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人不再決鬥了?

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漫談決鬥:從榮譽與法理的象徵到消亡-維京猛男

決鬥,這個詞是那麼的陌生而又熟悉。在歐美的影視作品中,我們往往會見到一個貴族脫下自己的白手套狠狠的扇向另一個貴族以發起決鬥,而後他們便會用劍亦或是手槍來捍衛自己的名譽,用對手的血來洗刷自己的恥辱——亦或是倒在血泊中成為對手榮譽的一部分。

在現代社會中,告訴一個人讓他滾蛋是一件非常無禮的行為,但在古時候的歐洲,讓一個人滾蛋則可以是一件專屬於上等階級的,充滿著榮譽的行為——只要你以決鬥的方式向對方提出你的要求。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不合情理的粗魯要求經由決鬥這一傳統儀式便與榮譽和地位掛上了鉤。

《貓和老鼠》中的決鬥場景

歐洲的決鬥這一習俗到底從何而來?歷史上歐洲人的決鬥又是怎樣的?有什麼規矩?又如何進行?本文將試著概述一二。

決鬥的初始形態——戰場單挑

決鬥的具體起源已不可考,現在較為普遍的認為,決鬥這一行為起源於古時候戰場上首領之間的一對一單挑。在古時軍事尚未發展到大軍團作戰之前,小團體之間的戰爭中首領的武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歐洲的古戰場上普遍地存在著這樣的行為,雙方領軍人物走到陣前,代表各自的陣營搏殺,搏殺的結果有時候會終結這場戰爭,也有的時候只會成為接下來大規模戰鬥的序曲。

在歐洲的神話中對於這種彰顯武勇的行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之為「遵從眾神的意志」。在希臘神話的名篇——荷馬史詩中特洛伊戰爭的部分便有著這種決鬥的雛形的描述:希臘聯軍一方的領軍人物半神阿克琉斯意圖為自己戰死的摯友復仇,來到特洛伊城下挑戰特洛伊的大王子赫克托爾。赫克托爾明知自己一旦出戰就會戰死沙場,但他依然吻別了自己的妻兒,出城與阿克琉斯決戰,因為這是「眾神的旨意」。

電影《特洛伊》劇照,希臘軍主將阿克琉斯在單挑中戰勝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

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軍團作戰的出現,這樣的兩軍將領單挑的情形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然而其內涵的精神與對男子氣概的崇拜延續了下來,戰場上的「決鬥」慢慢消失,而民間的決鬥文化才剛剛開始。

我拳頭大,我就是對的——司法決鬥

生在中世紀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貴族們居住在險要之地的城堡中每天擔驚受怕著敵人的進攻,農民們則不得不忍受日復一日的繁重勞動和時不時來自敵方貴族的掠奪。今天城堡的主人還是這位,一覺醒來城堡里的旗幟便換了樣。朝令夕改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想要一個公正而平等地裁決糾紛的法庭更是妄想。

於是,人們決定自己管理自己。鮑勃說這頭牛是自己的,弗蘭克又說是他的?好,你們提刀決鬥吧,站在正義一方的人自當奮勇作戰,而不義的一方必會因為心懷愧疚而輸掉。

這便是日耳曼人的司法決鬥。這是日耳曼法律在沒有證人的情況下解決指控的方法,也是一種爭議雙方解決問題的方式:決鬥的勝利者被宣布是正確的。

以12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為例,在其法規中關於司法決鬥的部分如下文:參與決鬥的雙方配備劍和盾,可以穿亞麻布和皮革服裝,但頭部和腳部必須裸露,雙手只戴輕手套。

原告可以指定一個地點等待被告來參與決鬥。

如果被告人三次傳喚後依舊不出庭,原告可以在他想要且有機會的時候砍被告兩刀和桶被告兩下,並且他將被視作勝訴。(你問原告不來怎麼辦?原告都懶得管了,法官大人很忙的,就更沒時間管這種事了。)

描繪法庭上發生的司法決鬥的圖片,雙方手持匕首進行決鬥。圖片史料現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地區還有著一個少有人知道的有趣傳統。當司法決鬥中的兩方為一男一女時,通常的決鬥方式顯而易見的對女性來說並不公平。於是以神的名義,我們要給予女性公平——參與決鬥的男性方將必須站在一個深達腰部甚至胸口的洞里,手持尖銳木棍或者鈍器與手持鏈錘的女性作戰。男性方的獲勝條件為將女性方擊倒,擊暈或是將女性拖進洞里。而對於女性來說獲勝的方式則簡單許多——把洞里的那個男的干暈或者乾死。雙方按照法規必須穿上同樣材質的緊身衣,據學者推測應當是便於運動,保證女方不會由於女性的傳統服飾不便於行動而輸掉決鬥。

中世紀時男女司法決鬥的形式

司法決鬥的習俗催生了一系列的附屬產業,包括德國地區著名的教授決鬥劍術的學校與代替當事人參加決鬥的代理決鬥者。司法決鬥作為歐洲的風俗一直延續下來,在十二世紀時曾經被神聖羅馬帝國官方嚴厲禁止——因為其造成了無數身體不甚強壯的同時沒錢聘請決鬥代理人的男子的死亡。司法決鬥直到16世紀隨著文藝復興與法律的完善才漸漸消失。

為了我的榮耀,請你去死吧——榮譽決鬥

t司法決鬥隨著法庭與法律的發展漸漸消失在了歷史當中,但用劍來捍衛自己權益的傳統在歐洲人心中延續了下來。在文藝復興時期及之後,決鬥成為了貴族與紳士的特權,劍與手槍成為了上等人解決問題的工具。

「一個人向意圖侵犯他的人格的人開槍就如同向意圖闖進他家的竊賊開槍一般自然。」——對英國最有名的文人之一塞繆爾·約翰遜來說,決鬥捍衛自己的榮譽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就連伏爾泰的名言「生命在於運動」中的運動,所指的不僅僅游泳,爬山等常規的運動,其同樣包含了「擊劍」這一當時在法國上層社會非常流行的運動。這裡說的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擊劍運動,而是使用名為「小劍」(SmallSword)的可以置人於死地的武器進行的決鬥運動。

伏爾泰身為法國紳士,熱愛著擊劍這一可以置人於死地的高雅運動

教廷與王室顯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貴族們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白白死在決鬥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於1571年正式譴責了決鬥行為並宣布決鬥非法,而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則在1626年禁止了決鬥,這一法律在此後一直保持有效,他的繼任者路易十四更是加緊想要消滅決鬥。然而國王的意志這回並未被執行,儘管做了這些努力,決鬥仍然有增無減,據估計1685至1716年期間,法國軍官進行了10,000次決鬥。

寶貴的軍官與貴族在決鬥中接連丟掉自己的手腳甚至性命,這對於王室來說再糟糕不過了。然而很難說國王們與決鬥劃清了界限,當法國與西班牙的貿易條約於1526年破裂時,法王向西班牙國王查爾斯五世提出了決鬥的要求。國王向國王提出的決鬥申請可謂前所未見,為了不喪失自己的榮譽與威信,西班牙國王只得迎戰——而後決鬥便因為無盡的關於時間地點使用武器等的扯皮不了了之,或許法王在提出決鬥的要求之後回過神來也發現這事不靠譜。

然而這次決鬥起了個不那麼好的頭,決鬥愈發的流行了起來,成為了紳士們展現自己男子氣概的不二之選。每一個男性貴族與紳士都不得不面臨決鬥,有的是因為自己無心的言語羞辱了另一個紳士,有的是因為舞會上搶走了別人的未婚妻。

決鬥的劍術在這一時期得到的極大的發展,最終衍生出流行了足足三個世紀的西洋劍。這種劍幾乎是為了決鬥而生,完善的護手包裹住手腕讓使用者可以將劍遠遠伸出去不必擔心手指頭沒掉,以刺擊為主要攻擊方式的西洋劍在文藝復興時代造成了相當多的傷亡——那時候的醫學技術並不發達,隨便一劍捅個內出血就救不回來了。這種看起來精美纖細,在影視作品尤其是遊戲與動畫中往往會設定為女性使用的武器,實際上相當的重——因為它長。

細長而優雅的西洋劍(Rapier)深受貴族們的青睞,同時也在決鬥中造成了無數的傷亡

與刀劍決鬥一同存在的還有手槍決鬥。劍是十八世紀所普遍選擇的武器,而在這之後,手槍決鬥也成為了主流——並且更加的公平。劍的決鬥涉及到雙方的身體素質和劍術修鍊的深淺,而手槍決鬥則沒有那麼多的要求——你只需要開槍就可以了。

由於使用槍支的做法日益流行,武器製造商開始製造專門為決鬥而設計的一手槍。這種做法背後的想法非常單純。如果兩個人決鬥的話,他們的裝備應該儘可能相似,以免另一方處於不公平的境地。因此,到了18世紀後期,全歐洲的軍火製造商都開始製造一套決鬥式的手槍。決鬥手槍通常是光滑無比的手槍,通常發射相當大口徑的子彈,以.45,.50或甚至.65英寸的子彈為主。這些手槍按照嚴格的標準製造,以確保它們在性能和外觀上儘可能相同。決鬥手槍是珍貴的財產,可以充當父親傳給兒子的傳家寶。

法國產決鬥手槍。採用遂發機制,帶膛線,發射.58口徑的子彈

手槍決鬥中,雙方各持上好膛的手槍,背對站立,向前走一定步數,最後轉身射擊。一般來說,雙方梁子結的越大,走的步數越少——距離的貼近意味著子彈擊中的概率更高,也更容易出人命。另一種做法是,由副手事先在地上用劍標出轉身的地方(稱作「points」)。決鬥的雙方將會事先約定好決鬥地點及雙方站立的距離,而後雙方將站好,等待信號——往往是公證人所丟出的手帕落地,而後開火。另一種做法是雙方輪流射擊,被挑戰者在前,選擇這種做法時往往雙方的距離會遠一些,以免貼臉開火百分百命中使得另一方沒有還擊的機會。

Ilya Repin繪於1899的油畫,描繪了兩位紳士之間的手槍決鬥

從生死相搏到擊劍運動

也許有人會認為決鬥這麼嚴重的事情應該是發生了天大的委屈才會被提出來,然而事實上,決鬥在當時的上層階級里十分的流行。淑女們會為決鬥的勝者傾倒,擊敗對手的人會被認為充滿了男子氣概。

隨著社會的進步,可用於比試決鬥的項目越來越多,紳士決鬥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樣化。被挑戰的人通常會擁有挑選決鬥項目的權利,而可選項目的範圍基本只受到想像力的限制。從軍刀到撞球,一切項目都可以用於決鬥。一場決鬥甚至曾經在巴黎的天空上的熱氣球上進行。

隨著社會的進步,也有可能是死於決鬥的人實在太多,歐洲人漸漸開始意識到決鬥是一個野蠻而血腥的行為。沒有一個紳士喜歡冒著殺人和被殺的危險參與一場決鬥。因此,決鬥漸漸的變得文明了起來,不再是為了致對方於死地而戰,而是為了「第一滴血」(First

Blood),即先讓一方見血則決鬥終止。

風俗的變化深刻的改變了決鬥。使用刀劍進行的決鬥也受到了影響,最大的表現便是武器的更迭——從西洋劍(Rapier)逐漸變為了小劍(Small Sword)。

小劍是完全裝飾性的武器,沒有任何人會將小劍帶上戰場。小劍是西洋劍在18世紀的直系後代,是為了決鬥用途而專門修改過的小型輕型迅捷劍,因為實在太細,小劍常常不得不採用棱形和三角形的劍身來提高結構強度,因此完全喪失了最後一點劈砍能力(一些小劍還保存著象徵性的刃),為了降低重量,大型護手也變得小型化和簡單化了。

tt

小劍更輕也更短,這使得小劍成為了完全的裝飾品與貴族決鬥用的玩具。然而這樣的玩具依然有可能置人於死地,內出血與傷口感染在抗生素與外科手術成熟之前依然是不治之症,決鬥的受傷一方有可能會被捅了以後感覺自己沒事,三個月後死於傷情惡化。

小劍(Small sword),劍長不到一米,通常作為上級軍官的配飾

為武器重量的大幅度降低,使得婦女也能夠在劍術學校中學習劍術並與男子同台競技甚至決鬥,這使得劍斗越發的像是一門時髦的運動,而漸漸喪失了武藝的本質。美劇《冰與火之歌》中阿婭·史塔克的武器「縫衣針」就是一把小劍,但是它有點太小了,只有普通尺寸的一半多長,所以只能叫童裝小劍。

19世紀練習小劍的女性

隨著決鬥的消亡,小劍與西洋劍,以及軍刀(saber)一同被丟進了歷史的垃圾桶里,而這項運動則被法國人發揚光大,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擊劍運動。

奧林匹克中的女子佩劍比賽。可以看到擊劍所用的器具僅在揮動時就產生了極大的形變

手槍決鬥則因為槍械製造工藝的進步而變得越發的兇險了。相對的,手槍決鬥中慢慢出現了朝天開槍的行為,假設決鬥雙方都毫髮無損地倖存了下來,人們相信是雙方互相冒著被對方射死的危險向天空放空槍。榮譽驅使著決鬥者們有時候瞄準對手的腿,甚至故意射偏。在19世紀,只有約20%的手槍決鬥以一方死亡而告終。

決鬥的終結

決鬥的消亡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當其中的便是愈加文明的社會對這樣血腥的原始行為的輿論轉向,而各國君主制定的各種禁止決鬥的法律在其中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戰爭也對決鬥造成了深刻的影響。美國的南北內戰成為了北美決鬥風俗消亡的契機,無數年輕人乃至貴族死在了戰場上,而活下來的貴族們見識過了血與屍體,不再想要以命相搏。決鬥的風俗在歐洲還持續了一段時間,直至第一次世紀大戰的爆發。歐洲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四分之一的青年倒在了戰壕的泥濘中,歐洲人厭倦了流血與暴力。

戰爭形勢的改變同樣對強調個人武勇與榮譽的決鬥傳統造成了影響。榮耀與勇氣在19世紀線列兵排隊槍斃的時代還能夠在擲彈兵,驃騎兵等兵種的身上看到,而一戰讓個人英雄主義徹底邁入了墳墓——你的武勇,你的榮耀,你的高貴的精神,在幾萬人對射的泥濘戰場里,在連發機槍與鐵絲網面前,一無是處。

熱兵器的發展同樣為決鬥的消亡做出了貢獻。扣動扳機帶來的榮譽可遠遠比不上把劍插入對手的胸膛,而19世紀中期時,哪怕是軍官也越來越不強調劍術的修習了,越來越多的軍官選擇佩戴連發手槍而不是軍刀作為自己的防身武器。

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同樣是決鬥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治安管理的發展。以英國倫敦蘇格蘭場為代表的城市警察治安機構在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起來,這些警察不僅僅阻止了偷盜,搶劫,也同樣阻止了無數的私下決鬥。

榮譽,這一驅使著無數貴族與紳士拔劍決鬥的概念,也慢慢的退出了聚光燈下。資本主義的發展摧毀了貴族階級,也摧毀了他們所引以為傲的榮譽,法庭上的糾紛不再圍繞著榮譽而進行,而是圍繞著金錢,圍繞著資產的歸屬。

於是,決鬥終結了。

終結的不僅是決鬥,更是其代表的歐洲古典貴族。高高在上每日里無所事事忙於宴會與爭風吃醋的貴族老爺們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跟著陪葬的是他們引以為傲的高貴人格與榮譽,以及閃亮盔甲所包裹著的個人英雄主義。

然而決鬥的文化依然深刻的影響著當今的歐美社會。孤膽英雄依然是歐美人永不厭倦的題材,影視作品中依然描繪著親手將劍插入敵人胸膛的復仇。決鬥的血腥與野蠻已經遠去,而其中有關榮譽與高貴人格的部分,依舊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活躍著

推薦閱讀:

沙僧和魯智深為何獨愛月牙鏟?明明是農具怎麼會演化成兵器?
馬背上的民族-突厥兵器漫談
戰鬥民族攻城略地的代表性武器:長鉞
熊孩子的現代「暗器」牙籤弩到底有多危險?
除了雷神還有誰愛掄飛錘?揭秘《雷神》之外各國實戰飛錘

TAG:冷兵器 | 历史 | 欧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