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柴 | 追憶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音頻鏈接:

柴可夫斯基 | a小調鋼琴三重奏 (@網易雲音樂)

作品原名:

柴可夫斯基的《a小調鋼琴三重奏》

Tchaikovsky Piano Trio in A minor op. 50

文/巍小調

更多內容請戳下面鏈接:

林琪雨: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zhuanlan.zhihu.com圖標

《a小調鋼琴三重奏》採用罕見的兩樂章:

第一樂章是「輓歌般的曲調」,奏鳴曲形式;第二樂章是由12個變奏和結尾構成的變奏曲形式。

就精神內涵來說,如果第一樂章表達的是柴可夫斯基對喪失亦師亦友的尼古拉·魯賓斯坦的哀傷心情的描繪,那麼第二樂章便是兩人友誼的點滴回憶。

根據分析,第一樂章並不是單純的奏鳴曲式,其中包括三個主題的反覆出現與變化,可以把最後一個主題視為結尾,而分析為奏鳴曲形式的發展;也可以將三個主題視為同等地位,則前兩個主題便成為比例較大的迴旋曲式。

第一主題是由大提琴奏出一個哀傷感人的旋律,小提琴接續這個旋律的高音聲部。當鋼琴重複這個旋律,弦樂器以悸動的顫音奏出心情的倉皇與焦躁。第二主題是速度適切的快板,凱旋的氣氛和第一主題的憂傷沉鬱形成強烈對比,有人說那是描繪尼古拉·魯賓斯坦視死如歸的勇敢形象。

經過繁複的發展部,樂曲轉入依依不捨的結尾主題,小提琴和大提琴展開如膠似漆的對話,樂曲在優美迷人的氣氛中結束。在這個樂章中,柴可夫斯基用三個完全不同的主題表達出他對尼古拉·魯賓斯坦辭世的複雜情緒。其中包括哀悼之情、崇敬之心與甜密友情的回憶。

第二樂章的變奏曲形式,主題是一首優美的俄國民謠,也是尼古拉·魯賓斯坦生前最喜歡的旋律之一。

根據莫斯科音樂學院同事卡什金的回憶,柴可夫斯基選擇這個主題來懷念尼古拉·魯賓斯坦,是因為這個旋律代表他們之間難以忘懷的快樂時光。

1872年,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授們利用假期在俄國鄉間遊歷,他們來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

當地人十分熱情好客,不但招待食宿,而且邀請他們參加鄉村舞會。

在舞會中當地人將這首曲調感人的民謠介紹給尼古拉·魯賓斯坦,那濃郁的草根性在簡單的音符中自然流瀉出來,往後就成為尼古拉·魯賓斯坦最喜愛的曲調之一。

柴可夫斯基在第二樂章中,為這個簡單的旋律寫了12個變奏,每一個變奏都代表他對尼古拉·魯賓斯坦的一些點滴回憶。

主題先由鋼琴彈出,在第一變奏改由小提琴主奏,鋼琴彈出流暢的裝飾奏;第二變奏則由大提琴主奏,鋼琴和小提琴配以裝飾奏。

這三次的重複只算是這個樂章出場的熱身運動,並無特殊的含義。

隨後的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變奏,可以充分表現獨奏鋼琴的各方面優異技巧。

其中第三變奏「中庸的快板」,鋼琴家由右手輕快地奏出主題,左手以快速裝飾奏上下穿梭,小提琴和大提琴撥奏配合,表現出可愛的玩具世界,令人聯想起尼古拉·魯賓斯坦家中收集的「音樂鍾」。

第五變奏則是獨奏鋼琴家在鋼琴的高音鍵敲出可愛的清脆琴聲,就像尼古拉·魯賓斯坦家中的「音樂盒」。

第七變奏中,鋼琴家以重音和弦彈奏出皇帝般的高貴和威嚴,這個變奏正好和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相互呼應。

尼古拉·魯賓斯坦一生最崇拜兩個西方作曲家,一位是巴赫,另一位則是肖邦。

因此柴可夫斯基也以這兩個作曲家的風格寫出第八變奏和第十變奏。

第八變奏是巴赫的曲風,鋼琴和兩把提琴構成賦格的表現形式,樂曲發展至此,似乎通過時光隧道,來到巴洛克時期。第十變奏一出現,馬上令人聯想起肖邦波蘭瑪祖卡舞曲的節奏,活像另一件肖邦的天才洋溢之作。

其餘像第三變奏的詼諧曲風、第四變奏的俄國舞曲風、第六變奏的圓舞曲、第九變奏的狂想曲,都是各具特色,令人對柴可夫斯基寫變奏曲的天才巧思,嫉羨交加。

最後的第十二變奏篇幅最長,幾乎可以獨立成一個樂章。樂曲一開始,便是雄壯有力的進行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發展過程,第一樂章那耳熟的第一主題也加入,第一和第二樂章的兩個主題交互出現,在驚恐、焦躁、感懷的複雜情緒下,推升到樂曲的最高潮。

樂曲在高潮中,依依不捨地走向最後的結尾。

在樂曲終結前,鋼琴深沉地彈奏出肖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中人們所熟悉的「送葬進行曲」的節奏,

送葬的腳步由近而遠,最後消失在無限的寂靜之中……

知乎編輯器太不好用了,功能特少,大家覺得,以後用這種圖片截屏方式好不好?


推薦閱讀:

悲愴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絕命書(一)
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有沒推薦的版本?
如何評價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關於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用加農炮的一張圖?
《天鵝湖》芭蕾舞中小丑的作用是什麼?

TAG:古典音乐 | 音乐 | 柴可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