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雄鷹的半個翅膀---戴姆勒賓士在二戰中的飛機發動機生產
本文將介紹賓士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發動機生產方面,來帶大家感受一下為什麼db發動機是怎麼給力和怎麼在後期總有點「耽誤事兒」的感覺。
1.環形生產體系:
將生產責任下放至工廠的初期轉換核心即是對於「環形生產體系」的引進,這種實質上就是由原來半私有半國有(RMfBuM)化的軍火和坦克生產體系基礎之上,加強各個工廠對總體生產計劃的遵守執行和工廠之間的協調生產,對瓶頸環節所需的物料加以協調發配以及充分利用工人的二班倒,去挖掘在現有勞動力下的潛在生產力。賓士公司負責生產飛機發動機(DB 601,DB 605,DB 603)的「環」,由本部控制下轄的9個工廠共同運轉。過程中在經歷了一系列車間工藝流程優化、擴增勞動力和加大對機器設備的投入後,賓士廠的發動機產量節節攀升,其位於勃蘭登堡的工廠在1944年1月的產值達到了806台。 然而相對應的,由於缺乏訓練有素的工人和設備,外加不足的食物供應,在佔領區的工廠生產力則是相當低下。以位於布拉格的工廠為例,42年開始建立DB 605的生產線,設定的目標是44年每月生產500台,然而該工廠在44年7月才開始實際生產(也是因為RLM中間又命令它去更改產線來生產603所導致的混亂),最後的生產總量只有311台。相似的,在波蘭北部Stettin的工廠(於41年3月被德國人接手)被要求在43年有400台/月的產量,實際上全年算下來卻只有144台/月。
2.產線重組,邁向DB 603:
1944年初,DB 605投入生產的第三個年頭,RLM終於決定讓位於勃蘭登堡的賓士工廠重組其生產線、開始全面大批量生產DB 603..然而此決定立即遭到了賓士管理層的反對--因為就當時材料供應條件,不論是以技術角度還是以公司利益角度,此時重組去搞603無疑將帶來災難性後果。但軍方大佬們還是希望在45年3月該工廠能開始投產603--可是即便按照最樂觀的規劃,賓士的工程師們仍然認為到45年6月之前都是做不到的。為了避免生產603,該工廠改進了現有的605(搞出了DB 605D),恰好也讓軍方重新提起了對605的熱情。
諷刺的是,為了生產605D,也是要對產線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並且這個調整還是給該工廠造成了巨大的麻煩(表現就是605D數量也不能滿足軍方需求)---但是跟轉去生產603來比,這個困難算是微不足道的了...
但當意識到軍方不可能停止對603的所求時,賓士管理層決定利用人脈關係(實際就是賓士有人在環形體制委員會裡當主席)將這個風險轉嫁給主要競爭對手Büssing-NAG。賓士一頓花言巧語,先是吐苦水說自己生產605D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再是保證603零件跟605的通用性,最後說軍方的需求量也不大,試圖讓Büssing相信這個事情不會太複雜...後來Büssing怎麼樣了現在已不得而知,顯而易見的是,在44年往後帝國狀態每況愈下的日子裡,賓士越來越不願意服務他的祖國,而開始建立、積攢作為戴姆勒-賓士這個企業的實力和影響力。
3.無奈的進步,實屬的退步:
戰爭後期德三的各種資源都已捉襟見肘,在此環境下,賓士在節約材料方面頗有建樹。從43年10月到44年10月,DB 605中金屬鉻的含量從27.41kg降至了19.01kg,DB 603的金屬鉻含量從37.03降至21.95kg;從43年10月到44年5月,金屬鎳在DB 603中的含量從9.82kg降至2.16kg。誠然這可以理解為通過不斷地工藝改進和更高效的機加工處理帶來的物料浪費的減少,但與此同時因為缺少燃油,廠方大幅縮減了發動機的出廠測試時長,這導致很多存在問題的發動機(或者沒完成磨合的發動機)也被派發到了前線,無可避免的會引起飛行員的抱怨。
推薦閱讀:
※土豪要投百億買戰機?俄羅斯喜出望外:中國買蘇35幫了大忙
※俄羅斯這架戰機帶2個副油箱高調亮相,好像準備量產服役了?
※為什麼蘇34要大幅改變機體布局,從蘇27雙座系列傳統的串聯雙座該成並列雙座?
※如何評價蘇-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