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這個只有女人的魚市場,就是一個有自己秩序的江湖。

我們用十二個三天三夜的時間,蹲守十二個你不曾了解的社會空間,記錄十二個真實的人間劇場。今天呈現的是第三部《白馬井的女人江湖》:65歲的拖冰漁婆,53歲的挑擔漁婆,25歲的孕婦,66歲的中間人漁婆,看她們如何演繹自己的生存方式......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江湖,而它由無數小江湖組成。

一所學校是一個小江湖,江湖身份有校長、老師和學生;

一座醫院是一個笑江湖,江湖身份有醫生、護士和病人;

而對於海南儋州的白馬井魚市場來說,這是一個女人江湖,這個江湖有著很嚴格的江湖地位:挑擔/拖車/拖冰(漁婆)、中間人攬頭船老大。

第三個三天,我們選擇在這裡,記錄在這個江湖裡為生活奔波掙扎的漁婆們。

每天,這裡上演女人間的戰爭

她們,因為什麼聚集於此

每天,這裡都是關乎生存的真實舞台

她們的笑淚,都是從哪裡來?

生活是最好的劇本。

從1958年開始,白馬井魚市場已有60年歷史;每年的休漁期是5.1~8.16,除去休漁期,都是旺季。

魚市場的魚貨,質量高的基本遠銷韓國、日本、港澳台和內陸,質量次一級的島內自銷。

整個魚市場由三部分組成:

景象壯觀、風景優美的港口、充滿生命力與活力的碼頭以及充滿市井氣與煙火氣的魚市場。

魚市場最鼎盛時,漁婆達上千人。

曾經,連戴的帽子都直接地展示著她們的地位。

中間人戴元寶帽,挑擔漁婆戴尖頂,這是她們保持了幾十年的風俗。

她們會吵架,乃至為此大打出手,這都是她們主張公平的方式。

挑擔漁婆

中間人拿取魚貨後,

由挑擔漁婆將貨物從貨船上挑下。

挑擔漁婆一般收費1塊錢1塑料箱,一天少則幾十,多則一百;卸貨之後,負責清洗塑料箱,一般2毛錢1塑料箱。大部分時間,留給挑擔漁婆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拖車漁婆

車漁婆將從船上卸下來的貨物運至運輸車、凍場等

視魚貨種類&拖運距離,一般遠一點10塊,近一點5塊。

挑擔漁婆和拖車漁婆,是市場里最辛苦的人。她們都在排隊等待著漁船歸港。5毛錢一盤魚的活,關係著一家老小切實的溫飽。插隊和壓價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為價格、為派工,爭吵往往一觸即發,卻又瞬間停息。

? 符贊蓮 53歲 | 挑擔漁婆

因家暴離婚,育有4個孩子

「我不知道挑到多少歲,一年,兩年?

沒有力氣就不挑了 」

這是一個孤獨,苦命但樂觀的女人。

因為老公好吃懶做還經常家暴,所以她選擇了離婚,生育了2個女兒2個兒子,2個女兒已經出嫁。

目前,符贊蓮與一個22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兒子十分不懂事,不上學也不工作,每月找她要錢,不給的話還會罵她。

每天在魚市場工作結束,符贊蓮還要回家燒柴火給兒子做飯。

符贊蓮在魚市場挑擔30多年,抬一盤魚貨6毛錢,「人情」不好的時候,一整天接不到活,最多的時候一天賺50塊,一個月不到兩千元的收入。

我們去拍攝的當天,符贊蓮全天的收入只有18元,而第二天,為了尋找自己不知所蹤的兒子沒有開工,全天沒有收入。

不在碼頭幹活的時候,符贊蓮就在家裡織魚網。這能夠給她每個月額外增加300塊的收入。

雖然覺得很苦,身體也有傷,但符贊蓮卻很喜歡在魚市場的工作,很樂觀,臉上時常掛著笑容。

? 羊三彩 | 挑擔漁婆 55歲

1個女兒,3個兒子

羊三彩的丈夫鄭國良在海上捕魚,而她自己在這個魚市場做挑擔漁婆做了30年。

現在的她,已經越來越沒有體力挑擔了,基本上每挑一擔就要停下來喝水,有的時候,忙起來沒有時間吃飯,身體也大不如前。

閑暇時刻,羊三彩會在家門口織漁網,供應丈夫的漁船。

日子一復一日,羊三彩還在堅持。

? 曾益丁 55歲 | 拖車漁婆

上有80多老人,下有三個孩子

曾益丁,1997年來到魚市場,做拖車漁婆至今已滿20年。

這個魚市場一共有5,60部拖車,每天都井然有序排隊拉魚,遇到不遵守規則的,吵架乃至打架,都是家常便飯。

她每天凌晨2、3點到碼頭等漁船,有時候一等就是一天,一盤魚4-50斤,一車12盤,大概500多斤,每一車收入5元,經常一天不夠50元收入。

她每天的工作是拉著一車又一車的魚去冷凍廠。

老公在魚船上工作,將大船上的魚貨搬到小船上。

忙碌的日常,兩口子一起在船上吃一頓隨意的午餐,都變成了特別奢侈的時光。

兩夫妻現在一個月3000收入,自己家的房子已經建了20多年,想裝修但沒錢,所以家裡至今很破舊。

? 林如菊 | 挑冰漁婆 65歲

2個兒子,1個女兒,4個孫子

「我好玩的事就是開工,

賺錢不是很好玩嗎? 」

生活艱辛也並不是全然困苦。

魚市場一側的巷子里,我們遇到了白髮的拖冰漁婆林如菊。

林如菊在魚市場做挑冰漁婆40多年,家庭條件較好,但還是喜歡來魚市場工作,喜歡開玩笑說自己只有35歲。

她特別寵愛24歲的孫子,因為孫子還沒結婚,所以她依舊選擇繼續在這個魚市場里做拖冰漁婆,賺錢給孫子。

將滿滿一車冰拖到魚市場,賺得幾塊錢,林如菊就這樣樂此不疲地幹了一輩子。

? 李堅彩 68歲 | 賣乾貨漁婆

魚市場中年齡最大的漁婆之一

「今天來之後,以後就不來了

但心裡還是想來 」

幾十年來,魚市場一直都是李堅彩的第二個家。

從拖車漁婆,到乾魚貨攤主,魚市場承載了李堅彩的大半個人生。

李堅彩1個女兒,3個兒子,當年為生活所迫,為了養育4個孩子,85年從南海公司退休後,開始在魚市場賣乾魚貨,在市場買來新鮮的魚貨,親自製作晾晒成干,再拿到魚市場去賣,一賣就是30多年。

現在,她的身體已經不能支撐她每天再去賣乾魚貨,只有春節前後才去擺攤;平時閑不住的時候,就去魚市場買點小魚苗,再轉賣出去;

我們拍攝的時候,趕上李堅彩最後一次來魚市場賣乾魚貨; 由於身體原因,家人再也不支持她來魚市場;我們眼見著她最後一次賣魚、最後一次製作乾魚貨、最後一次賣乾貨、與每一個人告別、最後一個離開魚市場。

李堅彩揮手跟朋友告別

在魚市場的歷史裡,一代一代的漁婆就像流水逝去。但對於每一位漁婆,這裡投入了大半人生,維繫著一家生計,並不是能輕易告別的。

中間人(漁婆)

一般從攬頭拿取魚貨,轉手賣給工廠、餐廳等,一般差價低,利潤低。

一般從攬頭處拿取魚貨,再轉手賣給工廠、餐廳等,一般差價低,利潤低。中間人從攬頭處拿貨會採取抽籤的形式,靠前的人可先挑選品質較好的魚貨。

? 蔡玉平 | 中間人(漁婆)

丈夫很早過世,育有兩個兒子

「不講人情,你哪裡做得到生意,

不講人情,誰賣魚給你 」

蔡玉平,66歲,魚市場第一代漁婆,丈夫很早過世,95年從南海公司下崗,為了將兩個兒子拉扯大,從挑擔漁婆開始,一步步成為中間人。

每天凌晨5點,蔡玉平會早早趕到魚市場挑選魚苗,有時,受颱風影響,魚貨不是很多,她需要不斷地和攬頭周旋,不僅為了魚貨的質量,還因為魚貨的價。

在這裡,交易,從來就不是價高者得的數字問題。信任和守諾,是這裡傳承數十年的「江湖規矩」。

每天下午,生意不忙的時候,蔡玉平會來到魚市場旁邊的漁婆廟,點上一炷香,祈禱身體健康,生意興隆……

蔡玉平挑的魚貨主要供給海口二兒子王俊峰的店,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來給兒子送新鮮的魚貨,一家三代也能趁機會團聚。

王俊峰在海口騎樓老街有一家特產店,不只做商品做品牌,更想把漁婆的文化底蘊做進來。

現在繼續做這一行,是深受蔡玉平的影響。

王俊峰2歲的時候,家庭遭遇巨變,父親去世,母親蔡玉平又從南海公司下崗,為了兩個養育兩個嗷嗷待哺的兒子,蔡玉平開始在魚市場做漁婆。

6歲時,王俊峰開始跟著母親出入魚市場,從母親身上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曾經嘗試過其他的營生,也曾在廣東打工,但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白馬井。

對於他來說,漁婆,已經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精神內核。

在他眼裡:

「做漁婆門檻不高,但是門道深」;

「母親是我的一座大山」;

「有皮有臉的人做不成漁婆」;

「碼頭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江湖」。

如今,蔡玉平兒孫滿堂,生活富裕,她仍舊每天去魚市場,既是一種習慣,也是為了不閑著。

船老大

負責出海捕魚

這些船老大基本不是海南島本地人

船老大多從外地來捕魚;每次出海捕魚,少則一周,多則半個月~一個月;

捕魚地位於廣東、廣西、海南三省交界,船老大捕到魚後,會與三地攬頭聯繫,在價值、路途、魚貨保鮮度等方面經過權衡之後,才會決定以什麼樣的價格賣到什麼地方。

攬頭(漁婆)

直接與船老大對接

從船上包攬貨物再轉手賣給中間人

攬頭賺取差價,一般差價大,利潤高,一般的攬頭每年賺取10-20萬,精明的攬頭每年賺取上百萬,攬頭之間常有衝突;

很多攬頭與船老大關係錯綜複雜,攬頭出資(10萬~50萬不等)贊助船老大買船、修船,幫船老大聯繫油、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船老大則將相應的貨物包給出資的攬頭。

攬頭與船老大之間相互信任,雖常有賒賬且金額巨大,但一般只是口頭約定,沒有欠條。

? 楊娟林進來夫婦 | 船老大 46歲

兒子放在廣東老家

「我們這一代人,還有人肯出海,

到了我們兒子那代,都不想了 」

來自廣東的楊娟,丈夫是一位出海經驗豐富的船老大,在白馬井從事捕魚工作已經五年。

我們拍攝的當天,受颱風影響,出海捕魚的體型較大的船隻都停靠在岸邊不遠處,綿延數公里,十分壯觀,不時有運送魚貨的小木船穿梭其中,忙碌不停……突如其來的颱風阻滯了出海捕魚的船老大,而一天的停工對船老大、漁婆意味著不小的經濟損失。

楊娟還是決定和丈夫林進來冒險出海,試試運氣。

幾個小時的等待,天氣沒有變得更糟。但第一網下去,卻並沒有預想的收穫。

楊娟說在這裡工作辛苦,又暈船。整個人都不舒服,吃暈船藥都克服不了。暈船的時候只能自我安慰假裝在岸上。

最終的堅持和整宿沒有休息的工作,讓他們收穫了6000多斤漁獲。

她和丈夫每年要在海上呆8個月,在休漁期和春節回廣東老家。

他們說:

船壞了爛了,人老了,就不出海,回家了。

? 二妹 | 賣貨漁婆 25歲

懷孕7個月

儘管身懷六甲,但二妹堅持在每天早上5點坐三輪車25分鐘到魚市場開始一天工作,一直做到10點。

她說她要做生意,她不來沒有人來。

她說這是她自己的生意,又不是幫別人打工。

二妹每天坐在自己的魚貨錢看貨收錢算賬,幹得風生水起,絲毫看不出大肚的負累。

她準備堅持做到肚子里孩子8個月大再暫告一段落,即便懷孕,也絲毫不覺得辛苦,相反挺享受這種賺錢帶來的感覺。

? 鍾新龍 | 什麼都干 29歲

魚市場少有的男性

這個女人江湖裡,我們見到了鍾新龍,魚市場少有的男性。

他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繼承了船老大岳父的事業,目前在魚市場工作,攬投、中間人、運輸、加工基本都有涉及。

鍾新龍的妻子叫李小英,30歲,2011年大學師範專業畢業,開了一年培訓班之後,2013年開始在魚市場開起了一家乾魚貨店。

真正參與進來,他才發現,這是一個靠著外人看不見的秩序維繫著的世界。

他說:上學的時候裝扮得挺斯文的,習慣在碼頭這邊和人家爭呀吵呀之後,半年後就變邋遢了。

除了買賣生鮮魚貨,鍾新龍還有一家自辦的乾魚貨加工廠。從陌生到熟悉,適應了一切之後,他才發現,自己也在悄悄地改變著。

命運的安排賦予了每個漁婆不同的角色:

為了每日三餐奔波還要盡心照顧22歲不懂事兒子的挑擔漁婆符贊蓮

家境優越不差錢只是為了給孫子攢錢結婚的挑冰漁婆林如菊

身懷六甲,把賺錢當成樂趣的孕婦二妹

每天5點就起床,跟船老大、攬頭討價還價的中間人蔡玉平

背景離鄉舍下年幼兒子在外打拚的船老大楊娟;

辛苦,如影隨形;但這一份堅持中的滿足與快樂,亦跬步不離。

他們淡然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淡然地選擇了在外人眼裡無比艱辛的生活方式,默默地遵守著白馬井的江湖規則,努力認真地去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三天的觀察時間結束,在濕潤的熱帶季風氣候中,我們遇到了狂風、暴雨、烈日灼燒,感受到漁婆的堅韌、樂觀、淡定從容。

命運給予的有時太過嚴苛,但她們卻永遠勇於直面地領受著。

白馬井,一個只有女人的魚市場,一個傳承著自己秩序的江湖。


推薦閱讀:

大家的生日有新鮮有趣的過法嗎?
成年人的愛情是在不斷衰退么?
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
嫌 200 元禮物太窮酸的女生,當真以為嫁得了富二代?

TAG:海南 | 生活 | 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