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解留守兒童的自殺傾向?

本人是初中老師,所在的學校屬於民工子弟類型的學校,所以很多留守兒童。

其中一個初三的小姑娘在最近幾周都不停的表現出了一種悲觀的情緒,已經非常明確的告訴我「想死了」,這種信息。所以,拜託各位,教教我。


老師你好。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老師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變得更為重要親近一些。感謝你問出這個問題。在乎孩子的老師,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兒童出現想要自殺的表達,跟成人的性質不一定一樣。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來說,其實他/她並不是很清楚死亡的含義。4、5歲的孩子有的還會認為人死了還會活過來。所以需要小心看顧,因為他們不懂得死亡的不可逆。你提到的這個孩子已經初三,是青少年了,大致應該是在15、16歲。這個時期的孩子,一要面對人格獨立的歷史任務,要努力地從父母身邊獨立出來;二還沒有發展出完整的應對生活、社會的能力,還需要一定程度地依靠父母。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父母不在身邊,祖父母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助益可能也不夠,那麼就需要老師多費心思,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和陪伴,以及必要的指導。

如果沒有外來刺激,孩子不會無緣無故想到要去死。具體針對你的這個孩子而言,老師要先冷靜下來。身邊成年人的穩定的情緒和態度,會帶給孩子穩定感和安全感。所以老師你要先冷靜。根據你對這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的了解,選擇合適的方式跟她交流一下,看看她「想死了」背後是什麼情緒在推動,或者是否最近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不良事件。初三的話,是否也面臨升學的壓力還有對於不可知的未來的恐慌等等。

如果學校有心理中心,這樣的孩子最好是報到心理中心去讓專業的心理老師來進行評估和心理輔導。如果沒有,老師你可能需要自己對這個孩子做一個簡單的評估。看一下她的自殺風險到底有多高。她是只是向你傾訴發泄一下,還是說真的有採取行動的可能。一般來說,如果她性格偏內向,平時朋友很少,沒有交流對象,家裡養育人跟她的情感交流少,比較隔離;或者是家裡人對她要求高、過於嚴格等等,這樣類似的情況都會增加青少年這個群體的自殺風險。

自殺風險評估:以下依次風險增高

自殺念頭:出現輕生想法,如活著沒意思;想死;想自殺

自殺計劃:是否已經有一些具體的實施計劃,如怎麼死,用什麼工具、方式;選什麼時間、地點

自殺嘗試:是否已經有過一些類似自殘的行為,或者是自殺嘗試,如用小刀割傷自己

自殺未遂:已經有過具體的行為

具體的操作除了評估之外,暫時你這能做的就是多跟她說說話,多探索一下她對於生活的想法,對於家庭的想法,對於未來的想法,平等坦白地跟她做一些交流。如果評估的風險級別較高,確實這個孩子有採取行動的可能性的話,你還需要告訴孩子,這樣的情況,學校有義務告知養育人/監護人。讓家庭加入進來,一起來保護和支持這個孩子走過這段艱難的時間。

老師,加油!

來自中心諮詢師 Ban Ying


謝謝劉傑 的邀請!

人是情感型的動物,有情緒有感受也有情感需求,人際網路構成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內心環境和情感來源,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得不到情感互動的滋養和關愛,心靈就會枯萎,對生活就會失去信心。

留守兒童是一群非常需要情感交流和關愛的人,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他們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監護,獨自生活,內心苦悶,遇到問題缺乏成年人的指引,與外界的情感鏈接幾乎是沒有的,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容易自我封閉,苦惱無處渲泄,悲觀厭世的情緒就會越發強烈。

開解孩子、寬慰孩子,只是你能夠做的一點點工作,這個孩子更為需要的是加強與親人、外界的情感聯繫,避免她獨自面對孤苦無依的境況,除非你能夠擔當起這樣的一個責任,成為她心靈上的依靠,助她度過這樣的成長難關,否則的話,她的處境是很難有所好轉的。留守兒童的問題,是需要整個學校,以及社會各部門組織來共同幫助解決的問題。

你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你只能盡自己的力去做,傾聽她關懷她,講任何道理都是無用的,她需要的是與他人建立長期可靠的信任與依賴的關係,而不是開解。


鑒於不久前我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得了抑鬱症的經歷。我想說, 如果到有自殺意願的表達的時候,不要嘗試用自己在書上或者網上看到的知識,不要嘗試用鼓勵或者激勵的方式去對待他。找來家屬,和他說你生病了需要醫生,然後一起去醫院。重慶的話精神科有精神衛生中心,重醫附一院,西南醫院可以去。去醫院而不是心理諮詢事務所是因為諮詢那種價格太貴,對農民工來說實在不是很友好。先去醫院看病吃藥至少把狀態弄回不想自殺的狀態再說。目前的研究表明,抑鬱症不僅僅就是所謂的想不開,和體內一些激素的水平有很大關聯。已經到又自殺意願的時候,先去醫院診斷治療再說後邊的事。必須叫上家屬。


想到身邊一個事例,希望他們都好吧


應該讓她父母多努力,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父母每個星期和我打電話,現在手機那麼方便,每周半個小時的溝通應該很容易做到


你如何去開解?繫繩的人不是你


推薦閱讀:

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097 意識障礙——癥結到癥狀是怎樣的流程?
閑話心理輔導 | 這麼好的助人行為,為什麼收費那麼高?--我的心理諮詢史感觸
【申老師帶你讀榮格】榮格的家庭背景及個人成長
媽媽更年期嚴重,在家幾乎天天挨罵?

TAG:心理 | 兒童教育 | 心理諮詢 | 兒童心理 | 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