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18 | 醫保壓力向外轉移,中醫藥、品牌仿製葯將成為資本寵兒

【健康點/作者:高嵩】2017年最後一天,仿製葯一致性評價首批17個目錄公布,在新舊交接的時間節點落實這樣一項政策,似乎預示著醫藥產業領域2018年一開頭便不會平靜。

此前,健康點專欄作者曾表示,「仿製葯一致性評價」政策落地之後,葯企面臨諸多困境,並以美國仿製葯企業低毛利狀況作為佐證,判斷「中國仿製葯不可能掙得盆滿缽滿」。

而有人卻不認可這一觀點。他認為美國仿製葯企8到10倍估值與中國仿製葯企現階段達到60倍的估值不具有可比性,並且強調「仿製葯一致性評價」未來將涉及中國百分之八九十以的製藥工業企業,成為長期影響中國製藥企業的導向政策,而「品牌仿製葯」也將成為未來1、2年內不錯的投資領域。

?瑞銀證券根據各國醫改經驗梳理的醫改5個階段

2018年1月9日瑞銀證券舉辦的「中國醫藥行業展望」大中華區研討會上,瑞銀證券首席醫藥行業分析師趙冰指出,隨著「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將過重的醫療負擔從醫保中轉移出來,中國的醫改將逐步過渡到「消費化」階段,在這一階段資本需要通過較高的消費者品牌認知度來捕捉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零售藥店、品牌仿製葯以及中醫藥將變為「價值窪地」,存在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列預判是由瑞銀證券跨國分析師團隊總結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國醫改經驗的分析框架推斷得到的。這一分析框架是否能很好反映當下中國醫改現實?國外醫改歷史經驗是否能很好預測當下中國醫改的轉型方向?2017年有哪些關鍵線索預示著中國醫改將向「消費型」階段轉型?所謂的「醫保壓力向外轉移」是否預示著醫療自付壓力的上升?

在前瞻2018年醫藥投資風向之前,上述問題需要理清邏輯脈絡。

醫保壓力外轉,個人支付比例將會上升?

「海外分析師觀點認為中國醫改現在處於消費化階段,開始我還不太接受這個觀點。但後來,在參與合作過程中,我發現『消費化』的內在含義原來是,醫保面臨太重的支付壓力會自然而然轉移給消費者或者病人。基於這樣的理解,我也覺得中國醫改現在正在向消費化階段轉型。」趙冰講到。

這種理解部分來源於對於醫保的觀察。2017年3月,瑞銀證券曾經發表觀點,認為當前醫保支出增速高於籌資增速,為了維持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控費將會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醫保改革的核心。而回顧2017年落地的各項政策,無論是醫保領域的醫保支付標準改革、在多地試點的按臨床路徑支付(DRGs)方式改革,還是醫療領域的藥品零加成、嚴格控制醫院葯佔比、耗材佔比等政策,似乎都在指向控制不斷增長的醫療費用,並藉此減輕沉重的醫保負擔。

趙冰分析,受中國醫保覆蓋面廣、人口老齡化、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等因素影響,醫保支付壓力巨大,而與此同時,受中國GDP增速下滑等因素影響,醫保資金撥款近幾年也下滑厲害。在此背景之下,醫保支出收入比從前兩年的85%下滑到現在75%的水平,醫保負擔明顯越來越重。而根據美國過往的醫改經驗,過重的醫保負擔會促使醫改由「純按服務付費階段」向「消費化階段」過渡,醫保壓力將向消費者或者病人端轉移。由此判斷,中國也可能循此道路。

這是否意味著2018年、2019年個人支付比例可能會上升,個人的醫療負擔將會增加?

瑞銀證券海外分析師團隊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歐美國家在這一過渡階段就把壓力直接轉移給了患者端。而趙冰則表示,中國在過渡階段不會走和歐美國家完全一樣的道路。他強調,2009年至今,醫改「降低老百姓的醫療負擔」的目標從未改變。而統計數據顯示,醫療政府負擔比例也從15%上升到了31%,政府的確在成為整個醫藥行業主要責任的承擔者。由此 ,他認為近兩年醫改政策雖然核心在轉移醫保壓力,但個人支付負擔不會上升,而2018年、2019年個人支付比例也將維持不變。

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個人支付比例維持不變的前提下,醫保壓力外轉似乎陷入了「零和博弈」的困局中,新的突破口在哪裡?趙冰認為,把握清楚2017年「三醫聯動」中醫保、醫療、醫藥各項政策間的邏輯關係可以發現,「新醫改」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不合理需求過多,因此醫保壓力的外轉核心也將主要圍繞擠出不合理需求展開。

擠出不合理需求佔位,空白將催生機會點

?瑞銀證券梳理的2017年政策重點

「2017年是醫藥行業的政策大年,單個政策解讀沒有什麼新意,但是把政策串起來思考會有很多不一樣的體會,尤其是分析2017年新政策對行業影響的時候。2016、2017年醫改的特點是閉環式改革。因此,要從醫藥產業鏈上下游多角度理解政策對於產業的影響。」趙冰講到。

對於醫改進行「閉環式」的思考,通過「擠出不合理需求」來降低醫保壓力的政策邏輯也逐漸清晰:「擠出不合理需求」雖名為「擠出需求」,但不單單涉及醫藥需求側政策,需要醫療服務定價、醫保支付方式、醫保目錄、藥品產業等方方面面相關政策與之配合。

以「三明醫改」為例,趙冰認為三明的控費並不成功,不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政策與政策之間的配合不是很好。他表示,三明醫改僅進行了醫保支付改革,而沒有藥品領域的一次性評價作為支撐,改革最終結果是使得價格貴的原研葯也在增加,個人的負擔進一步加大。

而對2016年、2017年「醫改」整體政策環境進行觀察會發現,「醫院、醫保、醫藥」三個領域之間政策關聯度明顯加強:

醫院層面通過藥品零加成和控制葯佔比、耗材佔比等手段擠出不合理的就醫需求;醫保層面則與之配合,進行醫保支付標準及支付方式改革,試圖在控費的同時擠出一批高價葯及「安全無效葯」;醫藥政策緊跟其後,推進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剔除一批安全無效葯。與此同時,推進優先審評審批政策及MAH上市許可人制度,讓有療效、有臨床需求的仿製葯、新葯加速上市填補空白。

這三個領域的政策無一例外都在試圖控費減輕醫保壓力,這樣的政策傾向落地到產業形成了相應的投資機會。

?瑞銀證券梳理的各個階段投資機會

具體而言,趙冰認為,這些「聯動」政策落地後,會使得三個醫藥細分領域成為機會點。

首先是零售藥店。醫院層面嚴格控費擠出不合理需求的同時,也擠出了部分合理需求。這部分被擠出的合理需求將轉向自我診療,院外的自我診療很大程度依賴於藥品,這為零售藥店發展帶來機會。實際上,近期醫藥零售行業確實風起雲湧,此前健康點曾經對醫藥零售企業的併購活動進行過分析盤點。

趙冰分析,併購重組活動之後,醫藥零售行業將會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是不會形成跨區域的藥店寡頭,而更有可能形成區域性的龍頭企業。他同時強調,併購重組雖然是很好的擴張手段,但是醫藥零售企業之間的實力差異最終還是由單店、大店的經營狀況決定。

其次是中醫藥。2017年中醫藥法、中醫診所備案制等多項政策落地,國家層面的支持力度較大。而趙冰同時強調,2009年政府大規模投資之前,中國老百姓降低就醫成本主要靠的就是中醫中藥,因此從「減輕醫保負擔」的角度看,中醫藥也是不錯的投資領域。

最後是仿製葯。仿製葯一致性評價首批17個目錄公布以後,雖然一直有針對於一致性評價到底是短期政策還是長期政策的爭論,但是趙冰仍然認為,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在未來的影響會非常長遠,而仿製葯的名單也將不單是當前的289個品種。

具體而言,他認為未來最有可能填補市場空白的是品牌仿製葯。品牌仿製葯將會由實力較強的仿製葯企生產,這是由新葯升級換代所需要的高昂研發投入決定的。由此,行業內會強者愈強,實力較強的幾個仿製葯企將成為仿製藥名牌,佔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以日本為例,日本在步入製藥工業強國以後,藥品品牌由三、四萬種一下子降到幾百種,市場向龍頭企業聚攏,未來中國的仿製葯市場也可能延續這樣的道路。

而瑞銀證券團隊所給出的這些判斷和投資前瞻在中國是否有那麼奏效?2018年還需要仔細的觀察和求證。

本文首發於財新健康點 caixin-life;

聯繫作者微信:Songwazi9591;

投稿方式:healthpoint@caixin.com;

湯 晨|責編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授權請聯絡健康點管理員Jack;

工作微信號: Jackzhao360

商務合作:

北京 Fiona 18612891987

上海 Rookie 18616991039


推薦閱讀:

截癱兒童小J的媽媽有話說
醫保如何報銷?
不同等級的醫院醫保報銷額度是否一樣?醫療費用是否大致相同?
醫保卡里的錢是花掉划算還是留在裡邊划算?
市職工醫保病人,腦出血康復期,住一陣院就會被醫院趕,頻繁「被轉院」,具體原因是什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TAG:医保报销 | 仿制药 | 中医 |