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殺死你?
大家知道我是個消化內科醫生,也寫過關於幽門螺桿菌的科普文章。經常會被問到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應該去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嗎?」
簡單的問題不一定有簡單的答案。如果你只想得到一個確切答案,應該或者不應該。那麼本篇文章可能幫不到你。接下來 8 分鐘的閱讀,只是提供一個衡量的「天平」,最終答案還得自己去判斷。
當我們拿到體檢報告的「幽門螺桿菌陽性」結果時,經常會困惑,因為可能醫生們的說法就不一樣。有的會說這是個導致胃癌的細菌,還可以傳染家人,所以需要儘快治療。有的會說存在就有道理,幾萬年來它們一直跟人類共存,殺滅了還有其他問題出來,倒不如靜觀其變。
所以要解決是不是需要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的終極問題,就要先解決這 4 個疑問:
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得胃癌嗎?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降低胃癌風險嗎?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不能跟親朋一起吃飯了?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帶來什麼新的危險嗎?
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得胃癌嗎?
概率不高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確是胃癌重要的危險因素,早在 1994 年就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納入到了 Ⅰ 類人類致癌物,致癌風險確認無誤。數據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終生患胃癌的幾率高 1~5 倍。
當然,胃癌真正出現,不止需要幽門螺桿菌感染作為啟動因素,還需要其他基因、環境等因素共同影響。據 IARC 估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所有胃癌患者中,分別有 36% 和 47% 的病例是僅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剩下的大多幽門螺桿菌只是參與其中。
胃癌幾乎跟幽門螺桿菌有關係,也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就等於胃癌了?
不是的,有胃癌風險不等於一定會有胃癌結局。
胃癌既有遠端胃癌(胃體胃竇)、近端胃癌、胃食管連接處胃癌的位置之分,也有腸型胃癌、瀰漫型胃癌的形態學差異。它們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各有不同。幽門螺桿菌菌株的差異也可能導致不同結果。
另外重要的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癌通常有漫長的層層遞進變化過程。就算走出了前幾步,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很可能還來不及完成這種漫長的變化。
最終的結果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終會成為胃癌。2015 年國內因胃癌死亡的人雖然多達 50 萬,但也只佔到總死亡人數的 5%,離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還差得遠。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不是因胃癌而死。在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終生患胃癌幾率預估約為 1.8%,絕大多數人還是安全的。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降低胃癌風險嗎?
確實如此
也許有人會想當然地認為,對致癌原因的治療,一定可以降低癌症發生。但並不是如此,有些危險因素一旦出現,並不會因為再去除掉而降低危險。
在得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之後,醫學界一直在等待這第二個問題的結論,直到近期,隨著納入多項相關研究的 Meta 分析發表,才有了治療幽門螺桿菌降低胃癌風險的真憑實據。
數據顯示,不管是高胃癌風險還是低胃癌風險,無癥狀感染者還是診斷早癌做完內鏡手術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都會讓後續胃癌發病率下降。這個下降的比例總體上大約是 34%。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不能跟親朋一起吃飯了?
放心吃
在很多人眼中,中國人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的原因就是「共餐」。一起吃飯,唾液橫飛互相傳染。
中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是不是真得很高呢?其實我們缺乏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全世界的感染人群預計有 50% 左右。國內一項比較新的 Meta 分析獲得的結論是農村地區感染率 66%,城市地區 47%。總體而言,中國並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多少。側面說明共餐或者分餐對幽門螺桿菌影響不大。
在多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調查中都發現,大多數幽門螺桿菌感染髮生於 5 歲前,5 歲之後感染髮生率驟然下降。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很少發生重複感染,也是因為已經過了易感染的時期。
同時,存在於牙菌斑和唾液中的幽門螺桿菌數量少且不活躍,較難具有傳染能力。這一點也可以從口腔科醫護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上間接體現。他們接觸口腔分泌物的機會非常多,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並不高於同行。
因此,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幼年時通過糞口途徑(感染者糞便污染水源),接觸到了被幽門螺桿菌污染的飲水或者食物。各國感染率基本是與各自的經濟水平負相關的。經濟發達,有乾淨的水源和好的衛生習慣,就會讓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下降。
不管是少量唾液交換的共餐也好,更多唾液交換的接吻也好,成年人就不太用擔心把自己的感染傳染給其他成年人了。這些傳染方式都沒有實據。從不太嚴謹的角度看,如果共餐、接吻就可以傳播,幾乎所有成年人都難以倖免了。
當感染者面對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幼兒時,還是要有基本的安全要求。絕對避免有很多唾液交換的口對口嚼喂、盡量避免親吻嘴唇、最好也能分餐。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帶來什麼新的危險嗎?
尚不明確
儘管我們確實有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跟某些疾病的發生有負相關,就是說,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會比較少的出現這些疾病,比如肥胖、炎症性腸病、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但是這些負相關都比較微弱,遠遠不及幽門螺桿菌增加胃癌的影響那麼明顯。
更關鍵的是,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根除幽門螺桿菌之後,會增加上述疾病的出現。所以似乎是不太用考慮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長期危險性。
不過,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相對困難,我們需要採取多葯聯合的治療方式。這種聯合會帶來相關副作用。既有治療過程中的,也有治療之後的。
即便採用了多葯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依舊有不小的概率會治療失敗。反覆治療又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
所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導致其他疾病的證據尚不充分,主要問題還是治療相關副作用,以及可能的治療失敗。
4 個關鍵問題的答案解決了,這也是我們目前對幽門螺桿菌的了解。再羅列一遍: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導致胃癌,但感染後,終生患胃癌的幾率也只有大約 1.8%。
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讓胃癌發病風險降低大約 34%。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容易傳染給成年人。但存在傳染給兒童的風險,有必要的衛生要求。
根除幽門螺桿菌並沒有造成確切的身體負面影響。但治療過程通常會有藥物不良反應,還有治療失敗可能。
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再看看各國衛生政策的要求。
美國是胃癌低發區,所以他們的指南(2017 ACG 臨床指南)中只是詳細要求了那些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導致疾病(除了胃癌,幽門螺桿菌還會增加一些其他疾病的發病率)的情況,才有必要去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沒有對無癥狀個體出於胃癌擔心,而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要求。
同樣是胃癌低發的歐洲,他們的共識(2016 馬斯特里赫特 V 共識)則語焉不詳,羅列了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相關證據,但之後並沒有提出具體實施措施。
而胃癌發病率高的日本(2015 京都共識)則態度積極,直接建議成年人普查普治幽門螺桿菌。
同為胃癌高發國家的中國,比日本又要考慮更多的診治成本和治療困難因素,所以我們給出的答案就有點兒中庸之道了。是在美國要求的基礎上,再加胃癌高危人群,建議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有意思的是,最新的 2017 第五次幽門螺桿菌診治共識,在建議檢查幽門螺桿菌的部分新添加了一條:「只要證實存在感染就建議治療」。這體現了對幽門螺桿菌診治態度越來越激進的現狀。但其實可操作性不算好。畢竟大眾更關注的還是「我要不要去診治」的問題,證實存在感染這事兒是需要主動去做的。
那我們再梳理下現在的邏輯線路。算了,用圖說明問題吧。
如果你不屬於那些強烈建議去診療的人群,那麼不管如何去選擇天平兩端,都是對的。
如果選擇了不去檢查治療或者治療沒有成功,40 歲之後要記得做胃癌篩查盡量避免胃癌的風險,肯定也不是必然得胃癌啦。也不用擔心自己的感染會影響到愛人、朋友、同事,當然寶寶還是要重點照顧的。
如果選擇了去治療,要記得找靠譜的醫生指定治療計劃。幽門螺桿菌治療要求很苛刻,要照顧到每一個細節盡量提升成功率。
幽門螺桿菌確有危害,也並非洪水猛獸。層出不窮的研究進展、對幽門螺桿菌分型價值的探索、國家衛生政策的考慮、中外幽門螺桿菌致病的差異……還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在未來改變我們的診治幽門螺桿菌的推薦。目前還是以平常心去對待,檢查治療都依囑而行,相信醫生能給的都是現階段最合適的。這份平常心對我們的胃腸道舒適同樣有意義。
好了,成年人要不要去診斷治療幽門螺桿菌,都在這裡了。肯定還有人關係孩子應該怎麼辦?在這裡啦。
魏瑋:給孩子檢測治療幽門螺桿菌,真的有必要嗎?
下面是長長的參考文獻,萬一你有興趣,可以逐一查詢啦。再萬一有打賞的打算,翻過長長的參考文獻,就可以了……
1. Eslick G D, Lim L L Y, Byles J E, et al. Associ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gastric carcinoma: a meta-analysi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999, 94(9): 2373-2379.
2. Eurogast Study Group. A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ic cancer[J]. The Lancet, 1993, 341(8857): 1359-1363.
3. Sheila E Crowe, MD, FRCPC, FACP, FACG, AGAF. 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腸道惡性腫瘤的關係. UpToDate 臨床顧問.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association-between-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and-gastrointestinal-malignancy(Accessed on May 03, 2016).
4. De Martel C, Ferlay J, Franceschi S, et al. Global burden of cancers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s in 2008: a review and synthetic analysis[J]. The lancet oncology, 2012, 13(6): 607-615.
5. Lee Y C, Chiang T H, Chou C K,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nd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 1113-1124. e5.
6. Nagy P, Johansson S, Molloy-Bland M. Systematic review of time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and the USA[J]. Gut pathogens, 2016, 8(1): 8.
7. Chen W, Zheng R, Baade P 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2): 115-132.
8. Rowland M, Daly L, Vaughan M, et al. Age-specific incid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J].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1): 65-72.
9. Kignel S, Almeida Pina F, André E A, et al. Oc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dental plaque and saliva of dyspeptic patients[J]. Oral diseases, 2005, 11(1): 17-21.
10. Jones N L, Koletzko S, Goodman K, et al. Joint Espghan/naspgh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pdate 2016)[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17, 64(6): 991-1003.
11. Chey W D, Leontiadis G I, Howden C W,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 112(2): 212-239.
12.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 A, et 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J]. Gut, 2016: gutjnl-2016-312288.
13. 劉文忠, 謝勇, 陸紅, 等. 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J]. 胃腸病學, 2017, 22(6): 346-360.
14.Sugano K, Tack J, Kuipers E J, et al. 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J]. Gut, 2015, 64(9): 1353-1367.
推薦閱讀:
※《三體》引力波廣播,有科學依據?
※世界首個商業太空站最終會取代國際空間站嗎?
※人類首次將二維空間轉換到四維空間!
※系統科學有哪些科普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