邊,只為了觀察我們? 我們拚命抵擋這種愛,以後卻再也找不到足堪比擬的了! 我們煩躁不安的說:「我沒空!我不行!我很忙!」其實心底下想的是,「小孩子一定得教,不能隨他的意,否則註定作他的奴隸。」我們總想掙脫孩子的束縛,好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事,不致受到羈絆。
早上孩子進到房裡吵醒爸爸、媽媽,再令人討厭不過了。 但若不是愛,驅使孩子一起身就跑去找父母的,又會是什麼? 孩子一早從床上跳下來,天才剛亮,就去尋找仍在酣睡的父母,好像要去告訴他們:「學習過聖潔的生活吧!天已經亮了!已經是早晨了!」但孩子不是去教訓父母,只是要再看一眼所愛的人。
房裡也許還很暗,門窗緊閉,讓沉睡的人不會受到白日璀璨天光的干擾。 孩子來了,摸摸他的父母。 爸爸、媽媽喃喃抱怨:「告訴過你多少次了,不要一大早跑來吵醒我們!」「我不是來叫你們起床,我只是想來親你們一下。」其實他等於說:「我不是想把你們從睡夢中叫醒,我只是想喚醒你們的靈魂。」
是的,孩子的愛無比的重要。 為人父母者早已陷入昏睡,對一切事物都失去知覺,需要一個新的生命來喚醒他們,以一種他們失喪了的新鮮活力,使他們振奮起來。 他們需要一個行徑不同的生命每天早晨來對他們說:「醒來迎接另一種人生吧!學習過得更好一點!」
是的! 過得更好一點! 感受愛的氣息!
如果沒有小孩子的幫助,人會退化、腐朽。如果大人不努力更新自己,一層堅硬的外殼會逐漸成形,包覆住他的心,最後讓他失去感覺、麻木不仁 。 這讓我們想起最後審判的時候,那些在世時從不善用方法更新自己的人,基督要轉向那可咒詛的罪人,定他們的罪說:
「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因為我病了,你們不來看顧我!」
他們要回答:「我們什麼時候見你病了呢?」
「凡是見到窮苦的、病痛的,那就是我。你們這被咒詛的,離開我,因為我在監里,你們不來看顧我。」
「可是,主啊,你何時曾下在監里呢?」
「我在坐監的每一個人裡面。」
福音書中劇力萬鈞的章節(譯註:詳見聖經馬太福音第 25 章 31-46 節),見證這件事:成年人應當去安慰窮苦的、被定罪的、苦難中的人,因為基督隱藏在他們裡面。 這怵目驚心的一幕,如果引伸到孩子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基督也以孩子的裝扮向人顯現。
「我愛你!我清早來喚你起床,你卻拒絕我。」
「可是,主啊,你什麼時候清晨來到我家喚我起床,而我拒絕你呢?」
「你的孩子進來喚你,那就是我了。他求你不要離開時,那就是我!」
愚蠢的人啊! 早晨跑來叫醒我們,並教導我們如何去愛的人,就是基督自己 ! 可是我們以為那不過是一種孩子氣的胡鬧,因而硬起了心腸!
1.蹲的姿勢
孩子們在拾取東西的時候一定會蹲下,而不是彎腰,這才是正確的選擇。同時孩子們的蹲姿也是正確的。看下面一張照片:
他們蹲下來的時候使用雙腿來發力,而不是像成年人一樣緊繃這臀部。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開始在拾取東西的時候選擇彎腰而不是蹲下,這給我們的腰部和腳踝帶了很大的壓力,這中方法對我們的健康是不利的。我們本可以在生活中用正確的姿勢來減輕腰部和下肢的壓力,但是卻在健身房中來追求。這應該是我們首先像孩子們去學習的。
2.腹式呼吸
兒童呼吸的時候使用的是他們的肚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膈肌呼吸。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忘記了這一點,我們只用我們的肺呼吸。想像你的身體是一個圓柱體,深呼吸空氣使它全部被填滿。深呼吸的最佳方式並不是我們把氣體深吸進我們的肺里,聳高我們的肩部,而是坐直身體,想像著空氣抵達你的胃部。腹式呼吸有非常多的好處,做劇烈運動的時候可以幫助你收緊你的核心肌肉群,它自然的給你的腰部圍上一個「舉重腰帶」。同時這有助於你坐直身體——這樣可以保護你的脊椎。
孩子們給我們一種提醒,讓我們拾起在長大的過程中失去的好習慣。都說育兒先育己,究竟是為什麼?除了更好的引導孩子,對我們自身的幫助是什麼?
義大利心理學家皮耶羅·費魯奇在《孩子是個哲學家》里總結的很好:當生活遭遇不可避免的挑戰時,我們需要汲取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內在資源和知識。只有這樣,在那些困難時刻,我們才會顯得更加有力和自由。
為人父母是很好的成長機會,因為會讓我們重新發現孩子,也重現發現自己。我們已經習慣於按照「我們能教給孩子們什麼」來思考,其實也許我們更需要思考:「我們可以從孩子們那兒學到什麼?」
不要總覺得是你陪著孩子,反過來要想到孩子陪著你,領著你,帶你走近自己,去觀察這個世界。
一、關註:把生活中多餘的部分消除,讓生活變得更簡單。
因為這樣會直達事物的核心。《孩子是個哲學家》說到一個有趣的事情:
「我趴在地上,四處尋找著一個小塑料輪子。它是從我5歲的兒子埃米利奧的玩具車上掉下來的。他很不高興,我呢又累又氣。為了這個無足輕重的小玩意兒,我已經我遍了家裡的所有地方,現在又得從頭再來一遍。
埃米利奧真的很想要它。矮沙發後面、傢具下面、扶手椅的摺疊處和墊子中間,我統統都翻過了。就像一個不情願的奴隸,我費勁地在這些布滿灰塵的陌生地方挪來挪去。
埃米利奧焦急地跟在我後面,不停地給我出著主意。我一邊找著,腦子裡思緒萬千。我這是在幹嘛?在找這個愚蠢的玩具輪子嗎?我怎麼淪落到了這樣的地步?為什麼我要迎合埃米利奧每一次心血來潮的念頭?我還想到,自從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的時間又有多少耗費在地樣平庸無聊的事上。」
這樣的場景是如此熟悉,為兒子玩的滾到床底下一個小球,我就得用晒衣架沒有任何形象的趴在地板上去夠那個滾來滾去的小球,再把小球消毒乾淨,再重新遞給兒子去啃。
生活中這些瑣碎佔用了我大量的時間,一天下來,喝水的時間都沒有,精疲力竭。有時想想偶爾有些事沒有明確目的,把時間浪費在一個無趣的的碎片的世界裡,對我也有好處。當我不再把自己太當回事,心情也就好了很多。
這樣的日子似乎比以前更為深刻和豐富了。因為孩子把我拉回了當下,思考過去和未來,要比活在當下容易的多。
逐漸我意識到當下讓我把更多的自己給予別人,給孩子,給親人,給同事。以前我給爸爸打電話的時候會心不在焉,甚至會有點不耐煩的打斷他。
現在再打電話的時候,當下我會集中注意力在跟爸爸的聊天上,這樣我注意到以前忽略的很多細節,他的呼吸、語氣、心情、每一句話的起伏、說話的狀態,然後我根據我觀察到的回復他,掛完電話時我們倆都樂呵呵的,心情無比舒暢。
二、耐心:耐心不僅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對時間的完全不同的感知方式。
我們知道重複對孩子來說很重要,那是孩子們對事物進行理解、感到放心和加以吸收的方式。
和兒子在一起,我覺得自己總是在不斷地重複。比如,每天都要給他讀故事、不斷的給他洗奶瓶消毒、每次他鬧騰的時候我就得唱歌哄他,如果他一直哭鬧不止又安撫不了,我就會很煩躁。
我知道對孩子需要有耐心,當真正實踐的時候,才會意識到:我需要極大的耐心。
我的內在節奏很快,所以覺得自己總是在等待。等他睡著,等他喝完奶,和孩子在一起對我來說是個持續的挑戰,因為我不得不學會慢下來,極其緩慢。
從理論上來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節奏。但在實踐中,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沒人喜歡被催促,我也經常聽到家長說「快點吃飯」「你再不走,我們就走了」,這些對孩子來說何嘗不是一個小小的侵犯。
我們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的節奏,但是為了尊重他們的節奏,有時我們就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節奏。我們每個人都有節奏,可能是混亂的,也可能是協調的,但都像指紋一樣獨特。當被迫放棄自己的節奏時,我們的反應都會有些怨氣,這發生在我們與孩子的相處中,也發生在我們自己的成長中。
《孩子是個哲學家》說到:「我們需要認識到,世界上不僅僅有我們自己的節奏——我們慾望的節奏、衝動的節奏、計劃的節奏,而且還有更廣闊、更和諧的節奏,比如大自然的節奏、我們更深的生命的節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時間感才會擴展,並一點一點地消融。」
這段話說的好極了,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意識到更廣闊的自然,才能讓自己放鬆、解脫,才能更自由的呼吸。放鬆其實對我們來說太不容易了,因為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已經習慣長久的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我們放鬆不下來。但真正的平衡之道是有張必須得有弛。
耐心源自拉丁文「patire」,意思是忍受。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如同在所有最吸引人的冒險中一樣,你有時候需要去忍受。每一項事業都要求一定程度的忍受,即使是那給予我們最大歡樂和熱情的最美好的計劃,早晚也會進入危機階段。
受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可以沒有它,那當然更好,但有時它是不可避免的。學會去面對苦難,會將我們的損失降到最低,也許還會發現我們身上所具有的新的能力,這在我看來是我們的基本任務之一。這也是耐心,以及生活的藝術。
三、意志:你得知道怎樣經常說「不」,不帶憤怒、驕傲或負罪感地說「不」,只是簡單地、純粹地說「不」。
只是簡單地、純粹地說「不」,這其實是意志的體現。「不」是讓人不快的詞,它會帶來衝突、反抗和憤怒。「好的」則是容易得多的選擇,起先它不費吹灰之力,而且會帶來熱情、感激和愉快。
但是如果我們整天說「好的」,那「好的」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不」是需要的,它恢復了我們的力量與威信。「好的」可能是一次山崩,「不」則是一道防護堤。
意志是必不可少的,孩子讓我們重新發現了它。過去我們常常感到自己受孩子們擺布,他們剝奪了我們的意志。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感覺,特別是那些更為寬容的父母,會遇到更大的困難,也需要更多的努力。
但是有時我們不得不去做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那樣對孩子們更好,對我們也是一樣,會增強我們內在的力量。
意志其實就像一塊緩慢發展的肌肉,最開始,我們痛苦地意識到那塊肌肉不在那裡。但是我們要有意識的發展著那塊肌肉,我們使用它後,漸漸的有了更多的選擇,我們會覺得自己越來越有力量。
成為父母不只是一份辛勞的付出,更是一場精神的探險。但所有的付出與探險都是值得的,它會讓我們在生活的喧囂中,發現一個秘密的世界,在那裡,你會重新發現自己。謝題主邀。保有一顆童真之心,是大家都嚮往卻很難達成的。比如題主列的這三條:
1. 小孩子遇到任何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不會在意有些問題顯得自己很幼稚。
2. 小孩子開心就會大聲笑。3. 小孩子不會偽裝自己去取悅別人。
從根本來講都需要一個可以「任性」的前提:有人保護。
而成年人和孩子最大的區別,我個人認為在於:剋制。即成年人需要保護家人/朋友/利益,而去克制自己做一些自己本不想做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情緒平衡,比如說話之前的考量,比如取悅別人。所以如果成年人真的要像孩子學習,那就學習孩子的恢復能力吧,雖然很難。孩子可以在身體/心理受傷後快速修復自己,找到平衡點,與環境相融,與周圍人妥協,生命力驚人,以及擁有旺盛的學習之心。而成年人隨著年紀增長,往往越來越怠於修復自己(老到六十歲還能追時尚潮流的非常罕見),服老但死不認錯(固執己見),寧可硬碰硬也不願軟下來服輸免受傷。同時懶得學習,找各種各樣的借口讓自己不接觸甚至排斥新事物。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修復內心的弱我的絕佳機會,是第二個青春期,也是成年人由內而外的二次生長。只是太多父母在瑣事中耗盡了能量,不想接受生長痛,拒絕成長。想到一個名字相似的Ted視頻:《大人能從小孩身上學到什麼》
http://v.163.com/movie/2011/7/H/K/M7B9MJBSV_M7BA0KPHK.html挺有啟發的!簡單 純真 易滿足真情實感的流露 需要與被需要愛和被愛的願望
推薦閱讀:
※入園後,還有比分離焦慮更鬧心的事!很多孩子都中招了
※期末臨近,該調整你的學習節奏了
※用手按按按,插圖全搞定
※有格調的兒童識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