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懂一門學問卻講不出來?
大學裡,考試培訓機構里,身邊這種人比比皆是。有的照著書本從頭念到尾,有的精心做了ppt然後認真的把ppt從頭念到尾,有的講課完全沒有和學生的眼神交流。比如我是做電氣工程的,經歷過5個做二次的老師了,至今沒遇到一個能把繼電保護講得透徹的。
我堅信一個人如果完全懂一個東西,就會很有激情以各種方式讓別人接受進去。那麼上述這類人是如何有膽量走上講台,又如何能接受自己這麼差勁不受待見的講課方式的?
當一名優秀的教師,和當一名優秀的工程師,或者是當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所需求的職業素質是不一樣的。真懂是真正把課講好的前提,但僅僅真懂又不足以把課講好。舉個例子:陳景潤是一名優秀的數學家,但我記得看他的傳記時,說到他當一名中學數學教師,並不受到學生的歡迎……大學裡有這種觀點:認為科研好的人教學也好,這是不對的。這兩者確實有較強的相關性,但並不是因果關係。
很多講課差的人,要不是沒真懂,要不是沒用心,要不就是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其實有個比較簡單的方法鑒別出好老師:(1)他上課是不是有激情。只有熱愛才會有激情,熱愛是干好教師工作的前提(2)不管要講的內容有多抽象和複雜,他能不能做到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這取決於他是否真懂。好老師多符合以上兩條,差的老師,往往一條也不符合。當前中國大學仍然是傳統的大鍋飯,並且重科研輕教學,所以,好老師實在稀少啊,有能力的人都不願意在教學上投入,教學成了良心活……把知道的東西講出來,這本來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了。所以題主你不應該問「為什麼」,而是「怎麼辦」。
假設你是某件事情的專家,呃,隨便舉個例子好了,假設你是一個數學家。但是在你的小夥伴紛紛轉向金融的時候,比如說你的興趣點不在這方面,於是你選擇了找個教職。於是你在學校里有兩件事需要干:
- 做科研。這既是你感興趣的事情,也是你擅長的事情,也是學校用來評價你的成績的事情。並且跟你一起做科研的都是跟你志趣相投的同事,能力上也跟你差不多。
- 上課。這既不是你感興趣的事情,也不是你擅長的事情,你做得好不好影響也不是特別大,但是你還是得做。更糟糕的是,聽課的人在你眼中都是一群傻逼(因為你是教授而他們是本科生,高度差太多了),其中還有一半是沒有什麼求知慾的傻逼。
呃大概就是這樣……
1. 大學老師來說確實有很多科研好講課不好的,畢竟不搞科研他們賺的錢就很少了而且位子也不穩當,所以精力上就無法分給講課太多,不論如何講課講不好又不會有太大的後果。(這個原因很多答主都說過啦不贅述)
2.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如果一個人在整個成長曆程中習慣念書本、念ppt、無眼神交流並且沒有特別大的動力去糾正,那麼很可能他即便成了教師也依舊如此。畢竟不是所有大學教師都學過presentation技巧而且能學會的。
3. 這個理由其實很重要但是沒有太多答主提到。其實日常也有發現吧,比如很多人明明就很擅長、精通一個東西,自己學起來或者做起來如魚得水,但是一旦要他講解,就總覺得不夠那麼回事。最明顯的例子大概就是每次期末複習完以後放下書,有些人能從腦子裡調出東西來再過一遍甚至給別人概括知識點,有些人什麼都想不起來只能到時候寫出自己的題。這不只是講課,從日常或者還是學生時做presentation就可以看出來,只是有些人還堅持做下去成為了老師而已。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學習反饋區能力是有差別的。 從學習開始,就有些人看一遍能記下90%,有些人只有40%,同樣在過了一段時間後,有些人還能記得60%,而有些人能忘得一乾二淨。而在學進去以後,還有一個反覆自究的過程,如前所說有人能主動複述,有人只能被動反饋。到最後環境要求你給別人講解也就是教書的時候,更還有一個程度問題,需要人本身的邏輯能力和學習反饋能力配合,假設能被稱為教的好的這個契合度是60%,那麼大部分人都在40%以下。4. 至於為什麼某些40%以下依然成為了大學教師,其原因就很多樣咯。譬如習慣學校的三觀、不會什麼別的東西、追求穩定…想要留校做老師的話,只要意向夠強沒什麼不可以的。
5.個人覺得教師對整個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從校內到校外亦都是,因為他們的言行能極大影響到許多人,並且是在那些人正在塑成三觀和收穫知識的時候。所以越體會到大學教師教課水平的缺陷,越覺得如有可能,應當盡自己的一份力加以改善。1. 向聽眾傳遞知識的熱情。2. 在有十足的熱情的基礎上:①老師是否真的懂,深度+廣度。②即便真的精通一門技術,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別人聽,本身又是另外一個難以掌握的技能。
現在偶爾去給小公司的小夥伴們講一講Android。做做小型的培訓。
如果在不了解對方的深淺的情況下開始講,就總怕講不清楚,於是就會在某個知識點上挖一下。
但是!據我的觀察,人腦的記憶深度一般在3層,如果一次講過了3層,他會忘記這個問題是從哪裡出發的。從而無法續上之前的整體的框架邏輯所以。講課之前需要和聽眾進行溝通,講的潛了,聽眾覺得無聊,講的深了,不一定有效果。只有溝通才能保證這次講課的進度和深度。把懂的學問講出來,講明白也是一種學問。
要想把一個知識講清楚。首先得對這個知識點足夠清楚明白,對於大多數高校教師,他們都具備足夠的學術能力。
其次,要把一個知識將清楚,得具備足夠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些高校教師並沒有經過相應的訓練,所以這方面或許會有欠缺。這個能力甚至很多拿著教師資格證的高中老師都不一定能夠做的盡善盡美。大多數學生從高中課堂過渡到大學課堂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習慣,我也承認我大學剛入校也是這種感覺,因為你要知道高中的課堂和大學的課堂是不一樣的。
高中的知識點就那些,三年里不斷拿出來反覆訓練,知識點相對較少且好理解。大學的知識點多而雜,而且每學期每門課都是新知識,而且上課時間僅有短短的十八周。(但是我們的課外時間其實相對也多,這個一定要好好利用。)所以對於高校教師在短短的十八周內要把教學計劃內的知識全部講完,很多老師只能選擇了把知識點捋一遍加上一些習題課。當然我也遇到過一些非常讓我敬佩的老師,我的高代老師也是一位讓我十分欽佩與崇敬的老師,他的課深淺的把握真的是我聽過的課中做的最好的,雖然人有些嚴格,不過這門課是三個學期;以及我的近世代數老師能讓全班學生都能聽懂這門課,他的課超級有趣,當然這麼課也是有兩個學期的課時。
但是,作為一名學生,在你吐槽這些的時候你可以順帶想想自己的問題,如果你在課前已經看過一遍這堂課的知識點,你真的還會覺得這堂課那麼無聊么?我的意思其實是如果你已經有了簡單的知識儲備,這堂課聽起來會輕鬆,甚至你會發現,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某個點子是那麼有趣。而且當你課堂上沒有理解的知識,你在課後去問問老師,你會發現這個老師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人,並不像你認為的那麼枯燥,呆板,無趣。
所以,這樣一堂課,老師方面的問題有,他們有科研方面的壓力,並不會像高中教師那樣花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不斷的去改進教師技能和提升教學能力,但是其實他們是優秀的學術工作者,在你的學術方面,他們可以給你提供不少的幫助。
但我更希望的是作為一個大學生的我們,可以更多的去探索知識,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努力的去學習,提升自己。感覺有些扯遠了 o( ̄ヘ ̄*o)最後,謝 @王希邀,認真寫完這個答案,我默默準備考試去了。個人認為有兩個答案,一個是講課的人可能本來也不大明白自己講的東西,只不過是照本宣科而已。再就是講課者缺乏把知識傳授下去的激情。至於走上講台的勇氣么,激情變成零的時候勇氣自然就來。
推薦閱讀:
※SELF講壇&墨子沙龍·2016創新大會
※演講技巧16招,讓你的演講撼動全場!
※6大錦囊幫你全方位應對演講焦慮,接好!不謝!
※被拒絕的100天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