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品牌重回第一陣營需要多久?
2017年,互聯網手機銷售排名中,魅族位列第三,年銷量2000萬部手機,營業額是200億規模——與第一陣營的華為、OPPO、vivo、小米相比較,尚有距離。
15年前黃章創立了魅族科技,進軍國內MP3市場,推出了魅族開山之作MX系列,在國產MP3的戰國時代脫穎而出。此後的故事,如你所知,魅族從2007年開始,從MP3市場轉戰手機——魅族是國產手機中,路徑與氣質上最接近蘋果的公司。
稍有些遺憾的是,智能手機的市場競爭遠比MP3市場更慘烈,與華為、OV、小米相比較,魅族在資金與資源欠缺的前提下,只能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進而延誤了戰機。
現在看來,智能手機最終是巨人的戰場,曾經的「中華酷聯」,也僅剩華為獨秀一枝,聯想、TLC、酷派等等紛紛式微,反倒是魅族從零開始,卻能做到互聯網手機前三名,這一成績,可圈可點,但還不夠,以魅族的工業能力與品牌優勢來說,它理應有更長遠的發展。
智能手機的戰爭,沒有決戰,這是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市場,領跑者大都也不過是各領風騷一兩年,如2011年前後的HTC與摩托,2014年左右的小米與三星,2016年的華為和榮耀,以及2017年的OPPO和vivo。這個市場充滿變數,這樣的變化將會持續,誰都有機會,但前提是必須躋身第一陣營。
一個問題:魅族品牌重回第一陣營,需要多久?會發生在2018年么?
我們不妨梳理下國內手機第一陣營的幾個共性:1、雙品牌戰略——如華為與榮耀,小米與紅米,從某種意義來說,OPPO與vivo藍綠兩廠也算,雙品牌戰略核心是手機的跨度的覆蓋率,從旗艦機到千元機,全面覆蓋,鐵鎖橫江,手機圈目前的核心說到底,其實就是規模經濟,馬太效應,大者恆大,強者至強;2、工業設計能力之外,還有優秀的供應鏈能力,上下游控制能力,上到晶元(如華為、小米的晶元戰略),下到軟體與互聯網服務(如藍綠兩廠的體驗戰略),環環相扣,遵循木桶原理——最短的一截決定了木桶容量。
2017年,對魅族來說,至關重要——魅族、魅藍兩個品牌,獨立運營,成立了魅族、魅藍、flyme三大事業部,與此同時,前華為終端CMO,原TCL手機中國區總裁楊柘加盟魅族,出任魅族首席營銷官兼總參謀。
魅族定位是中高端市場,注重商業精英、高端人士,努力打造商務形象。如此定位,對老兵楊柘而言,無疑是輕車熟路,他在華為時期,為華為重新書寫了「以行踐言」的全新核心品牌DNA,從P6、P7、Mate7等在國內的營銷,均出自楊柘之手,華為P7的君子如蘭、P8的似水流年與Mate7的爵士人生,也出自楊柘之筆——這是華為高端精品戰略崛起的核心節點。
楊柘與黃章的搭檔,這在業內也是少有的CP。對魅族品牌而言,核心便是黃章。雷軍是產品經理,是事必躬親的勞模,余承東是華為手機首席代言人,而藍綠兩廠的沈煒、陳明永,更像是首席運營官。一線陣營的手機大佬中,黃章的個人形象,更有某種不可說的意味——安靜而又倔強的堅守著對產品的執著。
魅族與魅藍的拆分,可以視為黃章的個人夢想與商業現實的某種平衡。魅族定位高端,而魅藍則是「青年良品」,向追求品味的年輕人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
對此刻的魅族來說,理想的當務之急便是品牌勢能,重新定義魅族。
楊柘對魅族的品牌DNA進行了升級——提出魅族靈魂理念是「惟精惟一」,魅族品牌將會貫徹這一理念,讓它成為魅族品牌獨特的文化符號。
「惟精惟一」短短四個字,卻如黃鐘大呂,深受黃章的認可。
所謂「惟精」是指魅族對產品品質的嚴苛把控,和創新上的研發與偏執,「惟一」則是持久的恆心,回歸初心。
新年伊始,一方面魅族內部發表了公開信,反覆提及「惟精惟一」這一理念,另一方面則是媒體溝通會中釋放出的一個信號——未來魅族將會加大品牌文化的建設。
從架構與人事調整,再到「惟精惟一」理念的提出,種種跡象表明,2018年,將是魅族進擊的一年,事實上,今年也是魅族15周年的紀念,重新回到第一陣營,或許將是一個最好的答案。
小米在2016年備受質疑,也是這一年,小米一方面強化了紅米與小米兩個品牌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推出高端機型MIX,重新定義小米品牌,僅僅一年時間,2017年小米重回到第一陣營。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15周年的魅族,將是大概率事件。
推薦閱讀:
※國產手機的品質(硬體上和軟體上)相較國外手機的品質何如?
※如何評價今年講求手感的國產機後蓋的製作工藝?
※手機315,從手機投訴率看手機
※國產手機被迫漲價應思考當下的成功以免沖昏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