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士聞道|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一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古本合校

上士聞道,堇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遲道如繢,進道如退;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愈;大方無偶,大器曼成,大音偳聲;天象無型,道褒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註:

1、這裡的「孛」字,在帛書《老子》中為「費」,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昧」,「孛」為楚簡《老子》的寫法。根據文意,「昧」與「孛」字均可用,「費」字應為抄錄時誤讀的結果。由於楚簡《老子》更為接近老子原文,故本合校版選用「孛」字。

2、這裡的「繢」字,在帛書《老子》中為「類」,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纇」,古文字學家李家浩先生在對楚簡《老子》殘簡進行拼接之後,認為此字為「繢」。從文意來看,「繢」比較恰當,「類」與「纇」應該都是抄錄筆誤。故本合校版選用「繢」字。

3、這裡的「封」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之下土,即「封」的古字,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廣」。「封」與「廣」字義相近,由於楚簡《老子》更為接近老子原文,故本合校版選用「封」字。

4、這裡的「偶」字,在楚簡《老子》及帛書《老子》中都為「禺」,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隅」。「禺」字古同「偶」。從文意來看,此字應為「偶」,「隅」應為抄錄時誤讀的結果。故本合校版用「偶」字進行替代。

5、這裡的「曼」字,在帛書《老子》中為「免」,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晚」,「曼」是楚簡《老子》的寫法。從文意來看,「曼」與「晚」字均可用,「免」字較為牽強。由於「曼」字相對而言更為恰當,故本合校版選用「曼」字。

6、這裡的「偳」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人下耑,應為「偳」的異體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希」。「偳」與「希」字均可用,由於楚簡《老子》更為接近老子原文,故本合校版選用「偳」字。

古本注釋

堇:古通「僅」,才。

孛:混亂、糊塗。

繢:同「繪」,繪畫。讀huì。

封:大。

偷:馬虎、隨便、輕率、漫不經心。

貞:正,定。

愈:古同「俞」,古代挖空樹木做船,空中木為舟。

方:據《說文解字》所載,本意為並船,即並行兩船。又指竹筏或木筏。

曼:長。

偳:短。讀duān。

褒:寬大衣襟,引申為廣大之意。

古本釋義

上等之士聽聞道,才能行於道中;中等之士聽聞道,好像聽到又好像沒聽到;下等之士聽聞道,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稱為道。

所以古語有這些:明道如孛,遲道如繢,進道如退;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愈;大方無偶,大器曼成,大音偳聲;天象無型,道褒無名。

只有道,很好地起始且很好地完成。

真經解讀

本章對上中下三種士人聞道之後的反應做了生動的描寫,並將大量蘊含智慧、合乎天道的古語羅列了出來,讓人們自行評判,看看你是屬於上士還是中士,或者仍是個下士。

上士聞道,堇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人由於先天根基的不同或後天觀念的差異,對道的接受程度是有很大差距的。於是老子根據人的悟性把人大致分為了三種,即上士、中士和下士。

上士聞道

老子認為只有上士聞道才能做到身體力行、踐行大道。這是講少數擁有求道精神的人,他們具有「朝聞道,夕可死矣」的求道渴望,終生孜孜不倦地尋找道的蹤影。他們一旦發現道的點滴,便如饑似渴地融入其中、領悟大道,行住坐卧皆唯道是從,不願背道而行。

中士聞道

中士對道沒有渴望,既不想聽也不拒絕,聽見了也跟沒聽見一樣,又似乎已經知道了,總之是沒什麼感覺。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如此,他們的生活似乎離道很遠,年復一年地為發財致富打拚、為買房買車奮鬥、為老婆孩子忙碌、為柴米油鹽操心,沒有閑暇去思考宇宙人生。「說這些有啥用?白耽誤功夫。」——這可能就是他們用沉默回應的潛台詞吧。

下士聞道

當作沒聽見算是客氣的,下士們可沒那麼含蓄,他們會對所聞之道哈哈大笑,以表達他們的嘲諷與鄙視。甚至對於下士來說,不能引起他們捧腹大笑的言論都不能稱其為道。

這種對道發笑或者反感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他們只能接受與自己頭腦中固有的觀念相一致的言論,沒法理解那些聽起來違反主流意識的東西。比如我說:石頭實際上並不像你看到的那麼堅固,我們所感覺到的物體其實並不真實。這一定會招致很多人的反對,甚至嘲笑我的「胡言亂語」,儘管這早已被量子力學所證實。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遲道如繢,進道如退;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愈;大方無偶,大器曼成,大音偳聲;天象無型,道褒無名。

列舉完人們聞道之後的三種反應,老子一口氣寫下了十三個句子,都是充滿哲理、與道相合的古語。用這些古語正好可以測試閱讀者目前所處的水平。如果你能認同此理,並行於其中,說明你慧根深厚,有幸成為老子「認證」的上士;如果你看了之後忍不住大笑,那很遺憾,你還是個下士,祝你能早日升級吧。

明道如孛

明悟大道如同糊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越是活得明白的人越喜歡「裝糊塗」,他們雖然對身邊發生的事心知肚明,但寧願做一個「糊塗仙」。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明了「道恆無為」的道理:人生在世,沒有什麼可執著的,與其啥事都要斤斤計較、睚眥必報,不如讓自己過得糊塗一點,還能享受生活的簡單隨意、自在逍遙。鄭板橋的傳世名言「難得糊塗」正與此語相通,想必他也是悟出了這個道理的。

遲道如繢

遲緩修道如同繪畫。修道宜緩不宜急,行住坐卧皆是道。修道之人要從生活中慢慢體悟、勤加修行,就像繪畫一樣,一筆一筆細心描繪,才能畫出精美的佳作。

進道如退

精進得道如同倒退。這也是一個奇特的現象,有時候修道日久有所進境,反而如同退步一般。比如一個人在修道過程中需要放下自我、忘掉過去。他曾經引以為傲的東西可能都不再重要了。此時他需要的是脫胎換骨、涅磐重生。這個蛻變的過程是痛苦的,原先的優勢此時似乎已消失殆盡,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原點,變成了一無所長之人。而只有這樣,他才能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悟得大道、超凡入聖。

這種進退反覆的現象其實是由螺旋上升的進化方式決定的。這就像佛家所講的三層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原本看山是山,提升一層境界之後,反而連山都看不出來了,彷彿能力減退了;再提升一層境界,似乎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原點,真乃「進道如退」。然而,這第三次看到的山,已經不再是當初所看到的樣子,他不僅看到了山的表象,也看到了山的真相。

這前三句古語分別講的是悟道、修道、得道。悟道如糊塗,修道如繪畫,得道如倒退,三句話就把求道過程中的種種狀況做了個極其精鍊的總結。如此道言道語,讀者們是否能接受呢?

上德如浴

上等之德如同溪流。本句與第八章中的「上善如水」遙相呼應,看來老子很喜歡用水來比喻美好的東西。並且,第二十八章中的「知其清,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一句,是本句的最佳詮釋。上等之德就像溪流那樣「知其清,守其辱」,而且溪流「恆德乃足」,將上德比作溪流再貼切不過了。

大白如辱

太潔白如同污濁。這句話好像與現實不符,再怎麼白也不可能看起來污嘛。其實這句話說的不是顏色,而是德行。正所謂過猶不及,太過潔凈、清白,反而與品行污濁之人沒有多大區別。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一個人有潔癖(包括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完全接受不了髒東西。在某個寒冷的晚上,她看到一個滿身污穢的流浪漢醉倒在大街上。她會怎麼做?當然是繞著走了。而一個沉迷賭博的小混混從這路過,他所做的則是把流浪漢身上僅有的幾塊錢給拿走了。這兩個人的行為區別大嗎?他們誰都不願意救助這個將會被凍死的流浪漢。

這句話很容易被第二十八章中的「知其清,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給搞暈,它們講的可不是一碼事。「大白如辱」是物極必反的意思,這裡的「辱」含有貶義;而知清守辱中的「辱」是中性字,體現的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封德如不足

大德如同德行不足。既然是大德,為何反而像是德行不足呢?這從第三十八章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句之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正因為上德不講德,所以大德之人很少賣弄自己的德行,於是就好像德行不足一般。而一旦他開始刻意表現自己有德,那他就真的要淪為無德之人了。

建德如偷

建立德行如同漫不經心。建設社會道德,實行以德治國,這是中國每個統治者都想做的事。但良好德行的培養不是靠喊口號、搞運動就能完成的,那需要在潛移默化之中慢慢達成,彷彿是不經意之間,還得輕鬆easy。因此老子說,「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無為」與「不言」,有幾人做到了呢?

質貞如愈

品質堅貞如同獨木舟。這個「質貞」講的也是人品,而不是物品。物品之中比獨木舟端正、穩定、堅固的有的是,沒必要拿它來作比。古語把品德比作獨木舟,是因為獨木舟具有「貞」的所有特性。古人挖空樹木造船,用一根獨木就能在江河中航行,它總能保持船身端正,在風浪中也能穩定漂浮,而且堅固耐用。一個人如果具備了獨木舟既不易翻、又不易沉、也不易壞的品質,那他一定能在人生的大風大浪面前保持住正直與堅定的美德。

這五句古語都與德有關,分別是上等之德、清白之德、廣大之德、建立美德、堅貞之德。加上前面關於道的三句古語,這八句話的句式都相同。在這八句中有四句是前後反轉的,即:明道如孛,進道如退,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而其它四句並沒有反轉之意。既然是古語大集合,這樣的安排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律了。

大方無偶

大船沒有並排而行的。古時將兩船並排稱為方。後來船造得越來越大,於是發現大船是不能與別的船並行的。為何大船不能並行呢?這是一個常識問題,也是一個物理問題。大家上學的時候應該都做個一個實驗,向兩張紙中間吹氣,兩張紙就會靠在一起。這是一個基本的流體力學原理,即流體經過狹窄區域比經過寬闊區域的流速要快,而流速較快的狹窄區域內壓強較小,因此會受到外側流體向內施加的壓力。同理,並行的兩船如果靠得很近也會受到兩側水流的壓力,很容易撞到一起。小船如果相撞可能還問題不大,而與大船相撞就非常危險了。

這句古語雖然講的是常識,但也可引申到人事,即大人物通常沒有同伴。是不是這樣?我們所知的帝王將相有同伴嗎?真是少之又少。有一個特例,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但那只是小說而已。即便真有其事,劉備稱雄之後與關張二人也變成了君臣關係。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大人物必定卓然不群,很難與他人並駕齊驅。

大器曼成

大器需要長時間做成。大型器具製作起來難度大、工時長,這也是一個常識。而這個常識同樣被引申到了人事上,即大才通常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才能成就。成語「大器晚成」的原型就是這句話。

大音偳聲

大音往往短促發聲。巨大的聲音有哪些?有雷聲,爆炸聲。據說人類觀測到的最大的聲音是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聲響。這些聲音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時間短促。這同樣是一個常識問題,大音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爆髮式地產生,無法維持長時間的發聲。再一次的,可以把這個常識引申為哲學問題,即大動靜都長不了。所以要想長久,就不能搞出太大的動靜。

上述三句古語講的都是「大」——大船、大器、大音,同時這三種事物又可以引申為大人物、大才、大動靜。這些古語通過對常見事物的常識性描述,為人們揭示了很多既樸實又深刻的道理。

天象無型

天文現象沒有模式。古人夜觀天象,了解了非常豐富的天文知識,但老子為何仍然說天象沒有固定模式呢?因為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天文現象還是很有限的,只能對太陽出沒、月球盈虧、日月交食、行星運行進行系統的研究,而對於流星、彗星、黑洞、超新星爆炸以及銀河系運轉、星雲運動等都無法總結出準確的模型。古人認為人類難以掌握天象的所有規律,故說「天象無型」。而這句「天象無型」後來被通行本《道德經》修改為「大象無形」,就失去了原本的意味。

道褒無名

大道沒有名稱。本句與「道恆無名」相通,對於這一點老子已在第三十二章講到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最後這兩句古語講的都是「無」——無型、無名,總的來說就是像「天」與「道」這種廣大無邊、深邃玄妙的事物,是無法用模式和名稱來進行準確描述的,即便描述出來也是有局限性的。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章最後,老子感嘆道,只有道才是善始善成的。這個「善始且善成」主要是指道行而言,即道能讓事物從始至終都保持良好的狀態。我們知道,做一件事要想善始善終是有難度的,有些不能善始,有些不能善終,也有的既不能善始又不能善終,而只有唯道是從,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本章評述

本章先列舉了三種人聞道之後的反應,說明「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除了上士能聽出其中奧妙之外,中士和下士都不會太當回事。可見,「道」本來就是為少數人而講的。只是這個少數到底有多大比例並不確定,也許是萬分之一、也許是千分之一、也許是百分之一。要知道,當這個比例能達到十分之一的時候,就已經很可觀了,社會就會發生巨變。而當這個比例達到三之一甚至更多的時候,那意味著什麼?那意味著天下大同的時代就要來臨了,人類將會很快步入以道為準則的「理想國」。

老子在說明了人的差異之後,來了一大段古語串燒,讓讀者自己來測評一下目前所處的層次。不知讀者們看了這些大道理之後,做何感想呢?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10章 去相對性
徹悟 道德經 第75章 無以生為
徹悟 道德經 第39章 得一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